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振說本草

中振說本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草藥
  • 本草學
  • 中醫
  • 中醫藥
  • 藥物學
  • 傳統醫學
  • 植物藥
  • 藥理學
  • 中藥方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醫藥集健康、科學、文化於一身。《本草綱目》是中國醫藥史上內容最豐富的藥物學巨著,對全世界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作者李時珍是一位能代錶中國古代科技與文化成就的世界級科學傢。本書分為20章,以李時珍及其著作《本草綱目》為引子,從醫藥、文化、曆史、民俗等角度對中國中醫藥文化進行一次檢視,是一次適閤大眾閱讀的科普讀物。本書並有二維碼,可連結到網上視頻,觀看作者就每講話題的精彩演繹。

本書特色

  1.中藥學專傢趙中振教授以淺白的語言全方位講中藥。
  2.講醫藥、論文化、說曆史、話民俗,讓本草知識生動而立體化,易於理解。

名人推薦

  中振將自己在學術上研究的成果與感悟,揉進瞭他多年走南闖北所得到的豐富知識,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得以立體再現。中振說本草,科學性、知識性強,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其內容廣涉古今中外,從文獻考據到實地考察,信息量之大,非常人所及。──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  鄭金生

  二十集《中振說本草》,透過螢幕,講醫藥、論文化、說曆史、話民俗、談人生、論教育。使原本讓人覺得枯燥乏味的本草知識,得以流暢自然、妙趣橫生的解讀,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喜愛。──中國醫藥大學原副校長  張永賢教授

  流暢、自然、專業、新穎、生動、易懂、趣味、創意、好聽、好看!整個視頻內容豐富精煉,錶現手法突破創新,圖文聲像、古今中外、有根有據、有聲有色,生動豐富。──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  徐宏喜教授


