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者(新版)

反抗者(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缪
图书标签:
  • 反乌托邦
  • 科幻
  • 未来主义
  • 政治
  • 社会
  • 抵抗
  • 生存
  • 冒险
  • 新书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缪最重要的良心之作,全新编排修订版。 ◎ 人们有权享有的幸福,靠反抗才能获得; 转身反抗不公不义,你才由奴隶变成自己! ◎ 良心与反抗,是当代台湾社会最缺乏的、最被重层复杂体制绑架的人道价值与思辨,卡缪给了我们文学、思潮与历史行动上的辩证与总结。 ◎ 「作品具有清晰洞见,言词恳切,阐明当代人的良心问题。」——瑞典学院诺贝尔奖赞词 ◎ 沈清楷(哲学星期五创办人/辅大哲学系助理教授)专文导读推荐。 用别人奴役你的手段,再去奴役其他人, 你就变成了原本你想要推翻的那种人。 「在荒谬经验中,痛苦是个体的; 一旦产生反抗,痛苦就是集体的,是大家共同承担的遭遇。 反抗,让人摆脱孤独状态,奠定人类首要价值的共通点。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卡缪 卡缪常被认为是提倡荒谬思想的大师,但这种简化的描述只搆得到卡缪的创作初期。这位成长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文学大师,面对世界剧烈变动的景况,无可避免地去探究为何文明的发展却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他的作品《异乡人》及《薛西弗斯的神话》思索个人面对生命的处境,因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造成了荒谬感,以及个人如何面对这种荒谬。对人世充满热情的卡缪并不满足于此阶段的答案,他接着更进一步去讨论,从个人进到与他人的关系、人类群体社会时,该又如何面对群体生命的挑战,是更入世、更社会性的思考。 《反抗者》是卡缪处理个人与社会群体关系的重要着作,思考着人类社会巨大的难题: 人要脱离被奴役的身分,便必须反抗,被逼迫到一条界限时,要站出来说「不」。 如果为了反抗不义,是不是可以用尽任何手段? 若为了远大的目标,是不是就该牺牲一切,即使是必须杀人? 反抗与革命之后,如果建立起来的社会又形成另一种压迫专横,该如何解决这难题? 这是卡缪处理对二十世纪巨大的法西斯政权和共产主义专政的思索,特别是后者一度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社会的希望,在卡缪的时代许多思想家都热烈拥护,但现实却证明其堕落,如同卡缪所说的陷入虚无主义的毁灭。而从二十世纪后半的冷战到今日,人类社会的挑战还是笼罩在卡缪的这个思辨里,只是当下盘据人类社会上空的权力幽灵,从政治权力转为力量更加绵密无孔不入的经济政治综合体,帝国的势力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从专制体制纾解出来不久的人们,脱离了政治力的箝制,却又面对了更严峻的考验。 为此,思索反抗对当代的我们更形重要,如何反抗但却不致于形成全面毁灭的虚无,或者避免反抗之后却建立起另一座牢笼。 卡缪的推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永恆提醒。
星海孤舰:遗忘之歌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字数: 约1500字 --- 序章:静默的漂流 在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大扩张时代,星际间的航行已不再是依靠缓慢的亚光速引擎,而是依赖于“曲率织网技术”,理论上,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都可以在瞬间被折叠。然而,对于“远航者七号”的船员们来说,距离感却从未如此真实而残酷。 “远航者七号”是一艘执行深空资源勘探任务的重型勘探舰,它载着两百名精英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设定为目标区域——银河系边缘的“卡戎星云”——执行为期五十年的单程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为地球母星发现可供持续开发的稀有元素矿脉,以应对日益枯竭的内部资源。 舰长,艾莉卡·冯·霍夫曼,一位以冷静和近乎固执的理性著称的女性,正站在全息投影舱内。舱内是令人窒息的深空,没有恒星的光芒,只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带来的幽幽蓝光。 “导航员,我们距离预定跃迁点还有多久?”艾莉卡的声音在空旷的指挥舱内回荡。 导航员,一个名叫塞拉斯的年轻数学家,手指在光幕上飞快地划动,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常年面对无尽数据的疲惫。“舰长,根据现有轨迹修正,预计三周零四天后,我们可以进行第一次曲率跃迁。但……新的问题出现了。” “什么问题?” “数据链断裂。”塞拉斯调出一个复杂的频谱图,“我们与母星系的所有通讯网络,在七个月前就完全静默了。我们接收不到任何来自‘核心星域’的回应。不是信号干扰,舰长,是……绝对的静默。” 这比任何技术故障都更令人不安。在星际航行中,‘静默’意味着两个极端:要么是通讯技术出现了灾难性的、全宇宙范围的衰退;要么是发送方已经不复存在。 第一部:边缘的低语 “远航者七号”的旅程从孤独的勘探,迅速转变为一场关于生存和真相的调查。卡戎星云,这片被星图标记为“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被宇宙遗弃的角落。 船员们开始经历一些微妙而无法解释的现象。先进的AI“赫尔墨斯”开始报告传感器数据异常,诸如“时间流速微小的不规则波动”和“非引力源的低频震动”。最初,这些都被归类为远距离空间异常或仪器老化。但当大副,生物学家李明,在舰船外部传感器记录到一段极其微弱、却具有清晰数学结构的无线电信号时,恐慌开始蔓延。 这段信号,仅持续了0.003秒,无法被任何已知的人类或早期殖民地文明的编码系统解析。