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

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温州基督教
  • 当代基督教
  • 中国基督教
  • 宗教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 宗教文化
  • 基督教研究
  • 温州宗教
  • 中国宗教
  • 基督教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笔者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展开资料的收集,并以学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创作。
   
  1、第一手资料:亲历当代温州教会
   
  《历史》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进行严谨地考证。《当代温州基督教》则增加了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笔者出生在温州的乡村,十岁蒙恩重生,十二岁开始讲道,十六岁来到温州城,二十七岁前往美国读神学,在美国有十年的学习和事奉经历。地理和空间的跨越(从农村到城市),使笔者对温州教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自身身份的变更(从乡下人到城里人),使笔者对温州教会的内在状况有更为切身的体验。此外,笔者先后事奉的岗位包括儿童主日学、民工福音、大学生、青年团契、福音组、栽培组、加州硅谷留学生事工、华人教会牧会等。更加有趣的是,笔者童年的母会曾经加入过「三自会」,又在几年之后脱离「三自会」,因此,笔者也经历过在「三自会」,出「三自会」,后在家庭教会成长及事奉。笔者是当代温州教会的目击者之一,也是当代温州教会拼图上一个细微的部分。这一切都为本书的创作提供全面、客观的帮助。
   
  2、宽广的视角:以普世眼光看温州教会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温州教会,笔者作了十七年的「当局者」,之后也作了十年的「旁观者」。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扩大了笔者的人生视窗,让笔者懂得了如何以普世的眼光看待温州教会。因此,本书并非是一本「流水帐」,其内容包含丰富的叙述,切中时弊的分析,以及将温州教会与普世教会之间所作的衔接。
   
  3、详实的资料:从温州社会看教会
   
  由于本书描述的是当代温州基督教(眼前的历史),所以,除了自身主观体验外,在创作过程中也阅读和参考温州地方性的报刊,如《温州日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今日永嘉》、《瑞安日报》;政府机关报刊,如《温州统战》、《瑞安政协》等;温州企业报刊如《现代集团报》、《温州市人民医院报》等;以及温州之外的报纸,如《浙江日报》、《西宁晚报》等。
   
  4、创作的规范:从学术层面看温州教会
   
  笔者在美国修读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过程能不断提升笔者的学术能力。本书的创作符合学术的规范和要求,从学术的层面阐述温州教会的处境与现象。为了增强学术品质,笔者也搜寻和阅读大量学术界、社会各界对温州的论述性期刊文章,内容和范围涉及温州经济、教育、社会、民生、宗教、史地等,这将更加充实全书的内容,使全书血肉丰满,且具时代的亲切感。
域外之声:跨文化视野下的宗教变迁与社会重塑 一、导论:在“他者”的目光中回望本土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地域的基督教史,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跨文化比较的框架,用以审视宗教在不同社会结构、文化土壤和全球化浪潮中的适应、抵抗与嬗变。我们摒弃了将宗教视为单一线性发展的历史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边缘地带、在跨界互动中被重新定义的信仰实践。 全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当一种强势的、具有普世性宣称的宗教体系,遭遇不同文明的深层结构时,它如何被“驯化”或“野化”? 这种驯化(Domestication)与野化(Wilding)的过程,揭示了宗教的生命力并非在于其教义的纯粹性,而在于其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弹性。 我们借鉴了后殖民理论和全球史的视角,将焦点投向那些通常被主流学术叙事所忽略的“域外”案例——那些历史上曾是文化碰撞前沿,却又未能成为权力中心的区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梳理,我们期望能提炼出关于宗教生态学的一般性规律。 二、理论基石:符号权力、身体与空间政治 本书的理论构建建立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支柱之上:符号权力(Symbolic Power)、身体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Body)与空间重构(Spatial Reconfiguration)。 1. 符号权力与意义的争夺: 宗教的社会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掌握和分配社会意义的“符号权力”。我们考察了在文化转型期,不同宗教团体如何通过仪式、文本阐释和公共话语,争夺对“正统”、“现代性”乃至“民族性”的定义权。例如,某些边缘宗派通过对传统禁忌的颠覆性解读,获得了对青年群体的巨大吸引力,这并非简单的神学创新,而是对既有权力符号体系的结构性挑战。我们深入分析了宗教符号的“流散”现象——当一个符号脱离了其原初的宗教场域,被引入世俗政治或商业领域时,其原有的意义如何被稀释、扭曲或重新赋予价值。 2. 身体政治:信仰的物质化实践: 信仰的真伪,最终要通过个体的身体来体现和验证。本书极为重视对宗教实践中身体经验的考察。从禁食、朝圣到殉道,身体是信仰最直接的战场。我们探讨了在社会变迁中,身体规训如何成为衡量虔诚度的标尺。在身份认同模糊的时代,身体的“可见性”和“可控性”成为个体抵抗或顺从权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身体仪式(如洗礼、成年礼)的比较研究,我们揭示了宗教如何塑造出特定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这种塑造如何影响社会互动模式。 3. 空间重构:圣化与世俗的地理学: 宗教活动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对空间的理解。我们研究了“圣地”的构建过程,以及这种构建如何服务于更宏大的社会整合或分裂目标。在现代性进程中,宗教建筑、聚会场所不再是封闭的“他者空间”,而是嵌入城市肌理的节点。我们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宗教机构如何通过占有和改造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甚至虚拟网络空间),来维护其社会能见度与影响力。这种“空间政治”的较量,是理解当代社会权力分配的隐形线索。 三、案例研究:多重边界的张力场 为论证上述理论,本书选取了三个具有高度对照价值的地理与文化边界案例,每一个案例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域外”经验: 1. 欧亚大陆交汇点上的“隐形信徒”: 本部分考察了历史上曾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但长期被视为“次要文明”区域的特定群体。这些群体的信仰实践呈现出高度的杂糅性(Syncretism),其神圣谱系往往融合了本土的萨满元素与外来的教义。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国家权力推行统一意识形态的压力下,这些群体如何通过精妙的“双重归属”(Double Belonging)策略,在公共领域展示服从,而在私密领域维持其宗教身份的完整性。这种“隐形”的生存智慧,是对教条化宗教史观的有力反驳。 2. 岛屿社群中的“海洋信仰”: 在与大陆文化隔绝的海洋性社群中,宗教的传播路径和适应机制呈现出迥异的特征。我们分析了海洋环境如何塑造了对“天命”和“命运”的理解。在这里,信仰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辨,而是与捕捞、航行等日常生存技能紧密结合的实用知识体系。当外部经济结构冲击传统渔业模式时,这些海洋信仰如何被重新解释以应对新的生存危机,成为了本部分的核心探讨。我们强调了在物质贫乏的背景下,宗教如何成为社群抵抗社会解体的最后一道精神防线。 3. 迁移浪潮中的“口袋圣殿”: 随着全球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信仰的载体从固定的地理空间转移到了流动的个体身上。本章聚焦于跨国劳工社群的宗教生活。这些社群的信仰实践被压缩在极其有限的私密空间中(如临时宿舍、集体出租屋),形成了“口袋圣殿”(Pocket Sanctuaries)。这种极度空间受限的信仰,反而可能催生出更具韧性和情感强度的社群联结。我们分析了在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的双重挤压下,宗教如何成为维持社群内部互助网络和心理慰藉的唯一有效工具。 四、结论:宗教的韧性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结论旨在超越对特定宗教的褒贬,而是提炼出关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力量的普遍洞见。宗教的韧性并非源于教义的永恒不变,而是源于其对人类基本需求的持续回应:对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超越、以及对社群归属的渴望。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的未来不再由单一的中心机构决定,而是由无数“域外”的、边缘的、适应性极强的实践所共同塑造。我们必须承认,理解当代世界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拥抱这种多中心、多路径的宗教演变图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工具箱,用以拆解那些被过度简化的宗教叙事,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信仰在历史褶皱中的真实脉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舍禾 (Ezra Pan)


