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政治大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战前台湾文学相关史料典藏,长久以来也积极地推动史料的数位化。为了让各界熟悉政大的图书馆典藏以及馆藏特色,数位典藏组与台湾文学研究所于2016 年10 月7 日联手策画,由本人担任召集人,联合举办「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 美术的传播与流动」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正是本论文集的缘起。
当时担任论坛的基调演讲人的,是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波潟刚以及沖绳县立美术大学副教授金惠信。波潟教授是目前东亚现代主义与前卫主义的知名研究者,金教授则是朝鲜美术、东亚美术与性╱别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另,经过公开征稿,共有六篇论文, 参与此次论坛的发表。结合文学与美术主题的论坛也是学界罕见的主题,因此吸引了许多听众前来共襄盛举。
论文集共分三部,第一部「现代主义在东亚的传播」,收录论坛讲稿与论文。首先是波潟刚教授的〈东亚异国主义的变容──昭和摩登再考1930-1936〉,主要以被誉为日本现代主义成熟代表期的「昭和摩登」为主轴,探讨现代主义在东亚的传播与变迁。论文部分,徐祯苓的〈社群与书业──刘吶鸥的《新文艺日记》与东亚知识圈〉,以刘吶鸥的《新文艺日记》为例,指出此日记与当时出版界、艺文界的流行如何接轨以及刘吶鸥对日本文学接受的轨迹。张诗勤的〈日治时期象征诗在台湾的传播与实践〉则爬梳法国象征诗传播到日本,之后再到台湾的途径。指出象征诗如何分别于1910 年代与1930 年代进入台湾,以及如何在台湾诗坛落地生根, 转化为带有台湾色彩的象征诗。吴宗佑的〈生活就是报国──中山侑的青年剧运动〉则以湾生剧作家中山侑的戏剧活动,初探皇民化时期的青年剧运动。
第二部「东亚的女性与民俗」同样收录讲稿与论文。金惠信教授的演讲〈官展的女性们叙述的另一个东亚近代〉,以战前官方美术展览会画作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宗主国男性画家投射的性╱别视线与其政治性的结构。论文部分,萧怡珊的〈从日治时期朝鲜美术展览会看朝鲜女性群像〉整理了朝鲜美术展览会中女性的形象, 基本上从金惠信教授研究的延长线上发展而出。陈雨柔的〈「没有钱还要恋爱」:张文环小说〈落蕾〉、〈贞操〉与〈艺妲之家〉中的不守「贞」女人〉从当时流行的「恋爱至上主义」、「恋爱自由」之思潮来探讨台湾新文学初期张文环的作品,凸显女性身处新旧思潮交界的夹缝中,两难的境地。王婷仪的〈民间传承的理论构筑: 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为例〉企图探讨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与其民俗学理论建构二者的关系。
第三部的「文献回顾」收录本次论坛演讲者其与本次论坛相关主题的前行论文。波潟刚教授的〈崔承喜与约瑟芬・贝克的表象──关于东亚「摩登」的文化翻译1935-1936〉,探讨朝鲜舞姬崔承喜与黑人舞姬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 如何做为文化记号, 如何透过文化脉络在东亚的现代主义被「翻译」的问题。金惠信教授的〈妓生──「解语花」的表象〉则聚焦于日治时期朝鲜「妓生」的形象以及其在朝鲜美术展入选画作中的表象问题。第三部收录的二篇论文将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文学、文化与美术在战前东亚的传播与流动的关系。最后收录的是刊于1943 年12 月《民俗台湾》的〈访谈柳田国男氏座谈会〉。记录1943 年10 月7 日,当时台北帝国大学大教授金关丈夫、中村哲等人,拜访柳田国男东京的自宅,就「大东亚民俗学建设与《民俗台湾》的使命」之主题,所举行的座谈。民俗学学门在东亚建构与当时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论述,二者密不可分的共犯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为当时日本帝国在东亚扩张侵略的意识形态背书。然而,从不同的角度看来,这样的论述同时也是当时台湾民俗学方法建构的起点。
《民俗台湾》是政治大学图书馆数位电子化资料库的重要馆藏之一。此次论坛的重要目的之一,主要也在彰显政大图书馆数位化的成果。「文献回顾」最后放入此文,别具意义。
吴佩珍(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二○一七年中秋月夜 于指南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