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

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成
图书标签:
  • 文学奖项
  • 华文文学
  • 禅诗
  • 佛教文学
  • 散文
  • 星云奖
  • 人间佛教
  • 当代文学
  • 诗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七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类得奖作品集。 共收录首奖、贰奖、叁奖及佳作,每篇都是评审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字字珠玑,值得品味。每篇另附评审者的话,以及作者的得奖感言。 禅诗本古典诗长河中一鲜明支脉,才人辈出,佳作多有。 本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新设「人间禅诗」,迈出令人欣喜的第一步,假以时日,必渐入佳境。获奖七篇,形质俱佳:首奖〈寺蚁日志〉,想像诙诡、妥贴,复充满慈蔼辉光。贰奖〈桑葚〉,以落下的桑葚为主体,不断揭示生灭对照、生灭循环之「常」。叁奖〈林间枯身〉,伤悼宇宙间生死洒落之余,颠倒解放为般若的智慧。其余佳作四篇,或写实相无相之理(〈捞沙〉),或写无尽奉献之恆(〈一个老师〉),或写不朽来于必朽之悟(〈致,亲爱的人身〉),或写无名烦恼之逝(〈春光乍现〉),形貌不一,理趣各异,而率皆耐咏,有可观之处。 本届「人间佛教散文」奖,进入决选的作品,多的是贴近宗教情怀的自然展现。描写父母亲情、家族血脉者,仍为大宗,亦含人文地景、农村风光、人生百态、婚姻爱情等。 首奖〈只有海水的静默抵达岸边〉描述蚵农的艰辛血泪,妇人的煎熬与坚毅,用词凝鍊。贰奖〈画糖〉是一种近乎消失的行业,但在许多年岁稍长者的童年记忆中,仍然留存那色、那香、那味。叁奖〈洗〉用「洗」来象征重复劳动对自我的淘洗消耗、精神挖空,相当动人。 至于五篇佳作,〈回音〉一文,自音相世界探索色相世界之种种,作者取境别具一格。〈无常中的日常〉写寻常人物生涯中所经不寻常之变,从常与变之中,产生大冲激大觉悟。〈水印般若〉在农村生活的挣扎和激情里,展现一种近乎原始宗教的情怀。〈众生得灭度者〉对比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修行与沉沦。〈勇者试炼〉,记一群先天或后天有所缺陷的聋者、瞎者勇敢攀登玉山,有启发和励志。 这样的「人间佛教散文」,滋润人心,净化人间。
尘世间的清明与觉醒:一部探讨生命哲学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文集 本书集结了一批深刻洞察人生百态、探究现代心灵困境的优秀散文与诗歌作品,旨在通过文学的细腻笔触,引导读者审视“日常”的表象下潜藏的“无常”本质,并从中汲取面对世事变迁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虽然主题上与著名的“星云奖”作品集有着精神上的共鸣,但本书呈现的是一套独立、完整、具有自身独特视角的文学探索。 本书收录的作品,主要围绕当代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安顿、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异化、以及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寻找生命价值的追问这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它不侧重于宗教仪式或特定的教义阐述,而是聚焦于人类普遍的情感经验和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日常的剖析与日常的诗学 本部分的作品如同手术刀般精细地解剖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图景。作者们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了现代都市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瞬间——清晨挤在地铁车厢里的疲惫面孔、深夜里屏幕闪烁的孤独光芒、邻里间疏离又微妙的互动。 文学手法上,这部分散文大量运用了白描、蒙太奇和意识流的手法。它们并非简单地记录生活流水账,而是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极度放大和重构,揭示出隐藏在规律之下的荒诞与诗意。例如,一篇关于“等待红绿灯”的文字,从等待的焦虑延伸至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沉思;另一篇则通过对“一碗面条”的描写,探讨了劳作、食物与家庭记忆之间的复杂联系。 核心思想上,本部分探讨的是“日常的陷阱”。在高度程序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避免被日常的琐碎完全吞噬?作品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停下来,重新赋予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以新的意义和敬意。这种对日常的重新“神圣化”的努力,构成了本书开篇强有力的基调。 第二部分:无常的哲学与精神的锚点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水的流动形态,那么第二部分则开始探讨水流背后的地质变迁。这部分的作品直面“无常”——变化、消逝、不可预测性——这一生命的基本法则。 作品的深度体现在对“失去”的坦诚面对。作者们讲述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对童年故土的告别、对理想幻灭的怅惘。然而,与单纯的悲伤不同,这些作品往往在叙述消逝的同时,也描绘了新的可能性如何从废墟中萌芽。它探讨了记忆的建构作用,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建立起不依赖于外物的精神锚点。 文化反思方面,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传统叙事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变形。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古代哲思、民间信仰的碎片化引用,但这些引用并非复古,而是作为一种参照系,用以衡量当下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一篇散文可能通过对比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今人对“景观”的消费,来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诗歌的力度集中体现在对语言边界的探索。这些诗作往往打破常规的意象逻辑,采用更具穿透力的语言,将抽象的“无常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形象,如“破碎的镜面”、“潮湿的低语”等,力求在语言的张力中实现精神的瞬间释放。 第三部分:当代个体与文化的和解与重构 全书的收官部分,着眼于个体如何在接受日常的重复与无常的必然后,寻求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生活姿态。这部分是关于“行动”与“创造”的篇章。 核心探讨是“价值的重建”。作者们不再抱怨环境的困境,而是开始探讨如何在既有的限制中,通过审美实践和伦理选择来定义自身的价值。这涉及对“真诚”的坚守、对“他者”的关怀,以及对个体创造力的信心。 散文风格转向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言和思辨。这些文字像是一场沉静的对话,邀请读者共同思考: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培养专注力?在身份认同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确立核心的自我?作品中的思考是开放的,它们不提供终极蓝图,而是提供了一套审慎的“提问工具箱”。 本书的整体气质,是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平衡。它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泥土,触摸着生活的粗粝纹理,但其目光却始终投向更高远的辽阔处。它不宣扬简单的乐观主义,而是推崇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清醒的希望”。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在现代洪流中努力保持内心清明与精神韧性的读者的邀请函。通过阅读这些文字,读者可以获得一种与自我深度和解的力量,以及在变幻不居的世界中,安稳立足的哲学准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总序

