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建筑与文化

都市建筑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都市研究
  • 建筑文化
  • 城市规划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建筑史
  • 城市景观
  • 现代都市
  • 文化遗产
  • 城市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都市,是当代许多人生活与居住的场所,其中的建筑、街道、文化遗产、景观规划等,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有关都市建筑的概念,是作者在本书中最想要强调的议题。都市建筑与都市计画应将两者的专业领域妥善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及提升都市环境品质,解决文化资产的保存问题。

  此外,台湾的现代建筑思潮与理论,大量受到欧美建筑文化和科技的影响,我们应当也要将眼光放回自身的文化特色之上,将其适切地与西方科技及现代性空间形式融合,积极追求建筑文化的主体性。

  在探讨当代国内外建筑思潮的演变中──

  建构「都市建筑」的重要观念,思索其与「都市计画」适当整合的可行方向。

  唤起对于建筑文化主体性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建筑、文化资产与社会意识的重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全文


  学历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博士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硕士
  国立成功大学工学士

  专长及研究领域
  近代建筑思潮与发展
  当代建筑理论与批评
  历史保存与都市建筑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都市建筑
1.重建国内「都市建筑」观念之迫切性
2.现代建筑与社会意识
3.台北建筑三十年
4.台湾的铁皮屋与城乡风貌
5.论「旧环境中新建筑」之设计原则

第二篇 当代建筑思潮
6.绿色魔法学校所传达的讯息
7.高跟鞋教堂只是玻璃高跟鞋
8.建筑符号取向之侷限性
9.以建筑史的观点,论资讯时代之建筑
10.构筑的本体论

第三篇 文化资产保存
11.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之原真性问题思考
12.历史建筑再利用之保守性与创造性
13.历史主义抑或现代主义?论历史环境中的现代建筑

第四篇 东亚建筑文化
14.李承宽与台湾的追随者
15.韩国近代建筑发展与文化认同
16.东亚传统民居的建筑原则对现代住宅之意义

附录
17.寻求亚洲的都市设计方法
18.Some Thoughts on Regionalism in Taiwan and East-Asia
 

图书序言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以来,在国际研讨会以及建筑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及文章,汇集而成。本书中的内容大约分成四个主题:都市建筑、当代建筑思潮、文化资产保存,以及东亚建筑文化,这些前后相隔十年左右的文章,如今看来,多少有点过时之感;但至少由此能多少看出,作者对当代国内外建筑思潮演变的立场与态度。

  都市建筑的概念,是本书中作者最想强调的议题。都市是人类主要聚居场所,如今都市化极为迅速的时代里,避开都市只谈建筑,就失去其适切性。但在台湾,由于专业分工趋势极为普遍,而科技整合普遍欠缺的情况下,都市计画与建筑的专业领域严重疏离而失衡。譬如,提升都市环境品质的都市设计专业,始终不易融入都市计画过程中,甚至都市设计究竟是建筑抑或是都市计画的专业范畴,在观念上、法令上也无明确定论;导致台湾城乡环境的恶化、都市交通混乱、都市景观品质恶劣,以及违章建筑氾滥。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台湾的都市环境,其最有效的途径恐怕是在教育上、法令上,参考欧洲国家,将都市计画与建筑融合,使都市计画师受到充分的建筑基础教育训练,并在都市计画过程中,开放建筑师、都市计画师、景观建筑师,充分参与合作。

  其实,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虽然三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文化资产的保存与都市计画严重脱节。如何将都市中的古蹟及历史建筑,与邻近的道路、建筑,以及景观,加以协调和结合,是目前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为达到此目的,都市计画中必须更积极地将文化资产的保存纳入都市计画中的主要项目来规划,才能使古蹟及历史建筑周边交通与景观问题,获得积极性、创意性的解决。

  本书中,作者也试图唤起国内建筑人对东亚建筑主体性的关怀。由于台湾的现代建筑,思潮与理论,几乎笼罩在欧美建筑文化及科技的影响,使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东亚建筑,若永远跟随欧美建筑的传统及价值观,可能失去发展与我们文化根底相融和的建筑之机会。建筑与人性及自然和谐,是建筑永远背负的使命,也是东亚建筑文化的无形遗产。追寻东亚建筑的主体性,并非指怀旧式的折衷形式或偏狭的地域主义。它应是融合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西方科技与现代性的空间形式。邻近的日本及韩国建筑师,早已开始追求其建筑文化的主体性,我们也需要对此目标加把劲。在附录中,加上一篇韩国首尔大学李石贞教授的文章,也是作者试图将此趋势揭示于读者。

  最后,要感谢张哲夫、陈胜彦、王立甫、蔡元良、张清华、陈良全、赵力行、郭文丰、徐岩奇、林东宪等建筑师在百忙之中,接受作者之访谈,加深作者对台湾建筑发展之了解。同时,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财务上支持的李浚荧、王铭鸿、周宗宪等三位建筑师,也表示由衷的谢意。
 

图书试读

1
 
重建国内「都市建筑」观念之迫切性
 
从中文字面上的意义来看,建筑与都市计画似乎代表着明显不同的概念。建筑代表一块基地上盖一栋或一群房屋;都市计画代表都市发展过程中,土地使用、交通与公共设施等问题之规划。因而在台湾,除了大学建筑系与都市计画系,截然分成独立的科系外,大部分从事都市计画与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亦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区分。今日在台湾,同时具备都市计画师与建筑师专业能力或证照的人,少之又少。这种现象,虽然和近代台湾建筑与都市发展的背景与历史有关。然而事实上,最直接的原因,和大学的教育制度与发展背景不无关联。过去台湾大学中的都市计画系或研究所,多半是由建筑系分出去发展,或由建筑系的教授参与筹设。一旦建筑系和都市计画系各自独立发展,建筑与都市计画的关系愈来愈远。
 
虽然早期文化大学成立建筑与都市设计系,以及台大成立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也象征着试图将建筑与都市计画整合为一,可惜系所成立之后,建筑与都市计画领域之间的隔阂,始终难以破除。在国外,建筑与都市计画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近代的欧美都市计画家中,具建筑师背景者为数不少:曾获1899年罗马大奖之布杂建筑师格尼埃(Tony Garnier),曾于1901-1904年规划设计35,000人之工业城市方案;美国建筑师Daniel Burnham,曾为1893年世界博览会规划过芝加哥中心湖岸区;荷兰现代建筑之父贝拉赫(Berlage),也曾规划过有名的阿姆斯特丹南区发展计。
 
柯比意除了主导机能城市及雅典宪章之外,也实际规划过印度Chandigarh城;德国建筑师Speer曾为第三帝国规划过柏林市的整体计画;法国建筑师Candilis和Woods,也于1961年规划东京湾发展计画案等。
 
除此之外,由各国建筑师主导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从1928年至1959年共10次会议中,至少有8次的会议皆在探讨都市实质环境的规划问题。同时,领导早期现代建筑运动之建筑史家基迪恩(Giedion)的经典之作《空间、时间、建筑》一书中,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探讨传统及现代的都市计画核心问题。由此可见,西方传统中,建筑与都市计画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在西方建筑传统中,建筑与都市计画之间的分际很不明显,因而在大学里,建筑与都市计画常设在同一系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