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唿唤: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可自传 (二十週年纪念版)

意义的唿唤: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可自传 (二十週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Viktor E. Frankl
图书标签:
  • 意义疗法
  • 维克多·弗兰克尔
  • 自传
  • 心理学
  • 存在主义
  • 精神分析
  • 意义
  • 人生意义
  • 二十周年纪念版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一场看来毫无意义的受难,转变成真正的人性成就。─维克多‧法兰可

  本书是二十世纪瑰宝级人物、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可九十岁时出版的自传。法兰可在心理治疗界地位非凡,不单因为他继佛洛伊德、阿德勒之后开创「第三维也纳治疗学派」,更因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自纳粹集中营倖存。他在集中营饱受摧残,又失去了妻子、家人,就在绝望之际,内心却浮现:「我是为某事而存在的……」这样的唿唤。在绝境中倾听天命的召唤,成为法兰可重生的力量,进而成为其治疗理论的核心。

  很少有心理学家经历如此巨大的创痛,也因此,法兰可超越苦难、开创意义治疗被视为奇蹟。这个治疗理论着眼于「希望」,数十年来不仅造福无数精神疾患者,也是芸芸众生困顿时的明灯。他一生为人的存在寻找意义,也寄望每个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意义。

  从书中可以看见大师的幽默、天才、感性执着,不时闪露的小智慧,而他超越巨痛后的豁达,更是令人景仰。法兰可已经离世二十年,但他带给世人的启发却历久弥新,让人深深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名人推荐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疗师
  余德慧/前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本书导读者)
  李天慈/前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本书审阅者)
  南方朔/文化评论人
  赵可式/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名誉教授
  蔡昌雄/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助理教授

  法兰可自从医学院之后,即开始思考「意义治疗」,他的不幸发落集中营,父母、妻子、妹妹惨遭纳粹的毒手,使得他的意义治疗不再追求意义的表层标地,而是直接进入意义自身。──余德慧/前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法兰可站在一位神经医学家的立场,累积多年的临床经验,又经历了集中营的考验后,更确定了自己的学说:生命绝对是有意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而不是发明)自己生命的意义。 ──李天慈/前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法兰可的年代已经越来越远,但他的书、思想与精神却历久弥新。因此本书在这个充斥喧嚣、弥漫虚无、人们渴望意义的年代,可说是具有时代价值的。──蔡昌雄/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助理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维克多‧法兰可(Viktor E. Frankl, 1905-1997)


  曾任维也纳大学神经暨精神病学教授,曾于维也纳市立医院门诊部担任神经科主任长达25年,他所创立的「意义疗法」亦被称为「第三维也纳治疗学派」。哈佛、史丹佛、达拉斯、匹兹堡等大学都曾邀请他担任客座教授,他也曾以特聘教授的身分至美国圣地牙哥与加州等地的国际大学任教。

  法兰可教授1905年出生于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他曾在奥斯威辛以及其他几座集中营内度过三年的岁月。

  他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了无数次,前后共计四十年。他曾获得欧洲、北美、南美、亚洲与非洲等地的大学颁发的总共29个荣誉博士头衔,在他荣获的许多殊荣当中,亦包含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普菲斯特奥斯卡奖,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荣誉会员。

  法兰可教授的39本着作至今已被译成48种语言,其中英文版的《意义的追寻》(Man's Search for Meaning)已发行达百万本,并荣登「美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籍」之列。

  1997年,维克多‧法兰可教授于维也纳逝世。
 

图书目录

【二十週年纪念版序】意义的唿唤与探寻/蔡昌雄
【推荐序】在黑暗里点燃灯火/南方朔
【审阅者序】深究人性的导师/李天慈
【导读】这个人,还有他的天命——谈维克多.法兰可的存在/余德慧

原出版序 玛汀娜.贾斯特─甘佩

双亲
童年
理性
感性
幽默
嗜好
求学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争议
职业选择﹕精神医学
医生的影响力
哲学思考
信仰
我与个体心理学
意义疗法的起步
理论与实践﹕青少年谘商中心
实习医生
「合併」
抵抗「安乐死」
签证
缇莉
集中营
遣送
奥斯威辛
集体罪责
回到维也纳
关于写书
回响
与哲学大师的会面
到世界各地演讲
关于年老
觐见教宗
苦难的人
后记

【附录一】维克多.法兰可生平
【附录二】维克多.法兰可重要着作
【附录三】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二十週年纪念版序

意义的唿唤与探寻


  本书是意义治疗学创始人维克多‧法兰可的自传。原书英版出版于一九九七年,迄今已二十个年头。心灵工坊于二○○一年出版本书中译本,也匆匆过了十六年。虽然二十年过去了,人类也早已迈入二十一世纪,法兰可的年代已经越来越远,但他的书、思想与精神却历久弥新。因此工坊出版本书二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在这个充斥喧嚣、弥漫虚无、人们渴望意义的年代,可说是具有时代价值的。

