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好吧。也可以称之为「揭开华尔街真面目」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好吧。也可以称之为「揭开华尔街真面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ed Schwed Jr.
图书标签:
  • 华尔街
  • 金融欺诈
  • 内幕交易
  • 游艇
  • 财富
  • 权力
  • 犯罪
  • 调查
  • 揭秘
  • 金融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巴菲特致股东信五十周年推荐阅读书籍、波克夏股东会多次点名必读经典
  ◆「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一本投资书籍!」、「本书的智慧与幽默真正无价」——股神巴菲特亲自推荐


  你看,那些都是银行家和经纪商的游艇。
  乡下人天真地问:「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是什么样的酸言酸语,能让巴菲特和投资界数十年来如此爱不释手?是什么样的脱序失言,能把全世界证券业者从头到尾一次得罪个够?让在股灾中亏一大屁股钱却从此跻身畅销作家的「专业交易员」小弗雷德告诉你,什么是投资界不敢说却不吐不快的真相!

  「华尔街的一端是河流,另一端是坟墓。」这说法真是精辟,却遗漏了两端中间的幼稚园。 这本书,说的就是这所幼稚园的故事。

  【作者警告】
  这本带有恐吓意味的书,如果再版之后导致全世界证券市场暴跌,我不会推拖。我会大方承认那是我干的!不过,我也对所有因此赔钱的人保证,我的歉意绝对出自真心诚意。

  【精彩试阅】

  在极度恐慌的一九二九年,有一家投资信託公司的董事会召开了一连串的紧急会议。某个深夜,这些脸色苍白、精神萎靡、踌躇不定的男人们围坐在桃花心木的大会议桌前,极力避开彼此的眼神。他们的一切信念都被粉碎了。

  突然,其中一人说话了,语气平静而坚定:「我们无法得知道情况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某某某(他说的是当时一支热门蓝筹股)已经跌到接近两百元,而两个月前的价格是三百五十元。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但我觉得这支股票有可能下探一百五十元。如果到时候我们能够以一百五十元买进一万股,那难道不是千载难逢的便宜货吗?这也可能不会发生,但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准备迎接这个良机吗?」

  这个坚定有力的发言,即刻让整个会议室充满热切的希望之光。讨论顿时热络了起来,原本苍白的面颊也有了血色。

  「记下来。」其中有个人对着那个二十岁的委託单专员说,「下单,以一百五十元价位买进某某某一万股,设为取消前皆有效指令。」

  年轻人听从指示,身子倾前在纸上做记录,但此时噘起了嘴,发出了极微小却明显带着轻蔑的声音;他们听到了,年轻人嘴里说的是:「有够鸟的。」

  瞬间每个人的信心都消失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最后那个提案被推翻。向我叙述这起事件的人说,这个年轻人的嘟哝估计为投资信託公司保住了七十五万元,但不会有人向他道谢,因为没有任何人敢承认那笔毁灭性交易单的取消与他有关。

名人推荐

  ◆财经作家雷浩斯、《大卖空》作者麦可.路易士、《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总编杰森.兹威格专文强力推荐!

  「本书可以让你从中学到不少金融投资业中的人性荒唐,对于从来没有买卖过股票的旁观者来说,这些荒唐事真不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雷浩斯,价值投资者、财经作家

  「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一本投资书籍,他用轻松诙谐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许多非常重要的投资知识。」——华伦.巴菲特

  「当我翻开了第一页,就忍不住把整本书读到最后。史维德用看似简洁轻松的口吻,捕捉了整个投资产业的疯狂本质。」——麦可.路易士,《大卖空》、《魔球》作者

  「本书是描写华尔街生态最有趣的书之一 。」——珍.布莱恩特.奎因(Jane Bryant Quinn),《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部令人捧腹大笑的经典终于再版,证明了历史总是一再重演,只是换了一批初入虎口的羊群名单。」——迈克尔.彭博 (Michael Bloomberg)

