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

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理学
  • 病理学
  • 人民参审
  • 医学
  • 健康
  • 人体
  • 疾病
  • 科学
  • 专业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刑事司改变动必须由下而上「人民为本」,刑事审判应该简单易懂「人民有感」。人民参审司改政策若能落实,有罪无罪不再是法律人的专家事务,公平正义将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同时,人民参与司法审判的底蕴,无非回归民众的立场判断思维,展现世间人情世故的美丽景致。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文献研究的著作的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书名: --- 《青铜铭文的隐秘宇宙:商周礼制与权力叙事的密码学解读》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这一核心史料,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结构、核心的礼乐制度以及权力运作的微妙机制。我们不再将铭文视为单纯的政治宣言或家谱记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程式化、承载着特定意识形态的“文本实体”。全书围绕铭文的符号学意义、物质载体与社会功能展开,力求重构一个由铸造、铭刻、献祭、陈列等一系列仪式行为所共同构筑的青铜文明的“隐秘宇宙”。 第一部分:物质的语言——青铜铸造的礼仪性与铭刻的权力 本部分聚焦于青铜礼器本身的物质属性与铭文的生成过程。青铜的冶炼与铸造并非纯粹的技术活动,而是一场融合了神权、王权与贵族血缘的复杂仪式。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如二里岗、殷墟早中期、西周早期至中期的转变)青铜器形制、纹饰与铭文长度、内容配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1.1 铜材的政治地理学: 探讨了铜料来源、锡铅配比对铭文铸造成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或部族的“用铜规范”如何间接构成了区域政治联盟的边界。铭文中的“方国名”和“贡纳物”被置于更广阔的资源调配网络中考察。 1.2 铭文的“在场”与“缺席”: 深入研究了铭文在礼器上的具体位置(如鼎腹、内壁、器耳)与铭文内容的匹配性。例如,为何某些重要的册命或战争记录偏好铸刻于鼎内壁,而多件器物的组合中,铭文的“累积叙事”是如何建构起家族的历史连贯性。我们引入了“刻手的技艺等级”与“书写风格”作为判断铭文权威性的辅助标准,而非仅仅依赖内容本身。 第二部分:礼制的文本矩阵——铭文中的叙事学与意识形态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重点在于解构铭文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来合法化周代(尤其是西周)的统治秩序。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铭文记载的事件本身,更是事件被“如何”叙述。 2.1 王命的结构主义分析: 详细梳理了册命、赏赐类铭文的标准句式、核心动词(如“锡”、“命”、“令”)的使用频率与语境。通过比较不同王(如康王、昭王、穆王)的册命铭文,揭示了王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贵族进行“权力定向”的策略变化。西周早期重在“德行”的建构,而中晚期则更强调对土地和人口的“物权”授予。 2.2 祭祀与祖先崇拜的“话语权”: 祭祀类铭文是家族权力的重要载体。本书分析了铭文中对“显考”、“先祖”的称谓变化,以及在不同祭祀场景(如烝、尝、饟)中,铭文所扮演的“与神灵对话”的角色。我们论证了铭文如何通过“献重器”的行为,将家族的物质财富转化为宗教合法性,从而巩固其在宗法体系中的地位。 2.3 战争叙事的修辞学: 针对战争类铭文(如《小盂鼎》、《毛公鼎》中的战争记载),本书采用叙事分析法,辨析了“戎”、“匪”、“不克”等词汇的使用尺度。战争胜利不仅是武力的展示,更是一种“天命转移”的论证。铭文刻意模糊了外交斡旋与直接冲突的界限,以确保周王作为“天之元子”的绝对中介地位。 第三部分:时间、空间与铭文的流转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铭文在历史进程中的“生命周期”——从铸成到被深埋,再到后世的发现与解读。 3.1 组合的“时间错位”: 研究了不同年代的青铜器被共同埋藏于墓葬中的现象。这种埋藏组合并非随机,而是家族对自身历史的“时间切片”式集中展示。例如,晚期器物中刻有模仿早期“朴拙”风格的铭文,这反映了对古典传统的“复古主义”政治诉求。 3.2 铭文的“二次生命”: 探讨了金文在秦汉以后的遭遇——从被视作古董、图样,到被纳入官方典籍(如《说文解字》的借鉴)。重点分析了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如何将青铜铭文从礼器的附庸地位提升为独立的史料源泉,以及这一过程如何重塑了后世对周代历史的认知框架。 3.3 跨学科视角下的数据建构: 本部分展示了利用GIS技术对出土青铜器的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尝试修正传统上基于铭文“王世”推算的年代学框架,建立一个更为精细化的商周礼制演变模型。 结论: 《青铜铭文的隐秘宇宙》试图将冰冷的青铜器转化为可被感知的历史现场。通过对铭文语言、物质载体与社会语境的立体考察,本书旨在揭示商周统治精英如何利用这种独特的复合媒介——既是物质的,又是符号的——来编织、维护并不断修正其神圣而又世俗的权力叙事,最终构建出一个绵延千年的礼乐文明的底层逻辑。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古典文献学及符号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与严肃爱好者阅读。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裕顺