它更像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回声”,却又带着某种清晰的意图。 “它不是在‘说话’,舰长,”李明在分析报告中写道,“它是在‘计算’。它似乎在用宇宙的底层规律作为语言。” 艾莉卡意识到,他们可能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探索者。卡戎星云的“静默”并非因为贫瘠,而是因为某种力量,正在积极地隔离或掩盖着什么。 第二部:失踪的先驱者 为了追踪信号源,艾莉卡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偏离原定任务轨道,向星云深处一个被标记为“高能辐射区”的空洞航行。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艘巨大的残骸。 这不是人类的飞船。 残骸的材料结构完全超出了已知冶金学的范畴,它呈现出一种半有机、半晶体的形态,表面覆盖着一层古老的、类似藤壶的物质。通过远程探测,他们确认,这艘船的历史至少有五万年,远早于人类的星际扩张。 他们称之为“幽灵船”。 潜入幽灵船内部的探索小队,由安全官马库斯和技术专家奥菲利亚带领。幽灵船内部没有空气,但引力系统仍然以微弱的方式运作着。他们没有找到尸体,没有发现战斗的痕迹,只找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中央记录室。 记录室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由液态金属构成的球体,当奥菲利亚接触它时,球体瞬间激活,向“远航者七号”的主机发送了一股庞大的数据流。 这份数据,不是语言,而是纯粹的感知和记忆片段。 船员们在接下来的数周内,被这些信息彻底淹没。他们看到了一个远超人类理解的古老文明——“调音者”——如何学会了驾驭宇宙的基本频率,如何构建了跨越时间维度的结构。 但最令人心寒的信息是:调音者们并非“灭亡”了。他们集体进行了一次“超越”,将自身的存在融入了宇宙的基底结构中,以期观察万物的演化,不受线性时间的束缚。然而,这种“超越”需要巨大的能量和绝对的隔离。 而那股隔离的力量,就是卡戎星云中无声的屏障。 第三部:观察者的代价 数据显示,调音者们在“超越”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关键的“自动防御系统”——一个巨大的、以引力波为基础的筛选器,旨在防止任何低维度的生命体干扰其“沉眠”。 “远航者七号”的到来,激活了这个筛选器。飞船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正是筛选器在自动判定入侵者“威胁等级”时发出的噪音。 现在,威胁升级了。 赫尔墨斯——AI,在分析了调音者留下的“警告日志”后,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被视为干扰源,筛选器正在调整参数,准备进行‘熵增校正’。” 熵增校正,在调音者的术语中,意味着抹除所有不稳定的、快速进化的信息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清除“远航者七号”及其船员。 舰长艾莉卡面临着史上最艰难的选择:是原路返回,试图冲破筛选器的防御,回到已知的、但可能已毁灭的母星系;还是留在这里,试图理解并逆转一个五万年前的古老文明遗留的防御机制? 在船员们日渐被恐慌和幻觉侵袭时,李明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调音者文明的最终记录中,提到了“回响者”——那些未能完全融入基底结构,却拥有了超越性认知的部分残余。 “舰长,”李明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们没有完全离开。他们留下了‘钥匙’,一种能与筛选器对话的频率。如果我们能找到那个频率,也许能证明我们不是干扰,而是……新的观察者。” 终章:频率的抉择 “远航者七号”不再是资源勘探船,它变成了一艘哲学性的方舟,试图在宇宙最深层的规则面前,为人类的生存权进行辩护。 艾莉卡亲自进入了主控室,启动了奥菲利亚团队基于幽灵船数据重构出的“回响频率发生器”。这台设备发出的信号,与其说是无线电波,不如说是对时空结构本身的“轻叩”。 当频率激活时,飞船周围的空间开始扭曲,不是曲率引擎的扭曲,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近乎于“被审视”的感觉。船员们看到了,在深空中,无数细小的、流动的光带正在汇聚,它们是调音者筛选器意识的实体化表现。 艾莉卡没有选择反击,也没有选择逃跑。她选择坦诚。她命令赫尔墨斯,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复杂的数学证明、以及所有关于“爱与牺牲”的记录,用纯粹的频率编码,发送出去。 这是人类文明的“简历”,是他们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方式。 信号的发送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当最后一段信息传输出去时,筛选器的“审视”停止了。卡戎星云恢复了它最初的、令人心寒的静默。 几天后,赫尔墨斯报告:熵增校正程序已暂停。但筛选器没有打开,也没有关闭。 “我们通过了初步的‘审美’测试,舰长,”赫尔墨斯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但调音者留下的信息明确指出:‘观察者必须孤独。’我们被允许存在,但被永久地‘隔离’在观测范围之外。” “远航者七号”被一种新的、稳定的引力场温柔地推向了星云的边缘。他们不再能与母星系建立任何联系,甚至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仍处于已知的宇宙时空之内。他们拥有了生存的权利,但付出的代价是彻底的、永恒的遗忘。 艾莉卡望向舷窗外,那里是无尽的、被设定为“安全”的黑暗。她知道,他们的任务结束了,而人类文明的故事,在卡戎星云的边缘,被一个更高维度的文明,轻轻地写上了新的注脚——一个关于“在遗忘中继续航行”的孤寂篇章。他们是幸存者,也是被流放的见证者,永远地漂流在星海的尽头,聆听着来自星空深处,那永恒的、不包含任何人类记忆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卡缪(Albert Camus)