  「史维德的书籍在出版五十五年之后仍然让人着迷,华尔街唯一的改变是电脑已经取代了铅笔和纸。然而,一切基本原则依旧完全相同,若投资人相信财务顾问能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我想失望的人绝对是前者。」——约翰.罗斯夏尔 (John Rothchild),《笨蛋和他的钱》(A Fool and His Money) 作者、财经专栏作家,时代杂志 (Time magazine)
揭开华尔街真面目 一本关于市场迷思、金融史诗与人性博弈的深度洞察 作者:[此处留空,或虚构一位资深金融观察家] 内容提要: 《揭开华尔街真面目》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快速致富的“秘籍”,更不是一本充斥着晦涩难懂金融术语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金融体系底层逻辑、追溯其历史脉络,并以犀利视角审视市场参与者心态的编年史与思想录。本书以宏大的叙事笔触,带读者穿梭于百年华尔街的起伏之间,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财富观和经济格局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效率市场假说”的质疑与解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据洪流淹没的时代,信息似乎唾手可得,但市场的“理性”真的存在吗?本书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切入,揭示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如何被华尔街的复杂机制所放大,从而引发系统性的泡沫与崩溃。从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到“南海泡沫”,从咆哮的二十年代到“黑色星期一”的恐慌,作者精心梳理了每一次市场失控的根源,指出它们往往并非源于外部的“黑天鹅”,而是内生的贪婪、恐惧与从众心理的集中爆发。 第一部分:神话的诞生与资本的童年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现代金融体系的雏形,考察了早期欧洲的商业革命如何催生出股份制公司和最早的交易所。我们并非从零开始,而是继承了一套充满矛盾的结构:它既是资本积累的强大引擎,也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温床。作者深入探讨了早期股票投机者——那些被称为“骑士”和“冒险家”的群体——他们的行为模式与今日的对冲基金经理惊人地相似。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美国大萧条前的金融生态。这里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描绘的“监管缺失”,而是一幅关于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和政治游说的复杂图景。我们审视了J.P.摩根等金融巨头的崛起,理解了“大而不能倒”的理念是如何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植入体系的,并为后世的多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大萧条的教训被重新审视,它不仅是信贷过度扩张的结果,更是市场对自身过度自信的集体惩罚。 第二部分:量化迷雾与信息时代的悖论 进入中后期,本书的焦点转向了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工程学的爆炸式发展。现代金融的“炼金术”是如何在数学模型中诞生的?作者细致描绘了衍生品市场的兴起,它们如何从最初的风险对冲工具,演变为复杂的、有时甚至无法被准确定价的金融武器。 本书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性。在海量交易和高频交易的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能力,算法成为了市场的主宰。但这些算法是否真的理性?作者通过分析2010年的“闪电崩盘”等事件,揭示了程序化交易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当所有计算机都根据同一套逻辑反应时,市场失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缓冲——人类的犹豫和修正。 此外,本书对金融创新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本书并未简单地谴责金融工程,而是探讨了当创新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转而服务于自身的复杂化和风险转移时,社会付出的代价。我们看到,复杂的金融工具如何被包装成“无风险”的产品,最终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了其内在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幕后的权力博弈与监管的滞后 华尔街的运作,离不开政治与监管的拉锯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政策制定者与华尔街精英之间的微妙关系。 作者深入分析了放松管制运动的历史进程,探讨了为什么总是在危机发生后才出现强力的监管反弹,而随后的放松似乎又成了难以避免的周期。我们审视了说服力的艺术——金融游说团体如何影响立法,使规则向有利于少数资本集中的方向倾斜。这部分内容将揭示“旋转门”现象的常态化,即监管者卸任后迅速加入被监管机构,以及反过来,行业精英如何被任命进入监管岗位,从而导致监管的“内化”。 本书特别探讨了全球化对华尔街的影响。资本的流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一个国家的金融问题可以在一夜之间蔓延至全球。这种跨国界的风险传染机制,对传统主权国家的监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四部分:价值的锚点与未来的方向 在对历史与机制的全面解构之后,本书的收官部分转向了对未来和个人角色的思考。在信息爆炸和市场高度自动化的背景下,普通投资者如何保持清醒? 作者强调了对“价值”的重新定义。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是在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代码中,还是在那些创造了实际产品、服务了社会需求的实体企业中?本书提倡一种回归常识的投资哲学,一种对复利时间维度和企业基本面的尊重,以此对抗市场的短期噪音和投机诱惑。 最后,《揭开华尔街真面目》呼吁一场关于金融责任的更深层次对话。金融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应该仅仅是财富的放大器,还是必须是经济稳健发展的润滑剂?本书旨在提供一面镜子,让每一个身处金融浪潮中的人,无论其财富多寡,都能看清驱动这个巨大机器的复杂齿轮,从而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坚实的立足点。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经济史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科学的分析框架,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叙事驱动: 以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的命运起伏为线索,将枯燥的金融理论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 思想锋利: 不惧冒犯既得利益者,对行业内的不透明操作和自我美化的叙事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适合读者: 渴望了解金融体系运作底层逻辑的商业人士、对宏观经济趋势敏感的政策观察家、以及所有对财富积累与风险管理抱有深刻思考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弗雷德.史维德. (FRED SCHWED JR.)


