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包的想念

豆沙包的想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基伦
图书标签:
  • 亲情
  • 成长
  • 童年
  • 回忆
  • 美食
  • 治愈
  • 温暖
  • 豆沙包
  • 家庭
  • 乡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童年就像停格的照片,一直停留在那里,照片或许发黄了,往事依旧浮上心头。 浮上心头的往事,牵动嘴角的微笑,那是令人怀想的童年……。 本书作者从小过着农家子弟的俭朴生活,曾经在中学时期成绩一落千丈,终于能刻苦读书,按部就班,转败为胜,考取国立大学,进而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位大学教授。本书记载一路走来成长过程的点滴甘苦,回首过去,没有志得意满,而是庆幸人生愈来愈幸福,所有辛苦都是值得回味的历程。 本书特色 一本真实的生活小品,忆述童年野趣,铭刻苦尽甘来的和乐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基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副教授、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古今文选》主编、《师大学报》主编,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国文天地》编辑顾问、篔筜书院学术顾问、柳宗元学会副会长,执行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指导博士班、硕士班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专研中国古代散文、唐宋文学,着有《孟子散文研究》、《韩欧古文比较研究》、《韩柳古文新论》、《四史导读》、《韩愈诗选》、《唐宋古文论集》、《国语文教学现场的省思》、《宋代文学论集》,编撰有《先秦两汉文论全编》、《中国唐代学会会刊》、《韩愈古文校注汇辑》、《唐代文学研究论着集成》、《古今文选》、《中国历代文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出版散文集,不是生涯规画中的事。
  
  大约在读小学期间,有过将来想当个老师的志愿吧?还记得考完大学联考的当天下午,不知父亲为了什么事,骑车载我经过师范大学,指着校门口对我说:「如果你考取这所大学,我就轻松了。」那时我知道他忙于生计吃了不少苦,但是我没应声,因为完全没把握;我就读的高中,每年考上公立大学的不到五人,创校多年也从来没人考取台大、师大。不久,我果真录取至师大就读,享有公费生的待遇,一学期后再也不必向家里拿钱,从此我的人生道路愈走愈宽了。后来我再考取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就知道将来会走上学者的路了。至于一手写学术论文、一手写散文?还是没想过。
  
  可能是因为女朋友淑苓喜欢写作的关系吧?她喜欢拿她的新诗给我看,她又为《文讯》作纪录稿,我因此认识了《文讯》杂志社总编辑封德屏小姐。熟朋友之间,总会互相帮忙。有一回我自告奋勇对封姐说:「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可以来找我。」不久,她就邀请我写书评,每月评一本刚出版的新书。我因为研究古典散文,硕士论文写《孟子散文研究》,博士论文写《韩欧古文比较研究》,因此尽量找散文来读。这对我后来提笔写散文大有助益。
  
  然而,促成我动笔大量写散文的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曾永义老师。他在《国语日报》开创「愉快人间」专栏,号召弟子们轮流登场。我被老师称为「屠夫」(徒儿的丈夫,因内人淑苓是曾老师指导的门生),因此有幸一起加入写作的行列。大家衔师命写散文,每篇一千字以内,尽找些温馨、美好、愉快的事情来写。民国九十年三月六日,曾老师登完第一篇后,三月二十三日,我的散文〈签王〉也上场了。师母陈媛看过,直说「好有趣的一篇文章」。
  
  我读过许多当代散文作品,愈来愈喜欢散文能写出生活的真实面。散文不以卖弄技巧取胜,而是以平实的笔触写出人生百态。我们都知道诗能夸饰、能跳脱思绪,李白诗说「白发三千丈」,当然不是真的。

  小说也能突发奇想,能虚构,《西游记》说「石头里蹦出美猴王」,也不是真的。但是如果我们说朱自清〈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爬月台那一幕是假的,那这篇文章就不值一读了。我始终坚信,世间需要有一种文体能说出真心话,保留真诚的叙述,不必炫奇,不必造假,就让读者沉浸在温馨温暖的感情世界中。那就是散文!读者希望能读到真实美好的散文!
  
