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忧郁症蔓延的时代,我想找回勇敢悲伤的权利」
2007年美国出版协会最佳心理学书籍
回顾二十世纪忧郁症发展的重要反思之作 忧郁症是当代最多人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每年有十分之一的美国人受到此疾病的困扰,四分之一的人都曾在某个人生阶段受它折磨。各界人士大声疾唿,忧郁症已经是导致世人失能的主要原因,各地的学校与诊所都在设法找出患者,急着从少数几样症状进行诊断,希望及早发现忧郁症,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状况。
本书两位作者认为,忧郁症确实存在,也会严重到需要医疗介入,但从盛行的精神医学观念来看,许多正常的悲伤感受都被归类为异常的经验。
1980年代第三版DSM的出版是一个里程碑,在心理卫生实务上,医生开始从各种症状诊断忧郁症,比如长达两週的心情沮丧、食欲不佳、疲倦等等。作者认为,这个诊断系统根本上就有问题,因为它没有考量到症状出现的脉络。作者强调,内在失能导致的异常反应,以及外在环境造成的正常悲伤,两者完全不同。然而,在目前DSM的分类系统下,我们根本无法区分两者,所以一些令人失望的事件所造成的常见情绪低落,比如失业或失恋,都会被误诊为忧郁症。
为了完整述说这个现象背后的历史,作者引用了两千五百年来与忧郁心情相关的文学、医学与社会科学着作,明白指出DSM诊断系统的核心问题,同时解释,即使它有诸多限制,为何能达到目前无可动摇的地位。作者也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演化谈起,生动地带读者从正常与失序的情绪来认识忧郁症。最后,针对近三十年来精神医学诊断变革与实务问题,作者想要提醒社会大众,忧郁症固然困扰我们的身心,但触发症状的社会、人际、环境因素,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名人推荐
精神科医师许欣伟、吴佳璇 专业推荐 「在这个崇尚正向思考的年代,悲伤显得不合时宜、沉重费力;然而悲伤或许有其个人性的意义,这必须经过一段探讨的历程――例如谘商或心理治疗――才有机会浮现。在忧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当中,社会与医疗体系都应当努力为患者保留这个机会。」――许欣伟,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
「尽管2014年出版的DSM V修正了本书提及的忧郁症诊断缺失,但作者对忧郁情绪,乃至于正常哀伤反应被病理化的种种忧虑,出版十年后读来,多数观点既不过时、亦无违和之感。」――吴佳璇,精神科医师∕作家
「忧郁是我们这个世代的精神卫生问题。在这本重要又有洞见的着作中,作者指出,精神医学不再能清楚区分正常的悲伤与忧郁症。想要知道为何忧郁情绪会如此地被病理化,本书非读不可。」――《社会医疗化》作者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
「本书不是什么老掉牙的反精神医学争辩,而是明明白白地指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其实可以避免犯错,不要把我们对生活压力源的情绪反应当作疾病的征状,这样才能更精确地找出真正让人难过的忧郁症。」――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J. Mc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