  身为一名「专业交易员」,他在一九二九年股灾时亏了一屁股钱并离开了市场。几年后,他出版了一本畅销童书《古怪小男孩》(Wacky, the Small Boy),然后,接着写下脍炙人口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译者简介

陈民杰


  1980年生,马来西亚人,曾任职报社编辑、记者,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译有《非常潜力股》、《操盘快思X投资慢想》、《魔球投资学》等着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雷浩斯
新版前言                                 杰森.兹威格                        
序         一九九五年版                  麦可.路易士
作者前言   一九五五年多头市场版

1.引言——「小诗人轻声一咳。」         040
金融预测的有效性                046
热爱预言                    052
在牛市里欣喜若狂                056

2.金融家与预言家                058
大银行——华尔街的金饭碗            059
一些小资本家                  062
华尔街人的思想果实               067
华尔街语义学                  068
图形分析员                   070
关于待遇的问题                 074
钱难「赚」                   076
缪斯遗弃的艺术                 078
一个小小的性向测验               081

3.打不死的客户                 086
客户百百种                   087
如何争取客户                  088
保证金                     091
水坝溃堤时怎么办?               094
一些个案历史与诊断               097
炒钱为业                    100

4.投资信託——承诺与绩效            104
切莫重蹈覆辙,让专业的来            107
致胜点在哪里?                 108
为地狱铺路的投资信託公司            114
何谓「最好」                  115
价值七十五万元的嘟哝              118
说说好话                    119
梦幻投资公司                  121

5.黑心肝的放空者                124
辩护                      127
另一种辩护                   129
赶走了熊,然后呢?               132
空头袭击                    137

6.漫天喧哗的选择权游戏             142
选择权大概是个什么东西             144
为赌博行为辩护                 148
小心陷阱                    150

7.逝去的「美好」时光,以及「伟大」的舵手    154
大老们的智商                  156
透视投机                    160
浅谈机率                    163
亲爱的,你总会有摔跤的一天           165
「他们」                    166
作手                      168
装着硬币的银碗                 170

8.关于投资,问题总是太多,答案总是太少     174
有钱人的烦恼                  176
一个小小的绝妙建议               181
价格与价值——封特别的市场快讯         183
现金才是长期投资                186
你追求哪种生活方式?——这已然是个哲学问题   188

9.改革——种种是与不是             192
钱被偷了?还是丢了?              193
不讨人喜爱的专家                196
监管的眼界与限制                200
这不是结论                   206

【关于作者】                  210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这本一九四〇年代的美国好书,它的年纪应该比许多读者的年纪都还大,并随着时间的流转来到了台湾的出版市场上。作者在一九五五年版本的前言说:「出版十五年后仍被记得的书实在不多。」他可能没想到,到了二〇一七年仍有人记得他的书。

  本书的书名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乡下人去到纽约金融区,向导对他说:「看,那些是银行家和经纪商的游艇。」乡下人天真地问:「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这个简单的故事点出了一个基本问题:「金融业有没有为他的客户带来附加价值?」

