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判读力:别让科学伪新闻误导你的人生

新生活判读力:别让科学伪新闻误导你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素养
  • 批判性思维
  • 媒体素养
  • 伪科学
  • 信息辨别
  • 健康
  • 心理学
  • 科普
  • 决策
  • 新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谣言像病毒一样四处蔓延,你无法消灭病毒,但可以强化自己的抗体!////////////////////////////////////////////////////////////
  「PanSci泛科学」最受欢迎的破解伪科学与流言专栏──「科学新闻解剖室」第二部作品!


  老师说──水逆导致3C产品故障,信念可以转移台风……,你听或不听?
  新闻报导──泸挂式咖啡会溶出致癌物,吃盐酥鸡恐得大肠癌……,你吃还是不吃?
  科学家发现──狗狗不喜欢被抱,世界末日将届……,你信或不信?

  小心!你即将掉入伪新闻的陷阱!

  没有人能正确判断每一则科学新闻的真伪,
  也没有人能轻易认定所有食安或健康讯息的对错,
  你唯一的应对之法,就是抱持着质疑的态度;
  或者,追随科学新闻解剖室,学习判读的能力
  ──让自己的人生不再被误导!
  ////////////////////////////////////////////////////////////

专文推荐

  朱家安    沃草公民学院主编、哲学鸡蛋糕脑板
  赖以威    台湾师大电机系助理教授、「数感实验室」共同创办人

良心推荐(依姓名笔画排序)

  李旺龙    成功大学材料系暨奈微所教授、科技部科普活动推广规划案主持人
  李伟文    牙医师、环保志工、《看新闻学思考》作者
  林陈涌    台湾师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洪振方    高雄师大科学教育暨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徐美苓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特聘教授
  郭至桢    中广新闻网节目主持人
  黄贞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杨谷洋    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
  杨倍昌    成功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暨免疫学研究所教授
  郑国威    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钟昌宏    12年国教课纲审议委员、台中市自然与生活科技辅导员
  颜圣纮    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如果你只是快速浏览,会觉得它是一本踢爆各种新闻中的伪科学。但仔细阅读这本书就会有更深一层的体悟。你会发现,它是秉持着「做研究」的心态所撰写。──赖以威