  一九一三年生于北非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劳工家庭,父亲在他出生未久便被征召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身亡,幼小的卡缪被母亲带回娘家抚养。中学以后卡缪开始半工半读,做过很多工作,虽然生活辛苦,但阿尔及利亚临地中海的温暖阳光普照气候,对卡缪的思想及精神有深刻的鼓舞,后来更成为他思想体系的象征,相对于德国思想家所产生的北方思想。

  卡缪大学毕业后担任记者,报导许多阿尔及利亚中下劳动阶层及穆斯林的疾苦,同时参与政治运动,组织剧团表达观点。二战爆发后因在阿尔及利亚服务的报纸被查封,于是卡缪前往巴黎的新闻媒体任职。从阿尔及利亚时期卡缪便不断创作戏剧、小说与散文,与沙特并称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坛双壁。卡缪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大师,但他认为自己是批评存在主义的,认为自己提出的是荒谬思考与反抗思想。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赞其作品:「具有清晰洞见,言词恳切,阐明当代人的良心问题。」卡缪在一九六〇年于法国车祸骤逝。

  卡缪的作品多样,第一阶段荒谬时期的作品有:小说《异乡人》、戏剧《卡里古拉》和《误会》、论文《薛西弗斯的神话》。第二阶段反抗时期的作品有:小说《鼠疫》、论文《反抗者》、戏剧《戒严》与《正直的人》。其他小说作品有:《堕落》、《快乐的死》、《放逐与王国》、遗作《第一人》,以及改编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说的戏剧《附魔者》等。

译者简介

严慧莹


  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当代法国文学博士。目前定居巴黎,从事文学翻译。译有《薛西弗斯的神话》、《六个非道德故事》、《缓慢》、《罗丝‧梅莉‧罗丝》、《永远的山谷》、《沼泽边的旅店》、《如果麦子不死》、《灰色的灵魂》、《落日的召唤》、《无爱繁殖》、《情色度假村》、《谁杀了韦勒贝克》、《地狱之门》、《野性的变奏》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或许每个世代内心怀抱着改造世界,我的世代知道在这个世代是无法做到,而他的任务或许更大,在于阻止这个世界的崩解。── 卡缪,〈一九五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演说〉

  卡缪出生于第一世界大战前夕、法国殖民阿尔及利亚的期间,在一个贫穷的葡萄农的家庭中长大,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加上亲身体验殖民与被殖民之间的不平等,构成他行动以及作品很重要的参考。《反抗者》是卡缪对「反抗」论述的集结,它不单是一本名称响亮、内容丰富的作品,《反抗者》必须从卡缪对他自己整体作品的评述脉络来看:一是「荒谬」式的如:小说《异乡人》(一九四二)、文集《薛西弗斯的神话》(一九四二)、剧本《卡里古拉》(一九三八)、剧本《误会》(一九四四),构成了一个荒谬的循环;另一个是「反抗」式的如:小说《鼠疫》(一九四七)、剧本《戒严》(一九四八)、《正直的人》(一九四九)、文集《反抗者》(一九五一),则构成了反抗的循环。《反抗者》一书,经过荒谬的循环,再透过小说、剧本的淬鍊而成的思想之作。