  金融业(或者财富管理业)是个很奇怪的地方,他们对有钱人的客户提供建议,但是这些建议不见得能让客户赚到钱,而只是让金融业赚钱(如果你想要真正有用的建议,可以看本书第八章的一八一页(一个小小的绝妙建议)。对于这样的矛盾点,有些人会以痛批的方式陈述其中的贪婪,但是本书的作者小弗雷德・史维德却用幽默的方式来展示,彷彿是荒谬舞台剧中的串场人,用华尔街历久不衰的名言,道出大家心中不敢说的实话,而这些实话不分古今中外,皆可适用。

  本书可以让你从中学到不少金融投资业中的人性荒唐,对于从来没有买卖过股票的旁观者来说,这些荒唐事真不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已经踏入市场的人来说,却会把荒唐当作日常生活的风景,套句作者的话:「那些蠢事就像是汹涌的密西西比河,终年澎湃。」避免掉入河中的方法,就是事先以旁观者的心态用本书来预习一番。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股票作手回忆录》那个年代的用字遣词,在感受书中的幽默智慧之余,也让我们在过去的股市历史之旅中游走一圈,体察人性的变与不变,乐趣和辛苦,还有用金钱也买不到的经验。

雷浩斯 价值投资者  财经作家

新版前言

  二〇〇〇年一月的一个晚上,我离开位于曼哈顿五十街与第六大道交界处的办公室,拦了一部计程车。司机开了一小段后,在红绿灯前停下。稍后,四个西装笔挺、系着领带的男子大步走向街道。其中一个敲击驾驶座那一面的车窗。司机把车窗打开一道小缝,然后这位「优秀青年」开始吼叫:「我们要到四十九街跟公园大道街口。」——这离我们当时所在的地方只有四个街区的距离,步行个几分钟就到了。「我有客人了。」司机说着,顺手把大拇指指向后座的我。「叫他下车,」这一脸跩样的年轻人说,「我们给你一百元。」他可不是开玩笑的——话一说完,他从车窗缝隙把一张一百元钞票塞到司机眼前。「我不能这么做,」司机拒绝他,并且把钱推回去。这时候绿灯亮起,司机关上车窗,油门一踩,我们就像两个少女,急着逃离匈奴大帝阿提拉的帐篷。

  这场奇异的计程车劫持剧在我心里萦绕了好几天。我想到有关多头市场、金钱,以及曼哈顿的种种,但我从这个事件似乎还联想到一些什么东西,只是我一时说不出来。然后,一个星期过去了,「客户的游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这几个字却毫无预警地突然冒现在我的脑袋里;我马上在小弗雷德.史维德(Fred Schwed, Jr.)的着作里找到这一段文字:

  在一九二九年,每个工作日早晨驶进纽约市宾夕法尼亚车站的列车都附有一个豪华车厢。列车停站后,原本正在玩着桥牌、阅读报纸,或相互较量财富的百万富翁们依序从车厢前面走出来。车门旁放置了一个装有五分钱硬币的银碗,需要硬币搭地铁进城的人都可以自取。他们不需要拿什么来交换——这不是钱,而是像为客人提供牙签那样的小小便利,人人可免费取用。毕竟,那也不过是五分钱。

  一九二九年十月骤然而至的大崩坏,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我比较喜欢的解释是:愤怒之神耶和华刚好在十月看到了这个银碗。他突然一阵恼怒,而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一脚踢翻了美国的金融体系,让这个装有免费零钱的银碗永远消失。

  再次重读时,史维德的这一段文字确实击中我的思绪:多头市场的高昂情绪已经漫天遍野,原来,金钱早已再次沦为某种「小小便利」。年轻人宁愿花个一百元打发一个陌生人,也不愿意走过四个街区。史维德的文字把我从自身遭遇的愤怒中拉出来,再把我抛入一阵寒颤之中——他似乎让我预见了股票市场即将发生的事。我知道,耶和华随时可能到来,并扯去那一张一百元钞票。

  我的预想没有错——或者应该说,史维德说得没错。短短不到六週之后,纳斯达克指数(NASDAQ)开始暴跌;往后的两年半之中,这个指数跌剩下高峰时的四分之一。把百元钞票当作用过的纸巾般那样挥洒,原来代价这么大。

