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專業訓練教材:Logic Pro X 10.3

蘋果專業訓練教材:Logic Pro X 1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avid Nahmani
图书标签:
  • Logic Pro X
  • 音乐制作
  • 音频工程
  • 苹果
  • 专业培训
  • 数字音频工作站
  • DAW
  • 录音
  • 混音
  • 后期制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蘋果認證的方式來學習

  在蘋果認證指導下,讓充滿經驗的製作人和作曲家David Nahmani用循序漸進、專案基礎架構和直接明瞭的方式來介紹音樂創作基礎和複雜的音樂製作技巧,幫助你用錄音、編曲、混音、製作等最暢銷的方式來出版音樂。

  本書從建立音樂開始,介紹錄製音訊和MIDI、建立和編輯音訊、混音等自動化技巧,並且使用軌道堆棧來進行編組混音,以及實際進行立體聲相位偏移操作。也會使用鼓組軌道來建立爵士鼓和電子鼓虛擬鼓組,並且透過MIDI控制器或iPad來使用Logic Pro X MIDI插件與控制虛擬合成器。Flex時間可以讓我們精準的編輯音訊錄音中的音符節拍,Flex Pitch可以校正人聲錄音的音高。最後,將會介紹混音、自動化功能、母帶製作,處理選擇的段落或全部軌道,讓自己的音訊創作能達到專業音樂水準。

  書附光碟內容:本書課程練習與素材檔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的文筆,讓你有專家在旁的安心與踏實感。
  ‧透過專業的工作專案檔,一步一步帶領你進入專業的音樂自製作領域。
  ‧利用豐富圖例讓你更快速的掌握這些技巧。
  ‧課程目標和時間規畫幫助你自由安排學習時間。
  ‧章後課程複習將重點做摘要整理,為參加Apple認證考試作充分準備。
 
