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入门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二版)

微生物实验入门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实验
  • 入门
  • 普通微生物学
  • 二版
  • 生物技术
  • 大学教材
  • 生物科学
  • 实验室
  • 微生物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包含九大部分,几乎提及所有普通微生物实验的资料,其内容从基本的微生物实验室及显微镜的了解、微生物实验入门、染色法、微生物的分离、纯系化及计数,进而讨论微生物的生长、控制及代谢作用,并做水的採样、水中总菌落数、大肠桿菌群、粪便大肠桿菌群及大肠桿菌的叙述与实验。最后,更将实验所需的试验试剂、染色试剂及培养基也载入于附录中。

  其九大部分包括:

  第一部分-「了解微生物实验室」:介绍安全守则、常用的器材及设备与无菌操作技术等。

  第二部分-「微生物实验入门」:介绍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设备及器材的灭菌操作法、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物的处理、微生物的分离、纯系化及增值法。最后,讨论微生物菌种贮存法。

  第三部分-「显微镜」:主要是指导实验者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如何校正测微器及如何使用测微器测量生物之大小。

  第四部分-「染色法」:让实验者练习大部分的微生物染色法。

  第五部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及计数」:告知实验者如何採取样品、将样品稀释及如何使微生物从培养基或泸膜上生长出来,并如何计数所生长的微生物。

  第六部分-「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讨论微生物生长受到哪些因子的影响与如何利用化学及物理的方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七部分-「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讨论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质的代谢情形。