  史维德那则有关零钱碗的奇闻轶事竟成了预言,这并不是巧合。读着这本经典小书时,你会一再地发现史维德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某种底蕴,那是从马克.吐温(Mark Twain)和孟肯(H.L. Mencken),到汤姆.莱勒(Tom Lehrer)、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等等伟大创作者与表演者继承的幽默传统当中所蕴含的思想特色:对理想的热忱、对正义的渴望,而且总是因世界脱离其原本该有的样子而愤怒不已。史维德是个几乎不会将愤怒形于颜色的绅士——但他的悲悯之情显露无遗,而他的警语几十年来仍在空中回响。

  从史维德的年代一直到今天,华尔街的一切看似时过境迁,但实际上其核心的游戏却从来没有改变。散户投资者仍然处于食物链的最下层,就像一团浮游生物漂浮在大鱼争食的海洋里。华尔街的改变微乎其微,以至这么多年过去了,史维德的揶揄嘲讽读起来竟让人以为是预言:

  ◆在二〇〇三年的共同基金弊案中,基金经理被揭发违反他们自己的交易规则,以谋取更高的佣金收入。史维德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描述,即预示了这群人的面目:「每一天闭市后,他们便把所有的钞票往空气中撒去。所有黏在天花板上的钱即归客户所有。」史维德这段话为客户提出警告:你必须像看守一只鹰那样地监视着你的基金经理——别对他们所说、所做的照单全收。在这丑闻揭发之前,大部分投资者即抱持着这样的态度。

  ◆有些人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投以完全信任;对于诸如安隆(Enron)或世界通讯(WorldCom)之类的大公司所採用的会计原则,从来不予质疑。史维德说:「会计甚至不是艺术,而只是一种心智状态。」如果他们谨记着这句话,或许就会看得更透彻。这句话也提醒了我们:你若不怀疑,你就不可能是个投资者。

  ◆倘若你一心只惦念着股票价格,对该企业的价值却一无所知,那么你也不算是个投资者。一九九〇年代末期,许多交易者对他们买卖的股票根本不做任何研究,眼中只有股票代号如CMGI、DCLK、WBVN,而且只关心价格是否往上走。公司的经营者是谁?公司生产什么?业务是否获利?——只要股价上涨就好了,谁会在意这些事呢?史维德的时代也一样,交易者忽视企业状况,眼中只有股票代号与报价。他们的下场就是彻底毁灭;数十年过去了,新一代交易者的命运也一样。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史维德那成对的定义:
  投机指的是把小钱变大钱的尝试,这种努力通常会失败。
  投资指的是防止大钱变小钱的尝试,这种努力通常会成功。

  即使到了今天,那些想要快速致富的人还是跟史维德那个年代的人一样,坚持自称为「投资者」——但他们明明就是投机客。根据史维德的估算,他们的失败机率大约为二十五比一,我认为这个数字相当实在;而且,今日的电脑科技与线上交易系统纵使再进步,也丝毫不会增加他们的胜算。

  综合以上所述,史维德的作品确实能媲美许许多多更为严肃且详尽的指南,让你了解投资世界的荒唐与种种陷阱。毕竟,学习如何更明智地投资,过程往往并不怎么有趣。有时候,某一本书能够引发你的思考;有时候,你会从中有所学习。但是,从来就没有任何一本有关投资的书能够让你捧腹大笑。我读过上百本金融书籍,只有史维德的这一本,能够在指引、教导你的同时,也让你狂笑。

  我阅读《客户的游艇在哪里?》的次数早已数不清,就像粉丝们看着巨蟒剧团(Monty Python)的幽默短剧时跟着演员反覆念诵一样——即使如此,我还是会对着同一个绝妙的句子发出笑声。史维德的观察记录不仅趣味横生,更是直指金钱与人性的核心实相。总而言之,关于投资这回事,除了这本你拿在手上正要开始阅读的书,我想你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有趣的读物了。祝你阅读愉快,也希望你有所学习。