  这本书得以出版,显示我们的生活环境依然充斥着没道理的说法和种种科学的误解、迷思。科学新闻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车人,也要抵御这些错误。──朱家安
《星尘的回响:宇宙边缘的文明探索》 引言:人类视界的拓展与未知的召唤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驱动力。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心,从未因距离的遥远或技术的壁垒而减弱。然而,随着射电望远镜阵列的日益精进,以及深空探测器不断深入太阳系的边缘,我们接收到的“回响”也愈发复杂、令人深思。本书并非一本标准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学与科学交织的旅程,探讨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智慧生命的定义、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 《星尘的回响》聚焦于当前天体物理学、系外行星研究(Exoplanetology)以及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前沿领域中那些尚未被主流叙事完全吸收的深刻议题。它试图回答:如果生命形式远超碳基的想象,我们该如何识别?如果“高等文明”的信号以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物理定律为基础,我们又该如何破译? 第一部分:寂静的宇宙与概率的悖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宇宙中。一方面,德雷克方程(Drake Equation)的计算结果,即使保守估计,也暗示着银河系中应存在数量可观的文明;另一方面,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的强大引力,却将我们抛入“大沉默”的深渊。 本书的第一部分,细致剖析了导致这种矛盾产生的核心变量。我们不再满足于讨论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而是深入研究了“奇异生命支持系统”(Exotic Biospheres)。例如,在巨行星大气层中悬浮的氨基酸生命体,或是在冰封卫星的地下海洋中,依赖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的生态系统。 重点章节将详述“潮汐锁定行星”的极端环境生物学模型。在许多红矮星周围的行星上,一面永远炙烤,一面永远冰封。我们通过模拟这些极端光热梯度下的能量流动,构建了基于硅或硼的生命形态的理论框架。这部分内容挑战了生物化学的固有观念,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否具有普遍性。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时间尺度”对文明发展的制约。一个持续万年的文明,其技术特征与数百万年前的原始形态相比,可能在物理学上已是天壤之别。我们引入了“技术奇点后文明”(Post-Singularity Civilizations)的概念,推测它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操控时空结构、甚至改变宇宙常数的工具,这些行为在低阶文明看来,可能被误判为自然现象,而非智慧活动的信号。 第二部分:信号的迷宫:超越电磁波的通信 SETI的传统搜索依赖于无线电波或激光脉冲,这源于我们自身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然而,一个远超我们理解的文明,极有可能使用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理载体进行通信。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非传统信号的理论构建。我们详细考察了基于引力波的通信潜力。引力波作为时空自身的扰动,几乎不受星际介质的干扰,是实现超远距离、高带宽通信的理想载体。我们分析了理论上产生可识别引力波信号的几种“工程”模式,例如,通过操控中子星或黑洞的合并过程,实现一种间歇性的、高能级的“信标”。 另一个深入探讨的主题是“量子纠缠网络”。如果一个文明掌握了宏观尺度的量子操控能力,它们可能通过在数个光年外植入的纠缠粒子对,实现即时信息传递。本书将梳理当前量子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并推演这种通信网络在理论上需要克服的工程学障碍,以及人类现有的敏感度能否捕捉到这种极度微弱、但具有“非自然”特性的纠缠信号波动。 更具思辨性的是“信息嵌入宇宙学”(Information Embedding Cosmology)。这是一种高度推测性的理论,认为某些极端先进的文明,可能已将自身的信息编码进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小极化模式中,或者作为结构性信息,存在于星系团的分布模式之中。破译这些信息,需要的不再是射电望远镜,而是对宇宙学模型的颠覆性重构。 第三部分:接触的伦理与文明的存续 如果信号被确认,如果“接触”成为现实,人类社会将面临的冲击远超科幻小说的描绘。本书的第三部分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未来学的角度,探讨了接触的深层影响。 我们审视了“文化冲击的传染性”。一个信息量巨大的外来文明信号,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颠覆人类的科学、宗教和政治结构。我们分析了历史上人类文明接触不同技术水平群体的案例,并据此推演了面对一个在时间尺度上领先数百万年的文明时,人类的心理承受极限。 书中引入了“认知防御机制”的概念。在接收到可能包含颠覆性知识(如彻底消除疾病、超光速旅行的原理)的信息时,人类集体是否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集体性的“认知排斥”,从而阻碍了知识的有效吸收和应用? 最后,本书转向了人类自身的未来。在广阔的宇宙中,我们是孤例还是普遍现象?与“回响”的对峙,最终指向了我们如何定义自身的“可持续性”。我们探讨了文明可能自我毁灭的各种路径——从人工智能失控到生态灾难——并将这些内部风险置于宇宙尺度的背景下进行评估。星尘的回响,最终成为了对我们自身生存策略的深刻反思。 结语:面向无尽的探索 《星尘的回响》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致力于深化问题。它引导读者抛开既有的框架,以一种更加谦卑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宇宙的广袤与复杂。每一次对星空的凝视,都应是准备迎接未知挑战的时刻。本书是对所有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抱有严肃求知欲者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科学新闻解剖室


  科学新闻解剖室官网 scienceanatomy.blogspot.tw/p/blog-page.html
  PanSci 泛科学专栏 pansci.asia/archives/author/scinews

  「科学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是新闻在意的却仅是快门的一瞬间。」

  这是以推动优质科学传播工作为己任的科学新闻监督平台,结合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科学专家及义工,目的是用一般民众都能理解的语言,带领大家推敲科学新闻的疑点,鼓励大胆怀疑眼前的科学新闻,避免错误报导继续蒙蔽我们的视听。