  放眼当今世事,工业四‧○即将挟万钧之势席卷狂潮,在未来十到二十年间彻底改变目前我们认识与生活的世界,这场巨变的阳光面是,透过人类资讯与生物及物理层面的智慧整合,能够更大幅地提高生产价值,同时也创造出更满足人性操作需求的智慧作业系统,如生化医疗精微机具、机器人、物联网等。但正如前三次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巨大生产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投下剧烈震盪不安的变素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预料将为全球社会带来更为根本、全面、迅速的冲击,且影响更为深远。其中仅大量的白领失业一项,对个人生命意义安顿的冲击即难以估量。

  回到台湾社会,除了无法自外于工业四‧○的冲击挑战之外,在高龄化社会中进行的年金改革、少子化浪潮下教育体系的崩解,以及虚弱中摇摆前进的长照体制,在在皆是需要审慎因应、却难有解药良方的危机。当社会体质愈因剧烈变革而显得脆弱,伴随个人生存而来的意义危机也随之加深,探寻意义的需求也随之高涨。值此时刻,法兰可──这位从人性考验极致的纳粹集中营脱身,且一生致力以意义治疗协助人们走出忧郁、自杀企图及存在空虚的医师──的自传能够再度问世,可谓此其时也。多年来我个人服务的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的入学考试的必读教材之一,便是法兰可的《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编按:即本书随后各章节所说的《意义的追寻》)这本意义治疗的经典之作。理由是:法兰可的意义治疗学是他个人从死亡的边界处境所透悟出来的生命道理,而且这对于深陷人生各种意义困境的当事人而言,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救助之道,足以提供生死场域的助人工作者思索参考。当学生想继续深入探讨法兰克的意义理论时,我除了引介法兰可的西文原着及意义治疗的二手研究资料外,也不忘推荐这本自传体的《意义的唿唤》,因为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与学问,往往不能回避认识他的人生经验历程,尤其是攸关心性天命之学的意义治疗,更是如此。认真的读者总能从中获取对法兰可意义治疗学说更生动的第一手了解,也因此更能契入意义治疗学的时代精神。

  从法兰可的观点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问题,是处于一种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的状态。美国宗教学者大卫‧罗伊(David Loy)曾分析,神话除魅之后的当代唯物导向社会,目标只在创造更好的科技与经济条件,却将意义构造的权利交给了个人。表面上人们似乎由此取得极大的选择自由,但是却难免空洞化的危机。对此,法兰可曾说,现代人的两难就是不再听从本能说必须做什么,也不再接受传统教导我们必须做什么,可是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这种价值危机往往产生从众从俗(做别人做的事)与顺服权威(做别人要求的事)的行为反应,因为只有在这两种替代的状况下,人才可暂时豁免存在焦虑与意义空虚的折磨,但这却是以牺牲个人自由或逃避自由(佛洛姆用语)换来的,代价极为沉重,后果影响也极为深远。罗伊则深入剖析,掩藏在金钱、爱情、名誉及科技等世俗价值追求背后的,其实是必朽的人类在追求不朽的灵性价值,但因为范畴错置的缘故,所以注定无法从这些物质手段实现超越的精神意义。

  无论是以追求财富、名利、情爱或科技控制做为人生替代性的价值目标,或者是躲在群众或潮流价值背后及臣服于权威之下逃避价值选择的自由,都只是现代人所面临的意义危机之征兆与样貌而已,究其本质,仍需回归法兰可意义治疗核心的「高度」(altitude)概念。法兰可曾于其着作中,毫不掩饰地批评「深度」(depth)心理学的潜意识概念,认为此学说贬抑了人的意识主体,他以具「高度」心理学意涵的意义治疗学说取而代之。法兰可所谓的「高度」,即是还原了人在纵向层面上的意义向度,他认为世间许多的矛盾弔诡皆因侷限于二维的「平面」逻辑,若能探寻人的灵性价值,则表象上的矛盾弔诡皆将在「立体化」的三维世界消弭于无形。法兰可这个意义危机的灵性处方似乎回应了前述罗伊所谓当代世俗价值空洞化的问题。

  法兰可的意义与治疗理论简洁明快,不难理解;尽管他的理论与应用在心理治疗及宗教心理相关学科中遭遇某些负面的评价,未能引起学术界相应的共鸣,然而意义治疗学的历史贡献已无庸置疑。他个人在集中营饱尝忧患,却以意义追寻回应,从而回然独脱的生命典范,从来都是深陷意义危机的现代人午夜低回时照亮黑暗的长伴明灯。阅读《意义的唿唤》这本书,不仅能重新审视意义治疗学的思想形成轨迹,同时也能够见证法兰可以生命书写本书的道德人格与精神力量。所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良有以也。是为之序。
 