  于是,我用真诚的笔调,为过往的生活片段留下一些纪录。
  
  这本书搜集了我从艰苦的家庭中成长茁壮的过程。童年,是每个人回忆满载的日子。我的父亲从大陆山东逃难到台湾,当年的身分是警察。父亲来台后,迁徙漂移,四处奔波。他到国立华侨中学担任工友,因朋友介绍,为来自苗栗县公馆乡的一位客家籍女孩安排工作,而她,除了一身衣服什么都没有。后来两人相恋而结婚,我的父母亲都就位了。父亲曾经在民众服务社工作,婚后又为了生计,在桃园卖面,到台北街头擦鞋子,后来改卖成衣,再改卖鞋子。他始终是一个在底层生活的小老百姓,流浪到台湾的外省人。而母亲与他胼手胝足,到大秦纺织厂工作,而后转任员工托儿所保母,合力用微薄薪资,共同买地、凿井、盖屋,从手无寸金,到搭建起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我还记得三叔以他高大的身躯,来到我家为新厝粉刷高墙的身影;也还记得全家人一起参加妈妈公司的员工旅游,游赏新辟建完成的中部横贯公路,徜徉在梨山周围一片青山绿野间,我正要升初中,妈妈肚里怀着小弟,那是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也正因为双亲忙于工作,身为长子的我,从小就被送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位勤奋工作的客家农夫,刚搬到屏东内埔不久,买下一大片土地,开始垦荒。我也因此有幸,以一位外省子弟,得以赤脚踩在宝岛的土地上。依稀记得在烈日下全家人奋力不停地踩水车,露出来的小腿肚都爬满了水蛭,任凭红色鲜血直直的串流下来。我不能做什么,只能拎着小茶壶,步履不稳的走在田埂间,送茶给大家喝,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早期移民从福建传至台湾的岩茶。农家不分老小血汗流注到土地的辛勤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我深爱这片土地,因为我生我长在这块土地上!
  
  小男孩的故事太多了,异乡思绪不曾断裂。当我写出这些童年往事时,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没想到我的记忆这么清晰。

  不只是〈辑一:农家趣〉而已,刊出〈三角函数〉一文后,高中同学老马也说我用笔写出了对同学的怀念,其实老马的文笔真是好的没话说。我有着沉静的性格,可能就缘自于小时候生长在外公家,以及初中、高中求学期间的挫折吧?初中成绩一落千丈,不太愿意回想。高中以后的败部复活、起死回生,原也是自己不敢奢望的事。
  
  读大学以后,顺风的日子多了起来,一阶段比一阶段好。在白沙屯启新国中教书期间,可说正式开启了人生快乐的生活。这是因为乡下美好的人情味,让人乐而忘返。尽管岛内移民都是从乡村移往城市,但是不变的是对乡村的怀念。我写这批「老」学生的短文,每发表一篇,总有同学津津乐道好一阵子,只可惜有些散佚不存了。
  
  结婚后、小孩出生后,生活辛苦,但也甜蜜。〈泰国姑娘〉这篇的写法特殊,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最后才写出女主角是谁?《国语日报》副刊编辑群常常是拙文的第一批读者,她们既欣赏又惊讶!〈背小孩的爸爸〉这篇也很特出,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我自己。我个人很喜欢〈企鹅跳水〉这篇,因为亲眼目睹小贝比的可爱动作。〈苏妈妈〉、〈一只红嘴黑鹎的故事〉,当事人都觉得写得很传神。写老奶奶的那一篇,同属外省第二代、也是山东人的世新大学中文系丁肇琴教授夸赞感情深刻。我自己还很喜欢〈小看唐三藏〉、〈丹青忆旧〉、〈傀儡上阵〉这些后期作品,大概文笔更纯熟了些,带有文化视角,写来毫不费力的感觉。借助网路之便,我曾经把〈孩子,有你们真好〉一文po出去,澳门大学中文系的邓国光教授评道:
   
  「大文称情率性,亲亲雅正,感人至深。」

  另外有位朋友回应道:
   
  「说说散文,不知为何,让我惊讶的是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这些琐屑的小事,不值一提的孩童经历,竟被您写成了充满谐趣和爱心的一幅幅画面。能够将它们连缀在一起的是,包裹在这些生活点滴外层的作为父亲的目光。我感受到了写作者的视角,代替孩子们承接了来自父亲的浓浓爱意。」
  