李瑞腾


  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的设立,乃缘于大师对文学的热爱与期待。他曾表示,在他学佛修行与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文学带给他智慧;他也日夜俯首为文,借文学表达所悟之道。因为他深知文学来自作家的人生体会,存有对于理想社会不尽的探求,也必将影响读者向上向善,走健康的人生大道。

  几次聆听大师谈他的阅读与写作,发现他非常重视反思历史的小说写作以及探索现实的报导文学,而这两种深具传统的文类今已日渐式微,主要是难度高且欠缺发表园地,我们因此建议大师以这两种文类为主来办文学奖;而为了扩大参与,乃加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间佛教散文。大师认同我们的想法,这就成了这个文学奖的内容。此外,大师来台以后,数十年间广结文坛人士,始终以诚相待,他喜爱文学,尊敬作家,于是而有了贡献奖。

  这个奖以「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为名,意在跨越政治与区域的界限,从二○一一年创办以来,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议委员会和分组的评审委员获得充分的授权,运作相当顺利。我们通常会在年初开会检讨去年办理情况,针对本年度相关作业进行讨论,除排定推动程序,会针对如何办好文学奖,进行广泛讨论,特别是宣传问题。

  二○一七年,我们在慎思之后决定增设「人间禅诗」奖项。诗旨在抒情言志,禅则静心思虑,以禅入诗,是诗人禅悟之所得,可以是禅理诗,也可以是修行悟道的书写,正好和「人间佛教散文」相互辉映,我们很高兴第一次就有不错的成绩,得到评审委员的赞叹。