  第八部分-「水中微生物测定」:讨论一般代检验机构经常申请的项目,如:水中总菌落数、大肠桿菌群、粪便大肠桿菌群及大肠桿菌等,并强调微生物实验的品保品质规范。

  第九部分-「附录1的试剂试验」、「附录2的染色试剂」、「附录3的培养基」。

  本书参考国内外众多微生物及微生物实验之相关书籍,书中所设计的实验,皆是普通微生物学实用且必要的实验,对大专院校相关领域的师生而言,是一本值得参考应用的工具书。
 
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到系统 本书导读 《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到系统》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当代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专著。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医学、农业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及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系统、前瞻性的知识框架。我们超越了基础实验操作层面,聚焦于驱动当前生命科学革命的核心技术、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分子生物学基础到复杂系统生物学应用的多个维度,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共计二十五章。 --- 第一部分: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基因工程的基石 (Chapters 1-5) 本部分为理解现代生物技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用于分析和操作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关键技术原理。 第一章:核酸结构与功能的高级分析 详细介绍了双向测序技术(Sanger Sequencing)的原理及局限性,并深入剖析了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平台差异,如Illumina、PacBio和Nanopore技术,及其在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策略。 第二章: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 本章侧重于蛋白质的鉴定、定量与结构解析。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在蛋白质鉴定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揭示复杂蛋白质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而指导靶点药物设计。 第三章:基因编辑系统的演进与精确控制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对比了锌指核酸酶(ZFNs)、TALENs和CRISPR-Cas9系统的机制差异、脱靶效应的评估与控制方法。特别探讨了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等“无双链断裂”策略在提高编辑精确度方面的突破。 第四章:合成生物学的元件构建模块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在于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功能单元。本章讨论了如何设计高效的启动子、增强子和调控网络,以及如何利用DNA合成技术快速构建复杂的基因回路,用于代谢工程和信号转导。 第五章: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探讨了利用自动化平台进行高通量筛选(HTS)和高内涵筛选(HCS)的策略,如何快速评估数百万化合物对特定生物靶点的活性,以及如何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 --- 第二部分: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驱动的生物学 (Chapters 6-10) 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海量数据亟需强大的计算工具进行解析。本部分聚焦于数据处理、存储和解读的方法论。 第六章:大规模基因组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流程 涵盖了从原始测序数据(FASTQ文件)到高质量组装、注释和变异检测的标准生物信息学流程。重点介绍Linux环境下常用工具链(如BWA, GATK)的使用规范。 第七章: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的深度挖掘 阐述了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如DESeq2, EdgeR),以及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的聚类、细胞类型鉴定和轨迹推断方法。 第八章:网络分析与系统建模 本章引入了系统生物学的概念,介绍如何利用图论、布尔网络和微分方程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复杂的生物通路和调控网络的功能动态。 第九章:数据库与知识图谱的构建 讨论了如何整合和标准化来自不同来源(如NCBI, UniProt, KEGG)的生物学数据,并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揭示隐藏的生物学关系。 第十章:机器学习在生物学预测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的原理)、药物靶点识别和疾病风险评估中的实践。 --- 第三部分:生物制药与产业化技术 (Chapters 11-15)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如何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制品。 第十一章:重组蛋白药物的表达系统优化 对比了原核(大肠杆菌)、酵母、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CHO)培养体系的优势与劣势,重点探讨如何通过蛋白质工程和密码子优化来提高表达量和功能性。 第十二章:抗体工程与新型生物制剂 详细解析了单克隆抗体的结构、人源化技术。内容涵盖双特异性抗体(BsA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设计原理、连接子技术及体内释放机制。 第十三章:疫苗技术的前沿发展 比较了传统灭活/减毒疫苗与现代核酸疫苗(mRNA/DNA)和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平台。特别关注mRNA疫苗的脂质纳米粒(LNP)递送系统和免疫佐剂的选择。 第十四章: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的制造挑战 聚焦于慢病毒、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规模化制备、纯化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如滴度测定、导入效率评估)。探讨了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瓶颈。 第十五章:生物反应器设计与过程控制 从工程学角度审视生物制药的放大生产。内容包括搅拌、传质、氧气传递速率(OTR)的计算,以及在线监测技术(PAT)在维持批次一致性中的应用。 --- 第四部分:应用生物技术:医学与诊断 (Chapters 16-20) 本部分关注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个体化医疗和再生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十六章: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标准化 涵盖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高级应用,数字PCR(dPCR)在极低浓度核酸检测中的优势,以及微流控芯片在即时检验(POCT)中的集成方案。 第十七章:液体活检与早期癌症筛查 深入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和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捕获、富集和分子特征分析技术,及其在监测治疗反应和复发中的潜力。 第十八章: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阐述了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定向分化策略。重点介绍生物材料(水凝胶、支架)的选择与设计,以及3D生物打印在构建功能性类器官(Organoids)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微生物组学与宿主互作 探讨了宏基因组学技术如何解析人体肠道、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代谢性疾病、免疫功能失调之间的复杂关联。 第二十章:药物靶点验证与表征 介绍如何利用基因敲除/敲低模型(如siRNA/shRNA高通量筛选)系统性地验证潜在药物靶点的生物学意义。 --- 第五部分:农业与环境生物技术 (Chapters 21-23) 本部分拓展了生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转基因作物与基因编辑在育种中的应用 讨论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的性状,如提高抗逆性、营养价值,并深入分析了基因工程产品(GMO/GE)的监管环境与社会接受度问题。 第二十二章:生物修复与环境监测 介绍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潜力。内容包括筛选高效降解菌株和设计微生物传感器以实时监测环境中的生物标志物。 第二十三章:工业酶工程与生物质转化 探讨如何通过定向进化和理性设计改造工业用酶(如纤维素酶、脂肪酶),以提高其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用于生物燃料和化学品的绿色生产。 --- 第六部分:生物技术伦理、法规与未来展望 (Chapters 24-25) 第二十四章:生物技术产业化与知识产权 涵盖了生物技术公司从初创到上市的关键环节,包括技术转让、专利布局策略,以及GMP/GLP标准在产业放大中的强制性要求。 第二十五章:技术前沿与伦理边界 总结了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最具颠覆性的进展(如类器官芯片、体内基因编辑),并对伴随而来的伦理学、社会学和监管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导读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展望未来。 --- 本书特点: 深度与广度并重: 覆盖了从底层分子机制到上层系统应用的全链条技术知识。 聚焦前沿: 大量收录了近五年内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等顶刊的突破性技术原理。 实践指导性强: 虽然不侧重基础实验操作,但深入讲解了高端仪器和复杂流程背后的科学逻辑,为读者进行方法学设计提供坚实基础。 本书是生命科学领域追求卓越研究和产业创新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再版序 i
再序 ii
编着者序 iii

