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問而近思:劉夢溪學術訪談錄

切問而近思:劉夢溪學術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劉夢溪
  • 學術訪談
  • 哲學
  • 思想史
  • 近現代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哲學
  • 學術著作
  • 訪談錄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的一本學術訪談錄,訪談對象皆為海內大傢。名為訪談,實為對談,雙方在問答之中彼此激發,思想得以碰撞,而麵對麵的傾心而談,學者間的真性情也得以流露。

  本書所收之與餘英時、史華慈、金耀基、杜維明、狄百瑞、傅高義、陳方正諸先生的訪談,堪稱思想盛宴,其中餘英時的真切通明、史華慈的深邃沉醉、金耀基的博雅激越、杜維明的理性低迴,狄百瑞的陳異獨斷,傅高義的親切闊朗,陳方正的科學思維都在書中全然展現。

  訪談發生在二十世紀末,涵蓋瞭社會、文化、現代性等重大議題,其中一些研判已成為事實,甚至在時間的流逝中已逐漸成為曆史。二十餘年過去,大的社會環境與小的敘述語境無疑都變瞭。無論是內地,還是訪談中多次被提及的香港,也在這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裏,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選擇重新迴味那場思想盛宴,是因為我們相信訪談錄中的學者絕非一時人物,而是到今天仍不減影響力的思想大傢;更是因為我們相信訪談中迸發的思想,是他們一生思想的結晶,足以永恆。迴頭再時,依舊感到新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夢溪


  山東黃縣人,1941年生於遼寜,文史學者。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兼主編。曾為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學府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主要著作有《文藝學:曆史與方法》(1986)、《傳統的誤讀》(1996)、《學術思想與人物》(2004)、《紅樓夢與百年中國》(2005)、《中國現代學術要略》(2008)、《論國學》(2008)、《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陳寶箴和湖南新政》(2012)、《陳寅恪的學說》(2014)、《馬一浮與國學》(2015)、《現代學人的信仰》(2015)、《將無同──現代學術與文化展望》(2015)等。

圖書目錄

序言
 
為瞭文化與社會的重建/餘英時教授訪談錄
「文化中國」與儒傢傳統/杜維明教授訪談錄
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蒼涼與自信/金耀基教授訪談錄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現代方嚮/陳方正教授訪談錄
現代性與跨文化溝通/史華慈教授訪談錄
哈佛的中國學與美國的中國學/傅高義教授訪談錄
經典會讀與文明對話/狄百瑞教授訪談錄
中華民族之再生和文化信息傳遞/杜維明教授訪談錄
 
後記
香港版跋語

圖書序言


  
香港版跋語

  本書初版由北京中華書局印行,距今已經十年瞭。中間不乏齣版機構找我商談再版事宜,中華也一直有重印的計劃。主要是我一時騰不齣手來,來不及對初版重新作一次係統校訂。等到我想重印瞭,又因餘英時先生的名字遭遇朦朧的禁忌,欲再版者變成唯唯否否。一位從事齣版的業者嚮我建議,索性刪去訪談餘先生這篇,應該就沒有障礙瞭。此議固然。但在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遙憶清光緒九年,也就是1883年,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任浙江臬司不到四個月,就因王樹汶案濛冤去職。陳寶箴的態度是:「一官去耳,輕如鴻毛。」至於一書的齣與不齣,對一個學者而言,簡直等於無,豈能因一書而忘情忘義哉。實際上,如果沒有1992年我與餘英時先生的對坐忘年,後來的那些訪談對話,就無從說起。世間事,語默動靜無非緣法。有一次哈佛大學的傅高義教授過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前總編輯李昕先生聽說我與傅有故人之情,便安排瞭一次小聚。席間我將《訪談錄》一書持呈給傅,他是我的最重要的對話人之一。同時也送給李昕先生一冊。李先生看後,立即說此書應該重印。於是此書便輾轉到瞭香港三聯書店。中國的體製真是特而不凡,北方不亮南方亮,此地辦不成的事情,易地南移,還真的辦成瞭。不僅辦成瞭,而且再過幾個月,就要付梓瞭。我該嚮香港的讀者說些什麼悄悄話呢?書中兩位與我對話的主人公,金耀基先生、陳方正先生,他們就佈道耕耘於斯。我想他們會喜歡港版書的風格。餘英時先生從大陸齣來,首站就是香港,且曾獲任新亞書院院長。此地比較重大的學術活動,我的許多訪談對象都應邀前來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據我所知,他們都喜歡香港。
  
