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汉字学

台语汉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语
  • 闽南语
  • 方言
  • 语言学
  • 汉字
  • 文化
  • 教育
  • 学习
  • 台湾
  • 文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个讲台语的家庭必备的传家手册

  陈世明博士只因为小孩子学习母语,持「明仔载」三字询问怎么唸,直觉认为这三个字非本字,进而跳下去研究台语。

  短短三个月期间,即发现河洛汉字理论,并解开西汉扬雄《方言》乙书的密码。发现原来台语是汉语的源头,且普通话、河洛话(台语文读)、客语、粤语、台语白读等汉语方言,早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存在中原的证据。

  《台语汉字学》乙书,又称《河洛语言学》,是每个讲河洛话的家庭必备的传家手册。本书採用逆向工程技术,以明清话本归纳整理河洛语言学,并发现汉朝的官话即河洛话,可谓是颠覆传统汉学的继往开来之作。

本书特色

  每个讲台语的家庭必备的传家手册。阅读本书,清楚的理论与脉胳,让讲台语不再是难事。
书籍简介: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变迁——《吴语通论》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字数: 约65万字 --- 导言:吴语区的语言地理与历史脉络 《吴语通论》是一部系统而深入探讨吴语族群的语言学专著。它摒弃了以往将吴语简单视为“方言”的片面认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而复杂的汉藏语系下的重要分支,详细剖析了吴语区跨越千年的人口迁徙、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对语言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以历史地理为经,以语音、词汇、语法变迁为纬,勾勒出吴语区从春秋战国至近现代的语言演进轨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研究的焦点仅仅局限于现代标准吴语(如上海话、苏州话)的描述,而是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证和实地田野调查,重建了吴语区内部的次级方言地图,尤其是对江淮官话与吴语核心区的语言分界线进行了细致的边界描绘与特征对比。作者认为,吴语的发展并非单一线性的,而是多重历史因素叠加的结果,其内部的差异性,恰恰是研究古代汉语区域分化模式的绝佳样本。 第一部分:吴语的早期溯源与文献基础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吴语的语言起源问题。作者首先对“吴语”这一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溯源,追溯至先秦文献中关于“江左之语”的记载。通过对比《诗经》、《楚辞》以及后来的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语言现象,李明远教授构建了一套“吴语底层音系”的假说。 文献考据的突破: 《切韵》与吴音: 深入分析了隋唐时期《切韵》的声母、韵部构造中,所保留的吴语古老特征。作者指出,《切韵》的“中古音”并非单一的北方音,而是南北方音的调和,但其韵书内部的某些反切标注,强烈暗示了当时吴语区在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中的独特地位。 六朝碑刻与佛经变文: 对六朝时期南渡士人留下的碑刻、以及江南地区流传的佛经译本中的用词习惯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大量现代吴语中依然鲜活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彼时已具雏形。 这一部分详尽地梳理了吴语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保持其核心的语言特征,并成功抵御了历次北方官话的冲击,这为后续的语音结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第二部分:吴语核心区的语音系统演变 语音学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李明远教授采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将现代吴语的各个主要方言——包括太湖片、上吴片、金萧片等——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对比分析。 音变轨迹的精细描摹: 1. 入声的保留与分化: 吴语区入声的保存情况是其区别于官话区的显著标志。本书不仅描述了入声调的今读,更利用声学分析技术,重构了中古汉语入声在不同吴语方言中的实际发音轨迹,揭示了其从塞音韵尾向喉塞音或元音化的复杂过程。 2. 浊塞音与清浊对立的消失: 详细论述了吴语在中古向近古演变过程中,如何逐步失去中古的浊塞音、浊擦音,并以送气对立或元音化来替代。作者通过对现代苏州话、宁波话中送气差异的精确测量,展示了这种音变现象在不同地理子片中的程度差异。 3. 声调系统的生成: 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本书对吴语特有的“连读变调”现象进行了革命性的阐释。作者认为,吴语的复杂声调格局并非简单继承自中古汉语,而是通过词汇内部的语流变异,逐步凝固形成的系统,并提供了一套严密的数学模型来预测特定词汇组合下的声调走向。 第三部分:词汇的层级结构与文化意涵 词汇部分,本书突破了传统的词汇罗列,转而探讨吴语词汇的层级结构及其背后的文化承载。 古汉语的遗留词汇: 识别出大量在现代普通话中已基本淘汰,但在吴语中依然常用的古汉语词汇。例如,一些用于指代日常生活用品、农耕活动的词汇,其词根和构词方式直接指向汉代或更早的语言形态。 近现代的借词与创新: 关注了近百年来,吴语区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对吸收外来词汇的特点。例如,在传统手工业、商业活动中形成的特有行话和术语,它们在音译或意译上展现了强烈的地域适应性。 量词系统的独特性: 对吴语丰富且复杂的量词系统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了量词的使用习惯如何反映了吴语区对物象的精细化分类思维,例如对于不同形态、材质的物体所使用的专属量词,其使用频率和语体限制。 第四部分:语法结构与句法特征的深度剖析 语法章节深入探讨了吴语在主谓宾结构、修饰语位置以及否定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并将其与相邻的官话、赣语、闽语进行对比。 时体标记的运用: 吴语使用多种前置或后置的小词来标记体貌(如“过”、“了”、“勒”),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句分析,精确界定了这些标记在时间、状态表达上的细微差别,并指出其与中古汉语“介词”向“助词”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被动语态的结构多样性: 探讨了吴语中多种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如使用“被”、“搭”、“为”等),分析了不同被动结构在语义侧重(是强调动作的施动者,还是强调动作造成的结果)上的差异。 疑问句的语用学: 考察了吴语中疑问词的分布和组合规律,特别是位于句末的语气词如何影响整个句子的情感色彩和语用功能,展示了吴语在日常交流中的灵活性和细腻性。 结论:吴语在汉语言学中的地位与未来展望 《吴语通论》最终总结了吴语在汉语言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研究汉语区域分化中“保守性”与“创新性”辩证关系的活化石。全书最后呼吁,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吴语的深入保护和记录工作刻不容缓,并提出了未来应在计算语言学领域进一步利用吴语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的前景展望。 本书论证严谨,数据翔实,分析深入,不仅是语言学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对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乃至文学研究者,也提供了理解吴地文化内核的独特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世明