  要持续办好一个大型文学奖并不容易,感谢历届评审委员的辛劳,在会议上,他们讨论热烈,有赞叹,有惋惜,只为选出好作品;相关事务得奖作品的出版和赠奖典礼的举办,则有劳信託基金同仁的费心张罗处理。

「人间禅诗」序

何寄澎


  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的举办已满六届,六年来所有获奖者的优异表现具载诸记录与专集,固有目共睹。评议委员欣慰之余,深感本诸大师弘扬人间佛教之理念,乃至大师对文学世界之向往与礼赞,理应再增不同文类奖项以符其期许、拓殖其旨意。共识既备,乃集思广益,先鑑于禅诗本中国古典诗长河中一鲜明支脉,才人辈出,佳作多有,读之往往安人神虑、净人心境、启人智慧,益添生命平静、喜悦、雍容、丰美,其功远矣!复俯察当下浮世诸相,不免充斥阴郁、纠结、浮动、焦躁、愤懑、怒狂等种种情绪,若得有禅诗供其玩赏,当如清风之吹拂、如雨露之滋润,则其德之广且深,又不可尺寸量也,因有「人间禅诗」一类之增设。

  由于初次征稿,难测反应如何,评议委员不免心怀忐忑。幸来稿九十三篇,固不可谓少;而作者分属台湾、大马、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大陆等地,虽缺美加、港澳、澳纽等地,亦差强人意。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必渐入佳境,终成气候,则吾人自可拭目以待也。

  获奖的七篇,形质俱佳:首奖〈寺蚁日志〉,想像诙诡、妥贴,复充满慈蔼辉光,其中对沙弥、对茶雾轻柔、对莫名欢喜的细致描写,尤能举重若轻,流水行云之间,尽得禅趣风流。此外,全篇结构、音韵几乎无懈可击,结句既人间又出世,更见证全诗意境之深美,洵不可多得之佳作。贰奖〈桑葚〉,以落下的桑葚为主体,衬以雀鸟、殡仪馆、尘埃、草屑、石头、破碎的蝉壳、采蜜的蝴蝶、噼柴洗衣的人们、湿漉的新芽等意象,不断揭示生灭对照、生灭循环之「常」,引人兴情悟理,渐入静定,而终或有「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明.石屋禅师)的透彻观照。参奖〈林间枯身〉,伤悼宇宙间生死洒落之余,颠倒解放为般若的智慧,结尾「静看老禅师枯身/空空拱抱/推送/那穿雾越林的太阳」,颇有至尊拈花,迦叶微笑之趣。其余佳作四篇,或写实相无相之理(〈捞沙〉),或写无尽奉献之恆(〈一个老师〉),或写不朽来于必朽之悟(〈致,亲爱的人身〉),或写无名烦恼之逝(〈春光乍现〉),形貌不一,理趣各异,而率皆耐咏,有可观之处。我个人字字推敲览读,颇觉相较于古来人人耳熟能详的一些禅诗,诸如:「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唐.鸟窠禅师)、「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此菴守净禅师),「终日寻春不见春,踏破芒鞋岭头云。归来且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比丘尼)、「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慧开禅诗),面目似乎更为纷繁,复略能不刻求清虚、不力挽堕空,于我辈凡人而言,或更有启发度化之功,亦更足堪称为「人间禅诗」也。

  如今,蝉已破壳而羽化,芽已出土而萌茁,人间禅诗亦已迈出令人欣喜的第一步,我们因此了然:夏日高亢的絃音,秋日悦目的金黄,乃至摆渡我们心灵的偈颂都将盈盈不绝于耳旁目下,且让我们期待那美好的丰收吧!