杰森.兹威格(Jason Zweig)《钱杂志》 (Money) 二〇〇五年九月

序 一九九五年版

  我一直觉得,当我偶然发现这本有趣的小书时,作者的灵魂其实就在附近,手里拿着一杯琴汤尼,正跌跌撞撞地走向我。当时,我正在漫无目的地翻阅着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心里确定了一件事:若想要书写一九八〇年代的华尔街,这里所有关于一九二〇年代华尔街的作品,根本帮不上忙。但是,当我把最后一本满是灰尘的书放回架上时,顿时发现旁边还有另一本书名更耀眼、封面更有格调的书。我取下来,然后一气呵成地读完整本书。

  早在墨基尔(Burton Malkiel)写出《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之前,小弗雷德.史维德早就亲身在那里漫步了。他在大四时被普林斯顿大学退学,原因是他在某一天早上六点被抓到宿舍里藏着一个女孩;后来他便来到华尔街工作,那是一九二〇年初的事。他只在这里待了短短几年,关于华尔街经验的书,也只写了这么一本;但却是精华之作。他以诙谐手法写出了当时的华尔街,现在读来仍然妙趣横生。我们的年代有太多所谓「幽默」实则无趣且不知所云的作品,但这本书却永远能够戳中你的笑点。我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持续保存着生命力,原因在于其中内容在多年之后仍旧紧扣着我们今日的经验。

  史维德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直指投资行业最精神错乱的核心:人们普遍以为,总会有个人能够告诉你如何用一小笔钱快速致富。如果这一切确实存在某个指引性原则的话,那就是:「挑选可获利的投资机会,这是一份几乎不可能胜任的工作。这样的专业能力不存在供给来源。」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断提供投资建议,而听取这些建议的人就更多了。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作为呢?史维德亲眼目睹着投资行业的大小事,他不仅未感到愤怒,甚至被其中的种种行径给逗乐了。他如此写道:「经纪人对市场的未来有一些看法,以此影响他的客户;但他们跟客户说的,确实是他们信以为真的事。最糟的是,他太急于说服自己相信某些事,而最后确实就轻易地以一些拙劣的想法说服了自己。」

  史维德书写的重点不在于罪恶,而是华尔街的荒唐;如此选择,或许也跟他的性情有关。他的父亲是个放空交易者,在一九二〇年代的多头市场中破产。成年后的史维德大部分时候居住在美国康乃狄克州诺沃克市(Norwalk)郊区的罗威顿(Rowayton);他称这个地方为「诺沃克南边的雅典」。他爱打高尔夫球,喜欢边工作边喝酒;他只写过少数几部作品,其中最着名的是童书《古怪小男孩》(Wacky,  the Small Boy)。一九六〇年刊登在《纽约时报》的讣告,使用的是他画在护封上的自画像:「体重曾达一百八十二磅;二战前的照片都是棕色卷发;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给予的,一小部分来自于其他人;喜欢纯洁无害的娱乐,前提是你能找得到纯洁无害又不让人窒息的乐子。」

  对于自己的着作,他必定乐在其中。

麦克‧路易士(Michael Lweis)(笔者为《大卖空》、《魔球》作者)一九九五年

图书试读

作者前言 一九五五年多头市场版
 
这本书在十五年前首次出版,当时金融市场的情况跟今天不同,作者的际遇也不尽相同。然而,像法国人所说的:plus ça change, plus c'est la même chose(世事变迁,有些事到头来却依旧如初)。时至今日,我对这句话更是深信不疑。
 
出版十五年后仍然被记得的书实在不多;但是,一九四〇年当时对华尔街有所关注的人当中,我知道有不少人记得这本书。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购买或阅读了这本书,有的甚至连书里阿诺(Arno)先生的插画也没瞥上一眼。我游走各地时,发现有许许多多的人知道这一本书,但从没有买过。每每我在谈话中提起《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时,大多数人的眼睛总会为之一亮。
 
这本书会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全归功于四万字之中的这几个字——也就是这本书的书名。现在正是适当的时机,让我透露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来源:
 
