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

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战前台湾
  • 东亚文学
  • 美术史
  • 文化传播
  • 文化流动
  • 近代文学
  • 视觉文化
  • 殖民地文化
  • 跨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6政治大学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以「往返之间」为主题,将由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发表越界性、跨区域性与文学、美术相关议题的演讲与论文。主要聚焦于文学、艺术与文化互动之间的关系,从具体的艺文作品、展览定位延伸至观念及其所连动的社会行为。透过本次研讨会,应可掌握东亚文化的形成、跨区域性以及流动与迁徙的多边互动,作家、画家、文本或美术作品在不同地区、国家或跨媒材文化之间的旅行、传播、翻译、诠释、权力关系。

  《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以2016年度论坛之专题演讲与论文发表为基础,并收入与东亚艺术、文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文献与研究成果汇辑成册。本书的出版,期待能透过不同地域或跨域学者们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东亚文学与美术在跨域、跨媒材研究的可能性,以期扩展国内对战前时期文学与美术新的研究视野和启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历史、文化交流与艺术流动的书籍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具体主题: 《流动的边界:近代东亚知识与物质的跨域互动》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东亚地区在剧烈社会变革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知识、技术、物质文化乃至观念形态如何跨越既有的政治与地理边界,进行复杂的传播、转化与重构。这是一个关于“连接”与“断裂”的时代,传统帝国体系瓦解,新的国家形态正在塑造,而知识和物的流动,恰恰成为理解这一转型期深层逻辑的关键线索。 全书围绕几个核心议题展开:一是现代性的多重路径,探讨不同地域在接收和适应西方思潮时所展现出的地方性差异与能动性;二是物质文化的空间转移,关注工业化产品、科学仪器乃至日常生活用品在跨区域贸易网络中的流通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三是知识生产与知识精英的全球网络,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在多语境中如何构建其身份认同与学术体系。 第一部分:知识的形塑与跨越 近代东亚的知识景观是一片动态的熔炉。本书首先聚焦于西方科学、法律与政治理论的传入及其在东亚传统学术体系中的“翻译”与“在地化”过程。我们不再将知识的传播视为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强调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适应性重构。例如,对“国家”、“主权”等核心政治概念的理解,如何从早期的汉字术语借用,发展到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阐释。 具体而言,本书细致考察了官方译介机构、私人学社以及新型出版物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本内容的转移,更是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受到挑战,基于印刷媒体和标准化教科书的知识传播模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新知识的接受者们,往往身处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地带,他们的身份焦虑、选择与策略,构成了理解知识权力流动的关键。 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作为“中介者”的个体。他们是熟悉多重语言环境、能够驾驭不同知识体系的桥梁人物。他们的个人传记、书信往来和翻译作品,成为我们重建知识网络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对这些中介者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的流动并非是精英阶层的独角戏,而是通过教育体系、专业团体和大众媒体,渗透到社会肌理的各个层面。 第二部分:物质的迁徙与空间的重构 物质文化是观察全球互动最直观的切面。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工业时代的商品、技术与生活方式在东亚空间内的流动。从蒸汽机的引进、铁路的修建,到纺织品、摄影器材乃至香烟的普及,这些物质的迁徙不仅改变了生产效率,更深刻地重塑了地域的空间布局与社会交往模式。 我们分析了贸易路线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港口城市,作为物质交换的前沿阵地,其功能和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传统商业的节点,而是成为了全球工业体系在本土的延伸。这种物质的引入,往往伴随着新的劳动组织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例如,新型烟草制品的流行,如何催生了新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礼仪?工业化工具的推广,又如何改变了传统手工业者的生产逻辑?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技术的“去情境化”与“再情境化”过程。一项技术,当它从原产地被移除并置于新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时,其功能和意义往往会发生偏移。本书通过对特定技术案例(如电报技术在边疆地区的部署,或新型农业工具在不同气候带的试验)的剖析,揭示了物质的流动如何与地方性的环境、资源和权力结构进行博弈,最终形成其独特的应用形态。 第三部分:身份的边缘与网络的构建 在宏大的知识与物质流动之下,个体的身份认同经历了剧烈的重塑。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流动性”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群体和跨域身份。这包括侨民群体、留学生、以及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环境中成长的混合身份者。 这些个体身处文化和地域的“边缘”,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构成了对传统“中心”叙事的挑战。他们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跨界冲突的承受者。本书通过审视他们留下的日记、回忆录和文学作品,来探究“他者”身份的建构过程。在不同文化交汇点上,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他们对家园的想象又是如何被长期的流动经验所塑造? 更进一步,本书将分析这些流动个体所构建的非正式网络。这些网络,常常超越了官方的外交和贸易框架,通过学术交流、私人友谊或地下通讯,维系着跨越国界的知识与情感联系。这些网络的韧性与脆弱性,是理解近代东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内部维持一定文化延续性的重要因素。 结论:流动的遗产 《流动的边界》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近代东亚并非被动地被“卷入”全球化,而是在知识、物质与身份的持续流动中,主动地、复杂地塑造着自身的现代性。本书强调,历史的理解必须回归到具体的“流动”本身——谁在流动?他们携带了什么?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东亚社会结构与文化特质,正是这些跨域互动与边界模糊化的历史遗存。本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审视互动史的新框架,并提醒读者,任何孤立的文化或历史叙事都无法完整呈现这一时期的复杂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政大图书馆数位典藏组