让更多好文,滋润人心,净化人间

封德屏


  虽然第一次参与「人间佛教散文奖」的决选,但是从未遗漏阅读过去六届的得奖作品集。长期以来关注散文发展,更以台湾散文的多元併发,质量俱佳为荣。因此更关心「人间佛教散文」系列,如何能在保有特色下同时佳作不断。这一次进入决选的二十篇「人间佛教散文」,给了我正面肯定的回答,这是历年评审专业的坚持,以及创作者不断努力试炼,共同缔造的成果。

  此次进入决选的作品,特意的信仰设计几乎不见,多的是贴近宗教情怀的自然展现。其中描写父母亲情、家族血脉仍为大宗,人文地景,农村风光,人生百态,婚姻爱情,也随着深刻反省的思绪,自然融入。

  首奖〈只有海水的静默抵达岸边〉,题目具有诗的歧义,哲理上的象征。内文描述蚵农的艰辛血泪,妇人的煎熬与坚毅,用词凝鍊,一如蚵壳的坚硬锐利,且不规则。全文写海边蚵农或顶着凛冽的东北季风,或顶着炽热的烈日,借着蚵壳的尖锐刮起蚵肉,也不免刮伤自己的辛苦,写出母亲的坚强。前半时时出现「父亲未返家」,设置悬疑,后半则以父亲的金黄小麦田,衬托母亲的湛蓝大海,都是精准的设计,最后以鱼汤暗喻海浪,以母亲静立在时间的远方,去唿应题目〈只有海水的静默抵达岸边〉,彷彿还有许多隐藏的涵义,令人沉思。

  贰奖〈画糖〉是一种近乎消失的行业,但在许多年岁稍长者的童年记忆中,仍然留存那色(糖水在铁板上画出的童趣图)、那香(糖水因铁板的热所烧出来的焦香)、那味(糖水干煎后的焦糖味),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呈现,但这色、这香、这味,却又是作者个人的糖焦记忆,有些甜,有些苦,作者画糖的父亲拥有一手好手艺,作者将画糖的技艺与怀念父亲的记忆,完整叠合,诚如作者所说:「吹凉固化的糖枝,晕开的每一道味觉,都是混着眼泪的甜。」文字平淡有味,内中怀藏着巨大的伤痛,真情与手艺同臻佳境。

  参奖〈洗〉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中截取清洗的意象,常是净化人类精神与原罪净化、重生的仪式,本文的洗是用来象征重复劳动对自我的淘洗消耗、精神挖空,强调洗碗工作为疲惫、底层、取代性高而社会观感低、重复而时光如热水和洗洁剂不停流去的劳动,最明显的情感连结则是愤满,做为女儿女友女工,对于父母亲的重男轻女、男友的轻忽嫌弃、男性厨房的骚扰,对自我的厌弃,如同《我在底层的生活》的人类学视野,这些思索都和週而复始的劳动描述互相缠绕、痛苦的形式与意象相符,因此相当动人。

  至于五篇佳作,〈回音〉一文,自音相世界探索色相世界之种种,作者取境别具一格。从无声处潜入有声,深刻细腻,引领读者不仅重新体会经验世界之种种,并能返照心灵,是以本文题为回音,更有深意。

  〈无常中的日常〉此文分作四节,每节各有其主题,俱为寻常人物生涯中所经不寻常之变,因而自常与变之中,产生大冲激大觉悟。守常并非永远之幸,无常亦非仅属祸端,作者立意于此,涵盖全文。四段文字,若即若离,刻意经营,用心甚深。

  〈水印般若〉结合了中国风格的乡土魔幻写实、与一点佛教辞汇和概念,两种要素作为魔幻写实「混搭」的基础,在充满喷发的动词,泥土味名词的乡土中,在农村生活生存的挣扎和激情里,展现一种近乎原始宗教的情怀,以职业赛车手般的操作能力掌控高密度的文字力量。尽管有点为文学造境的痕迹,仍是相当高明的展现。