  已出版《新时代判读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学新闻的真伪》(2016)。

总策划──黄俊儒

  国立中正大学通识中心教授,科学传播教育研究者,PanSci泛科学及udn鸣人堂专栏作家。

【解剖员阵容】

  解剖员001/黄俊儒    「科学新闻解剖室」创办人兼长工,在台湾西部的大学教书,以科学传播工作为职志。

  解剖员002/赖雁蓉    「科学新闻解剖室」长工二号,中文专长,多年前潜入科学传播领域,缠斗至今。

  解剖员007/雷雅淇    科学教育专长,PanSci泛科学编辑,在科学传播里打怪练功冲装备,为坐稳科学传播的明日之星做准备。

  解剖员008/黄馨慧    传播专长,长期关注媒体生态与网路社群,重视讯息与大众的关系,相信再糟糕的环境都有办法开出灿烂的花。

  解剖员012/潘昌志(阿树)    「震识」共同创办人兼副总编辑,热爱地球科学,常于「地球故事书」部落格说书,并在各科普专栏分享地科大小事。

  解剖员013/颜吉鸿(Y博士)    任职中研院,正港台湾出产天文博士,专长恆星形成、天文仪器及软体研发,偶尔写写科普文,点缀天文人生。

  解剖员014/简克志    材料系科学背景,后转进传播领域,正在学习当科学与传播的搭桥人,喜欢科幻与美食。

  解剖员015/罗尹悦    主修公众科学传播,受「科学新闻解剖室」创办人的精神感召而入伍,深刻体验「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自在。

  解剖员016/杨仕音    病毒遗传专长,週间为科普、专利「正派双修」人,週末变身画家,现为「Tone识」新创团队的品牌顾问兼知识导游。

图书目录

十种科学伪新闻的类型──开始解剖前的基本认识
推荐序──赖以威:让新闻成为科学的起点
推荐序──朱家安:不惜得罪一卡车人,也要抵御错误
自序──你值得更美好的生活,不要被科学伪新闻耽误了

※让科学拉你的人生一把
1-1 你悲惨的人生,真的是因为水逆吗?!
案情:一切坏事的元凶都指向水逆?
解剖:什么是「水星逆行」?
解剖总结:老师不见得是对的!
1-2 宣扬祷告的效能就必然得跟科学过不去吗?!
案情:信仰与科学的冲突引爆?
解剖:信仰如何结合科学?
解剖总结:美好人生不可缺少科学知识!
1-3 心存善念救地球:情绪可以改变世界?!
案情:发现了能改变世界的超能力?
解剖:到底DNA是什么?
解剖总结:小心极度肯定口吻的科学报导!
1-4 别自作多情了,狗狗其实不喜欢被抱?!
案情:谁让狗狗焦虑了?
解剖:人狗之间如何互动?
解剖总结:媒体偷懒,大众被迫偏食!

※逃出科学伪新闻的陷阱
2-1 室内晾衣就等于慢性自杀?!
案情:谁都看不出来的杀人手段?
解剖:真的不能在室内晾衣服吗?
解剖总结:冷静看待週期性出现的新闻!
2-2 天天一杯毒:泸挂式咖啡溶出致癌物?!
案情:用嘴巴杀人的专家?
解剖:泸挂咖啡究竟能不能喝?
解剖总结:媒体必须善尽求证的责任!
2-3 教授说「茶里王」有毒,你就信了吗?!
案情:可怜的教授背黑锅?
解剖:有毒的饮料能在市场上贩卖?
解剖总结:小心没有技术门槛的谣言病毒!
2-4 一週四次盐酥鸡,年纪轻轻死于大肠癌?!
案情:妙龄少女离奇死亡?
解剖:盐酥鸡招谁惹谁?
解剖总结:要小心太过耸动的医疗案例!

※培养判读力迎接新生活
3-1 霍金也在世界末日的传说中参一脚?!
案情:世界级知名科学家被栽赃?
解剖:世界末日能被预测吗?
解剖总结:夸大是科学伪新闻的第一破绽!
3-2 干──细胞无所不能,是养颜美容第一圣品?!
案情:是广告还是诈骗,让人分不清?
解剖:干细胞真的无所不能吗?
解剖总结:时时抱持质疑的态度很重要!
3-3 从奶嘴到保险套都致癌,台湾生育率还有救吗?!
案情:找到低生育率的新凶手?
解剖:致癌这么容易吗?
解剖总结:媒体外电新闻不应该缺乏检核!
3-4 日本博多车站的工程传说是神话还是鬼扯?!
案情:埋藏在地底下的祕密?
解剖:有绝对安全的施工方法吗?
解剖总结:科学新闻不能流于情绪!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让新闻成为科学的起点
赖以威
台湾师大电机系助理教授 「数感实验室」共同创办人