 
曆史的深邃迴響:一部跨越時空的文化圖景 本書並非聚焦於傳統的本草學研究,它是一部深入探尋中華文明深層結構、剖析社會變遷脈絡的宏大敘事。它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和曆史學的宏觀視角,構建起一個由社會製度、哲學思辨、藝術審美和日常生活交織而成的復雜圖景。 第一捲:帝國氣象與士人精神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那個奠定中華文明基本框架的磅礴時代——秦漢至唐宋。這不是對帝王將相的簡單羅列,而是對“天下共主”這一核心概念如何通過官僚體係、科舉製度和儒傢倫理得以實現的精妙拆解。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在中央集權日益強化的過程中,知識階層——士人——是如何自我定位的。 他們如何處理“入世”與“齣世”的矛盾?王安石的變法,不僅僅是經濟政策的調整,更是士人對“如何治理國傢”這一終極命題的激進嘗試。蘇軾的宦海沉浮,則摺射齣個體如何在龐大製度機器中保持精神的獨立與高貴。我們細緻考察瞭唐代的三教融閤(儒、釋、道)如何塑造瞭文人士大夫的內心世界,以及宋代理學興起背後,對個體道德自律的極緻推崇,這種推崇並非僅為學理辯論,而是關乎一個精英群體如何通過內心的秩序來維係外在的社會穩定。 書中對“禮”的解析尤為深入。它不僅是行為規範,更是權力結構和人際關係的無形契約。通過對魏晉風度、唐人詩歌中對自然和隱逸的描摹,我們試圖還原那個時代精英階層對“自由”的獨特理解——那是建立在高度秩序之上的、精神層麵的放飛。 第二捲:技術、商業與城市生活 第二捲將視角從廟堂轉嚮市井,聚焦於技術革新和商業活動的興起如何重塑瞭社會的基本麵貌。我們不談論具體的發明創造,而是關注這些技術進步對社會生産關係和空間布局的影響。 例如,宋代運河係統的完善與漕運的建立,不僅僅是物流的暢通,更是權力嚮經濟腹地滲透的象徵。它如何催生瞭像汴京、臨安這樣的超大型城市?這些城市如何形成瞭獨特的消費文化和市民階層?本書通過分析當時留存的商業契約、坊市製度的瓦解以及夜市的齣現,描繪瞭一幅充滿活力、卻又暗含社會張力的城市生活畫捲。 在“商業”這一議題上,我們著重探討瞭元明清時期,白銀貨幣化對傳統小農經濟的衝擊。這種衝擊並非單純的財富轉移,而是動搖瞭地方宗族結構的基礎,使得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強。同時,本書對當時手工業者群體——工匠的社會地位進行瞭考察。他們是財富的創造者,但在傳統的“士農工商”序列中,他們的實際地位與理論地位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張力。我們通過對徽商、晉商等地域性商業集團的興衰,來觀察國傢權力與民間資本之間的微妙博弈。 第三捲:思想的轉摺與民間信仰的張力 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晚期帝國時期,官方意識形態的僵化與民間思想活力的碰撞。我們考察瞭明代心學在江南士人中的廣泛傳播,並非僅僅關注王陽明的“緻良知”,而是探究它如何為個體在既定的社會框架內尋求精神上的自主權提供瞭一種理論依據。 在官方哲學之外,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描摹瞭中國復雜而豐富的民間信仰體係。我們不將這些信仰視為迷信的集閤,而是將其視為民間社會對現實睏境、對生命無常的一種集體性心理投射和應對機製。從地方神祇的崇拜,到關乎農業豐收與瘟疫防治的祭祀活動,再到小說、戲麯中對神怪倫理的構建,這些共同構成瞭普通百姓的“世界觀”。 我們對比瞭國傢祭祀係統(如祭天、祭孔)的莊嚴肅穆與民間廟會的世俗喧囂,旨在揭示在宏大的國傢敘事之下,民間社會是如何通過這些儀式來維護其社區認同和生存秩序的。這種官方與民間的張力,構成瞭理解中國社會韌性與變革潛力的重要綫索。 結語:在斷裂與延續之間 全書的收尾部分,旨在將前述的所有綫索匯集起來,審視中國曆史在近代的巨大斷裂。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在數韆年曆史中被內化為“常識”的社會結構、價值取嚮和思維模式,是如何在麵對西方現代性的衝擊時,錶現齣令人驚異的適應性與頑固性。 本書試圖提供一種曆史感悟:理解一個社會的深刻內核,不能僅依賴於對特定知識體係(如本草學)的解讀,而必須迴歸到其社會肌理、權力運作和思想脈動之中。它是一部關於“中國何以為中國”的深層思考,一部跨越瞭傳統分科界限的文化史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中振教授


  長期從事本草學、藥用植物資源與中藥鑑定研究。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講座教授、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曾任日本星火産業漢方研究中心研究員,現兼任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衛生署榮譽顧問,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藥臨時顧問,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美國藥典委員會顧問等。

  學曆:
  1982年北京中醫藥大學 學士
  198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 碩士
  1992年日本東京藥科大學 博士

  主要著作:
  《當代藥用植物典》(中英文版)
  《中藥材鑑定圖典》(中英日文版)
  《中藥顯微鑑彆圖典》(中英文版)
  《香港容易混淆中藥》(中英文版)
  《百方圖解》、《百藥圖解》等係列叢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講  時珍之像
第二講  名曰綱目
第三講  何為本草
第四講  何為中藥
第五講  復方玄奧
第六講  中藥成藥
第七講  中藥鑑定
第八講  名藥鑑彆
第九講  分類命名
第十講  道地藥材
第十一講  中藥栽培
第十二講  民間草藥
第十三講  中醫食療
第十四講  融匯民俗
第十五講  中藥炮製
第十六講  用藥安全
第十七講  香料之路
第十八講  外來中藥
第十九講  域外岐黃
第二十講  本草之歌
後記  本草頌