蔡昌雄/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回到维也纳

还在集中营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许诺,如果有天能再回到维也纳,我会立刻去照顾波茨尔。所以我回到维也纳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就在去拜访他之前,我得知缇莉已死的消息。到了这位昔日老师面前,我再也忍不住痛哭了起来。但很遗憾的是,我帮不了波茨尔的忙:就在这一天,他因为之前的纳粹党员身分而被撤职,并且不得申诉。而就像所有其他的朋友一样,他很担心我会自杀。皮特曼硬逼着我在一张空白表格上签名,然后用这表格去帮我申请了一个职位,就这样,此后我做了二十五年的维也纳市立医院门诊部神经科主任。

刚回到维也纳几天后,我去拜访一位朋友保罗‧波拉克,跟他说我父母、哥哥还有缇莉都死了。我还记得,我那时突然哭了起来,并对他说:「保罗,说真的,如果一个人一下子遭遇这么多,受了那么多的考验,那一定有其意义。我觉得,我只能这么说,似乎有什么在等着我,期待我去做,我是为某事而存在的。」然后我心情轻松多了——毕竟在那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人能比这个老朋友保罗更了解我——即使他只是沉默以对。

继任波茨尔出任大学医院神经暨精神医科主任的是欧托‧考德斯(Otto Kauders),他劝我写第三稿也是最后一稿的《医师的心灵关怀》,并把它拿来当做大学授课资格鑑定论文。这似乎是我那时觉得唯一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埋头苦干。

我不停地口述,三个速记员轮班替我打字,才有办法写下我每天从心里倾吐而出的。而工作的地方是个没暖气、没什么家俱、用纸板贴住破窗的房间。我在房里踱来踱去,不断口述。我至今还记得,我有时筋疲力尽地倒在椅子上哭了起来。我深深沉溺在自己的心思里,痛苦的领悟时而袭来。我如水闸门开,欲罢不能……。

同样在这一年,我用九天的时间口述了那本关于集中营的书,后来这本书的英译本在美国卖了九百多万本。口述进行时,我决定匿名出版,这样我可以更坦率说出心里的话,所以出第一版时,我的名字也就没出现在书的封面上。我的朋友劝我应该註明自己的名字来为书的内容负责,而我也觉得无法反驳他们的论点和要我拿出勇气负责的唿吁,但书早已在印刷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逆境中闪耀出人性光辉的人物的故事深感着迷,而法兰克博士的自传《意义的呼唤》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以一种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调,讲述了自己如何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依靠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战胜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我被他对于“苦难的价值”的独特见解所吸引,他并非美化苦难,而是强调苦难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生命,从而找到更有价值的意义。书中的许多片段,特别是他关于如何在集中营中保持尊严和希望的描写,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却又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法兰克博士个人的故事,它更是关于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和对意义的不懈追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思考我真正看重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

这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的灵魂的深度交流。法兰克博士的自传,以其真挚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他从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到意义治疗创始人的人生轨迹。我被他那份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精神的信心深深震撼。他关于“意义”并非来自外部奖励,而是源自内心选择的论述,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我常常觉得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我没有主动去寻找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法兰克博士通过自身的经历,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强大力量,以及在任何环境下,人都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态度,去赋予生命以意义。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反思,但它所带来的收获,将是长久而深刻的。

评分

《意义的呼唤》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生命哲学指南。法兰克博士的经历,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从一个饱受苦难的幸存者,蜕变成一位影响世界的精神导师,这个过程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和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对“意义”的定义,它不是被动给予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和创造的。书中的案例和理论,都深深地根植于他亲身经历的土壤,所以读起来格外真实和有说服力。我反复琢磨他关于“爱”和“工作”作为人生意义的两大支柱的论述,这与我过去一些模糊的认知不谋而合,但法兰克博士的阐述更加系统和深刻。他教会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让我不再害怕困难,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法兰克博士的自传,与其说是一本记录,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对话。他以一种近乎坦诚的方式,剖析了自己是如何在最黑暗的时代,用“意义”这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精神自由的大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回味他字里行间的深意。他提到的“责任感”——不仅是对生活,更是对未来,以及那份“被生活所需要的感受”,让我醍醐灌顶。我过去常常纠结于“我想要什么”,却很少问“生活又需要我做什么”。这本书强迫我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他对于苦难的看法,并非将其视为无意义的折磨,而是看作一个促使我们寻找更高生命价值的契机,这种视角是何其宏大而充满希望!他的文字朴实却饱含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读完《意义的呼唤: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可自传(二十週年纪念版)》,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力量。这本书不像许多励志读物那样,一味地灌输“你要怎样怎样”,而是通过法兰克博士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探寻意义的顽强生命力。从集中营的炼狱,到战后的重建,再到晚年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他的叙述并非只是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他对人性、对苦难、对自由的哲学思考。我尤其被他描述集中营里如何通过“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人依然拥有选择自己态度和寻找人生意义的能力”来支撑自己和他人时所流露出的悲悯与智慧所打动。那种在极端痛苦中依然能够保持精神独立和超越性的力量,是对生命尊严最深刻的诠释。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如何观察身边的人,如何从琐碎的生活中捕捉到一丝微光,都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因为沉溺于表面的安逸而忽略了内心深处对意义的渴求。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引导我们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