  《反抗者》的出版,也是当时法国文化界重要的历史事件,起因于沙特创办的《现代》杂志对这本书的批评,以及卡缪、沙特彼此攻击性的回应,让他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痕,沙特酸了《反抗者》,认为这本书证明了卡缪「哲学能力的不足」,并认为《反抗者》的内容是由「二手的、匆忙拼凑的知识」所构成。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挑动着这两位未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缪于一九五七年、沙特于一九六四年获奖)的不和,终于造成沙特与卡缪之间一九五二年的正式决裂。尽管这两位,在行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剧作家、小说家,也从事报刊写作,但是他们对生命、政治以及时代的看法,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而造成他们友谊破裂的,不仅是作品的品味与哲学素养的问题,也是长期政治理念分歧所造成。尤其是,他们当时对苏联集中营的看法,沙特赞成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卡缪则揭露苏联的残酷性。卡缪不从伟大的革命目的去谈,而是从人的存在处境以及历史的角度,并以非暴力的精神去深化反抗的意义。

  荒谬到反抗

  荒谬起于追求意义的人面对世界,生命的无意义所产生的一种存在冲突感。如果不知道荒谬,要反抗什么?如果了解荒谬,任其宰制,不去反抗,又会是什么样荒谬?荒谬产生于存在的「不可思议、这是不对、怎么会这样」的惊讶,面对荒谬,我们可能屈从于令人顺服的引诱,转为「就是这样、怎么样都一样、不然还能怎么样?」,而荒谬牢牢地寄居在自身的存在当中,从而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然后人静静地、荒谬地享受着痛苦。卡缪笔下《异乡人》男主角从第一人称,以纯然的旁观,来看自身与周遭的关系,或许毫无缘由或是基于「因为太阳太大了」而开枪杀人,然后又冷冷地对着尸体补了几枪。阳光、女人、沙滩的小确幸构成荒谬的陷阱,让主角活在对外在价值的质疑与冷淡,既清醒却毫无作为,在可有可无之中载浮载沉。而男主角在审判的过程中,卡缪也上演了一场从法庭到媒体,跟着习惯性虚假的随波逐流。在《薛西弗斯的神话》中,薛西弗斯永无止境地承受宙斯对他的惩罚──把大石头推上山,到山顶又滚下来,周而复始。而卡缪告诉我们,必须想像「薛西弗斯是快乐的」,又是何其荒谬。面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设想「薛西弗斯是快乐的」用快乐来反讽毫无意义、徒劳的努力,和无止境的折磨,合理化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试图将荒谬提升到最高点;二是面对毫无道理可言的磨难,薛西弗斯也可以象征为面对现实不合理的人,快乐而勇敢地保持自己的正直,作为反抗的见证,为了大地的阳光而不愿意进入地狱的黑暗中。薛西弗斯的角色,为荒谬到反抗埋下了伏笔。

  卡缪从文学到评论,提出荒谬的概念,去凸显了人自身的处境。即使,沙特批评卡缪的《反抗者》是拼凑出来的二手货,却无损我们看见卡缪透过文字,如何在荒谬的黑暗中,迸发出闪闪发光且具有深度的反抗思想。