第一部  了解微生物实验室  1
第1章 实验室安全守则 3
第2章 实验室常用的器材及设备 7
第3章 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及灭菌技术 11
壹、高压灭菌釜 11
贰、干热灭菌箱 12
参、恆温培养箱 13
肆、恆温水浴槽 14
伍、无菌操作台 14
陆、无菌过泸法 16
柒、培养基的灭菌法 19
捌、塑胶及玻璃器皿的灭菌法 20
玖、培养物的处理 21
第4章 微生物实验室品保品管规范 23
壹、仪器设备 23
贰、实验室一般操作 26
参、採样、运送与贮存 29

第二部  微生物实验入门  31
第5章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设备及器材的灭菌操作法 33
第6章 培养基的配置、贮存及培养物的处理 43
第7章 微生物的分离、纯系化及增殖法 55
第8章 微生物菌种贮存法 65

第三部  显微镜  71
第9章 显微镜的构造 73
第10章 双眼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 75
第11章 测微器的使用 79
第12章 细菌鞭毛的运动性测定 83
第13章 霉菌菌丝计数法 89
第14章 酵母菌大小测定 95

第四部  染色法  101
第15章 简单染色法 103
第16章 负染色法 109
第17章 内孢子染色法 113
第18章 荚膜染色法 119
第19章 鞭毛染色法 123
第20章 抗酸性染色法 129
第21章 革兰氏染色法 135

第五部  微生物的分离、纯系化及计数  141
第22章 培养基的种类及配制 143
一、培养基的定义 143
二、培养基的种类 143
三、培养基的配制 144
第23章 样品的採取及稀释法 151
一、样品採取的重要性 151
二、样品採取应注意事项 151
三、样品的採取及样品运送 153
四、样品的接受及稀释 153
第24章 微生物的分离及接种法 161
一、微生物的分离 161
二、微生物的接种 162
三、微生物的培养 162
第25章 好气总菌落数之计数法 171
一、检体处理 173
二、检验的方法 173
(一)过泸法 173
(二)涂抹法 174
(三)混稀倒皿法 175
(四)培养基盘膜测定法 175
第26章 霉菌及酵母菌的计数 181
一、霉菌的计数 183
二、酵母菌的计数 183

第六部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187
第27章 微生物的生长 189
一、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89
二、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89
三、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90
四、酸硷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90
第28章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方法 197
一、温度 197
二、放射线 197
三、渗透压 198
四、过泸 198
五、干燥 198
六、超音波 199
第29章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化学方法 209
一、防腐剂及消毒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09
二、金属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09
三、动植物体内天然防腐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09
四、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10

第七部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217
第30章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219
一、淀粉水解试验 219
二、碳水化合物的酦酵试验 219
三、甲基红试验 221
四、欧普试验 221
第31章 蛋白质的分解 229
一、明胶的水解作用 229
二、酪蛋白的水解作用 230
三、吲哚(Indole)的形成 230
四、硫化氢(H2S)之形成 230
五、胺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31
六、胺基酸的脱羧作用 231
第32章 脂质的水解 239
一、亮蓝三丁酸酯的水解作用 241
二、亮蓝橄榄油洋菜培养基的水解作用 242
三、亮蓝Tween-80的水解作用 242

第八部  水中微生物的测定  245
第33章 微生物检测用水样的採样与贮存 247
第34章 水中总菌落数之测定-泸膜法 261
第35章 水中总菌落数之测定-涂抹法 267
第36章 水中总菌落数之测定-混稀法 273
第37章 水中总大肠桿菌群之测定-多管酦酵法 279
第38章 水中大肠桿菌群之测定-泸膜法 287
第39章 水中粪便大肠桿菌群之测定-多管酦酵法 293
第40章 水中大肠桿菌群之测定-多管酦酵法 301