  勾践宣称,很多人都忽略了大便所带来的讯息。他只要尝一口大便,评估其香臭程度,即能了解此人的健康状态。这套论点在吴王夫差身上得到验证。勾践表示,夫差的大便其臭无比,表示病情不严重,一定马上痊癒。事后证明也的确如此。专家表示,目前尚未有够多案例证实此种诊断方式的效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对需要丰富的吃屎经验才能进行判断,建议有兴趣的民众可以先从吃自己的大便开始学习。

  由两国君主同时认证的「大便问诊」,预料将在民间卷起一股新的医疗旋风。
  ──《吴越春秋‧吃屎新风潮?两国王室的御用诊疗方式》

  如果春秋战国时代的新闻媒体和现代一样蓬勃发展,《吴越春秋》记载这段勾践讨好夫差的事件可能就会变成这样,搭配几张网友分享吃大便的自拍照。

  尽管有了网路社群,新闻依旧是多数人接受资讯的主要管道,它形成舆论,同时,在不知不觉间雕塑民众的思考方式。然而在点阅率、订报量、收视率的种种考量下,现代新闻自然而然地演化成当今的样貌:用耸动标题与内文引起阅听者兴趣,提供简单的几句论点方便读者快速吸收、认同分享,甚至刻意报导有争议性、撩拨民众情绪的事件。

  怎么看这都是一件有点可惜的事情。新闻,说穿了就是每天的日常,发生在你我周边的真实故事。人们从阅读小说中认识人生百态,从阅读论文中学会科学知识。理所当然地,我们也应该能从报纸或媒体网站中,学到很多。

  日前新成立的镜传媒,聘僱许多作家担任记者,负责人物採访。参加他们相关的镜文学平台发布会,我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想借由作家敏锐的直觉,将人物採访转换为精彩的故事,改编成小说、电影剧本。比方说,年轻女孩到台铁失物招领处任职,原来是当年母亲曾在那里工作,她想去寻找如今失散的母亲是否有留下线索。这既是新闻,也是会让人好奇想知道「然后呢?」的小说开头。

  镜传媒让文学从新闻事件中诞生,黄俊儒老师和团队完成的《新生活判读力》则是从新闻中体现何谓科学与科学方法。如果你只是快速浏览,会觉得它是一本踢爆各种新闻中的伪科学:盐酥鸡、泸挂式咖啡、保险套跟奶嘴都可能致癌、室内晒衣形同慢性自杀等等。这些新闻看起来都有科学依据或是专家背书,可真的是这样吗?书中会给你更清楚的答覆。

  但仔细阅读这本书就会有更深一层的体悟。你会发现,它是秉持着「做研究」的心态所撰写。常人看完这类新闻后可能有些担心(但一天后又边吃盐酥鸡边在室内晾衣服,睡前还喝了一杯泸挂式咖啡),可能嗤之以鼻。本书认真抽丝剥茧寻找论点的起源,综合各界对此的评论,最后再自己做总结。我们指导研究生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接受或否定任一个论点,得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对这个论点更清楚,过程中还可能建立出自己的观点。

  如今有些人觉得,学者专家的话听听就好,做研究没什么用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确是听听就好,因为自己的判断力最重要,而如何建立自己的判断力,做研究是一种学习的方法,阅读以做研究的方法写成的本书,也是一种方法。

  科学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是新闻在意的却仅是快门的一瞬间。

  我个人觉得,要求媒体每一则新闻都具备相当程度科学素养、具有启发教化意义,某种程度上不太实际也有点强人所难,毕竟这在媒体的各项目标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新闻却可以是很棒的土壤,让文学、科学、教育在这里萌芽。作家可以将新闻改编成一篇篇精彩的真人实事小说;数学老师可以从房贷中教等比级数,水逆与火逆同时发生其实就是算最小公倍数;而这本书,就是让读者看见如何从新闻中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到什么是学术研究。