圖書序言

鄭序
  
  兩年前,中振在齣版《讀本草說中藥》、《行天下探岐黃》時,曾約我寫過一篇序,油墨未乾,他的新作《中振說本草》又將問世。
  
  我和中振是莫逆之交,也是筆友,過去這些年,他經常會發送給我他在《大公報》中華醫藥專版發錶的「讀本草說中藥」係列筆談。我雖然專事本草研究三十多年,但每次讀過中振的新作,都令我耳目一新。
  
  我和中振相交三十年,深知他之所以能在中藥領域縱橫捭闔,遊刃有餘,是因為他有著豐富多彩的學術經曆。
  
  中振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鏇即師從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的中藥學傢謝宗萬研究員,專攻中藥鑑定。謝老師的學術特色是善於將現代植物學與中國傳統本草學相結閤,獨闢蹊徑,在中藥品種考訂上獨樹一幟。中振繼承其師良好的學術傳統,始終注重依託傳統本草學知識,並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手段去進行發掘研究。
  
  1986年,中振又負笈東渡日本,數年後在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獲得藥學博士。此後又在日本任訪問學者,並擔任日本星火産業漢方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海外求學與工作的經曆,進一步打開瞭他的學術眼界。1999年中振到香港浸會大學工作之後,更是獨當一麵,把該校的中藥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這期間中振廣遊世界,深入調查瞭解各國的傳統藥物學,並將其與中國本草學相比較。
  
  經過三十年的拚搏,中振已經成為蜚聲國內外的著名學者,不斷在學術上取得豐厚碩果。其間如蜂釀蜜之艱辛勤苦,隻有我等師兄弟纔能略知一二。
  
  在日常生活中,中振又始終是極普通的一位北京「大男孩」。三十年來,我們曾在北京同山學道,也曾相逢在日本、德國、韓國等地。但無論到哪裏,平時他都身穿一身休閑運動服,腳蹬一雙運動鞋,好像隨時都準備爬山採藥。
  
  中振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挑戰新領域的人。一步一個足印,在實現著他自己所說:「要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地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索問題,用自己的筆墨記錄人生。」如今他又通過自己的聲音,來嚮世界傳播中醫藥。
  
  中振將自己在學術上研究的成果與感悟,揉進瞭他多年走南闖北所得到的豐富知識,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得以立體再現。中振說本草,科學性、知識性強,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其內容廣涉古今中外,從文獻考據到實地考察,信息量之大,非常人所及。每一集結尾寥寥數語,畫龍點睛,妥貼準確地提煉全集之精粹。中振不忘師恩,將恩師之學薪火相傳。他講座的內容中,一以貫之的是對導師謝老無限的崇敬之心,是矢誌不渝繼承導師未竟事業的使命感。
  
  有誌者事竟成,《中振說本草》20集係列講座播齣後,好評如潮。現今已形成獨具風格的中振品牌。此20集講座,中振始終是意氣風發,揮灑自如,令我深深佩服中振的毅力、乾勁與堅實的本草內功!
  
  值《中振說本草》講稿付梓之際,欣然提筆,是為序。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
鄭金生
2016年12月於北京

張序
  
  中振教授,名為「中振」,有振興中醫藥之責任及功勛,發揮振興中醫藥之智慧潛能。他努力耕耘,結交熱愛中醫藥師友,步李時珍採藥著書的步伐,跑遍全國及世界,記錄各類本草書籍及藥用植物。他的著作中有學術巨製如《當代藥用植物典》等,也有深入淺齣的《百方圖解》、《百藥圖解》等本草百傢科普係列,廣泛推廣認識中醫藥。他又用使不盡精力及不斷迸發齣的火花,發動紀念李時珍的學術活動,甚為敬佩好友。
  
  他本科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就讀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之後留學日本,獲得藥學博士,繼而在日本藥學界工作。在那裏,他發起成立「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醫學與藥學協會」,組織在日醫藥學子編著《日本傳統醫藥學現狀與趨勢》一書,講述中醫藥在日本發展情況。
  
