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认识的子平老师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2001年4月笔者甫自德国杜宾根大学,急急忙忙的回台找工作,先前与当时在东吴大学法律系任教的子平老师用Email联络上,他邀我回台后找他谈谈,4月中的某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我轻敲他的研究室门,很快听到里面宏亮的声音回应「请进!」,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在此之前,曾与台湾的某位老师就谋职一事联系过,他知道我有申请东吴法律系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你认识里面的谁?」我的回答是「没有!」自然包括子平老师在内,所以进入他的研究室后,心情有些不安,甚至认为是没什么希望的,没想到子平老师对我这个陌生人颇为亲切,相谈甚欢,除介绍学校的情况外,还带着我去认识其他几位老师,了解学校的环境。随后六年的共事时间,更是充分感受到子平老师待人以诚,照顾后辈的心意,从不媚上欺下,帮忙一个学界新人克服种种障碍,据理力争,在此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
子平老师留学日本,毕生专研刑法,虽届退休之龄,但仍研究不懈,除过去发表的数十篇精采学术论文外,近年出版的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上)(下)等书,更是集数十年研究与教学经验于一炉之鉅着。书中除刑法基本理论的详细介绍外,兼及日本与德国相关立法与学说之分析,是国内法律学者少有的「气度」与「视野」之作,书中对于司法实务见解的细心整理与批判,以及对于年轻一辈学者论着之重视与引用等,更见殷殷提携后辈的长者风范!学术没有资深与资浅之别,立场没有德派或日派之分,只有认真与不懈之求知精神与研究热忱,古人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这些书上得到最好的印证。
除学术上的成果外,子平老师对于学术的交流、推广也是不遗余力。自2009年首倡「海崃两岸刑法论坛」以来,以一年在大陆,一年在台湾轮流主办的方式,迄今已连续举行八届,每届都预先规划固定主题,广邀两岸老、中、青三代优秀刑法学者与会,可称为两岸刑法学术交流的年度盛事。尤其规划之初,子平老师就强烈主张以有质量、要有高水平为目标,摒除习以为常的大拜拜式或「学术为名、交际与旅游为实」,徒有虚名之研讨会方式,从主办单位、举行地点、题目分配以及邀请人选等,莫不是缜密思考、仔细规划后方付诸实施,此由会议除报告人需提早数月前缴交报告论文外,连与谈人也需事前缴交万字以上之与谈书面报告就可得知,让各场次的参与学者充分讨论、辩论,累积重要的学术成绩。举办至今,共有海崃两岸多达数十间知名大学以及上百位刑法教授参与此一盛会,并将会议论文以及与谈意见等集结成册,汇集两岸刑法比较研究重要的丰硕成果,综观两岸的刑法界学术交流,可说无能出其右者!子平老师每届的参与、贡献,居功厥伟,「不可想像其不存在」,恰是最适切的形容。
生活上的子平老师,总是留着小平头,衣饰整齐、神采奕奕的出现在校园与教室,数十年如一日,颇有日本「职人精神」般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严谨态度!而他坐得住,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坚守学术岗位与「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坚持,相信会让不少现今汲汲名利,四处求官的所谓「学者」为之汗颜!与老师接触过的人,定会对他「嫉恶如仇、择善固执」的个性有深刻印象,不问颜色,只有是非,遇有不平不义之事,直言批评、不吐不快!走笔至此,似乎「随(谁)怎么这个样子?简直是XX!」、「那些家伙都是吸血鬼!要把学校的资源吸光」、「随居然敢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不要脸!」、「那个随,根本就不读书,胡说八道」的话语又萦绕在耳!不识老师者,或许会对这些话感到讶异与不解,但了解老师的,一定可以体会其中的真诚不讳,还有对学界最深沉的控诉!
辛勤教学、研究数十年,始终「吾道一以贯之」的子平老师,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回顾以上的丰硕成果,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有百折不挠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本论文集的二十余位作者,以及老师多年来教过的许多学生,都是最直接的目击证人。
在此谨祝老师自学校荣退后的生活愉快,身体健康,退休后卸下繁重的教学课程,有较多的时间与携手数十年相依相伴的师母出去走走,记得,要对师母再浪漫一点喔!
杨云骅
2017年12月于政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