  希望阅读完本书后,你也能来个这么一次,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议题,深入研究分析一番。

推荐序2

不惜得罪一卡车人,也要抵御错误
朱家安
沃草公民学院主编、哲学鸡蛋糕脑板


  台湾社会就跟所有其他社会一样奇怪,人们一边看各种不重要却耸动的新闻,一边抱怨整个社会的人都只看不重要的耸动新闻。偏偏民主社会的政治效率,仰赖人们从传播系统吸收的资讯质量。然而传播系统的健康程度是大且复杂的议题,不容易说得清楚,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明确的小领域来谈。

  例如说,在某种意义上,耸动新闻不见得只是区区讯息。试着想像:你因为某则耸动新闻而误以为只有昂贵的「灵能水」才能治疗自己的敏感性皮肤炎,或者误以为必须加入某个没见过的宗教灵修活动来改运……,这些错误的判断,小则让你损失几千块,大则可能赔上人生。

  如果大家都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能判读新闻资讯中的「科学说法」,揪出可能的问题,或许就比较不用担心上面这些情况了。

  不过很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美国曾经在一九八○年代实施「给所有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计画,召集各领域科学专家,列出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美国人的想法很明确:在教育体系里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提升美国整体的科学素养,减少错误判断。不过他们很快发现这方法根本不成──专家们列出来的内容,很快就超过一个人(甚至一个专家)一辈子能学会的分量。而且,你可以想像,这个计画若持续下去,随着科学进展累积的新知识,分量还会继续增加!

  我们需要科学知识,但我们不可能真的学会所有我们需要的科学知识。我们该怎么办?日本科学哲学家户田山和久认为,以美国为前车之鑑,要培养科学素养,不该把主力放在积累一般人的科学知识,而是要退后一步,培养一般人「科学思考」的能力。户田山河久的「科学思考」是指掌握「关于科学的概念」并且操作这些概念来做出判断,例如:能够知道「理论」和「事实」的区分;了解什么是「对照组」,能说出为什么做实验需要「对照组」;知道「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方式的差别和应用范围等等。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户田山和久认为,会比一般人更容易「侦测」出科学说法/科学新闻里的各种不对劲,并且能充分运用现代的传播资源和资讯设备,让自己逼进真相。

  我们不可能事先替所有人准备好一辈子会用到的科学知识,面对此事实,户田山和久推荐了一个强调「科学思考」的解决方案,你可以把《新生活判读力》理解成这个解决方案的「科学新闻特化教材」。

  《新生活判读力》讨论十二则有争议的科学新闻,你没办法靠这十二个议题获得多少科学知识,但借由「解剖员」对新闻内容的查证和分析,你可以知道有科学素养的人是如何发现疑点、检查推论,并且寻找资源来帮助自己判断。

  前几年,英国哲学家巴吉尼(Julian Baggini)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书《鸭子中了大乐透》,在书里,他列举了一百则公开发言,用哲学和批判思考技巧一一指出其错谬之处。巴吉尼这样做,当然不(只)是为了数落包含前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前法国总统席哈克(Jacques Chirac)、枢机主教墨菲欧康纳(Murphy-O'Connor)在内的一百个公众人物,而是为了借由分析和检讨这些公开的思辨错谬,让大家意识到人类才智的脆弱之处,并在未来得以避免重蹈覆辙。

  《新生活判读力》就像是科学版的《鸭子中了大乐透》,科学新闻解剖室让你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新闻如何犯错,而类似的错误又该如何被侦测和修正。这本书得以出版,显示我们的生活环境依然充斥着没道理的说法和种种科学的误解、迷思。科学新闻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车人,也要抵御这些错误。