  中央警察大学刑事系教授兼科验室主任
  中央警察大学鑑识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央警察大学研究绩优教师(2013年)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博士(2004年)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12年)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奖助学者(2012年)
  总统府司法改革国是会议委员
  司法院人民观审制度研议委员会
  司法院人民观审试行条例研究制定委员会
  法务部起诉状一本主义评估委员会委员
  桃园地方法院冤狱赔偿事件求偿审查委员会委员
  医学研究伦理基金会联合人体试验委员会委员
  法律扶助基金会扶助律师评鑑委员会委员
  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执行委员
  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北分会委员
  台日刑事法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刑事法学会理事

图书目录

林俊益大法官推荐序 i
邱太三法务部部长推荐序 iii
罗秉成董事长推荐序 vii
自序 ix

第一单元
人民参审 【基础篇】 1
人民参审 迅速审判 3
人民参审 官民合作 6
人民参审 司改关键 8
人民参审 由下而上 11
人民观审 形同实异 13
人民参审 不拘名称 16
三天审结 司改有感 18
从顶新判决 评人民参审 21
人民参审条件 目视耳闻即知其义 23
人民参审 开启司改新页 28

第二单元
人民参审 【进阶篇】 35
台湾司改回顾与前瞻 37
人民参审 国民主权 49
人民参审 审议式民主 57
人民参审 汇聚民意 65
人民参审 普世价值 73
人民参审 全民司法 83
人民参审 公平法院(选任程序) 93
人民参审 不豫则废(整理程序) 101
人民参审 浅显易懂(审理程序) 109
人民参审 无罪推定(上诉救济) 117
人民参与 检察民主(检察审查会) 131
被害人保护 法庭保留席位 139
观审制度的「光」和「影」 149
日本人民参审的启示 157
「律师陪讯」应是权利而非恩惠 167
附录:日本人民参审制度架构与论理 175

图书序言

林俊益大法官推荐序

  人民参与审判,是世界各国诉讼制度的共同发展趋势,现今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採行人民参与审判,依各国国情、法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英美法系国家倾向採行陪审制,欧陆法系国家倾向採行参审制,东北亚的韩国自2008年1月1日施行国民参与审判(陪审参审混合制),日本自2009年5月21日也施行人民参与审判即裁判员制度(本质上是参审制),可见各国都是量身打造精心设计符合本国法制及社会发展的人民参与审判制度。

  在台湾,司法院早在30年前就对人民参与审判制度进行研究,先后草拟完成「刑事参审试行条例草案」(1987~1994)、「专家参审试行条例草案」(1999~2006)、「国民参审试行条例草案」(2006~2007),因行政院认有违宪疑虑而未完成会衔致无法函送立法院审议。近期司法院提出「人民观审试行条例草案」(本质上是参审制),经行政院会衔而于2012年6月14日函送立法院审议,因立法院届期不连续而未完成立法。过去五年间,引发各界的认真思考和广泛讨论,人民参与审判的理念已深植人心,成为2017年新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将重构诉讼制度新型态,影响深远!