  1965年生,彰化县福兴乡大崙村人。福建省泉州府永春县移民,为来台第九世孙。九代表最大,常笑称自己是九代(袋)长老。

  家里世代务农,退伍之后,进入倚天资讯、华丰橡胶服务,新银行筹备期间进入亚太银行服务,在银行服务期间,一路半工半读从插大念到硕士。念博士似乎是天命,只为了小孩子学习母语,持「明仔载」三字询问怎么唸,直觉认为这三个字非本字,进而跳下去研究台语。

  着作:
  《活用Delphi 5实用秘笈篇》,碁峰出版社,1999年出版。
  《ASP实务宝典》,金禾出版社,2001年出版。
  《超解析Delphi 6设计师实务宝典》,金禾出版社,2002年出版。
  《图解讲台语其实不难》,书泉出版社,2011年出版。

陈文彦

  1993年10月7日出生,从会拿笔就很喜欢画图,且一直持续到现在。个人有一个FB专页「沙发半张 SofatheHalf」。本书《台语汉字学》源自个人的一句话「同义复词」,而让父亲顿悟台语汉字而着手撰写。学历:台中市立安和国中音乐班、国立台中第二高级中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

 

图书目录

【序】 ﹍﹍﹍ 002
[前言]写在开始之前 ﹍﹍﹍ 010
[导论]汉语之源流 ﹍﹍﹍ 016

第一章
河洛话之特色 ﹍﹍﹍ 022
汉语多元发展 ﹍﹍﹍ 022
声调八音 ﹍﹍﹍ 023
白读 ﹍﹍﹍ 025
韵书 ﹍﹍﹍ 026
文读 ﹍﹍﹍ 028
文白异读 ﹍﹍﹍ 029
文白融合 ﹍﹍﹍ 030
一字多音,以音别义 ﹍﹍﹍ 031
方音差 ﹍﹍﹍ 034

第二章
河洛汉字之理论 ﹍﹍﹍ 037
河洛汉字 ﹍﹍﹍ 038
同义复词 ﹍﹍﹍ 039
倒装词 ﹍﹍﹍ 053
赘音 ﹍﹍﹍ 061
连音 ﹍﹍﹍ 064
拗音 ﹍﹍﹍ 068
形义字 ﹍﹍﹍ 069
形声字 ﹍﹍﹍ 070
叠字 ﹍﹍﹍ 072
外来语 ﹍﹍﹍ 077
引申用法 ﹍﹍﹍ 084
逆向思考 ﹍﹍﹍ 105
身体的排泄物 ﹍﹍﹍ 108
自然语言 ﹍﹍﹍ 108
动作不同,用字不同 ﹍﹍﹍ 109
浓缩用词 ﹍﹍﹍ 111
避免惹祸而改名的用词 ﹍﹍﹍ 112
用词的差异 ﹍﹍﹍ 112
字义的转变 ﹍﹍﹍ 113
语言的优选原则 ﹍﹍﹍ 114
层次音 ﹍﹍﹍ 116
名词趋向同义复词 ﹍﹍﹍ 120
一日时辰的划分 ﹍﹍﹍ 121
单位用字 ﹍﹍﹍ 123
约定俗成的用法 ﹍﹍﹍ 124
不同汉语系民族的用字 ﹍﹍﹍ 127