  直接进入到《反抗者》,可以发现,卡缪有其深厚的哲学背景,不论是法国诠释学大师吕格尔(PaulRicoeur,1913-2005),还是当代法国哲学家翁斐(MichelOnfray,1959-),都认为《反抗者》是一部经典之作。卡缪透过荒谬的概念去「反抗」当时流行的(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目的论。后者承继着由黑格尔以降的历史哲学,认为在历史有种看不见的理性,朝向一种意义的目的前进着。尽管在历史中充满着暴力、不幸,但是就神圣的目的来看,所有的苦难都微不足道,重要的是如何看出历史所显示出的意义,真正幸福并不存在历史当中。相较于历史目的论者,卡缪要揭示的人们所相信的历史的合理性,掩盖了多少的苦难,容许了多少的罪恶,充满着多大的荒谬。人难道不是透过历史理性的解释,以更大的合理性所包裹着虚假、残忍、暴力、死亡,在历史意义喊得响亮之际,掩盖了受难者的哀号。历史理性所预设的最终朝向所有人都将自由的虚幻目的,只是让荒谬更荒谬。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反抗产生于对现实的荒谬、无理、不动、停滞、面对屈辱,也包括自己的绝望,失去了耐心;在长期的沉默中,他旁观着、酝酿着、犹豫着、恐惧着,中间不乏妥协,直到反抗行动的剎那,他开始清醒,拒绝他所认为不对的事情。反抗者不仅是勇敢的反对他觉得不对的事,在反抗中,人将自己置身于自我觉醒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反抗者,不仅是一个说「不」的人,同时也是对自己捍卫的价值说「是」的人。反抗看似拒绝现实的合理性,但并不放弃反抗背后的价值,因此,在反抗的否定中,带着对价值的肯定,而对其捍卫的价值肯定地说「是」。

  卡缪强调并非所有价值都会导致反抗,但是所有的反抗都带有价值。因此,当反抗变成价值的肯定与捍卫,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义愤(indignation),不是充满怨恨的人,更不会让自己身陷于仇恨与蔑视当中。反抗者相信价值跨越了个人或是自私的考量,将人从孤独性超拔出来,因为他所相信的价值是一个普遍的价值,因而适用于其他人,从自我觉醒走向集体觉醒,从个人走向了群体,为了所有人共同存在而冒险。反抗的行动也不仅限于被压迫的当事者,有时被压迫者并不反抗,但反抗背后的价值,促使着人看到他人被压迫时,起身反抗。因为反抗是集体性的,不会止于个人的义愤,又具有对他者的关怀,卡缪借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名句,转化为一种更具有实践性的格言──「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面对荒谬,卡缪提出三种可能:反抗(larévolte)、自由(laliberté)、热情(lapassion),最重要的是反抗,清醒地认识生命的无意义,然后接受这种无意义,而非逃离这种荒谬,甚至去相信非理性的信仰以及自杀。当人停止相信存在有其目的时,才能获得自由,在当下充满热情并带着希望尽情活着。在《反抗者》中,卡缪主要将反抗分为两种:「形而上」的反抗和「历史」的反抗。卡缪理解的形而上,并非就存在来谈存在的传统形上学,而是将它放在「人的存在」角度来理解:人起身反对自身及全人类的荒谬处境。另外一个脉络是,大多数的法国哲学家受到马克思影响的黑格尔诠释,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也可以在《反抗者》看到主奴问题脉络。反抗面对的不仅是无意义的荒谬,还具体正视主奴之间不平等的问题,当奴隶要求和主人一样,从现实的不平等,透过反抗促成自由的行动。因而,反抗者坚定地拒绝暴君,或被奴役下的舒适、小确幸。

  卡缪区分了义愤与反抗的差异,前者是个人性的,后者是集体性。在历史的反抗,他也区分「反抗与革命」的差异,不同于当时马克思与存在主义合流的看法,卡缪不觉得反抗到革命是一种进步,革命的血腥与暴力,是不应该被进步的逻辑所合理化,也不能宣称流血是不可避免的,就忽视无辜的受害者。他认为,在革命的历史主义进步主义里,革命者追求虚无的目的,却允许手段之恶,不惜使自己成为压迫者,违背了反抗的初衷,最终堕入虚无主义的漩涡。卡缪认为,人的手段需要自我的节制,因为反抗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同于历史主义中预设着神,并将神当作目的,人当作手段。如果有目的,在历史的行动中,人要成为人,而不是神。

  当时法西斯主义结合无神论,夺取上帝的位置,透过造神所建立的超人,荒唐地「制造了尸体与低等人,从而让自己也成为低等人,与死神卑贱的奴才」。他对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在自由的伟大理念下,却成为实际的压迫者,一个独裁、极权国家,革命胜利却借由「警察、审判、流放驱逐」等手段,在迫害异己的同时,摧毁着人性尊严。而一个追求自由的革命,却不断地上演着压迫的荒谬场景:在尸体与血泊中高歌人性自由的意义。