  林裕顺教授于2000年间在日本一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适逢日本启动新的司法改革,创设人民参与审判的裁判员制,林教授深受感动而着手研究。2004年林教授学成归国后,从事刑事法学的教学、研究和撰着,持续关注日本司法改革动向,迄已完成「基本人权与司法改革」、「人民参审与司法改革」二本学术论文巨着。

  林教授自2011年起,先后获聘为「司法院人民观审制度研议委员会委员」、「司法院人民观审试行条例研究制定委员会委员」、司法院所举办人民参与审判研讨会讲座、人民参与审判模拟法庭评论员等,学验俱丰。近年来,林教授持续本着对司法人权的关心,经常就社会大众关注的司法人权争议,特别是有关人民参与审判选任程序、审理程序、评议方式、上诉救济等基本概念的介绍,人民参与审判过程所生疑难杂症问题的解决,引经据典(特别是日本施行裁判员制度的成功经验),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提出精辟卓越的高见,发表于报章媒体或司改杂志,引发回响,贡献良多。今汇整集结成册出书,以利社会大众研阅。

  本人前任职司法院刑事厅厅长时,因业务关系而认识林教授,对林教授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人民参与审判,着书立说,关心司法人权保障,鼓吹人民的司法改革,受益良多,深受感动。值此林教授的大作「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问世之际,特撰数语为序,敬表感谢、佩服和恭贺。

司法院大法官
林俊益
2017年2月20日

自序

  1999年,李前总统登辉先生号召「全国司改大会」,迄今台湾「刑事诉讼法」修改达26次之多。然捍卫人权的刑事规范草率变动举世罕见,维护公义之刑事程序片断修法绝无仅有。2016年,蔡英文总统召集主持司改国是会议筹委会,成员组成「法律素人」超过半数,讨论议题「网路海选」、会议纪录「线上公告」。然而,类此多元参与、议题开放,以及监督可能的司改历程,迈入二十一世纪前夕日本业曾规划、执行。同时,该国政府体察司法透明开放、多元参与的社会变迁,借由「人民头家」、「素人参审」不仅落实国民主权,亦是领航制度变革调整国家体质关键磐石。

  1987年,司法院曾经院会首长会议议决我国不宜採行陪审制,并建议派员考察参审制。1994年,尝试研拟「刑事参审试行条例」草案,却以违宪口实自我设限无疾而终。2007年,考量促进司法民主化,提高人民司法信赖,再次试拟「国民参审试行条例」草案,后则计较行政成本不了了之。2011年,另为回应「恐龙判决」之舆论批判,召集学者专家重拟「人民观审试行条例」,并送立院审议且于各地法院举办模拟法庭,终因各界对于「观审制」、「陪审制」、「参审制」争论不休戛然而止。对照日本考察各式人民参审制度意义,并未拘泥英美、欧陆制度的跟随,独创适合本土风俗民情之审理制度,并且审检辩学同一阵线携手合作,说服社会大众「自己的司法自己救」,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日本全国凡涉杀人、强盗、贩毒、放火等重大犯罪,均经随机抽选6名民众与3名职业法官,共同参与审判程序并且一起决定罪责有无、刑罚轻重。亦即,人民参审的司改政策若能落实,有罪无罪不再是法律人的专家事务,公平正义将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笔者长期从事刑事法学研究,持续关心司法人权问题,体认刑事司改变动必须由下而上「人民为本」,刑事审判应该简单易懂「人民有感」。近年,参与官方及民间团体人民参审草案研议,担任参审、陪审等等不同形式的人民参审模拟法庭与谈讲评,多次赴日研究调查该国人民参审运作现况,尝试探讨台湾人民参审本土运作可能,并出版「人民参审与司法改革」之学术着作。

  本书收录的文章则于研究过程中,或就当时社会大众关注的司法争议,或因应国内司改变动的政策争执,发表于报章媒体(基础篇)、司改杂志(进阶篇)的所思所感。涉猎主题不仅涵盖人民参审司改策略、宪法论以及参审、陪审之论理,并且论及人民参审的选任程序、审理程序、评议与上诉救济程序等等可能问题(病理)与解决对策(生理)。惟人民参与司法审判的底蕴,无非回归人的立场判断思维,展现世间人情世故的美丽景致。并且,法庭审判坐在法坛上的,不见得比在法坛下的高明。