第三章
河洛俗谚赏析 ﹍﹍﹍ 130
鹿港俗谚 ﹍﹍﹍ 130
过年俗谚 ﹍﹍﹍ 131
谦虚 ﹍﹍﹍ 131
经验 ﹍﹍﹍ 131
说一套,做一套 ﹍﹍﹍ 132
巧合 ﹍﹍﹍ 132
择偶的重要性 ﹍﹍﹍ 133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133
同心协力 ﹍﹍﹍ 134

第四章
常见的错误 ﹍﹍﹍ 135
文白对应之谬误 ﹍﹍﹍ 136
误用之河洛汉字 ﹍﹍﹍ 137
斗阵迓妈祖等 ﹍﹍﹍ 137

第五章
汉朝讲河洛话的证据 ﹍﹍﹍ 184
第一卷 ﹍﹍﹍ 185
第二卷 ﹍﹍﹍ 186
第三卷 ﹍﹍﹍ 187
第四卷 ﹍﹍﹍ 187
第五卷 ﹍﹍﹍ 188
第六卷 ﹍﹍﹍ 188
第七卷 ﹍﹍﹍ 189
第八卷 ﹍﹍﹍ 190
第九卷 ﹍﹍﹍ 190
第十卷 ﹍﹍﹍ 191
第十一卷 ﹍﹍﹍ 191
第十二卷 ﹍﹍﹍ 192
第十三卷 ﹍﹍﹍ 193
结论 ﹍﹍﹍ 193

附录
【附录一】常见的同义复词对照表 ﹍﹍﹍ 195
【附录二】从《方言》本字论汉朝之官话诵 ﹍﹍﹍ 202
【附录三】从成语「一傅众咻」看文白异读 ﹍﹍﹍ 204
【附录四】从竹岛、德岛看河洛话 ﹍﹍﹍ 207
【附录五】从堤字,看上古汉语佚失的论点 ﹍﹍﹍ 208
【附录六】汉音诗词朗诵 ﹍﹍﹍ 210
【致谢】 ﹍﹍﹍ 211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中原大地之上,汉语系的方言颇多,谁当了皇帝,所採用的语言就成为官话,若决定沿用前朝的官话,那官话就不会改变。而沿用前朝的官话有几种可能,一是自己没有语言文字,所以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另外,因为前朝的语言文字已行之有年,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就放弃自己的语言,採用他人的语言文字。

  在台湾,讲台语的族群常自称其语言为河洛话。河洛话系指发源于黄河、洛水一代的语言,即河南洛阳附近的语言。自夏、商、周以降,已在中原流行千年以上,西汉扬雄《方言》乙书称通语,即四方流通的语言。而普通话、客语、粤语等方言,其实早在西汉之前,这些方言业已存在于中原,只是当时系某地的小方言,时至近代才被称为普通话、客语、粤语。很多人质疑河洛话的发音不对,其实hô-ló-uē 是近代按普通话切音而成。河,音ㄏㄜ ˊ。洛,卢各切,音ㄌㄜ ˋ。看完本书最后面有关扬雄方言的介绍,就可知台语源自河洛(但在台湾,一定得称台语,故本书命名《台语汉字理论》)。若非中原长期征战所致,我们的先祖辈又何须脚底抹油「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跑到闽南来呢?上古汉语又怎么龙困浅滩遭虾戏,变成今天的闽南方言呢?而维基百科显示,闽南语分佈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这更是北方语言因战乱而四散的证明。近年来,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与游客颇多,笔者实事求是,採访山东、洛阳等北方来的人,询问太阳等词的土话。对方均回应台语日头等用法,只是发音为普通话而已。这代表教育影响语言,让母语往官话靠拢。近数百年来,上古汉语受普通话的影响,已逐渐遭蚕食鲸吞,成为逐渐凋零的方言。