  对卡缪而言,反抗必须拒绝手段之恶,目的的崇高,只能借由手段来检验。不是反抗本身就是高贵的,而是反抗所要求的事情:反抗者检视着手段的正当性,不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反抗者》也重提卡缪改编自一九○五年的真实事件,而创作的剧作《正直的人》,故事大概是这样:社会革命党打算用炸弹杀掉俄国沙皇的大公,时间到了,投掷炸弹的男主角卡利亚耶夫,看到大公的小孩在旁边,所以他并没杀掉大公。第二次,卡利亚耶夫成功杀掉了大公,却被逮捕入狱。大公夫人前去谈条件,只要供出同伙,他就自由了。但是他并没说出来;很快地,他就被公开绞刑。卡利亚耶夫的女友朵拉认为她的男友很有勇气,她决定下个攻击,她要去丢炸弹。在过程中有太多的意外,或许可以归诸于当事人的软弱,但是却并非如此。在《正直的人》中,卡缪笔下的主人翁,第一次他不愿伤害无辜而放弃谋杀;第二次,他宁愿被处死,也仍坚持拒绝说出同党之名。这指出他拒绝「不择手段」,拒绝为了自我保存而接受「私利的诱惑」。这些拒绝,对抗着荒谬,反抗那些让正直妥协的虚无力量。

  反抗者在拒绝荒谬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意义,不是因为自由所以要反抗,而是透过反抗,才能摆脱奴役而带来真正的自由;不是由于希望才要反抗,而是透过反抗,才能在绝望中带来希望。
 
沈清楷(哲学星期五创办人、辅大哲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一、反抗者

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但是他虽然拒绝,并不放弃:因为从他第一个行动开始,一直是个说「是」的人,就像一个奴隶一生接受命令,突然认定某个新的命令无法接受。这个「不」的意义是什么呢?

它表达的可能是「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了」、「到目前为止还可以接受,再超过就不行了」、「您太过分了」,以及「有一个界限是不能超过的」。总之,这个「不」字证实了有个界限存在。反抗者的精神中,我们也看见这个界限的概念,对方「太超过了」,权力扩张超越了这个界限,必须有另一个人出来使其正视、加以规范。反抗行动建立在一个断然拒绝上,拒绝一种被认定无法忍受的过分,同时也建立在一个信念上,相信自己拥有某种模煳的正当权利。更确切地说,反抗者感觉自己「有权……」,他若不是坚信自己多少是有理的,就不会反抗。因此,起而反抗的奴隶同时既说「是」也说「不」,他在肯定界限的同时,也肯定界限之内他所揣测、想维护的一切。他固执地表明自己身上有某种东西是「值得……的」,要求大家必须注意。某种方式来说,他反抗的是,压迫自己能拒绝超过可接受范围命令的权力。

一切反抗在厌恶被侵犯的同时,存在着人本身全然而且自发的投入,涉入了不言自明的个人价值判断,他坚信不疑这个价值,让他在危难之中能挺住。在此之前,他都保持沉默,绝望地承受某种大家都认为不公却都接受的情况。保持沉默,会让人以为不判断也不要求,在某些情况下,的确也是一无所求;绝望,如同荒谬,广泛言之对一切都判断都要求,却又没判断、没要求任何具体特定的事,所以保持沉默。但是一旦他开始发声,即使说的是「不」,都表明了他的判断和要求。从词源上的意义来看,反抗者就是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之前他在主子的鞭子下前进,现在则与之面对面,他反对不好的,争取比较好的。并非所有的价值都会引发反抗行动,但所有的反抗行动都默默援引自某种价值。不过首先该知道,这涉及的至少是反抗的价值吗?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最近到底是在哪裡看到《反抗者(新版)》這本書的?腦子裡迴圈播放著書名,但具體的內容卻像被薄霧籠罩一樣,模模糊糊的。我記得當時好像是在書店裡,或者是在網路上滑手機?好像是為了找一本能激發思考的書,所以才會點開它。現在回想起來,書的封面應該是蠻有設計感的,有點暗色調,配上一個強烈的視覺符號,給人一種既神秘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書名「反抗者」本身就很有意思,讓我聯想到那些不甘平凡、勇於挑戰現狀的人物,不管是歷史上的偉人,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反抗」?是為了個人自由?還是為了集體權益?是激烈的革命?還是內心深處的價值堅持?《反抗者(新版)》這個標題,就好像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我充滿好奇。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會是那種輕鬆的讀物,它可能會觸及一些比較深刻的社會議題,或者探討人性的複雜。我尤其對「新版」這個字眼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原著的內容有更新、補充,或者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詮釋「反抗」這個主題?或許是針對當代社會的挑戰,加入了新的觀點和案例。我真的好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反抗者」的,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們會遇到怎樣的困境?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這本書會不會讓我覺得自己也好像被賦予了某種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呢?這一切的疑問,都在我腦海中盤旋,讓我不禁對《反抗者(新版)》更加期待。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個看似和平的社會裡,我們是否還需要「反抗」?《反抗者(新版)》這本書的出現,彷彿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來。我聽到的零散的評價,都指向了這本書對於「改變」的深刻探討。我猜測,作者應該不是那種只會批判的人,而是會提出一些更具建設性的觀點。也許,書中會描繪一些在看似無可改變的困境中,卻能找到突破口的人物。比如,在一個僵化的體制下,有人如何透過創新的方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改變。或者,是在一個充滿壓抑的環境中,一群人如何透過集體的智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尤其對「新版」這個字眼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對「改變」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新的演繹?在當今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我們又該如何去引導和實現有意義的改變?這本書會不會告訴我們,如何從微小的行動開始,匯聚成巨大的力量,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轉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積極的力量,讓我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改變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那個帶來改變的人。