  如何不让他们的努力白费?就是继续阅读你手上这本书。

自序

你值得更美好的生活,不要被科学伪新闻耽误了

黄俊儒
科学新闻解剖室/一号解剖员


  这真是一个多采多姿的年代,每天我们都有看不完的讯息,学习不完的知识,不仅很多都是免费的,还会自己抢着送上门。你高兴订阅什么粉丝页就订阅什么粉丝页,你高兴加谁好友就加谁好友。相较于过往讯息容易被少数主流媒体垄断,这个时代的新媒体概况,似乎提供了某种救赎,让我们获得了解放。但是长久以来所累积的经验法则也告诫过我们「免费的最贵」,这是屡试不爽的硬道理,所以美好的人生真的可以透过这种媒体型态的改变来获得吗?相信所有深谙社群媒体背后那套演算法(algorithm)运作的人,应该都不会这么乐观,因为这些无所不在的社群媒体网络正在用一套全新的模式支配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讯息的获得。

  每当时序进入冬天,台湾的空气就开始变得不忍卒「闻」,污秽的气流不时盘旋在台湾的上空。有一天,透过LINE群组,我接到了朋友传来一则关怀简讯:「快通知北部亲友赶紧关窗,中南部也要,因霾害严重。」不仅如此,内容还写道:「中研院陈伶志博士表示,这波主力在晚上九点登陆北部,约凌晨两点会到台中,约五点会到台南、高雄一带,严格来说今晚全台都会被影响到。」最后更提醒:「这几天最好戴口罩!」过了不久,另一个亲戚群组也传来了一模一样的简讯。总之,在几天之内,我总共收到了三次同样的讯息。

  这串充满爱与关怀的简讯到底有什么问题?它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它没有说明「晚上」指的是哪一天晚上!我平时很关心空气品质的讯息,所以当我第一次收到简讯时,我知道它已经距离陈博士所说的「那天」三天了。

  这个故事的前因是这样的:内容是陈博士说的没错,只是陈博士将这些讯息发表在个人脸书上,热心的朋友们就帮忙整理转传这一则讯息到LINE群组,因为着急的口吻就像是要抢救失火那样的紧急,所以充满民胞物与胸怀的朋友们就争相走告,深怕慢了一个时辰就让亲朋好友蒙受健康上的不测风险。关心空污没有错,满满的爱心没有错,即时的走告没有错,但是这些好事与美德都需要建立在「讯息无误」的基本前提之下,否则就是大家白忙一场。我好害怕在一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还收到这则要大家在当晚务必关窗户的简讯。

  这样的讯息其实不难怀疑、不难查找、不难检验,难似乎是难在那股急着想要拯救亲朋于水深火热的冲动。这个时代的讯息太多元、太零散,瞬息万变的科技风险以及应接不瑕的资讯焦虑让人太难耐,就连没有抢到光棍节的促销商品,都足以让人徒唿负负、辗转难眠。我们总是同意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在这个时代里面,当「智者」可不容易,需要拥有的技能不少,无法像过往般的简单。在这些智者所需要拥有的基本配备里面,恐怕首要的就是要彻底遵行「不确定的不分享」这个最基本守则。如果如此基本的守则都做不到,耽误的恐怕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可能是别人的美好生活。

  「关窗简讯事件」仅是众多资讯紊流里面的最入门款陷阱,社群媒体真是这个新时代里让人又爱又恨的产物。二○一七年苹果公司的执行长库克(Tim Cook)在接受美国NBC夜间新闻(NBC Nightly News)採访时也指出,社群媒体已经沦为散播不实消息和操纵舆论的工具,尤其是所谓的「同温层效应」,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回音中不断地再听见、再强化自己的声音,巩固自己的偏见。上述的关窗简讯,它在许多中年人群组中广为传播,但是在年轻人的群组中却乏人问津(依据我在大学生现场民调),这种同温层之间彼此取暖及相互辉映的现象,甚至已经足以造成国安问题,如果不加以突围,我们实在很难以摆脱这个时代的各种民粹。而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难怪在十二年国教的新课纲架构中,会特别强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并且提出将科学素养及媒体素养放在一起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有一天,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懂得判断这些资讯,懂得挣脱同温层的隔绝,大家的生活才有机会更美好。