参考文献 311
附录1:试验试剂 313
附录2:染色试剂 317
附录3:培养基

图书序言



  此次新增第二部微生物实验入门的内容包括: 第5章的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设备及器材的灭菌操作法,提醒于基本设备中如何除去不必要影响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因素。第6章培养基的配制、贮存及培养物的处理,告知影响目的微生物生长良好的培养基配制法,并提醒实验者需如何才能配制成功的培养基。如何贮存无水培养基,避免培养基的贮存不良,造成培养基的凝固而浪费金钱。培养物如何处理才可避免造成污染及危害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第7章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增殖法,提醒实验者对于分离、纯化及繁殖时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增殖到不纯的菌株,引起污染菌对实验造成数据的影响。第8章微生物菌种贮存法,辛苦的纯化分离出目的微生物,若无法适当贮存而导致目的微生物死亡,或记录不详致使无法找出需要的目的微生物,这是实验研究中最不幸的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微生物实验入门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二版)》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实用。它不像市面上某些教材那样空泛,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介绍每一个实验时,作者都非常细致地列出了所需试剂、器材,以及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我尤其赞赏它对于安全操作的强调,书中反复提及了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在实验室工作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预防潜在的风险。另外,书中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也相当到位,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观察现象,还引导我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生物学意义,并提供了参考性的结论。我记得有一次进行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书中的指导让我能够准确地绘制出曲线,并且理解了指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的生物学含义。它还提供了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别方法,对于我们初步鉴定菌种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全程陪伴着我们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学习和探索,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刚踏入微生物学殿堂的新手,我曾对各种复杂的实验操作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些恐惧。然而,当我翻开《微生物实验入门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二版)》时,那种紧张感瞬间烟消云散。书中的实验设计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到后面稍微复杂的鉴定方法,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晰明了,配以精美的插图,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阐述,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培养科研思维至关重要。书中对于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避免了我在实际操作中走弯路。而且,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这简直就像是我的“定心丸”,让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再慌乱。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分离土壤微生物的实验,书里指导我如何巧妙地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孵育条件,最终成功地分离出了多种不同形态的菌落,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实验技能,更点燃了我对微生物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评分

我购买《微生物实验入门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二版)》这本书,主要是被其“入门”和“实用”这两个词所吸引。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走进微生物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分析”的部分,这些内容往往是教科书中容易被忽略的,但对于实际操作来说却至关重要。它提前为我们指出了可能遇到的“坑”,让我们能够避免重复犯错。我曾经在进行微生物计数实验时,因为没有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导致结果偏低,后来查阅了书中关于“空气污染”的注意事项,才恍然大悟。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验室的安全指南,让我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安心操作。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的书籍,它不仅传授了实验技能,更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参考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普通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微生物培养、分离,到显微镜观察、染色、鉴定,再到一些进阶的应用,比如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测定、噬菌体裂解实验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我来说,最宝贵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多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我记得在学习微生物代谢时,书中通过一个关于发酵产物测定的实验,让我深刻理解了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和重要性。而且,它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比如转录、翻译、基因表达等,都通过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来直观地展示,这比纯粹的文字描述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记忆。书中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源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有价值。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实验技能的教材,更是一扇通往微生物学广阔世界的窗口。

评分

我必须说,《微生物实验入门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二版)》这本书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快速查找信息的人来说,它清晰的目录和索引设计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我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找到特定的实验或者概念。书中在介绍每个实验时,都会先给出一个简要的概述,然后是详细的操作步骤,最后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可能的讨论。这种结构非常清晰,能够帮助我快速掌握实验的整体流程和要点。我个人比较喜欢书中关于“质量控制”方面的介绍,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哪些环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书中对于各种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比如革兰氏染色、亚甲基蓝染色等,都讲解得非常细致,并且提供了不同菌种在染色后的典型形态描述,这对于我们初期识别和区分细菌非常有帮助。我曾经在分离未知菌时,通过书中的图文对照,能够初步判断出它属于革兰氏阳性还是阴性,以及大致的细胞形态,这为后续的鉴定打下了基础。这本书绝对是实验室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