  最后,个人研究人民参审议题过程,林俊益大法官于司法院刑事厅长任内总予许多验证所学机会,邱太三部长于「台日刑事法学研究学会」法案研拟过程激盪政策思辨,与罗秉成董事长结缘「民间司改会」于议题讨论中领略多元包容,因缘际会往事历历点滴在心头,现并获赠序实感荣幸,另静妙、玮峥等「新学林」同仁细心校编方有本书出版问世,在此一併致谢。

林裕顺
2017.03/大岗‧诚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的名字《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我一直很关心司法改革,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陪审团制度(虽然我们现在用的是观审制,但根源和精神有共通之处)一直有各种讨论和期待。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法条堆砌,而是用“生理”和“病理”这样的词语,似乎在探讨陪审团制度的运作过程中,哪些是健康、有效的部分,哪些又是出了问题、需要警惕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陪审团制度在实践中的“活”的面向,它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症候群”。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到陪审员的心理状态、他们如何理解和运用证据、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在不同案件类型下,陪审团可能展现出的不同“反应”。感觉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实验观察,充满了人性与制度的交织,光是想想就觉得很值得期待,很想知道作者的洞见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启发,尤其是在我们不断摸索更完善的司法参与机制的道路上。

评分

我拿到《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它很有“学术范儿”,但又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理论。书名里的“生理”和“病理”两个词,非常有画面感,让我联想到对一个系统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析。我猜这本书应该会从非常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人民参审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然后聚焦到它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它可能会探讨,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民参审制度运作得很好,而有些地方却问题重重。作者大概会深入分析那些成功的案例,看看它们具备了哪些“健康的特质”,同时也会剖析那些失败的案例,找出它们“病变”的原因。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制度设计、法律程序、陪审员的选拔与培训、证据呈现的方式,乃至是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整体认知。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提出问题,更可能是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我们理解人民参审这个制度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

评分

拿到《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这本书,我感到一股强烈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同时又觉得它相当接地气。这个书名很有趣,用“生理”和“病理”来形容人民参审,瞬间就把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了,也暗示了作者可能会对这个制度进行一次深入的“解剖”。我猜想,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枯燥的法律理论著作,它很可能是在探索人民参与司法审判的整个运作过程,就像在观察一个生物体一样,去分析它健康的“生理”机能——比如,陪审员如何理性地分析证据,如何达成共识,如何对司法公正做出贡献;同时也会审视它可能出现的“病理”现象——比如,陪审员的偏见如何影响判决,群体心理如何扭曲事实,或者制度本身是否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导致运作不畅。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到人性和制度的交叉点,探究在阳光下和阴影里,人民参审制度是如何运行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让它保持健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评分

读了《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这本书的书名,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几个关于我们台湾司法环境的画面。我一直觉得,让人民参与到司法审判中,是个很进步的想法,但执行起来总会遇到各种现实的困难。书名里的“生理”和“病理”两个词,非常精炼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的疑虑:这个制度“生”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它能不能健康地运作?会不会出现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病变”?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是会从陪审员本身的素质出发,比如他们的专业知识、道德判断力,甚至是他们容易受到的外界干扰?还是会从制度设计层面,去分析陪审团的组成方式、决策机制,以及它与法官之间的关系?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真实的世界里,人民参审是如何运作的,它的优点在哪里,又在哪些地方显现出了“病态”。这本书可能会成为我们思考如何优化台湾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

收到这本《人民参审的生理与病理》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们社会上关于司法公正的种种讨论。你知道的,每次有重大的判决出来,总会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觉得判得太轻,有人觉得证据不足,还有人质疑整个审判过程是否公平。这本书的名字,用“生理”和“病理”来形容人民参审,我觉得非常贴切。它不只是在讲一个制度,更是在探讨这个制度“活”起来之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反应,哪些是正常的运作,哪些又可能是出了毛病。我特别期待作者能详细分析,在人民参与审判的过程中,会牵涉到哪些心理学、社会学的层面?陪审员的背景、知识水平、个人偏见,又会对审判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会不会有“群体极化”的现象?法官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引导者,还是裁判者?这本书可能会揭示出,当我们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复杂的司法决策中时,会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让这个制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正义,而不是流于形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