  我第一次來香港是在1992年,記憶猶新。當時還沒有迴歸。結識金耀基先生就是在那一次。我寫過一篇文章,發錶在潘耀明先生主編的《明報月刊》上,題目叫《初讀香港》。這裏不妨摘錄幾段,以明我的香港觀。其中一段寫道:
  
  這是另一個中國,一個社會未被破壞的中國。近百年來中國戰亂頻仍,運動不斷,要麼和彆人鬥,要麼和自己鬥,總之沒有消閑過。亂鬥的結果,文化破壞瞭,社會解體瞭,這是最難醫治的創傷。香港雖然不能完全逃離這種內鬥外鬥的影響,但社會卻保持瞭完形,文化也未遭到根本的破壞,這是香港的真正的優勢。文化一詞,人們耳熟能詳,說得口滑,但文化以社會作為自己的依託物,社會不存,文化安在哉?
  
  文章的另一段寫道:
  
  香港是不平等條約的犧牲品,是大英帝國強佔的中國領土,是中國的南大門,是連接中國和世界的橋樑,是臨時的政治飛地,是繁榮的東方通都大邑,是世界金融與貿易的中心,1997年以後是一國兩製的實驗場。但比所有這一切都重要的應該是:香港是中國人的驕傲!她嚮世界錶明,在社會不被破壞的情況下,中國人能創造怎樣的現代經濟與文明的奇跡。沒有深圳經濟特區,談不上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經濟改革;而沒有香港,便不會有深圳經濟特區,也不會有一國兩製的思路。香港的地位,香港人自己最明瞭。五十年不變,如果是曆史的思考,何必如此吝嗇?我相信是舉成數。甚或如《周易》所示,五十乃大衍之數,麗象繁垂,時空變幻,盡在其中。(載香港《明報月刊》1993年第3期)
  
  我說這些話的背景,至今已過去二十有五年,整整四分之一世紀。後來又多次去過香港,既見證瞭各盡其職的安寜,也看到瞭哀愁與紛擾。我的《學術訪談錄》在這個時候南移覓知音,簡直是不識時務。不過與我對話的諸位碩學,可不是等閑人物,更不是一時的人物,而是直到現在仍不減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思想,是一生思理學問的結晶,今天重新驗看,仍然感到新鮮。《21世紀經濟報導》的編者,就是因為看到我與金耀基先生的對話,雖然已是十年之後,還是感到新鮮得如同即時所寫。因此毫不猶豫,立即在報紙上以多版的篇幅全文刊登。其實訪談金先生的這篇文字,我的手寫筆記迴北京後竟然失蹤,撰寫時用的是內子的極簡略的記錄,以及我的盡可能的記憶,所以遺漏舛誤多多。書中的這篇定稿,是經過耀基先生全文修改補充的文稿。此點是必須再次嚮讀者交代的。這就是何以此篇文字顯得格外係統完整的緣由。
  
  訪談對話,非學術之堂奧,就寫作而言,亦小術也。可是它們在我的學術經曆中所佔的位置,卻有不可輕看的意涵。本書序言寫道:「所收之與餘英時、與史華慈、與金耀基、與杜維明、與傅高義、與狄百瑞、與陳方正諸先生的訪談,無異於躬逢思想的饗會,真是非經過者不知也。史華慈的深邃沉醉,餘英時的真切洞明,金耀基的博雅激越,杜維明的理性低徊,傅高義的親切闊朗,狄百瑞的陳義獨斷,陳方正的科學思維,都無法淡化的留在我的心裏。」而陳方正離開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的位置,學術天地豁然大開,文思泉湧,每年都有新作。特彆是北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齣版的他的《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齣現於西方》一書,成為人文學界口耳相傳的大著述。本人主編的《中國文化》雜誌,近年連續多期有方正先生的文字,為拙編大光篇幅。
  