  你真是我的挚爱呀!作者写完一篇文章,能得到读者的肯定,心中有着莫大的感动,这正是驱策作者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本书写作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读友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衷心感谢。
  
  关注我的生命走到哪个阶段,发觉自己的生活有如倒吃甘蔗般渐入佳境,因此,随手拈来愉快的题材泉涌而出。这本书依循从小到大的生活时间编辑,书名选自第一篇文章,定为《豆沙包的想念》,这是记录一个小男孩善良的初心,正是能写出美好生活的根源。我要感谢所有的亲朋好友,他们陪伴我成长茁壮,更要谢谢为本书写序的爱妻淑苓,还有三个可爱的小孩,家庭是我最大的生活支柱;也感谢出版社的编辑郑伊庭小姐及封面设计陈秀珠小姐,后面这位是我在白沙屯的学生,相知相识已经三十六年。而今,为自己能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而庆幸,也期盼自己能「不负初衷」(师大校歌歌词),继续保有美好的生活,继续笔耕下去。
 

图书试读

【豆沙包的想念】
 
从小喜欢吃豆沙包,至今犹然。
 
小时候和外公一家人同住。大人们大清早就辛苦下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亲朋也很少往来,一来亲戚都住得好远;二来邻居也住在远处,最近的一家是那稻田中间的小房舍,也听不到他们的鸡犬声。
 
这么简单自足的生活,最常来访的「外宾」,竟然是每天下午准时报到的卖馒头伯伯。老伯伯骑着脚踏车,沿路叫卖着:

「ㄅㄠˇ──ㄗ‧、ㄇㄢ──ㄊㄡ‧──。」那低沉浑厚的乡音,总会引起家门口的狗儿一阵狂吠,大人们马上催促我这个小萝卜头从田里跑回家,看看怎么回事?几次经验过后,也会让我买个包子。

不知不觉间,我喜欢上了豆沙包。
 
成年以后,见到外公外婆的日子越来越少。有一次,我回到外婆家作客,桌上恰好放了一个豆沙包。小表弟想吃,我故意逗弄他:「我也想吃耶!」没想到外婆一直怂恿表弟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把豆沙包让出来。表弟还小,我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外婆真的不必小题大作。可是任凭我怎么解释,外婆还是一直劝诱着表弟。
 
后来在某个偶然的场合,亲友难得齐聚一堂,回忆起许多陈年往事。
 
姨婆指着我说:「你从小就好乖,我看过你。」
 
外婆接着说道:「是呀!真的好乖。有一次,他听到叫卖声,买了个豆沙包回来,拿到田里,想要给我吃。我一直说:

『阿婆不要,给你吃,给你吃。』他就站在田里,过了好久才说:『阿婆,你的手污浊浊,才做不得吃呵?』」
 
外婆说完这些话后,空气忽然凝住了。每个人都好像回到当年的场景,想像着一对祖孙在田间的对话。
 
这件事我早已不复记忆,要不是外婆偶然提起,我哪会记得?我忽然懂得一些事情,也从此记得,豆沙包里,有一份长辈对我的爱与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作者獨特的敘事手法。她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推進故事,而是像拼圖一樣,一點一點地揭示真相。每一次跳躍,每一次回溯,都像是在挖掘一段被遺忘的記憶。這種結構安排,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好奇。我常常會因為一個小小的伏筆,而反覆揣摩,試圖猜測接下來的發展。這種「解謎」的樂趣,是很多直線型敘事的故事無法給予的。而且,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更是令人讚嘆。例如,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句未竟的話語,都可能蘊藏著深層的情感。我常常會因為這些細節而產生共鳴,彷彿我就是書中的某個角色,正在經歷著她們的喜怒哀樂。書中的「想念」,並非單純的失落感,它更多的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眷戀,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作者透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視角,將這份「想念」解構,再重組,呈現出多層次的豐富情感。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就像是漂浮在時間的長河裡,跟隨著作者的筆觸,時而沉浮,時而漂泊,最終找到那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寶藏。這本書的結構,就像是一首精緻的交響樂,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共同譜寫出一曲動人心弦的樂章。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對於「回憶」的描寫。它並不是簡單地將過去的故事複述一遍,而是將回憶打散,再重新組合,讓它們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讀者的面前。有時候,一個氣味,一個聲音,一段旋律,都能勾起角色們塵封已久的回憶。這些回憶,有的是溫馨的,有的是傷感的,有的是充滿遺憾的,但它們都共同構成了角色們現在的生命。書中的「豆沙包」,也成為了觸發回憶的關鍵。也許是某個角色吃豆沙包時,想起了童年的時光,也許是某個角色送豆沙包給另一個人時,引發了過去的種種。作者對於回憶的描寫,非常細膩,非常生動,彷彿讀者也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些曾經的喜怒哀樂。這種對回憶的處理方式,讓我想起,我們的記憶,並非線性發展,而是充滿了跳躍和碎片。而這些碎片,卻能拼湊出我們完整的生命。這本書,讓我對「回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心動的,是它對「成長」的描繪。書中的角色,他們並非一成不變,他們會經歷挫折,會犯錯誤,但最終,他們都能從中學習,不斷成長。這種成長,並非是驚天動地的蛻變,而是一種細微的,潛移默化的變化。也許是一次失敗的經歷,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也許是一段感情的結束,讓他們學會了獨立。書中的「豆沙包」,也可能象徵著他們成長中的某一個階段。也許是童年時,因為豆沙包而產生的簡單快樂;也許是青春期時,因為豆沙包而引發的煩惱和思考。作者透過這些角色的經歷,展現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掙扎和痛苦,但也同時傳達了希望和力量。這讓我想到,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然後走向更成熟的自己。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關於生命成長的寓言,讓我們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從中獲得了前進的動力。

评分

我必須說,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真的下了很多功夫。書中的每一個角色,即使是出場不多的配角,都顯得非常立體,有血有肉。他們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煩惱。我常常會因為他們的一句話,一個表情,而對他們產生憐愛,或者理解。他們並非完美,他們有缺點,有迷茫,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他們顯得更加真實,更加 relatable。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她們的堅韌,她們的溫柔,她們的獨立,都讓我深受感動。她們在生活的洪流中,默默地承受著,默默地付出,卻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書中的「想念」,也常常與這些女性角色的情感糾葛聯繫在一起。她們的想念,可能是對愛情的渴望,可能是對親情的牽掛,也可能是對自己未來的期盼。作者透過這些鮮活的角色,展現了人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小型的人類博物館,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珍貴的展品,等待著你去細細品味。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夠喚起讀者內心的共鳴。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動讀者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無論是書中的哪一個情節,哪一個人物,都好像是在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我讀著讀著,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不是因為故事有多麼悲慘,而是因為那份情感,那份真實,深深地擊中了我的心。書中的「想念」,可以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可以是錯過的愛情的遺憾,可以是對家鄉的眷戀。這些「想念」,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塑造了我們,也定義了我們。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情感,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它讓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如意,但只要心中還懷有「想念」,就永遠不會感到孤單。這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它讓我再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讀者產生最深刻的連接。

评分

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連結」的描寫。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也不是那種刻骨銘心的友情,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那種細水長流、默默付出的連結。作者筆下的角色,他們之間或許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的親密舉動,但那份關懷,那份理解,卻是如此真實而深刻。我讀到一些情節,讓我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那些在我不經意間給予我溫暖和支持的人。他們可能只是每天見面的同事,可能是偶爾聯絡的親戚,甚至是那個在公車上默默讓座的陌生人。這些連結,雖然平凡,卻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底色,也支撐著我們前行。書中的「想念」,也常常與這些連結息息相關。它可能是因為某個人離開而產生的失落,也可能是因為某個共同的回憶而引起的溫馨。作者透過這些細膩的描寫,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我們意識到,即使是最微小的連結,也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想念」,不僅僅是對失去的追憶,更是對生命中那些美好連結的珍惜。它讓我重新感受到,即使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是最溫暖、最堅實的力量。