   
  近年来致力于史料数位保存,及促进数位人文学术发展,搭建史料与学术研究结合之平台为期许。「政大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即是落实此目标之具体行动,每年定期举行,提供研究者利用图书馆所建置之数位典藏之史料,进行研究成果发表与意见交流之平台。为让更多关心者能参与,特将论坛之文集集结成册出版系列专书,协助推动史料研究之创新学术发展。

图书目录


馆长序

第一部
现代主义在东亚的传播 


专题演讲I
东亚异国主义的变容──昭和摩登再考1930-1936 
波潟刚──着 赖怡真──译 
东アジアにおけるエキゾティシズムの変容―─ 
昭和モダン再考1930-1936 
波潟刚 ──着 

论文
社群与书业──刘吶鸥的《新文艺日记》与东亚知识圈 
文──徐祯苓 
日治时期象征诗在台湾的传播与实践 
文──张诗勤 
生活就是报国──中山侑的青年剧运动 
文──吴宗佑

第二部
东亚的女性与民俗


专题演讲II
官展的女性们叙述的另一个东亚近代 
金惠信──着 赖怡真──译 
官展のおんなたちが语るもうひとつの东アジアの近代 
金惠信──着 

论文
从日治时期朝鲜美术展览会看朝鲜女性群像 
文──萧怡姗 
「没有钱还要恋爱」:张文环小说〈落蕾〉、〈贞操〉与 
〈艺妲之家〉中的不守「贞」女人 
文──陈雨柔 
民间传承的理论构筑: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为例 
文──王婷仪

第三部
文献回顾


崔承喜与约瑟芬・贝克的表象―─ 
关于东亚「摩登」的文化翻译1935-1936 
波潟刚──着 赖怡真──译 
妓生―─「解语花」的表象 
金惠信──着 赖怡真──译 
座谈会
访谈柳田国男氏── 
大东亚民俗学的建设与《民俗台湾》的使命 
民俗台湾──编 赖怡真──译 
柳田国男氏を围みて── 
大东亚民俗学の建设と「民俗台湾」の使命 
民俗台湾──编

图书序言

序言

  政治大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战前台湾文学相关史料典藏,长久以来也积极地推动史料的数位化。为了让各界熟悉政大的图书馆典藏以及馆藏特色,数位典藏组与台湾文学研究所于2016 年10 月7 日联手策画,由本人担任召集人,联合举办「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 美术的传播与流动」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正是本论文集的缘起。

  当时担任论坛的基调演讲人的,是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波潟刚以及沖绳县立美术大学副教授金惠信。波潟教授是目前东亚现代主义与前卫主义的知名研究者,金教授则是朝鲜美术、东亚美术与性╱别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另,经过公开征稿,共有六篇论文, 参与此次论坛的发表。结合文学与美术主题的论坛也是学界罕见的主题,因此吸引了许多听众前来共襄盛举。

  论文集共分三部,第一部「现代主义在东亚的传播」,收录论坛讲稿与论文。首先是波潟刚教授的〈东亚异国主义的变容──昭和摩登再考1930-1936〉,主要以被誉为日本现代主义成熟代表期的「昭和摩登」为主轴,探讨现代主义在东亚的传播与变迁。论文部分,徐祯苓的〈社群与书业──刘吶鸥的《新文艺日记》与东亚知识圈〉,以刘吶鸥的《新文艺日记》为例,指出此日记与当时出版界、艺文界的流行如何接轨以及刘吶鸥对日本文学接受的轨迹。张诗勤的〈日治时期象征诗在台湾的传播与实践〉则爬梳法国象征诗传播到日本,之后再到台湾的途径。指出象征诗如何分别于1910 年代与1930 年代进入台湾,以及如何在台湾诗坛落地生根, 转化为带有台湾色彩的象征诗。吴宗佑的〈生活就是报国──中山侑的青年剧运动〉则以湾生剧作家中山侑的戏剧活动,初探皇民化时期的青年剧运动。

  第二部「东亚的女性与民俗」同样收录讲稿与论文。金惠信教授的演讲〈官展的女性们叙述的另一个东亚近代〉,以战前官方美术展览会画作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宗主国男性画家投射的性╱别视线与其政治性的结构。论文部分,萧怡珊的〈从日治时期朝鲜美术展览会看朝鲜女性群像〉整理了朝鲜美术展览会中女性的形象, 基本上从金惠信教授研究的延长线上发展而出。陈雨柔的〈「没有钱还要恋爱」:张文环小说〈落蕾〉、〈贞操〉与〈艺妲之家〉中的不守「贞」女人〉从当时流行的「恋爱至上主义」、「恋爱自由」之思潮来探讨台湾新文学初期张文环的作品,凸显女性身处新旧思潮交界的夹缝中,两难的境地。王婷仪的〈民间传承的理论构筑: 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为例〉企图探讨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与其民俗学理论建构二者的关系。