  〈众生得灭度者〉选用了取巧式的叙事结构,三个同班同学,除了平凡的叙事者,一个当法师另一个混帮派,正是光明黑暗,善与恶,修行与沉沦的对比,佛法渡化的概念和过程完整,可惜除了对比设定,缺乏细节血肉支撑,动人程度就稍逊。

  〈勇者试炼〉,记一群先天或后天有所缺陷的聋者、瞎者勇敢攀登玉山的励志文章。励志者其实也是达观者,他们自称是「龙虾登山队」,笑称自己或聋或瞎,仍然要克服一般人也不容易克服的山阻,攀登玉山。作者并非随队观察员,但凭着相关的报导,还原现场,让读者读来错以为作者就在这群龙虾的生命现场,有如身历其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文学不是高挂天际的孤星,应该是可穿越时空的;而佛学禅思的终极关怀和现实世界,也应该是相交相涉的。衷心企盼「人间佛教散文」持续举办,让更多好文,滋润人心,净化人间。


 

图书试读

人间禅诗
寺蚁日志(首奖)(于成)

 
要不是木鱼声骤起,如何能确定我已身入其体
自音孔逃离,感念因我而敲打稍作暂停的沙弥
他挪开手臂,只为不伤及我细微的躯干和触须
我曾在他身上攀山越岭,循着僧衣的皱褶纹理
当我顺遂绕过杯盏时,茶雾轻柔沾湿我的后嵴
看不明的经文,听不懂的佛偈,赠我莫名欢喜
错开香客虔敬的步履,想像他们怎样焚香作揖
重回蚁群,背上的面包屑成为我们移动的庙宇
 
间佛教散文
只有海水的静默抵达岸边(首奖)(蔡其祥)
 

这段日子最常梦见母亲。
 
梦中,我追随母亲瘦悴的足迹来到海边,她赤身露体走向混浊的泥滩,越陷越深,声嘶力竭唿喊她,却吞进大量的苦咸。

风起,扰乱时空秩序,母亲幻化成花岗岩石条,浑身长满石蚵,矗立在阴郁冻涩的海水中,承受潮汐冷言冷语的拍扑。我用锈钝的蚵铲刮取石蚵,一道道惨澹的痕迹发出悲鸣,擎下的不是肥嫩石蚵,尽是母亲的血、肉、骨,惶惑与罪恶感沿着铲柄爬上指尖,缠勒身体,我的灵魂慢慢扭曲质变……
 
闹铃声震破梦魇,碎片缤纷,散发无数的亮点催醒我。我倚在床头,回忆连翩袭来。
 
那一年,春分已过,天暖风和,父亲透早就去农会买种子和肥料,他说回来时会带几块口酥,我搬张小板凳坐在门口埕,悬悬而望,目光捕捉地上的影子,那是抻平的愉悦,是口酥的灿烂许诺,天上点的光越来越热,等候的欢喜一吋吋融化,越来越短,最后,黯然消逝。
 
父亲彻夜未归。
 
母亲没有更多的表情与情绪,我想就算我问,她也不会回答。疑问在脑袋中沉默似岩块,我徘徊在父亲可能去过的地方,徒劳往返,无处安放的思念与疑惧,让我的头又疼且痒。
 
隔天清晨,冷空气中的露溼与雾气揉进母亲起床的声音,她起得比平常早,我年小幼细的神经紧绷着,听见打水的哗啦声、尼龙袋的窸窣声,声声刮亮意识。当木门开阖的吱呀声弹印在心房,我跳下床,追着母亲的背影,灰白的发髻、黝黑的肌肤、黯沉的脸靥。
 