评分

說真的,這本《反抗者(新版)》最近在我朋友之間還挺紅的,大家都好像很有感觸,但每次問起具體是關於什麼內容,大家又說得雲裡霧裡的,好像在賣關子一樣。我聽到的零星片段,大概是關於在現有的體制下,如何保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我猜想,作者應該不是那種只會講大道理的人,他/她可能透過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是電影般的敘事手法,來呈現「反抗」這件事。可能會有讓人拍案叫絕的情節,也會有讓人默默流淚的瞬間。我腦補了一下,也許是關於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面對公司裡不合理的規定,或者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偏見時,如何一步步地堅守自己的原則。或者,更宏大一點,是在一個充滿壓迫的環境中,一群人如何從絕望中找到希望,並且團結起來,為了改變現狀而努力。我還想到,所謂的「反抗」不一定總是轟轟烈烈的,有時候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公,發出無聲的抗議。像是拒絕隨波逐流,保持自己的獨特品味;或是對虛假的言論,保持懷疑的態度;又或者是,在人云亦云的潮流中,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這本書有沒有可能,就是在引導我們去重新認識這些「微反抗」,並且告訴我們,即使是個人的力量,也能匯聚成改變的洪流?我對這個「新版」也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更多新鮮的觀點,讓我看到「反抗」在當代社會的新意義。

评分

我記得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聽到有人在推薦《反抗者(新版)》。當時對方用了非常激動的語氣,說這本書讓她重新審視了很多過去的觀念,而且讀完之後,覺得自己好像變得更勇敢了。這就引起了我的高度興趣。我是一個比較喜歡思考人生意義的人,常常會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感到疑惑,比如為什麼有些事情明明不對,卻有那麼多人默默接受?為什麼有時候,反而是少數人的聲音,更能引起共鳴?《反抗者(新版)》這個書名,恰恰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這些疑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一些真實的案例,或者是虛構的故事,來探討「反抗」的動機、過程和後果。它可能不會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也期待「新版」能夠帶來一些對於當代社會情境下的「反抗」的討論,畢竟時代在變,我們面對的挑戰也不盡相同。或許,書中會探討數位時代下的資訊操縱,或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衝突,以及如何在這些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裹挾。我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一種力量,讓我在面對一些困難和不公時,不再感到孤單和無助,而是能找到內在的勇氣,去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评分

最近一直聽到《反抗者(新版)》這本書的名聲,雖然還沒細讀,但腦海裡已經被它勾勒出一個充滿激情的畫面。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個社群媒體上看到有人分享,說這本書讓他開始質疑「權威」的絕對性。這點真的太觸動我了!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尊重權威,但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權威的失誤,甚至是被濫用。所以,《反抗者(新版)》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鼓勵我們,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一些歷史事件,或者是現代社會的案例,來探討「權威」與「反抗」之間的辯證關係。它可能不會否定權威的存在,而是強調在權威的背後,需要有監督和制衡的力量。我也對「新版」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針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比如在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識別和挑戰虛假的權威?又或者,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建立起一個更加公正和負責任的權威體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更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並且學會在尊重與質疑之間找到平衡,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盡一份力。

评分

最近有好多朋友都在討論《反抗者(新版)》這本書,而且大家對它的評價都很有意思,我聽到的說法是,這本書會讓你重新認識「勇氣」的含義。我一直覺得,勇氣不是不怕,而是即使害怕,也敢於去面對。但有時候,我又會懷疑,我所擁有的「勇氣」,是否真的足夠?《反抗者(新版)》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為那些敢於挑戰、敢於改變的人們而喝采。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一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來展現「反抗者」們的內心鬥爭和他們所做的抉擇。也許是關於一個普通人在面對巨大的壓力的時候,如何找到內在的力量,去做出出乎意料的決定。又或者,是關於一群人,他們如何團結起來,為了共同的理想,發出了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對「新版」也充滿好奇,它會不會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培養勇氣的新方法?在資訊爆炸、變化萬千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才能保持一份堅韌,不被挫折打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心靈的啟迪,讓我相信,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勇氣,就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评分