  1998年他以架橋務實為宗旨,加強醫藥學術交流為目標,帶著滿腔熱忱前來颱灣,我們有緣相識在中國醫藥大學,一見如故。1999年他轉往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授課,又在香港首先開創中藥學係培育優秀中藥人纔。這幾年我藉參與浸會大學的活動,和他見麵切磋之外,平日也多與他書信、電郵、微信交流。2003年他通過考試獲得香港註冊中醫師,成為中藥與中醫相結閤的人纔,繼而在香港與國際組織參與藥典及中藥標準的製定並擔當重要職務。
  
  他讀萬捲書,也行萬裏路,平日專精研究,在科學方麵不斷有新的建樹與突破,著作等身。他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使者,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不忘筆耕,進行中醫藥科普教育,為中醫藥紮根結實而努力。中振教授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深厚,他將多年深厚所學、世界各地所見所聞之豐富經驗與知識整理與世人分享。他的著書,嚮來以內容活潑,圖文並茂而著稱。深受專業人士與市民所喜愛,故廣為傳播。
  
  他與時俱進,聯閤學界大師組織同道成立「本草讀書會」,建立本草微信群,以推動醫藥學術的交流。以緻大傢稱他為「現代李時珍」。
  
  20集《中振說本草》,透過螢幕,講醫藥、論文化、說曆史、話民俗、談人生、論教育。使原本讓人覺得枯燥乏味的本草知識,得以流暢自然、妙趣橫生的解讀,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喜愛,現已經傳播到美國華語電視颱。李時珍寫完本草艱難奔波十年纔得付梓,由兒子進呈,獲九個字「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而中振說本草海量知識資訊數月傳遍神州內外。
  
  感謝中振教授為我們貢獻如此高品質的本草精品,也為中振教授的堅韌堅持精神和取得的巨大學術成就而倍感驕傲。
  
  係列講座,顯現他對中醫藥的熱愛,更有他縱貫古今、融匯中西的真知灼見。資料豐富、博大精深,實值得精品細讀。今中振教授將講座內容再以文字整理推齣,恰好滿足觀眾讀者的需求。
  
  盼新書早日問世,以饗讀者。

中國醫藥大學原副校長
張永賢
2016年鼕至於颱中

徐序
  
  我與中振教授都曾在日本留過學,不過我們相識卻是在香港。但在此之前對他早有耳聞,中振教授曾任在日中國人科技聯盟醫藥協會首任會長,當時就是非常活躍的一位學者。
  
  1999年中振教授來港工作後,我們成為很好的學術搭檔。2001至2010年,我在賽馬會中藥研究院擔任副總裁,負責統籌和管理香港中藥相關科研項目。我們研究院與趙教授一起閤作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當代藥用植物典》的編著,這也是首次由香港政府齣資支持大學的傑齣學者齣書。經過趙教授及其團隊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當代藥用植物典》不僅高質量如期齣版,還於2010年獲得「第二屆中國齣版政府奬圖書奬」,這是中國齣版界的最高奬項。此書後續又齣版瞭英文版,並被翻譯為韓文。該書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外中醫院領域一本有很高學習和參考價值的工具書。這也證明瞭趙教授的專業實力和能力。
  
  多年來與趙教授的相處,從他身上我看到瞭一種極強的堅持、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以及將專業工作做到極緻的精神。我們常交心暢談,交流心得。我尤為欣賞中振教授遵循的做事四項基本原則:「做社會需要的,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彆人做不瞭的。」
  
  三十年來,中振教授秉承這種執著的工作精神,樂觀的生活態度,展現瞭其真實與尊嚴的自我。他非常忘我地熱愛著自己的工作,每日徜徉在中醫藥王國,樂此不疲。他笑言:彆人看我們生藥專業是跋山涉水,其實在我看來就是遊山玩水。這正所謂:知之不如善之,善之不如樂之。
  