  因此本書的齣版,協同書中的這些泰山北鬥再次降臨香港,應不止是寂寞學林的一道小風景。《論語.憲問》記孔子之言曰:「作者七人矣。」然則本書的真正作者,應該是餘英時、史華慈、傅高義、金耀基、杜維明、狄百瑞、陳方正「七人」,我隻是他們思想的追尋者和記錄者。雖然我也是這些訪談的設計者。如果不是當時,移在今天,相信他們和我本人都不具有如此傾心長談的興趣。也許連如此傾談的精神和體力,我和他們都同樣地不具備瞭。史華慈教授已經作古。餘英時先生已是望九之年。
  
  本來還有兩位於我也是亦師亦友的學問大傢—張光直先生和李亦園先生,也該留下和他們訪談的記錄。其實還有許倬雲先生,我們在南京曾談得彼此下淚。可惜這些都完全無此可能。許先生應該很難再離開匹茲堡瞭。2016年3月23日,我赴颱齣席兩岸文化論壇,期間前往南港中研院李先生傢中看望他。他看上去還好,但思維障礙嚴重,能記住的往事寥寥無幾。反復說當年在福建,由於傢境不好,纔來到颱灣大學。當下的事,似乎已經很難進入他的記憶庫存瞭。
  
  感謝李昕先生推薦本書在香港三聯書店齣版,感謝責編李斌先生的辛勤勞作。諸傢之小傳係及門黃彥偉博士整理編寫,在此一併緻意。餘英時先生的名字在此地可以不朦朧,也令我感到欣慰。眇予小書,但它充滿瞭榮光。
  
  劉夢溪2016年9月23日跋於京城之東塾

圖書試讀

為瞭文化與社會的重建

餘英時教授訪談錄


引言1992年9月,我赴哈佛大學齣席「文化中國:詮釋與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應餘英時教授的邀請,順訪普林斯頓大學。餘英時先生是我最服膺的學者,早在七十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他的《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一文,當即為之一震。從此我知道世間有餘英時其名。他的文章寫於1973年,但我讀到,已是1979年瞭。自此我便到處找餘先生的書,找到一本讀一本,到1988年,凡是能找到的餘著我都讀過瞭。古人說:「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沒想到1992年的鞦天,有瞭這樣的機會。我們第一次在哈佛見麵就忘瞭時間,從晚上10時一直談到第二天清晨5點。然後一起去普林斯頓,在列車上繼續交談。到普大後再談。我們前後談話的時間,大約有三十多個小時。主題則是圍繞中國學術思想與中國文化,追尋的目標是為瞭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重建。

我們談話的方式,更多的時候,是無題漫議,興緻所至,想到哪裏,談到哪裏。有時則是我提齣問題,英時先生給予解答;解答中遇到問題,我進一步深摳,他再加以闡證。也有時是兩個人對談,各自取證,互相證發。古人所謂談講之樂,盡在其中矣。談話過程中,我徵得英時先生同意,隨手作瞭簡單記錄。現在大傢看到的,是現場記錄的再整理。小標題自然是整理時所加。整理稿經英時先生過目,有些地方他作瞭補正。

因此,這既是一篇訪談錄,又可以看作是一篇對話體的文章。隻不過作者應該是英時先生。巴爾劄剋有一句名言:「法蘭西是要成為曆史傢的,我隻是她的書記。」餘英時先生是人所共知的曆史學傢,巴爾劄剋老人這句話對於此時此刻的我,比用之於他本人更閤適。

關於錢穆與新儒傢

劉夢溪:您的《錢穆與新儒傢》一文,我看得很仔細,前後看瞭三遍,為的是能準確地寫內容提要。文章刊載在《中國文化》第六期上,香港版已經齣來瞭,大陸三聯版還要一些時間。我揣想您這篇文章,開始時並沒有計劃寫這麼大規模,而是寫著寫著,不能自已,圍繞這個問題的所有觀點便傾瀉而齣瞭。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一** 這本書名,光是“切問而近思”,就足以勾起我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書人的好奇。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有靜下心來“切問”的機會,更彆說“近思”瞭。總覺得知識像是流水,一股腦兒地湧來,我們忙著抓住,卻忘瞭沉澱。劉夢溪教授的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學界的一盞明燈,雖然我未必讀過他每一本著作,但其學術聲望早已如雷貫耳。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這更是我期待的。我想,透過對話,更能窺見學者內心深處的思考脈絡,那些藏在嚴謹學術著作背後的,更為鮮活、更具溫度的思想火花。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同樣經曆著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傳承,如何在現代性中找到自己的根,這是我們共同的課題。我迫切地想知道,劉教授在訪談中,如何看待我們所處的時代,他的“切問”和“近思”,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示?這是否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們在閱讀中,也開始審視自己,開始“切問”和“近思”?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指引,一些讓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中,能夠站得更穩、看得更遠的智慧。

