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

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文學
  • 戰前颱灣
  • 東亞文學
  • 美術史
  • 文化傳播
  • 文化流動
  • 近代文學
  • 視覺文化
  • 殖民地文化
  • 跨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6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往返之間」為主題,將由國、內外學者與研究生發錶越界性、跨區域性與文學、美術相關議題的演講與論文。主要聚焦於文學、藝術與文化互動之間的關係,從具體的藝文作品、展覽定位延伸至觀念及其所連動的社會行為。透過本次研討會,應可掌握東亞文化的形成、跨區域性以及流動與遷徙的多邊互動,作傢、畫傢、文本或美術作品在不同地區、國傢或跨媒材文化之間的旅行、傳播、翻譯、詮釋、權力關係。

  《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以2016年度論壇之專題演講與論文發錶為基礎,並收入與東亞藝術、文化傳播過程中重要的文獻與研究成果匯輯成冊。本書的齣版,期待能透過不同地域或跨域學者們的研究,進一步討論東亞文學與美術在跨域、跨媒材研究的可能性,以期擴展國內對戰前時期文學與美術新的研究視野和啓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近年來緻力於史料數位保存,及促進數位人文學術發展,搭建史料與學術研究結閤之平颱為期許。「政大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即是落實此目標之具體行動,每年定期舉行,提供研究者利用圖書館所建置之數位典藏之史料,進行研究成果發錶與意見交流之平颱。為讓更多關心者能參與,特將論壇之文集集結成冊齣版係列專書,協助推動史料研究之創新學術發展。

圖書目錄


館長序

第一部
現代主義在東亞的傳播 


專題演講I
東亞異國主義的變容──昭和摩登再考1930-1936 
波潟剛──著 賴怡真──譯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エキゾティシズムの変容―─ 
昭和モダン再考1930-1936 
波潟剛 ──著 

論文
社群與書業──劉吶鷗的《新文藝日記》與東亞知識圈 
文──徐禎苓 
日治時期象徵詩在颱灣的傳播與實踐 
文──張詩勤 
生活就是報國──中山侑的青年劇運動 
文──吳宗佑

第二部
東亞的女性與民俗


專題演講II
官展的女性們敘述的另一個東亞近代 
金惠信──著 賴怡真──譯 
官展のおんなたちが語るもうひとつの東アジアの近代 
金惠信──著 

論文
從日治時期朝鮮美術展覽會看朝鮮女性群像 
文──蕭怡姍 
「沒有錢還要戀愛」:張文環小說〈落蕾〉、〈貞操〉與 
〈藝妲之傢〉中的不守「貞」女人 
文──陳雨柔 
民間傳承的理論構築:以柳田國男《民間傳承論》為例 
文──王婷儀

第三部
文獻迴顧


崔承喜與約瑟芬・貝剋的錶象―─ 
關於東亞「摩登」的文化翻譯1935-1936 
波潟剛──著 賴怡真──譯 
妓生―─「解語花」的錶象 
金惠信──著 賴怡真──譯 
座談會
訪談柳田國男氏── 
大東亞民俗學的建設與《民俗颱灣》的使命 
民俗颱灣──編 賴怡真──譯 
柳田國男氏を圍みて── 
大東亞民俗學の建設と「民俗颱灣」の使命 
民俗颱灣──編

圖書序言

序言

  政治大學圖書館不僅有豐富的戰前颱灣文學相關史料典藏,長久以來也積極地推動史料的數位化。為瞭讓各界熟悉政大的圖書館典藏以及館藏特色,數位典藏組與颱灣文學研究所於2016 年10 月7 日聯手策畫,由本人擔任召集人,聯閤舉辦「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 美術的傳播與流動」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正是本論文集的緣起。

  當時擔任論壇的基調演講人的,是日本九州大學副教授波潟剛以及沖繩縣立美術大學副教授金惠信。波潟教授是目前東亞現代主義與前衛主義的知名研究者,金教授則是朝鮮美術、東亞美術與性╱彆研究領域的代錶性學者。另,經過公開徵稿,共有六篇論文, 參與此次論壇的發錶。結閤文學與美術主題的論壇也是學界罕見的主題,因此吸引瞭許多聽眾前來共襄盛舉。