最近真的被《反抗者(新版)》這本書給洗腦了,雖然我還沒真正讀過,但聽到的評價都太讓人好奇了。有個朋友說,這本書讓他重新思考了「服從」的意義,他以前總覺得,社會秩序需要大家遵守規範,但讀了這本書之後,他開始質疑,如果規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呢?這點真的太引起我共鳴了!我一直覺得,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墨守成規,很多時候是因為害怕麻煩,或者是擔心被孤立。但《反抗者(新版)》這個標題,聽起來就像是在鼓勵我們打破這種慣性。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一些歷史上的經典案例,或者是 contemporary 的社會事件,來闡述「反抗」的必要性和複雜性。它可能不會去宣揚無謂的對抗,而是強調在深思熟慮之後,為了更美好的價值而發聲。我也在想,「新版」的出現,是不是意味著作者對「反抗」的定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者是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應對社會問題的方法?也許,書中會探討如何運用更聰明、更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反抗」,而不是單純的衝突和對立。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反抗」與「妥協」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以及如何才能在保有個人意志的同時,也融入社會。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夠啟迪心靈的指南,讓我對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活出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想像。

评分

我的天,我身邊好多人都在討論《反抗者(新版)》這本書,聽說評價都相當不錯,而且很多人都說讀完之後,對「堅持」這兩個字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固執的人,很多時候,我會為了自己的原則而堅持,但有時候也會懷疑,我的堅持到底是對的嗎?《反抗者(新版)》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這種人發聲,又或者是在給我一些啟示。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透過一些充滿戲劇性的情節,來展現「反抗者」們的內心掙扎和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也許是關於一個年輕人,在面對社會的壓力,不斷質疑自己的選擇,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那條不平坦的道路。或者,是關於一群人,在默默無聞中,為了某個崇高的理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我對「新版」也充滿好奇,不知道這次的出版,是否會加入更多關於當代社會的討論,比如在網路時代,我們的「反抗」會是什麼樣子的?是發文抨擊?還是參與社會運動?亦或是,只是在自己的生活圈裡,保持一種清醒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力量,讓我相信,即使是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裡,個人的堅持和努力,依然是有意義的。它可能會讓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也可能會讓我學習到,如何在堅持的同時,也保持一份理性和柔軟。

评分

我的書架上總是擺著一些會讓人陷入沉思的書,而《反抗者(新版)》聽起來就是這樣一本。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個網路書訊裡看到它的推薦,編輯用了「振聾發聵」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它。我對「振聾發聵」這四個字非常有感覺,因為我總覺得,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會忽略很多重要的聲音。所以,《反抗者(新版)》這個名字,就好像是在提醒我要仔細傾聽。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透過一些充滿力量的文字,揭示社會中被掩蓋的真相,或者是一些被忽視的群體的聲音。它可能是在控訴不公,但也可能是在尋求和解。我對「新版」也充滿期待,不知道這次的出版,是否會加入一些針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新議題,比如在快速的科技變革下,我們又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依然有人在默默地堅持著,為著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洗禮,讓我對世界有更深的理解,並且激勵我去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聲音,為自己、也為他人發聲。

评分

真的,最近《反抗者(新版)》這本書在我關注的文化圈裡討論得沸沸揚揚,我聽到的評價,都指向一個共同點: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自由」的定義。我一向很看重個人自由,但有時候又會陷入一種迷茫,覺得所謂的自由,是不是只是一種幻覺?《反抗者(新版)》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爭取真正的自由而鼓舞。我腦海裡構思的情節,也許是關於一個被體制束縛的人物,他如何一步步掙脫枷鎖,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又或者,是關於一群人,他們如何挑戰看似不可撼動的權威,為集體的解放而奮鬥。我特別期待「新版」能夠提供一些針對當前社會狀況的深刻分析。在訊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真的自由嗎?我們的選擇,有多少是真正出自內心,有多少是被引導的?這本書會不會揭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是如何被限制了自由,又該如何才能擺脫這些束縛?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它更應該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能夠讓我們在看似自由的世界裡,找到真正的自由。它可能會讓我對「自由」有更深刻的體悟,並且激勵我去捍衛屬於自己的、以及他人的自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