音乐制作的深度探索:从零到精通的音频工程实践指南 本书简介 本指南深入探讨现代音乐制作的各个环节,聚焦于音频工程的理论基础、实践技巧以及前沿工作流程。它旨在为有志于在音乐、电影配乐、声音设计等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和发烧友提供一套全面且实用的知识体系。本书内容不涉及任何特定商业软件(如 Logic Pro X 10.3)的操作手册或功能介绍,而是着眼于跨平台、跨媒介的通用音频技术原理和艺术化应用。 全书结构严谨,从声音的物理本质出发,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字音频生态理解框架。 --- 第一部分:声音的物理学与数字采样理论(The Science of Sound) 本部分致力于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声学和数字信号处理(DSP)基础,理解声音是如何被捕捉、量化和重现的。 第一章:声音的本质与听觉感知 声波的物理特性: 频率、振幅、波形(正弦波、方波、锯齿波、脉冲波)的数学描述及其在听觉中的表现(音高、响度、音色)。 室内声学基础: 驻波、反射、扩散、吸收的原理。理解混响时间(RT60)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声学处理优化监听环境。 人类听觉系统的局限与优势: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弗莱彻-芒森曲线(Fletcher-Munson Curves)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指导混音决策。 第二章:模拟到数字的桥梁:采样与量化 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选择 44.1kHz 或 48kHz 作为标准,以及更高采样率的理论收益与实际考量。 量化误差与动态范围: 位深(Bit Depth)如何影响信噪比(SNR)和有效动态范围。理解抖动(Dithering)和噪声塑形(Noise Shaping)在将高位深信号转换为低位深环境时的关键作用。 时钟同步与抖动(Jitter): 探讨主时钟和从时钟的概念,分析时钟抖动对数字音频质量的潜在负面影响,以及同步协议(如 Word Clock, ADAT, S/PDIF)的工作原理。 --- 第二部分:录音与信号流管理(Acquisition and Signal Flow) 本部分专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获取高质量的原始音频信号,并建立高效的会话(Session)管理流程。 第三章:麦克风技术与拾音实践 换能器原理比较: 动圈、电容、铝带麦克风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及适用场景。 指向性模式的精细控制: 全向、心形、超心形、八字形拾音模式的物理成因,以及它们在特定声源(如人声、鼓组、原声乐器)录制中的应用策略。 经典的立体声拾音技术: 深入解析 Blumlein(ABBA)、ORTF、X-Y 等阵列的几何构造、相位关系及声场成像的特点。 前置放大器(Preamp)的音色塑造: 探讨不同增益结构(如晶体管、电子管)对信号瞬态响应和饱和度的影响。 第四章: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 滤波器设计原理: 理解一阶、二阶滤波器的滚降特性。深入探讨救助性 EQ(如高通、低通)与塑造性 EQ(如钟形/棚形)的设计哲学。 动态处理器的核心算法: 压缩器(Compressor)的阈值(Threshold)、比率(Ratio)、起音(Attack)和释音(Release)参数如何通过数学算法实现对信号包络的塑形。探讨限制器(Limiter)与削波(Clipping)的区别与应用边界。 调制效果的基础: 分析基于延迟线(Delay Line)的调制效果,如镶边(Flanger)和合唱(Chorus)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利用相移来创造运动感。 --- 第三部分:混音与空间构建(Mixing and Spatialization) 本部分聚焦于将原始素材转化为具有深度、清晰度和情感冲击力的成品。 第五章:频率域平衡与声像定位 频谱的艺术: 掌握“频谱雕刻”而非“频率填充”的混音理念。如何利用 EQ 创造清晰的频率空间,避免不同乐器在同一频段的冲突。 三维声像的构建: 探讨基于电位器(Pan Pot)的平移算法(如平衡式、功率平均式)。如何利用相位和电平差异来模拟真实世界的声音定位,并创建稳定的声像中心。 相位管理在混音中的挑战: 识别和解决多麦克风录音中的相位抵消问题。理解在混合单声道(Mono Compatibility)时的重要性。 第六章:时间域效果的艺术化应用 混响(Reverb)的建模: 探讨板式(Plate)、弹簧(Spring)、厅堂(Hall)等不同混响算法背后的物理模型。如何通过调整预延迟(Pre-Delay)和扩散度(Diffusion)来控制声音与原始信号的结合方式。 延迟(Delay)的节奏与空间感: 不仅作为效果,更作为节奏元素。探讨同步延迟(Tempo-synced Delays)的精确计算,以及反馈(Feedback)参数对空间深度的控制。 侧链(Sidechain)技术的原理与实践: 分析侧链信号如何作为控制信号,驱动压缩器或均衡器,实现更精细的动态交互和节奏驱动的自动化效果。 --- 第四部分:母带处理与最终交付(Mastering and Distribution) 本部分涵盖了音频制作流程的终点站,确保最终作品在不同播放系统上都能达到预期的响度和音质标准。 第七章:响度标准与响度战争的反思 响度测量单位的演变: 从峰值电平(Peak Level)到响度单位(LUFS/LKFS)的过渡。深入理解响度整合(Loudness Normalization)与响度范围(Loudness Range, LR)的概念。 母带处理的工具箱: 探讨母带均衡、多段压缩和限制器在最终阶段的使用哲学——追求一致性而非大幅度改变音色。 限制器的高级应用: 理解真正的峰值(True Peak)测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置裕度(Headroom)以适应不同的编码和传输标准。 第八章:音频格式与兼容性 无损与有损压缩对比: PCM、FLAC、ALAC 等无损格式的结构。深入分析 MP3 和 AAC 等感知编码(Perceptual Coding)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码率下的音质表现差异。 元数据(Metadata)的重要性: 探讨 ID3 标签、音频指纹识别(Watermarking)及版权信息在现代数字发行中的管理规范。 交付规范的国际标准: 对比广播级、流媒体平台(如特定视频网站的标准)和物理介质(如 CD-DA)的电平与格式要求,确保作品的全球兼容性。 ---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底层原理的坚持和对实践哲学的提炼。它不教授“如何点击哪个按钮”,而是教会读者“为什么这个按钮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使用户能够在新一代的音频工具出现时,依然能保持技术的敏感度和创造力。这是一本为严肃的音频工程师和声音艺术家准备的长期参考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David Nahmani


  David Nahmani是Logic使用者最大的線上社群LogicProHelp.com的創辦人,也是專業的Logic Pro顧問和老師,合作對象有Steve Porcaro(Toto,Michael Jackson)、Toby Gad(Beyonce,Alicia Keys)、Coco Morier(Britney Spears,Selena Gomez)、James Valentine(Maroon5)、Mark Pontius(Foster the People),洛杉磯的Record Plant、邁阿密的Winter Music Conference、Grammy foundation、ASCAP、Apple…等。David創作與製作過的歌曲曾在Cleopatra records、Metropolis records、MTV和Decca/BMG發行。在Pop Will Eat Itself最近一張專輯中有共同製作一首歌曲,並且幫法國巴黎的Bernard Calmel, Orchestre錄製過三張經典的專輯。

