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二○○九年底时,我的处女作《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经理读了彼得.杜拉克》(以下简称为《如果杜拉克》)出版后没多久,早在二○一○年初,出版社就询问我「要不要写续集」,但是我拒绝了。如果要解释原因,就是我已耗尽所有想法完成《如果杜拉克》这本书,脑海一片空白,什么灵感都没有,对于《如果杜拉克》里的人物之后将如何发展,完全无法想像。
过了几年,这期间我写了实用书、演讲、制作影片上传到YouTube,渐渐累积想法。总算,像故事核心般的东西开始扎根,书中角色后来的遭遇,也隐约成形。
我开始觉得「也许写得出来」,大约是二○一四年初,距离初次听到写续集的建议,已经过了四年。
因此,我决定《如果杜拉克》续集的背景是「竞争社会」,打算以人们的「充实感」为方向,思考如何构筑这本小说,并以「创新」和「教育」为着眼点。
这些要素在《如果杜拉克》写完后,渐渐从我的脑海浮现。从二○一○年、甚至更早以前,社会竞争就日益激烈。因此在二○一三年,小学馆出版了我针对这个现象所写的《乏味的拉面店到哪里去了?》
在那之后,竞争社会持续演变,内心茫然的人愈来愈多,因此想深入探讨:在竞争社会中,人们的充实感从何而来。
这也与杜拉克的《管理》有关。杜拉克察觉到社会竞争势不可挡,而写了《管理》,强调创新的必要,因为他预测许多人将在竞争中遭淘汰,顿失所依。
因此,疲于竞争而失去充实感的书中人物,彷彿为了补充杜拉克的论述,展开新的故事。我相信对现代许多人而言,这样的作品有其阅读价值。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写,但写得很辛苦。故事推展不开,反覆遇到挫折与困难,写着写着就停摆,回到起点。
这段期间,我努力保持内心平衡。所谓写小说,跟挖隧道其实有些相似——在完工之前看不见出口。如果挖错方向,只会离出口愈来愈远。但就算这样也不能屈服,必须毫不松懈地持续挖掘。所以,望不到出口的苦闷日子始终持续着。
结果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到达出口,没想到写完后却觉得不过瘾。原先在黑暗中陷入的烦闷彷彿像场梦一样,视线忽然打开。
能够一路摸索到这里,要感谢多方协助。
首先是向dwango及「夜间飞行」网站付费订阅《去见哈克贝利》漫画的诸位读者。他们持续订阅我的作品,成为我莫大的心灵支柱,给予我勇气,不气馁地持续写作。
其次是株式会社吉田正树事务所、株式会社源氏山楼的每位工作人员。他们是工作伙伴,也像家人,不论何时都支持我。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一定无法持续写下去。
还有钻石社的编辑们,尤其是今泉宪志先生、中嶋秀喜先生、井上直先生、市川有人先生。他们一直是我写续集的后盾,相信我会完成,持续等待,一再延长截稿期限,真的对我帮助很大。
另外,以杜拉克的译者上田惇生教授为首,我想向杜拉克学会的诸位成员致谢。如果没有遇到上田教授与他们,恐怕写不出这本续集吧。
以及跟前作同样,协助本书校对的山中幸子小姐、担任封面人物设计的插画家雪兔、绘制背景的Bamboo Inc、竹田悠介先生、益城贵昌先生、设计装帧的重原隆先生。承蒙以上诸位帮忙,才能做出能与前作匹敌,甚至更好的一本书。
最后要向阅读《如果杜拉克》以及这本书的读者致谢,是各位的抬爱让这本书得以出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有多幸运。
如果这本书多少能对大家有帮助,或让人觉得有趣,我将感到无比喜悦。
走笔至此,我想向为了撰写本书,迅速允诺接受採访、提供资料的东京都立日野高等学校、日本大学第三高等学校、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坂神园艺株式会社、共和技研株式会社、美津浓株式会社的诸位再次致谢。真的非常感激大家。
二○一五年一一月
岩崎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