  論文集共分三部,第一部「現代主義在東亞的傳播」,收錄論壇講稿與論文。首先是波潟剛教授的〈東亞異國主義的變容──昭和摩登再考1930-1936〉,主要以被譽為日本現代主義成熟代錶期的「昭和摩登」為主軸,探討現代主義在東亞的傳播與變遷。論文部分,徐禎苓的〈社群與書業──劉吶鷗的《新文藝日記》與東亞知識圈〉,以劉吶鷗的《新文藝日記》為例,指齣此日記與當時齣版界、藝文界的流行如何接軌以及劉吶鷗對日本文學接受的軌跡。張詩勤的〈日治時期象徵詩在颱灣的傳播與實踐〉則爬梳法國象徵詩傳播到日本,之後再到颱灣的途徑。指齣象徵詩如何分彆於1910 年代與1930 年代進入颱灣,以及如何在颱灣詩壇落地生根, 轉化為帶有颱灣色彩的象徵詩。吳宗佑的〈生活就是報國──中山侑的青年劇運動〉則以灣生劇作傢中山侑的戲劇活動,初探皇民化時期的青年劇運動。

  第二部「東亞的女性與民俗」同樣收錄講稿與論文。金惠信教授的演講〈官展的女性們敘述的另一個東亞近代〉,以戰前官方美術展覽會畫作的女性形象為例,探討宗主國男性畫傢投射的性╱彆視綫與其政治性的結構。論文部分,蕭怡珊的〈從日治時期朝鮮美術展覽會看朝鮮女性群像〉整理瞭朝鮮美術展覽會中女性的形象, 基本上從金惠信教授研究的延長綫上發展而齣。陳雨柔的〈「沒有錢還要戀愛」:張文環小說〈落蕾〉、〈貞操〉與〈藝妲之傢〉中的不守「貞」女人〉從當時流行的「戀愛至上主義」、「戀愛自由」之思潮來探討颱灣新文學初期張文環的作品,凸顯女性身處新舊思潮交界的夾縫中,兩難的境地。王婷儀的〈民間傳承的理論構築: 以柳田國男《民間傳承論》為例〉企圖探討柳田國男的「民間傳承論」與其民俗學理論建構二者的關係。

  第三部的「文獻迴顧」收錄本次論壇演講者其與本次論壇相關主題的前行論文。波潟剛教授的〈崔承喜與約瑟芬・貝剋的錶象──關於東亞「摩登」的文化翻譯1935-1936〉,探討朝鮮舞姬崔承喜與黑人舞姬約瑟芬・貝剋(Josephine Baker) 如何做為文化記號, 如何透過文化脈絡在東亞的現代主義被「翻譯」的問題。金惠信教授的〈妓生──「解語花」的錶象〉則聚焦於日治時期朝鮮「妓生」的形象以及其在朝鮮美術展入選畫作中的錶象問題。第三部收錄的二篇論文將讓讀者更深入瞭解文學、文化與美術在戰前東亞的傳播與流動的關係。最後收錄的是刊於1943 年12 月《民俗颱灣》的〈訪談柳田國男氏座談會〉。記錄1943 年10 月7 日,當時颱北帝國大學大教授金關丈夫、中村哲等人,拜訪柳田國男東京的自宅,就「大東亞民俗學建設與《民俗颱灣》的使命」之主題,所舉行的座談。民俗學學門在東亞建構與當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論述,二者密不可分的共犯關係,一直以來被視為是為當時日本帝國在東亞擴張侵略的意識形態背書。然而,從不同的角度看來,這樣的論述同時也是當時颱灣民俗學方法建構的起點。

  《民俗颱灣》是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電子化資料庫的重要館藏之一。此次論壇的重要目的之一,主要也在彰顯政大圖書館數位化的成果。「文獻迴顧」最後放入此文,彆具意義。 

吳佩珍(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二○一七年中鞦月夜 於指南山麓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我過去未曾深入想象的時代側影。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細緻,將散落的文化碎片重新拼湊,展現齣戰前颱灣作為東亞文化交匯點的重要地位。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文學作品如何跨越地域與語言界限的論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與引進,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碰撞與再創造。那些在颱北街頭巷尾流傳的詩歌,在府南河畔傳唱的戲麯,以及那些被引進後又被本土創作者汲取靈感的繪畫,都仿佛有瞭鮮活的生命。書中深入剖析瞭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復雜語境,既有強製性的文化輸齣,也存在著颱灣本土知識分子在夾縫中尋求文化獨立與創新的努力。這種雙嚮的流動,以及由此産生的張力,是理解那個時代文化生態的關鍵。我發現,許多我曾以為是“本土”的文化元素,追根溯源,都與東亞大陸和日本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往返之間”的概念,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理念的交流與融閤,顛覆瞭我過去對曆史與文化的固有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豐富、更具動態性的東亞文化圖景。

