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憂鬱癥蔓延的時代,我想找迴勇敢悲傷的權利」
2007年美國齣版協會最佳心理學書籍
迴顧二十世紀憂鬱癥發展的重要反思之作 憂鬱癥是當代最多人接受治療的精神疾病,每年有十分之一的美國人受到此疾病的睏擾,四分之一的人都曾在某個人生階段受它摺磨。各界人士大聲疾呼,憂鬱癥已經是導緻世人失能的主要原因,各地的學校與診所都在設法找齣患者,急著從少數幾樣癥狀進行診斷,希望及早發現憂鬱癥,避免發展成更嚴重的狀況。
本書兩位作者認為,憂鬱癥確實存在,也會嚴重到需要醫療介入,但從盛行的精神醫學觀念來看,許多正常的悲傷感受都被歸類為異常的經驗。
1980年代第三版DSM的齣版是一個裏程碑,在心理衛生實務上,醫生開始從各種癥狀診斷憂鬱癥,比如長達兩週的心情沮喪、食欲不佳、疲倦等等。作者認為,這個診斷係統根本上就有問題,因為它沒有考量到癥狀齣現的脈絡。作者強調,內在失能導緻的異常反應,以及外在環境造成的正常悲傷,兩者完全不同。然而,在目前DSM的分類係統下,我們根本無法區分兩者,所以一些令人失望的事件所造成的常見情緒低落,比如失業或失戀,都會被誤診為憂鬱癥。
為瞭完整述說這個現象背後的曆史,作者引用瞭兩韆五百年來與憂鬱心情相關的文學、醫學與社會科學著作,明白指齣DSM診斷係統的核心問題,同時解釋,即使它有諸多限製,為何能達到目前無可動搖的地位。作者也從人類健康與疾病的演化談起,生動地帶讀者從正常與失序的情緒來認識憂鬱癥。最後,針對近三十年來精神醫學診斷變革與實務問題,作者想要提醒社會大眾,憂鬱癥固然睏擾我們的身心,但觸發癥狀的社會、人際、環境因素,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名人推薦
精神科醫師許欣偉、吳佳璿 專業推薦 「在這個崇尚正嚮思考的年代,悲傷顯得不閤時宜、沉重費力;然而悲傷或許有其個人性的意義,這必須經過一段探討的曆程――例如諮商或心理治療――纔有機會浮現。在憂鬱癥的診斷和治療當中,社會與醫療體係都應當努力為患者保留這個機會。」――許欣偉,聯閤醫院鬆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盡管2014年齣版的DSM V修正瞭本書提及的憂鬱癥診斷缺失,但作者對憂鬱情緒,乃至於正常哀傷反應被病理化的種種憂慮,齣版十年後讀來,多數觀點既不過時、亦無違和之感。」――吳佳璿,精神科醫師∕作傢
「憂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精神衛生問題。在這本重要又有洞見的著作中,作者指齣,精神醫學不再能清楚區分正常的悲傷與憂鬱癥。想要知道為何憂鬱情緒會如此地被病理化,本書非讀不可。」――《社會醫療化》作者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
「本書不是什麼老掉牙的反精神醫學爭辯,而是明明白白地指齣,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其實可以避免犯錯,不要把我們對生活壓力源的情緒反應當作疾病的徵狀,這樣纔能更精確地找齣真正讓人難過的憂鬱癥。」――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Richard J. Mc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