旭日尚未升起,露珠还在酝酿,母亲已经开始海边的忙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六段:** 閱讀《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的過程,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淨化之旅。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堆疊,更是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這本集子,將「人間禪詩」與「人間佛教散文」兩種看似不同,卻又彼此呼應的文學形式並列,無疑是一個極具巧思的編排。禪詩的簡潔與意境,能夠迅速將讀者帶入一種超然的境界;而散文的鋪陳與敘事,則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佛法的智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實踐。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將抽象的佛法義理,轉化為具體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作品。作者們透過他們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讓我們看到,原來佛法並非高高在上,而是無處不在。在一次溫暖的幫助中,在一次面對苦難的勇氣中,在一次與大自然的親近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佛法的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日常」的價值,也讓我對「無常」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第八段:** 我是一個對文字非常敏感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觸及生命本質、引發深刻思考的作品。《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這本書,正是我近期尋找的寶藏。我一直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理解生命,以及理解我們自己。而「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正是這樣一種將智慧與慈悲融入生活的態度。這本集子,將「禪詩」與「散文」兩種形式結合,我認為是非常巧妙的。禪詩的凝練與意境,能夠在瞬間觸動人的靈魂;而散文的細膩與鋪陳,則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我期待著,透過這些得獎作品,能夠看到作者們如何描寫日常生活的平凡瑣事,卻又能在其中提煉出生命的真諦;如何面對人生的無常變幻,卻又能保持一份超然與淡定。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我帶來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

评分

**第一段:** 收到这本《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的时候,我正好經歷了一段蠻混亂的時期。生活像打翻的顏料盤,色彩斑斓卻又亂七八糟,思緒總是飄忽不定,找不到一個安穩的著力點。翻開書的目錄,看到「人間禪詩」和「人間佛教散文」,心中燃起一絲希望。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字,尤其是在文學獎項中脫穎而出的作品,總有種療癒人心的力量。星雲獎,更是我關注已久的一個獎項,它所推崇的「人間佛教」精神,總是能給我帶來深刻的啟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這個集子裡尋找那些能夠照亮我內心黑暗的詞句,那些能夠引導我重新審視生活、理解無常的智慧。我期待著,這些得獎的作品,能夠像一盞盞明燈,在我迷失的方向上,指引我前行的道路,讓我能從日常的瑣碎中,看到那份超越時空的寧靜與平和。書名中的「日常與無常」,本身就充滿了哲學的思辨,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學會如何在變幻莫測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定與和諧。

评分

**第四段:** 最近剛好有時間,翻閱了這本《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認為,文學的最高境界,往往在於能夠觸及人心最深處的柔軟,並引導我們對生命進行更深刻的反思。《日常与无常》這本書,就完美地體現了這一點。我特別喜歡它所選擇的主題,將「日常」的瑣碎與「無常」的變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我們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其實蘊藏著無盡的哲理;而看似無窮盡的生命,卻又隨時處於無常的變動之中。作者們透過他們的文字,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領悟生命的真諦。特別是那些人間佛教散文,它們的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厚的智慧,讓人讀來彷彿置身於一場心靈的洗禮。而那些人間禪詩,則更是精煉而有力,幾句話就能點醒迷津,讓人茅塞頓開。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佳作。

评分

**第三段:** 身為一個長久以來深受台灣本土文學影響的讀者,我對於《日常與无常》這本書的出現,抱持著極高的期待。星雲獎,這個以發揚人間佛教精神為宗旨的文學獎項,總是能挖掘出許多具有深刻人文關懷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這次的「球華文文學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我相信定能延續這樣的優良傳統。我對於「人間禪詩」的部分尤其感興趣,禪詩的獨特魅力在於它的「不說而意自顯」,往往需要讀者自行去體悟、去參照。這種留白和啟示,正是它引人入勝的地方。而「人間佛教散文」,則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用更具體的敘事和個人經驗,來闡釋佛法的義理。我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經驗中,如何在都市的喧囂中,尋找那份寧靜;如何在人際的交往中,展現出慈悲與包容。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對當代華文文學的一次豐富,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接觸那些經過嚴格篩選、品質保證的優秀文學作品。

