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因为在乎 这束文章,是我过去十年所写。现在结集成书,取名《在乎》。
选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书中所写,都是我在乎的人和事。因为在乎,我遇上一些人,做了一些事,然后因着这些人和事,我成为现在的我。如果我不如此在乎,我的人生会很不一样,也就不会有这本书。
为甚么我要如此在乎?
在面临压力或承受挫折时,我有时会停下自问。我知道,我的愤怒和忧伤,还有我的责任和牵挂,许多都源于此。如果拿走这些在乎,我会活得轻松许多。
道理看似这样,但在真实人生,每每要做重要决定时,我却感受到有些事情是非在乎不可。你会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过不了自己的一关,就不再是自我期许的那个自己。
这种感受,发自内心,而非来自外在压力。我渐渐明白,当你真正在乎一个人一件事,尽管在做选择,但却往往「别无选择」和「非如此不可」。如何理解这种必然性,以及如何活出这种必然性,是我很重要的人生功课。
在乎,意味着你将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对你至关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后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随意而为,无可无不可。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价值。而价值,可以公开言说,可以严肃论证,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质疑,甚至被推翻。
换言之,在乎,是情感,是关心,也是反思和实践。只有通过反思和实践,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为甚么是对的和有价值的。本书许多文章,都在尝试解释和论证,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和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伤。当你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难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创伤。既然如此,为甚么明知前路艰难,明知同行者稀,还是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坚持极度在乎之事?
这个问题不易答。
前两天,我收到我很尊敬的梁晓燕老师发来的一张图,图上漆黑一片,中间有条又长又弯的石板路,路上有个人,撑着伞在踽踽独行,身后是长长的黑影。图中配了以下文字:「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我对着这段话,沉思良久,得出一点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很难完全不在意它的效果。在乎一件事,因此希望它能成功,这很合情理。当然,甚么叫做效果,不一定只得一个标准和一个向度。我的想法是:即使那个眼见的清晰目标不能当下实现,但由于我们活在世界之中,我们是世界的一部份,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即使这种改变看似微不足道,也仍然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我们因此有理由坚持,因为我们的坚持绝非徒劳。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对于人在世界中的实践恰如其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会令我们自欺欺人或自我陶醉,而会令我们踏实做事,避免滑向犬儒和虚无。
其次,坚信一件事本身是对的,不一定就会令人坚持。
道理很简单,世间有许多事情我们知道是对的,并不表示我们就会锲而不舍,因为我们对那件事可能根本没感觉,又或者有感觉但代价太大,权衡过后遂决定放弃。
所以,我们坚持做一件事,不仅需要知道那是对的,而且那个对的价值必须走进我们的生命,并在最深的意义上界定我们的身份和定义我们的存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动力去坚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释我前面所说的那种「非如此不可」的状态:当你被要求放弃那些至为在乎的价值时,你会觉得那背叛了你的生命,并令自己活得不再完整。
真正活出在乎的人,往往已将坚持的信念化成生命的底色。他的在乎,不仅在成全别人,成全责任,更在成全自己。
此刻书成,晨曦初露,回首十年路,感受良多。感受在书里,字字句句。路是自己选的,我会好好行下去。
是为序。
2017年6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忘食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