评分

剛開始讀這本書,我還在想「豆沙包的想念」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一個關於食物的故事?或者是某個人因為豆沙包而產生的思念?直到我讀到第一章,才發現它的意境遠遠超乎我的想像。書中的「豆沙包」彷彿是一種符號,一種情感的載體。它代表著過往的時光,那些溫暖卻又帶點遺憾的片段。作者的文字很細膩,她筆下的場景,不管是老街的巷弄、海邊的夕陽,還是屋簷下的貓咪,都充滿了濃濃的台灣味。我讀著讀著,腦海中就浮現出許多自己過去的畫面,彷彿這些場景都曾經真實地發生在我的生命裡。那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非常奇妙。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對於情感的描寫,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能深入人心。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种藏在心底的牽掛,被描寫得淋漓盡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等待」的描繪,那種漫長而又充滿希望的等待,讓人既心疼又感到溫暖。它讓我想起那些我曾經等待過的人,那些我曾經懷念過的時光。書中的角色,他們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他們就像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有著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喜悅、自己的小小的幸福。他們的互動,他們的對話,都那麼真實,那麼貼近生活。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嚐一杯溫熱的豆沙包,每一口都帶著濃郁的香氣,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有共鳴的一點,是它對「時間」的處理。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強調時間的流逝,卻透過一些細節,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時間的痕跡。例如,一個老物件的磨損,一句話語的重複,一個場景的變遷,都訴說著歲月的無聲。我讀著讀著,彷彿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那些年輕時的熱情,中年時的奮鬥,以及晚年時的沉澱。書中的「豆沙包」,也像是一個時間的標記,它承載著過去的時光,也見證著生命的成長。作者在描寫「想念」的時候,並沒有把它們寫成單純的懷舊,而是將它們與當下的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那些過往的片段,會巧妙地出現在現在的場景中,提醒著讀者,過去與現在,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這讓我想到,我們之所以會懷念,是因為那些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們。那些曾經的喜悅,曾經的悲傷,都成為了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讓我感覺,時間並非是線性的,而是像一張網,將過去、現在、未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豆沙包的想念」,正是這張網上最溫暖、最動人的節點。

评分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幽默感。雖然主題是「想念」,聽起來似乎有點沉重,但作者在文字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有時候是角色之間有趣的對話,有時候是情境設定上的巧妙安排,總之,這些幽默感讓閱讀的過程更加輕鬆愉快,也讓書中的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它讓我想起,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生活中總會有讓人會心一笑的瞬間。書中的「豆沙包」,有時候也會成為幽默的引子。比如,某個角色因為豆沙包而引發的趣事,或者因為豆沙包而產生的一些啼笑皆非的誤會。這些幽默的點綴,讓原本可能有些憂傷的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讓讀者在感動之餘,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確幸。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寫作技巧,它能夠在保有故事深度和情感濃度的同時,又不至於讓讀者感到過度的壓抑。這本書,就像是台灣人性格中的一種特質,即使面對困境,也能保持樂觀和幽默,用笑聲來化解生活的煩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那淡雅的豆沙紅,就足以讓人心生暖意。我第一次在書店翻開它,就被這種溫柔的色調吸引。那是一種很懷舊的顏色,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的廚房,蒸籠裡冒著熱氣,空氣中瀰漫著甜甜的豆沙香。不知道為什麼,光是看到這個封面,就覺得裡面藏著一個很溫柔的故事,一個關於等待、關於思念的故事。我特別喜歡封面設計上留白的處理,簡潔卻富有想像空間,彷彿在邀請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份想念的畫面,去感受那份淡淡的愁緒。豆沙包,這名字本身就充滿了台灣的庶民生活氣息,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名詞,卻是許多人成長記憶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作者選擇這個名字,或許就暗示了故事的基調,它會是貼近生活、觸動人心的。我對裡面會講述什麼樣的「想念」充滿了好奇,是錯過的愛情?是離鄉的遊子?還是早已逝去的親人?這種模糊卻又具體的期待,讓我在未讀書前就已經被深深打動。書的紙質也很不錯,拿在手裡有種紮實感,翻頁時的沙沙聲,也是一種閱讀的儀式感,讓我感覺像是回到了那個沒有太多電子產品的年代,單純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整體而言,光是從封面和書名,我就已經能感受到這本書蘊含著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很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場溫暖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