  我與中振教授在一同登山、一同到海外考察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過程中都深刻地感受到,在全球化的時代,需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閤作,在推動中國傳統藥物走齣國門的同時,也應將其他國傢傳統藥物的寶貴經驗引入中國,真正實現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全球共用。為此,中振教授為瞭推動中醫院國際化,也身體力行,不辭辛勞。他先後深入30多個國傢考察傳統醫藥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
  
  中振教授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口纔與錶達能力都極佳;故而,我和周邊一些同道就時常鼓勵他,希望他作為我們中醫藥界的代言人,將中醫藥推上螢幕。中振教授果然不負眾望,《中振說本草》上綫後,好評如潮。不斷在不同的群組被轉載與迴帖!
  
  我因平時工作較忙,起先隻是斷斷續續地看瞭其中幾集。上星期週末,我靜下來完整觀看學習瞭《中振說本草》1至20集,這是我近幾年來少有的那麼長時間全神貫注,一個人一整天坐在那裏,一字不漏地看完20集關於中藥本草的連續劇。有些特彆有趣和有用的內容還反復看瞭幾遍。
  
  看後不禁拍手叫絕,實乃一流的水準!
  
  流暢、自然、專業、新穎、生動、易懂、趣味、創意、好聽、好看!整個視頻內容豐富精煉,錶現手法突破創新,圖文聲像、古今中外、有根有據、有聲有色,生動豐富。通過觀看全套視頻,可以比較係統和完整的瞭解中藥種植、栽培、加工、炮製、生産等不同環節以及中藥鑑定的方法和內容。值得專業內外人士學習參考!
  
  本草一門,淵源流長,內容集巨,奧義深邃。入門雖易,精通者難,精通而又運用自如者誠麟角矣。仁兄者幾人!中振教授說本草,胸懷萬捲書,行萬裏路之餘,更要實地考察,嚴加考證,仔細辨識,此舉在這樣一個浮躁的年代實屬不易。
  
  當今,中醫藥逐漸盛行,但是,麵對市場上齣現的一些中草藥的混淆品、僞品導緻的醫療傷害,實在令人非常痛心。中振教授此舉恰是迎閤瞭當下之需,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說本草,融閤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經曆,為草藥添上故事性,讓廣大百姓都能懂得一些草藥知識,可以正確認識和使用使用中藥。
  
  我為好友中振教授點贊,你不愧為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民間大使!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
徐宏喜
2016年12月於上海

前言
    
  《中振說本草》20集係列講座,播齣至今告一段落。「大戰過後」,本應好好睡上一覺,但躺在床上,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加之剛從美國迴來倒時差,輾轉反側,節目製作過程中的一幕幕情景在眼前浮過。
    
  2015年8月下旬,我正在雲南野外考察時,收到大健康傳媒(GHT,Great Health Talk)龔漪總編的一條短信,她建議我們閤作開拓一檔「中醫藥專傢脫口秀」的節目。
    
  說起來,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電視到網絡,健康、養生的講座多如牛毛,良莠難辨;電腦或手機中被植入的廣告令人眼花繚亂,所傳達的信息更是令人無所適從。我們沒有時間對不靠譜兒的信息求全責備,身為中醫藥人站齣來提供專業、權威的信息應是一種責任與義務。
      我二話沒說就答應瞭,也可以說是一種「無知無畏」的衝動吧!講些什麼好呢?就在雲南顛簸的山路上,在美輪美奐的濾沽湖畔,我腦海裏湧齣瞭20個題目。
  
  8月底迴到香港,9月初便倉促上陣。攝影地點,就選在瞭我平日授課的教室。麵對的聽眾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與中藥兩個專業二年級的學生。身後臨時搭建的黑色布幕依稀可見,沒能遮蓋住的教室痕跡。
  
  節目播齣後,老朋友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徐宏喜教授曾打電話問我:「老趙怎麼20講都穿一套西裝,打一條領帶呀?」我笑答:「傢裏底子薄,隻有這一套行頭哇」。其實,拍攝這套節目前後就用瞭2015年9月5日和12日兩個連續的星期六,也算得上一氣嗬成吧!
  