评分

這本書《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去理解“邊緣”與“中心”的關係。我一直以為,文化傳播的方嚮性很強,總是從某個“中心”流嚮“邊緣”。然而,通過這本書,我發現戰前颱灣在東亞文化交流中,並非隻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活躍的參與者,甚至在某些領域扮演著重要的“中轉站”角色。書中對於美術作品傳播的論述,讓我看到瞭西洋繪畫思潮如何在日本的轉化下,以一種新的麵貌影響颱灣,而颱灣的藝術傢們又在此基礎上,發展齣具有本土特色的創作,並進一步影響到南洋地區。這種復雜的“往返”,打破瞭我以往對文化流動的簡單化認知。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文化元素的“混雜”與“再創造”的描述,它不是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充滿瞭張力和創造力。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文化交流,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文化洪流,塑造瞭那個時代的藝術景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充滿瞭意想不到的連接與互動,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角落,或許纔是文化最活躍的孵化器。

评分

《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並非是一部單純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地圖,繪製瞭戰前颱灣在東亞文化版圖中獨特而關鍵的位置。書中所展現的“傳播與流動”並非單嚮的輸入,而是多方位的互動與滲透,這使得我對曆史的理解,從綫性的敘事轉變為網狀的連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學作品的分析感到著迷,它不僅僅是文本的解讀,更是對文學在社會中扮演角色的深入考察。那些被引進的日本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早期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嘗試,是如何在颱灣的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本土的創作,這些都通過生動的例證得到瞭精彩的呈現。作者對於當時報刊、雜誌、文學社團等媒介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文化傳播的具體路徑,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的積極作用。我發現,許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文學概念和流派,在那個時代就已經在颱灣萌芽,並且與周邊地區的文化思潮相互呼應。這種“往返”的敘事,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度與廣度,也讓我認識到,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演變,展現齣勃勃生機。

评分

閱讀《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意外的發現之旅。我原本以為會讀到相對枯燥的曆史研究,但書中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案例,卻將我帶入瞭一個生動而充滿活力的文化世界。書中的美術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當時報刊雜誌上的插畫、宣傳畫以及一些藝術傢的作品進行梳理,揭示瞭西洋美術思潮如何通過日本,輾轉傳入颱灣,並與本土的繪畫傳統發生碰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臨摹”與“創新”之間界限的探討。許多年輕的颱灣畫傢,在學習西方技法的同時,也試圖在作品中融入東亞特有的審美情趣,這種探索過程的艱辛與價值,被作者刻畫得淋灕盡緻。更讓我驚嘆的是,那些看似地方性的藝術活動,實際上卻是整個東亞藝術網絡中的一個節點。颱灣的畫傢與日本、中國大陸的同行有著頻繁的交流,作品的傳播和展覽,構成瞭復雜的文化網絡。這種跨國界的文化聯係,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地方性”文化,往往是在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下,經過復雜的互動與演變而形成的。這本書讓我對“文化在地化”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種靜態的保存,而是一種動態的、充滿創造力的過程。

评分

《往返之間:戰前颱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這本書,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戰前東亞的文化迷宮。我本以為對這段曆史已有一定瞭解,但書中深入的挖掘和精妙的梳理,還是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以“傳播與流動”為主綫,巧妙地串聯起文學與美術這兩個看似獨立的領域,揭示瞭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我尤其對書中對於文學思潮如何影響美術創作,以及美術展覽如何促進文學討論的分析,感到驚嘆。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文化生態係統中進行考察。我被書中描繪的那個時代的熱烈討論、頻繁交流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創新所深深吸引。那些跨越國界、跨越語言的“往返”,不僅僅是思想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與審美的碰撞。我發現,許多在當時被認為是“前衛”或“西方化”的藝術實踐,實際上是在與東亞傳統進行對話,並在這種對話中尋求新的錶達方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發展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也讓我對“融閤”與“創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