  河洛话在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期间,透过衣冠南渡的古汉人南迁,将语言散佈在江南一带,其中最大的族群在闽南,为保存最为完整的上古汉语,今称之为闽南语。为何闽南语近两千年而不变,主要原因系地理环境所致,境内丘陵林立的闽南易守难攻,异族铁骑统治之下,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障。北方的语言因胡人进入中原,将《方言》记载的陕西、山西方言带入中原,逐渐壮大成北方的官话,而上古汉语变成闽南方言。后来闽南语随着来台开垦的先民,将闽南语的种子散佈至台湾,称台湾闽南语,简称台语。严格来讲,台语就是闽南语,闽南语读音系统是上古汉语,即本书所称之河洛话。而河洛话的白读系统,比文读系统更早出现,更可以说是盘古汉语。

  讲河洛话的族群,晚上在家听说用母语(白读),白天在学校读写採文读。母语长期与文读混用,形成文白融合的现象,透过语言优选原则,形成一套更棒的语言,就是早期黄俊雄布袋戏的口白音。河洛话也有语言学,作者熟读明清话本小说,整理出一套河洛话语言学。后经学者建议,阅读西汉扬雄《方言》乙书,以本书归纳之理论,竟意外能解读该书的记载。原来西汉之前的官话,即今之台语(河洛话)。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台语汉字学》,我最感兴趣的点在于它可能揭示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我一直相信,一个地方的语言,特别是其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能够折射出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历史变迁。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台语汉字的“意义”层面?它如何反映台湾独特的历史事件、社会习俗、民间信仰,甚至是人际关系?例如,某些在台语中有着特殊含义的词汇,其汉字的选用是否暗示着某种历史的遗留或者文化的变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比如结合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知识来解读台语汉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学层面,而是能够将台语汉字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探讨。它是否会触及到一些关于台语汉字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传承问题?以及它在当代台湾社会文化认同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

评分

《台语汉字学》这本书,我大概是几个月前在一家旧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是被它那个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感觉像是能挖到不少宝藏。拿到手上,翻开目录,里面涉及的领域之广,让我有点吃惊。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到台语的形成、发展,再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台语语音与汉字字形的对应关系的部分很感兴趣,一直以来,我对一些台语词汇的发音和字形总觉得有些困惑,这本书会不会对此有详尽的解释呢?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揭开这些谜团,让我对台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特殊的台语汉字,比如那些只有在台湾地区使用的字,或者是一些音义非常独特的字?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更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这样读起来才不会枯燥。而且,我很好奇作者在考据这些台语汉字的时候,是如何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有没有什么特别有趣的考古故事或者文献挖掘的经历?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语言学之旅,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台语汉字学》这本书,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汉字又是承载台语文化的重要媒介。这本书会不会尝试去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台语汉字体系?它如何处理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的、甚至是已经被淘汰的汉字,在台语中的存续和应用?我个人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一些台语特有的音切和韵母,与对应的汉字字形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联系?比如,某些字在普通话里发音完全不同,但在台语中却有着近似的发音,而它们却被写作同一个汉字,这种情况是如何解释的?这是否涉及到历史上的语音演变或者借用?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台语汉字的书写艺术,例如在书法、楹联等传统文化形式中的体现?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台语汉字在视觉美感和文化意蕴上的独特之处。如果书中能配以精美的插图或者拓片,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对于《台语汉字学》这本书,我个人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慎的态度。我关注语言学,特别是汉字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而将台语这一地域性语言与汉字学结合起来探讨,这本身就非常有新意。我的好奇点主要集中在,作者是如何界定“台语汉字”的范畴的?是仅仅指带有台语语音、书写台语内容的汉字,还是包括了在台湾地区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但现在可能已经不再流行的汉字?书中是否会对台语汉字的“字源”和“演变”进行细致的梳理?我猜测,可能会有关于一些台语特有词汇,其汉字书写背后隐藏的文化和历史渊源的论述。例如,某些与农耕、渔业、祭祀相关的词汇,其汉字的选用是否能反映出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触及台语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清领时期、日治时期,甚至是战后不同阶段的演变和规范情况。这样的探讨,无疑会为我们理解台湾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研究视角和资料。

评分

当我看到《台语汉字学》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无数个疑问。我一直对汉字的学习充满热情,但总觉得学到的都是大陆通用的标准汉字,对于一些地方性的汉字用法,尤其是与台语相关的,了解甚少。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台语汉字的书写规范问题?比如,在同一个台语词汇下,是否存在多种不同的汉字写法?作者又是如何判断哪种写法更具历史依据或更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台语白字”的现象,以及这些“白字”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语言演变过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字例,并配以详实的解释,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台语汉字的魅力。此外,我很好奇作者在进行这项研究时,会借鉴哪些学者的理论和方法?是侧重于历史语言学,还是更偏向于社会语言学?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如何?它是否会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台语汉字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