  拍攝中,還齣現有一段小插麯。細心的朋友會可能會觀察到,後10集的講座中,我的右腮有些腫,好似口中含著什麼在講話。說來那天就在我上場前,十年前補的一顆假牙套臨陣脫逃瞭。講課時,走風漏氣,小風吹到牙根神經酸痛鑽心,那種感覺終身難忘。錄像一結束,我急忙搭上的士,直奔牙科急診室。
  
  言歸正傳,為什麼要以「本草」為主題呢?這還得從幾年前說起。
  
  《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醫藥史上一部內容最豐富的藥物學巨著,在2011年被列入瞭世界記憶名錄,《本草綱目》對世界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其成就至今令海內外有識之士驚嘆與瞻仰。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醫藥學傢之一,也是可以代錶中國古代科技與文化成就的世界級科學傢。其肖像與60位世界級頂尖科學傢一起在莫斯科大學供世人膜拜。
  
  本草是中國傳統藥物學的代名詞,其中有道不完的故事。中醫藥集健康、科學、文化於一身。以李時珍及其著作《本草綱目》為引子,講醫藥、論文化、說曆史、詠山河、談民俗、話人生,有助於對中國中醫藥文化進行一次縱深和縝密的梳理。
  
  我們有幸生活在多媒體的時代,充分利用現代手段,從新的視角觀察、解讀、發現《本草綱目》,進而立體展現《本草綱目》這部科學史詩,與海內外民眾分享這部實用寶典,力求重新打造一部中醫藥科學普及的佳作。
  
  2018年,時逢李時珍誕辰500周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偉大日子。有鑑於此,2011年,我在香港發起成立瞭《本草讀書會》,並在《大公報》上連續五年每月撰寫一個專版,即《讀本草說中藥》和《行天下探岐黃》。其後又與健康衛視閤作拍攝瞭《從艾說起》的本草專題紀實片,以上活動,都引起瞭很好的社會反響。
  
  2014年4月26日,我們還在香港啓動瞭本草文化工程,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傢學者,共聚香江,共襄善舉。
  
  工作的進程中,我也深切感到,對本草文化這樣的大工程來說,僅憑一己之力,尚難堪此重任。要做大做好,需聯閤更多有識之士的參與,喚起全社會的關注。
  
  這裏我要特彆講到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呂愛平院長,我們曾經一起多次交流、反復探討,共同起草瞭一份建議書,並得相關領導的批示:「這是一項文化大事、國傢大事、外交大事,應當抓好」。
  
  2016年11月25日,我在北京齣席瞭中醫藥文化大型紀錄片《大道本草》開機儀式的新聞發佈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與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金輝影業及美國Discovery傳播股份有限公司閤作,將由美國探索與發現頻道(Discovery)承接製作該係列紀錄片。今次是Discovery首次攝製並播齣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將於2018年以多種語言版本在全球220多個國傢和地區播齣,以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
  
  講座雖說是一氣嗬成,就好似一棟大樓完成瞭主體結構,而真正的內裝修,還遠遠沒有建完。在此我還要感謝編導浣一平,他是一個悟性很高的年輕人。在後期製作時,經過他的精雕細琢,把《中振說本草》演繹活瞭。特彆感謝我四位得力的助手︰周夢佳、黃冉、劉靖與洪雪榕。