一切源自于那则小故事(请看第三十八页)。一九二七年我在华尔街找到第一份工作,不久后我就听到这个笑话;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听过。数十年来这则故事只是一直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毕竟,这不是一个适合在聚会场合里说的笑话,因为那里的每一个人早就听过了。于是,我在初稿里的某处写了这个故事。我的编辑古德曼(Jack Goodman)先生却把这一句挑了出来,放到书背上。
 
我还记得我当时大力反对,但一如既往的,反对无效。我的弟弟是着作权法方面的专家,我从他那里得知书名不受着作权法保护;所以,我早就想好了要给我的书一个好书名——《顽童历险记》。
 
这本书面市且进行广告宣传之后没多久,我就收到许多老华尔街人的来信,他们指责我抄袭。其中一位来函者语气相当客气,却为我提供了相关的资讯。这位老绅士特地为我寄来了我出生那一年在旧金山出版的《闲谈者》(The Tattler)期刊影印本。其中的评论我读得入迷,那是来自一位崔维斯(Travis)先生的碎念;这位崔维斯先生是个睿智的人,他当时的名望仅次于剧作家威尔森.麦兹纳(Wilson Mizner)。我知道崔维斯先生有一点口吃,因此当他提到刮着冷风的那一天,他站在水族馆旁颤慄不已时,情境更为动人。出于学术精神,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应该改名为《客客客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我很清楚:这个我「偷窃」而来的笑话本来就有甚高评价,否则就不会流传半个世纪之久。这跟我的引用没有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艘在海面上乘风破浪的豪华游艇,搭配着“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这样直接而充满挑衅意味的标题,瞬间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财富、金融以及那些操纵市场风云的人物们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他们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与其说是在问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种宣言,一种对普通人与金融巨头之间巨大鸿沟的直接揭示。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我深入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去探寻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领域的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找寻那些被遮蔽的财富脉络和权力游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能够让我大开眼界、颠覆认知的观点,无论是关于投资策略、市场运作,还是那些在幕后默默驱动一切的人物。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让那些原本枯燥的金融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让那些复杂的市场规则变得易于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在抛出一个我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并且承诺要给出令人震撼的解答。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金融世界的经典电影和小说,那些充满悬念和戏剧性的情节,总能让我欲罢不能。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许多鲜活的人物故事,了解那些金融大亨们是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权力的顶峰,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否充满了坎坷和牺牲。同时,我也好奇,在那些光鲜的外表之下,他们是否也曾面临过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拷问?“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这个问题,仿佛在暗示着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一种财富的集中,以及普通人与富人之间那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财富分配的机制,以及它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或许,这本书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关于财富的意义,关于公平的定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启发,不单单是在金融投资方面,更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

评分

当我看到“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这个名字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气派的游艇停泊在海港,而它的主人,可能正在某个隐秘的角落,策划着一场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的交易。这个名字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指代客户的财富,更可能是在隐喻着金融体系中一种隐秘的规则,一种普通人难以触及的权力运作。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的金融逻辑和人性洞察。这本书,我猜测它不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书,而是会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揭示金融世界的真相。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我们常说的“大鳄”们,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决策逻辑是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游刃有余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那些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从而做出更明智的个人决策。

评分

“揭开华尔街真面目”这个副标题,则更加直接地表明了这本书的野心和主题。华尔街,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含义,它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贪婪的代名词,更是无数金融传奇和悲剧的发生地。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精英们,他们的思维方式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捕捉机遇,又如何规避风险?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华尔街的运作肌理,揭示那些隐藏在复杂数据和报表背后的真实逻辑。我渴望了解那些金融巨头的决策过程,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他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而不是仅仅堆砌一些专业术语。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金融知识,了解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市场中保护自己的财富,甚至如何为自己创造财富。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商业读物,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欲望、权力与金钱的史诗,它将带领我穿越迷雾,直抵问题的核心。

评分

“揭开华尔街真面目”这个副标题,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召唤,它承诺了对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世界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华尔街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敬畏于它创造的巨大财富,又对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和一丝不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华尔街的决策层,看看那些真正掌握着金融命脉的人们,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华尔街的运作,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不公,甚至是腐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关乎权力、贪婪和人性的复杂交织。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理解市场的波动,从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