  第三部的「文献回顾」收录本次论坛演讲者其与本次论坛相关主题的前行论文。波潟刚教授的〈崔承喜与约瑟芬・贝克的表象──关于东亚「摩登」的文化翻译1935-1936〉,探讨朝鲜舞姬崔承喜与黑人舞姬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 如何做为文化记号, 如何透过文化脉络在东亚的现代主义被「翻译」的问题。金惠信教授的〈妓生──「解语花」的表象〉则聚焦于日治时期朝鲜「妓生」的形象以及其在朝鲜美术展入选画作中的表象问题。第三部收录的二篇论文将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文学、文化与美术在战前东亚的传播与流动的关系。最后收录的是刊于1943 年12 月《民俗台湾》的〈访谈柳田国男氏座谈会〉。记录1943 年10 月7 日,当时台北帝国大学大教授金关丈夫、中村哲等人,拜访柳田国男东京的自宅,就「大东亚民俗学建设与《民俗台湾》的使命」之主题,所举行的座谈。民俗学学门在东亚建构与当时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论述,二者密不可分的共犯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为当时日本帝国在东亚扩张侵略的意识形态背书。然而,从不同的角度看来,这样的论述同时也是当时台湾民俗学方法建构的起点。

  《民俗台湾》是政治大学图书馆数位电子化资料库的重要馆藏之一。此次论坛的重要目的之一,主要也在彰显政大图书馆数位化的成果。「文献回顾」最后放入此文,别具意义。 

吴佩珍(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二○一七年中秋月夜 于指南山麓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意外的发现之旅。我原本以为会读到相对枯燥的历史研究,但书中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案例,却将我带入了一个生动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世界。书中的美术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当时报刊杂志上的插画、宣传画以及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梳理,揭示了西洋美术思潮如何通过日本,辗转传入台湾,并与本土的绘画传统发生碰撞。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临摹”与“创新”之间界限的探讨。许多年轻的台湾画家,在学习西方技法的同时,也试图在作品中融入东亚特有的审美情趣,这种探索过程的艰辛与价值,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惊叹的是,那些看似地方性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却是整个东亚艺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台湾的画家与日本、中国大陆的同行有着频繁的交流,作品的传播和展览,构成了复杂的文化网络。这种跨国界的文化联系,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方性”文化,往往是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经过复杂的互动与演变而形成的。这本书让我对“文化在地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种静态的保存,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理解“边缘”与“中心”的关系。我一直以为,文化传播的方向性很强,总是从某个“中心”流向“边缘”。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发现战前台湾在东亚文化交流中,并非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着重要的“中转站”角色。书中对于美术作品传播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西洋绘画思潮如何在日本的转化下,以一种新的面貌影响台湾,而台湾的艺术家们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创作,并进一步影响到南洋地区。这种复杂的“往返”,打破了我以往对文化流动的简单化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化元素的“混杂”与“再创造”的描述,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充满了张力和创造力。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化交流,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洪流,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景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连接与互动,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或许才是文化最活跃的孵化器。

评分

《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战前东亚的文化迷宫。我本以为对这段历史已有一定了解,但书中深入的挖掘和精妙的梳理,还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以“传播与流动”为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文学与美术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揭示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文学思潮如何影响美术创作,以及美术展览如何促进文学讨论的分析,感到惊叹。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热烈讨论、频繁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创新所深深吸引。那些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往返”,不仅仅是思想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与审美的碰撞。我发现,许多在当时被认为是“前卫”或“西方化”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在与东亚传统进行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让我对“融合”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并非是一部单纯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地图,绘制了战前台湾在东亚文化版图中独特而关键的位置。书中所展现的“传播与流动”并非单向的输入,而是多方位的互动与渗透,这使得我对历史的理解,从线性的叙事转变为网状的连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文本的解读,更是对文学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深入考察。那些被引进的日本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早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尝试,是如何在台湾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本土的创作,这些都通过生动的例证得到了精彩的呈现。作者对于当时报刊、杂志、文学社团等媒介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具体路径,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我发现,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文学概念和流派,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在台湾萌芽,并且与周边地区的文化思潮相互呼应。这种“往返”的叙事,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度与广度,也让我认识到,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演变,展现出勃勃生机。

评分

这本《往返之间:战前台湾与东亚文学‧美术的传播与流动》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过去未曾深入想象的时代侧影。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将散落的文化碎片重新拼凑,展现出战前台湾作为东亚文化交汇点的重要地位。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文学作品如何跨越地域与语言界限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与引进,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碰撞与再创造。那些在台北街头巷尾流传的诗歌,在府南河畔传唱的戏曲,以及那些被引进后又被本土创作者汲取灵感的绘画,都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书中深入剖析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复杂语境,既有强制性的文化输出,也存在着台湾本土知识分子在夹缝中寻求文化独立与创新的努力。这种双向的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是理解那个时代文化生态的关键。我发现,许多我曾以为是“本土”的文化元素,追根溯源,都与东亚大陆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往返之间”的概念,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理念的交流与融合,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与文化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丰富、更具动态性的东亚文化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