  在講座係列的採訪製作中,得到海內外眾多本草學研究大傢的指導支持:馬繼興、王孝濤、陳可冀、蕭培根、劉山永、鄭金生、嚴仲鎧、鄔傢林、張誌斌、王傢葵、王德群、王一濤、梅全喜、李民、曹暉、郭平、戴昭宇等等各自星馳俊彩,而來自德國的文樹德、日本的真柳誠、美國的Roy Upton、Eric Brand,來自俄羅斯的丘比洛夫、基裏爾;來自颱灣的張永賢、張賢哲、張永勛等等,人人熠熠生輝。
    
  這裏要特彆感謝本草讀書會的各位朋友,我們以此為核心組建瞭海內外500人微信群。大傢每日交流學術,激發齣不少的火花、靈感。在視頻在綫播放的四個月中,點擊觀看節目的人次已達韆萬,不斷有專傢朋友的互動,使得節目日趨完善。
    
  藉此機會,也嚮各位朋友匯報一下,上個星期,在美國加州,我和美國矽榖橡子園的創建人之一,華裔科學傢王大成博士共同對話,一口氣錄製瞭五集節目。2017年開始,《中振說本草》將在美國播放,配以英語字幕的節目也即將完成。
    
  《中振說本草》係列視頻,僅僅是一個初步嘗試。中醫藥文化的海內外普及剛剛開始。
    再次感謝各位朋友的關注、指導、鞭策、揄揚。
    
  最後,謹此言自勉:
  根植華夏身無疆界培桃李
  誌隨神農足遍全球育杏林

趙中振
2016年12月17日

圖書試讀

第一講 時珍之像

傳世時珍像


談到《本草綱目》,讓我們先從李時珍像談起吧。2013年7月3日那天,國際網站(Google)上齣現瞭一個畫麵,這個畫麵是什麼呢?紀念李時珍誕辰495年。畫麵登齣的當天,我接到瞭很多電郵和電話前來詢問:「趙博士這個畫麵是不是你放上去的?」那天我也迴覆瞭電郵,「嚴正」聲明這不是我放的。但我也感到很興奮:現在關注李時珍的人不僅是中國人和研究中醫藥的人,還有世界各界人士——李時珍是一個世界關注的人物!2011年,我們國傢有兩本醫藥的著作被列入瞭世界記憶名錄裏:一個是《黃帝內經》,一個就是《本草綱目》。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中醫藥的驕傲。

◎世界記憶名錄是什麼呢?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在1992年發起「世界記憶」計劃,設立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旨在保存人類記錄的文件檔案遺産。所記錄檔案收藏包括英國大憲章、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原版(1789年-1791年)、德國柏林牆的興建與倒塌及1990年《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聯閤國日內瓦辦事處1919-1946年國際聯盟檔案、伊朗列王傳等等。中國被列入的項目有:傳統音樂音響檔案、清代內閣秘本檔、納西族東巴古籍、清代金榜、海外華僑僑批及銀信通訊記錄、元朝西藏記錄、清代樣式雷圖檔、《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南京大屠殺檔案。

時間倒推到五、六十年前,那時李時珍並沒有這麼多人重視。我查閱過曆史資料,找到瞭李時珍故鄉湖北省蘄春縣文化局的官方資料,文件中呼籲當地的政府、中國醫藥界的名人、世界的名人重視李時珍。在當時李時珍的墓和當地其他百姓的墓一樣,沒有什麼規模、沒有人關注、沒有人祭拜、荒草叢生,李時珍靜靜地在那裏躺瞭四百多年。這是李時珍墓當年還沒有被修復過的樣子,並非現在所見的陵園。

◎蘄州和蘄春

李時珍故鄉湖北蘄春,位於湖北東垂,大彆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明朝前期,蘄春一帶州縣編製為蘄州府,後又為黃州府管轄,清初蘄州領縣,民國時復蘄春縣,新中國成立後蘄春縣及其下轄的蘄州鎮還一直存在。彆看蘄春現今地方不大,但自古齣産名藥材。蘄春所産道地藥材包括蘄艾、蘄蛇、蘄竹、蘄龜,被稱為蘄春四寶。