评分

**第十段:** 這本《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從書名就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意味。我一直覺得,人生不過是日常的累積,而日常中又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無常的變數。這本書將這兩個看似對立卻又緊密相連的概念,透過「人間禪詩」和「人間佛教散文」這兩種文學形式來呈現,我覺得非常別緻。我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在於它將佛法的精神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佛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教義,而是可以身體力行的智慧。我期待著,在這本集子裡,能讀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心靈深處的作品,那些能夠引導我去反思生命,去理解無常,去珍惜當下的文字。無論是禪詩的意境,還是散文的敘事,我都相信,它們都將帶給我一次深刻的心靈啟迪,讓我能夠以更為平和、更為智慧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第七段:** 這本《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可說是近期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書了。我一直對「人間佛教」所提倡的「關懷人生、關懷社會」的理念深感認同,而星雲獎的設立,正是為了鼓勵更多創作者,用文學來傳播這種精神。我尤其欣賞這本集子所呈現的「禪詩」和「散文」的結合。禪詩以其獨特的意境,簡潔而充滿禪機,往往能在讀者心中激起陣陣漣漪。而人間佛教散文,則以更為貼近生活化的筆觸,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我期待著,在這些得獎作品中,能看到作者們如何用文字描繪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煩惱與困惑,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對佛法的實踐,找到解決之道,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安穩。這本書不僅是一場文學的饗宴,更是一場心靈的啟迪,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第九段:** 收到《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這本書,我感到十分欣喜。身為一個對文學創作和佛教思想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關注星雲獎的作品。這個獎項總能發掘出那些真正有深度、有力量的作品。這一次,將「人間禪詩」和「人間佛教散文」並列,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組合。我期待著,在這些得獎的詩歌中,能感受到詩人們如何用簡潔的文字,捕捉瞬間的禪意,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傳達無限的哲思。而在散文部分,我則期待能看到作者們如何用真摯的情感,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人間的喧囂中,尋找那份寧靜與和諧。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學的薈萃,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將引導我更深入地理解「日常」的意義,以及學會如何在「無常」的變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穩。

评分

**第二段:** 這本《日常與无常》的內容,確實是這次星雲獎文學徵集中,最能觸動我心靈的一部作品集。我特別欣賞它將「禪詩」與「人間佛教散文」放在一起的編排方式,這彷彿是將兩種不同的媒介,卻有著共同精神內核的藝術形式,進行了一場精妙的對話。禪詩的簡潔、凝練、意境深遠,往往能在寥寥數語中,勾勒出萬千的禪思,引人入進入一種靜謐的沉思。而人間佛教散文,則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用更為細膩、溫柔的筆觸,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淨的心。我尤其對那些描寫生活細節,卻又能從中提煉出深刻哲理的文章感到興趣。例如,作者如何描寫清晨的一縷陽光,如何捕捉雨滴落在窗櫺上的聲響,又如何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體現出慈悲與智慧。我期待著,透過這些得獎者的文字,能夠看到更多關於生命本質的探索,關於如何與自己的內心和解,如何接納無常,並在無常中找到永恆的真理。這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更是一本能夠引領我們走向內心平靜的指引書。

评分

**第五段:** 拿到這本《日常与无常: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人间禅诗及人间佛教散文得奖作品集(七)》的時候,我正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對未來充滿了迷惘與不安。我在尋找一種能夠指引我、安撫我的力量,而這本書,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我對「人間佛教」的理念一直很嚮往,它強調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只在寺廟中修行。這使得佛法更具實踐性,也更能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這本集子收錄的都是星雲獎的得獎作品,我相信這些作品一定經過了嚴格的篩選,能夠代表當代華文文學在「人間佛教」這一主題上的最高水準。我特別期待能從這些作品中,學習到如何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保持一顆平靜、安定的心,如何理解和接受生命的無常,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我相信,閱讀這些作品,不僅能豐富我的精神世界,更能幫助我提升生命的品質,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堅定、更從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