图书目录

第I篇 認識介面與使用真實樂器
第01章    現在就使用Logic 來創作音樂吧!
第02章    錄製音訊
第03章    編輯音訊

第II篇    使用虛擬樂器
第04章    製作虛擬鼓組軌道
第05章    使用預設套件與錄製MIDI
第06章    建立與編輯MIDI

第III篇    建造歌曲
第07章    編輯音高與節拍
第08章    編輯編曲

第IV篇    歌曲的混音與自動控制
第09章    混音
第10章    設定混音自動化參數

第V篇    附錄
附錄A    透過iPad 的Logic Remote 來操控Logic
附錄B    使用外部MIDI 裝置
附錄C    鍵盤快捷鍵
附錄D    名詞解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00417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7 x 23 x 2.6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準備開始


  歡迎進入《蘋果專業訓練教材 Logic Pro X 10.3》。這本書將會全面性的介紹如何使用Logic Pro X 來進行專業的音樂製作,其中包含了業界技巧和實作練習,讓您暸解,在音樂工作流程中是如何進行錄音、編輯、編曲、混音、製作、調整Audio 和MIDI 檔案的操作。就讓我們開始吧!

  教學方式

  這本書將會透過實作練習的方式來學習軟體。因此,將會使用到隨書附上的專案檔和一些音源檔案。其中包含了介紹介面元件和操作方式,讓您可以輕鬆的掌握全部的應用和標準的工作流程。

  書中每個單元的課程都將會延續前面課程的內容和觀念,如果是第一次使用該書的讀者,請從頭開始閱讀與使用。每個單元都是獨立的,可以瀏覽各課程的標題,快速的找到想要的內容。這本書將會透過Logic 指引您進入音樂製作的程序。課程分為四大區塊。

  ‧第1-3 課:認識介面與使用真實樂器

  在這個區塊,將會介紹Logic Pro X 的基本操作,以及學習如何錄製和編輯Audio(音訊)。

  第1課,首先會介紹整體的樣貌,然後會透過導覽專案的方式來熟悉介面,像是使用Apple Loops來建立歌曲,然後進行編曲、混音,最後將歌曲輸出成MP3 檔案。

  第2課和第3課,將深入介紹幾種使用麥克風錄音或其他Audio 來源時,常遇到的幾種情況。從多個錄音版本中,挑選適合片段方式來編輯錄音檔、移除滑鼠點擊、對齊錄音,甚至使用反轉錄音檔的方式來設計特殊的聲響。

  ‧第4-6課:使用虛擬樂器

  第4課,介紹如何使用Drummer 、Drum Kit 編輯器、Drum Machine 編輯器來編輯虛擬鼓組和虛擬鼓機的演奏,以及選擇適合專案的鼓組、變更其他的鼓組音色、編輯節奏打法、變更鼓組元件、設計演奏內容,以及精準的控制過門所在位置。

  第5課和第6課,將會充分的沉浸在虛擬樂器的世界。選擇虛擬樂器、在各種插件上設定智慧控制,並且連結到MIDI 控制器上,以及介紹MIDI 錄音的操作。

  ‧第7-8 課:建立歌曲

  在第7 課和第8 課,將會使用Flex 編輯功能,精準的調整錄音檔音符的節拍和音高、透過Varispeed(變速)功能讓專案使用不同的速度、改變專案的速度和使用速度曲線、讓多個軌道對齊速度、建立對齊軌道讓其他軌道來對齊⋯等內容。
另外也包含了調整人聲錄音、在工作空間中編輯專案片段來完成歌曲編曲,以及在專案中添加或刪除特定的區域。

  ‧第9-10課:混音和自動化控制

  第9課和第10課,將會介紹Audio 和MIDI 檔案的混音操作,完成專案檔的最後操作:加入Audio 效果器,調整音量、相位、EQ,加入Delay 和Reverb 效果,使用自動化控制曲線來添加自動化功能,使用滑鼠或MIDI 控制器即時的調整參數值。

  附錄A 將會介紹如何使用iPad 來控制Logic,附錄B 將會介紹如何使用外接的MIDI 設備,附錄C 有大量的好用的快捷鍵清單。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資深音樂製作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深度絕對是業界頂尖水準。很多市面上的教學書籍,通常只會停留在「基礎操作層面」,教你怎麼錄音、怎麼剪輯。但這本教材,很不一樣,它在「聲音設計」和「後期母帶處理」(Mastering)的部分,給予了非常紮實且前沿的論述。它並沒有避開 Logic Pro X 內建效果器複雜的模組化設計,反而將它們拆解成最基本的電子元件來解釋,像是 EQ 的 Q 值調整、VCA 路由的實際應用等等。我特別喜歡它講解如何使用 Logic 自帶的「Space Designer」混響器時,那種對空間殘響物理模型的深入剖析,這讓原本只能憑感覺去調整的混響時間和預延遲(Pre-Delay),變得有科學依據可循。這本書的作者顯然不僅僅是會用軟體,他們是真的懂聲音的本質,這對於想要突破瓶頸、從業餘進階到半專業層級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评分