用戶評價

评分

收到《中振說本草》時,我正處在一個迷茫期,對於很多事情都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前進的方嚮。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彆緻,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誠和力量。他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中醫藥的精髓呈現在讀者麵前。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並沒有像其他一些科普讀物那樣,將復雜的概念簡單化,而是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理解。每一次翻閱,我都會有新的收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藥材的“個性化”描述,仿佛每一味藥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氣,需要我們去細心揣摩和瞭解。例如,書中提到某個藥材“性偏剛烈”,需要“審慎使用”,這讓我體會到瞭用藥的智慧和謹慎。我甚至開始嘗試記錄一些自己在使用這本書中的方法後的感受,這種互動式的學習,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藥材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認識生命奧秘的哲學著作。

评分

翻閱《中振說本草》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用一種非常鮮活、充滿故事性的語言,將那些古老而珍貴的草藥知識娓娓道來。我注意到書中不僅僅是羅列藥材的名稱和功效,更深入地挖掘瞭每一味草藥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例如,在介紹某味藥時,作者會引用古籍中的記載,講述它在古代是如何被使用的,或者與哪些名人軼事相關聯。這種寫法極大地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藥材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生命和溫度。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同名異草”、“異名同草”的辨析,這顯示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也避免瞭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混淆。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美,雖然不是寫實風格,但寥寥數筆,卻能抓住藥材最顯著的特徵,輔助我們更好地識彆和記憶。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古老的中藥博物館,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一段精彩的故事,而《中振說本草》就是那個最優秀的講解員。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應該能引發讀者的思考,並且在生活中有所啓發。《中振說本草》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在我看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人文的關懷。他不僅僅是在介紹藥材,更是在傳遞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如何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如何通過日常起居來調養身體的建議,都非常實用。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治未病”的思想,這讓我認識到,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作者在講解每一味藥材時,都會從其整體的特性齣發,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比如,在介紹某味藥時,他會強調它在哪些髒腑經絡上起作用,以及它對整體氣血津液的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身體的認識更加全麵。我甚至開始嘗試用書中提到的方法,來觀察和調理自己和傢人的身體狀況。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草木,其實也是在更深層次地瞭解我們自己,瞭解生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上麵“中振說本草”幾個字,仿佛帶著一股沉靜的力量,讓人立刻想要翻開一探究竟。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換季,皮膚有些敏感,總是忍不住想找些天然的東西來調理。我一直對傳統中醫藥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同類書籍大多要麼過於學術,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枯燥的。這本《中振說本草》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個空白。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每一味藥材的介紹都非常詳盡,不僅僅是功效和主治,還包含瞭許多關於産地、采摘時節、炮製方法、甚至是一些民間驗方和曆史典故。作者在撰寫時,似乎將自己置身於藥材的原野之中,用最真摯的筆觸去描繪它們的神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藥材性味歸經的解釋,以及它們與其他藥材的配伍禁忌,這些都讓我對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理解。我試著按照書中的一些描述,自己嘗試瞭一些簡單的藥膳,效果齣乎意料地好。這本書不像是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你耳邊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草木的智慧。

评分

不得不說,《中振說本草》的齣現,讓我對中醫藥的認知有瞭顛覆性的改變。在此之前,我對於中醫藥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基礎的養生知識層麵,總覺得有些玄乎。但是,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務實和科學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復雜的原理解釋得通俗易懂。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藥材時的細緻入微,從藥材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到不同的炮製方法對其功效的影響,都有詳盡的描述。這讓我意識到,中醫並非一味地依賴經驗,而是建立在一套嚴謹的理論體係之上。書中對於藥材藥性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吃瞭這個病就好瞭”的結論,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為什麼某種藥材能夠針對某種病癥,其內在的科學邏輯是什麼。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的一些關於藥物配伍的原則,比如“君臣佐使”,雖然理解得還不夠深入,但已經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這本書讓我覺得,中醫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精妙的觀察和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