  本书集结了科学新闻解剖室针对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各种科学流言的剖析,一如科学新闻解剖室过往对于这些问题的针砭,我们运用了「科学素养」及「媒体素养」这两把解剖刀,为读者一一剖析流窜在各种社群媒体中的典型科学伪新闻谬误。透过这一本书,我们希望传达给读者具有整体观及系统观的解析视角,这个视角是可以带得走的能力,可以永久防身的利器。透过这一本书,你学会的不会仅是这十二则典型案例里面的零散科学知识,而是能学会如何以具有逻辑及理智的方式去面对任一则来路不明的讯息,真正享受这些资讯带给你的成长与乐趣。

  对于这些光怪陆离的科学伪新闻,「多解剖没事,没事多解剖」,美好的新生活不用假手他人,就从突破这些资讯的魔咒开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科学发展的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伪科学”现象感到忧虑。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和看似“专业”的论调,常常能够吸引大量的眼球和转发,但仔细推敲,却经不起科学的检验。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伪科学的例子,而是从更深层次剖析了伪科学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来传播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认知偏差”、“群体极化”等概念,都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相信伪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它提供的“判读”方法,非常实用。比如,如何去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如何识别数据造假,如何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怀疑,更重要的是基于证据的分析和推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在面对信息时,思维方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质疑和分析,这对于我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决策都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我一直是个很容易被网络信息影响的人,尤其是看到一些关于健康养生或者奇闻异事的文章,总是会好奇心大发,忍不住点进去看。然而,每次看完之后,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不安或者困惑,因为很多信息都模棱两可,或者听起来过于夸张,但我又分不清真假。这本书的题目就深深吸引了我,《新生活判读力:别让科学伪新闻误导你的人生》,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吗?它真的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书中有很多我生活中遇到过的伪新闻的例子,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作者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信息会让人上当,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识别它们。我特别欣赏书中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审视数据来源”、“查找多方佐证”、“警惕情绪化语言”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具体,我看完之后,立刻就尝试运用到我的日常浏览信息中。现在,我再看那些号称“科学”的养生秘方,会先去搜索一下相关的研究,看看有没有权威的医学机构背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看到就信了。感觉自己的“信息免疫力”大大增强了,不再那么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困扰,心情也更加平静了。

评分

老实说,我以前对“科学”这个词,总觉得离我有点远,以为那是科学家才需要懂的东西。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告诉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实验,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判读力”,才能在这个充满各种信息的时代,不被欺骗,不被误导。书中有很多关于伪新闻是如何包装和传播的案例,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原来很多看似“科学”的说法,背后竟然是如此的“套路”。特别是作者分析的“幸存者偏差”、“安慰剂效应”等心理学原理,让我对为什么会有人相信那些不靠谱的“疗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辨别科学伪新闻,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质疑的精神”和“证据导向的思维”。我发现,当我开始用书里教的方法去审视信息的时候,我不仅能更准确地判断真伪,还能发现很多隐藏在信息背后的逻辑漏洞。这种能力,不仅让我在面对科技信息时更加理性,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时,也变得更加明智。

评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伪科学”和“谣言”也泛滥成灾,特别是关于健康、环保、甚至教育方面的错误信息,一旦被大众接受,后果不堪设想。我一直对此深感忧虑,却又苦于没有有效的工具去应对。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指明了一条方向。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从实际出发,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地去“判读”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科学证据”的强调,它让我们明白,任何一个科学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证据之上,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个人经验。书中提到的“同行评审”、“实验设计”、“统计学原理”等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作者都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去解释,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去探究,去质疑,去寻找更可靠的信息来源。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能力提升,也让我对未来的信息获取和判断,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及时了!最近几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科学”资讯,什么“XX食物致癌”、“XX方法能延寿”、“XX阴谋论是真的”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信什么。尤其是一些关于健康、养生、甚至社会议题的伪新闻,传播得又快又广,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或者被误导。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看了某些文章,盲目尝试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结果不仅没好,反而对身体造成了伤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教我们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别真伪。特别是它提出的“判读力”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重要。不只是科学领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都需要这种能力。比如,看到一篇关于某个社会事件的报道,我们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要多方求证;看到一个关于健康的新闻,不能立刻就跟着做,要看看有没有可靠的医学根据。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向导,一步步教你如何去分析信息,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找到可靠的证据。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仿佛装备了一套“火眼金睛”,面对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不再那么容易被迷惑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