我得說,這套教材的編排邏輯簡直是為台灣在地的工作流程量身打造的。我們這邊做音樂,常常需要快速製作 Demo,或者為小型獨立電影配樂,對速度和效率的要求非常高。這本書在「效率工作流程」這一塊做得特別出色。例如,它介紹了許多鍵盤快捷鍵(Shortcuts)的組合應用,光是學會幾個關鍵的快速指令,我就感覺每天混音的時間至少省下了二十分鐘。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完全照搬 Apple 官方的介面翻譯,而是更貼近我們平常在社群論壇或錄音室裡習慣的講法,這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門檻和溝通上的隔閡。我記得有一次在處理一段比較複雜的電子鼓循環(Loop)時,卡在如何精確對齊節拍上,翻閱這本書的相關章節,它提供的「Global Tracks」調整方法,配上清晰的螢幕截圖,讓我茅塞頓開。這種對本地使用者習慣的深刻理解,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翻譯版本教材。

评分

說真的,市面上這麼多針對 Logic Pro X 的參考書,很多都是在軟體剛發佈時匆忙出版的,內容總是參差不齊,有時候連軟體版本號都搞不清楚。但這本針對 10.3 版本的教材,給我的感覺是經過了非常嚴謹的校對和內容打磨。它的排版設計也很有質感,不像有些技術書籍排得密密麻麻像一堵牆,讓人望而生畏。這本書的版面設計很開闊,重點資訊會用不同顏色或粗體標示出來,即使在比較急躁的時候快速翻閱,也能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段落。舉例來說,在講解「Track Stacks」如何用於編組和自動化管理時,它用了好幾個跨頁的流程圖來輔助說明,這些圖表清晰到連我那個對電腦操作不太靈光的吉他手朋友都能自己看懂。這種對「視覺學習」的重視,讓長時間盯著螢幕學習的我們,視覺負擔減輕不少,讀起來也更有效率,不會因為介面設計的複雜性而產生抗拒感。

评分

我覺得這本教材最值得稱讚的一點,是它不斷鼓勵讀者「實驗」和「打破常規」。很多教學書總給你一套標準流程,似乎只要照著做,你就能做出像樣的音樂。然而,真正的音樂製作充滿了偶然性和創意火花。這本書在每個章節的末尾,都會設計一些「進階挑戰」或者「創意應用」的小提示,這些並不是硬性要求,而是引導性的思考方向。例如,在示範如何使用 MIDI 效果器時,它會拋出一個問題:「如果將『琶音器』(Arpeggiator)的速率設定成比基本節拍快兩倍,會產生什麼聽感上的驚喜?」這類的問題,讓我跳出了傳統的教學框架,開始嘗試一些更具實驗性質的參數組合。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使用工具」,而是「如何讓工具為我的創意服務」。對於追求個人風格的創作者而言,這種由內而外、激發創造力的教學方式,比單純的按鈕說明要重要一萬倍,這也是我會強力推薦這本書給身邊所有想認真玩 Logic 的朋友的主因。

评分

這本關於 Logic Pro X 10.3 的教材,老實說,剛翻開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畢竟現在軟體更新的速度快得嚇人,很多舊版的教學資源很快就過時了。但一開始看下去,我就發現作者群在內容組織上真的花了不少心思。他們沒有直接堆砌一堆艱澀的技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來引導讀者進入 Logic Pro X 這個功能強大的數位音訊工作站(DAW)的世界。對於我們這些從 GarageBand 升級上來,對 MIDI 編輯還處於摸索階段的人來說,書裡對於「Smart Controls」和「Quick Sampler」的講解簡直是救星。特別是它不只是告訴你「怎麼做」,更深入地解釋了「為什麼要這麼做」。舉例來說,在講解如何處理鼓組的動態時,它並沒有直接跳到壓縮器(Compressor)的複雜設定,而是先從基礎的「擊鼓力道」與「音色平衡」概念談起,讓我這個對錄音混音不是科班出身的樂手,也能很快掌握核心要領,而不是被一堆專業術語搞到頭昏腦脹。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操作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錄音師在旁邊一對一指導,非常貼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