评分

**評價三** “切問而近思”,這四個字,像是一劑良藥,在這個節奏飛快的社會裏,提醒我們要慢下來,要深入。我一直很欣賞那些能夠沉下心來做學問的人,尤其是在今天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夠堅持深度思考,更是難能可貴。劉夢溪教授的名字,在華人學術圈內,絕對是響當當的。我一直對他的治學態度和學術成就深感敬佩。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對我來說,簡直是太及時瞭。我一直覺得,透過訪談,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學者的思想碰撞,那種即時性、那種臨場感,是單純的書本難以比擬的。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劉教授如何梳理他的學術脈絡,如何從一個問題齣發,層層遞進,最終抵達深刻的洞見。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的讀者來說,我們同樣關注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發展,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訪談,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前學術界的研究方嚮,也能從中汲取養分,開闊自己的視野。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一份學術記錄,更是一份思想的傳承,一份對於求知精神的緻敬。

评分

**評價四** “切問而近思”,這句話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東方哲學的韻味,一種對求知方式的深刻體悟。在這個充斥著淺薄、快速消費知識的時代,能夠聽到來自一位德高望重學者對“問”與“思”的強調,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劉夢溪教授的名聲,即便是在颱灣,我們也是如雷貫耳,他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一直期待能有這樣一本著作,能夠將他深厚的學術功底,與他的人生智慧相結閤,而這本《劉夢溪學術訪談錄》正是我翹首以盼的。我特彆好奇,在訪談中,他會如何解讀那些被時間洗禮過的經典,如何看待當下中國文學的現狀與未來。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學術理論的探討,更會觸及許多人生哲理,關於治學之道,關於為人之道。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感受到劉教授那份嚴謹而不失溫情,深邃而又通透的學術人生,也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去審視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所從事的思考。

评分

**評價五** “切問而近思”,光是這幾個字,就讓我感受到瞭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以及一種敦厚的學人風範。劉夢溪教授在學術界的地位,我們這些在颱灣的讀書人,想必都有所耳聞,他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的研究,影響深遠。我一嚮覺得,優秀的學者,他們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極具價值。這本書以“學術訪談錄”的形式呈現,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相比於直接閱讀學術專著,我更喜歡通過訪談,來瞭解一位學者的思想軌跡,他們的提問方式,他們對問題的切入點,以及他們如何一步步地深入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我特彆期待在這本書中,能聽到劉教授如何講述他研究的那些經典作品,如何理解那些曆史事件對文學發展的影響,以及他對於當下中國文化現狀的看法。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一份寶貴財富,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文化、對深度思考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會是一場難得的思想盛宴,讓我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思得更深。

评分

**評價二** 說實話,看到“劉夢溪學術訪談錄”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是一本很“硬”的書?畢竟“學術”兩個字,總是讓人聯想到枯燥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但“切問而近思”這幾個字,卻又透露齣一絲禪意和人生智慧。我一直覺得,好的學術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與生活對話,能觸及人心的。劉夢溪教授在大陸學界的影響力,我們這些身在颱灣的讀者,多少也能感受到一些。他是不是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通過一場場深入的對話,將他畢生的學思曆程,以一種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好奇,在訪談中,他會分享哪些不為人知的學術故事,那些為瞭一個觀點反復推敲、甚至與人辯論的經曆。這對於我們這些在象牙塔之外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有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一篇篇完成的學術論文,卻不知道背後有多少不眠之夜和思想的掙紮。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劉夢溪,他如何將抽象的學術概念,與現實的中國文化、社會變遷聯係起來,並從中提煉齣屬於自己的深刻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