  舍禾 (Ezra Pan),又名辛亦耕,浙江温州人,从事传道牧会、神学教育、文字创作、历史研究等工作。

  出版作品有《中国稗子会——对三自的剖析》(华恩出版社,2011年),《荣耀荆棘路——一位家庭教会传道人的自选文集》(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上下册)》(宇宙光,2015年,列入「基督教入台及中国内地会创设150年纪念套书」)等书。

  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北美等地发表专文及学术文章超过60多篇。

图书目录

苏文隆序
杨凤岗序
邢福增序
高师宁序
林治平序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第二章  当代视野下的温州基督教
第一节  如何理解当代
第二节  当代温州的经济、社会及宗教
第三节  当代温州基督教的形像:正面
第四节  当代温州基督教的形像:负面
第五节  当代温州基督教对促进社会进步的努力
第六节  当代温州基督徒人数的迷思

第三章  政教关系
第一节  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
第二节  家庭教会与三自会
第三节  家庭教会对登记政策的应对
第四节  教会对政治的忌讳
第五节  当代教案之一:制非、整非运动(1996-2001年)
第六节  当代教案之二:强拆十字架运动(2014-2016年)
第七节  政府与信教党员之间的拉锯战

第四章  行政体制
第一节  行政管理的圣经依据及重要性
第二节  温州地方性教会管理用语释义
第三节  温州教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当前重要事工的管理制度
第五节  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更新
第六节  温州教会管理模式对外的影响

第五章  讲台风云
第一节  本土化的讲章
第二节  独特的讲道风格
第三节  讲台的种类
第四节  对青年传道人「兴起」的期盼
第五节  温州传道人的群像
第六节  温州传道人的对外输出

第六章  崇拜
第一节  崇拜礼仪概论
第二节  温州教会崇拜模式的发展与变迁
第三节  当前崇拜模式的缺憾与反思
第四节  崇拜模式的传承与更新

第七章  祷告
第一节  温州教会祷告的属灵传统
第二节  「温州式」祷告的外显特征
第三节  祷告形式的多样性
第四节  祷告事工的危机与反思

第八章  祷告山
第一节  现代模式祷告山的起源及影响
第二节  温州祷告山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温州祷告山的四大功能

第九章  神学教育
第一节  中国神学教育简述
第二节  温州教会神学教育简史
第三节  祷告山式神学教育模式解析
第四节  对温州神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第十章  基督教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速览
第二节  温州基督教教育的历史回溯
第三节  基督教教育在温州的内化
第四节  基督教教育在温州的探索性前瞻

第十一章  儿童主日学
第一节  儿童事工的圣经依据及重要性
第二节  主日学事工的缘起
第三节  中国教会主日学事工简史
第四节  温州主日学事工回顾
第五节  温州主日学事工的神学理念
第六节  温州主日学事工的成就
第七节  对温州主日学事工的反省
第八节  本章附录:那些年,我们一起拥有的真——献给某主日学二十週年

第十二章  散聚宣教
第一节  散聚宣教简介
第二节  基督教信仰与温州经济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重商传统对宣教的积极影响
第四节  群体分流与宣教实践
第五节  温州式宣教的检讨与发展

第十三章  本地佈道
第一节  温州教会重要佈道策略概述
第二节  对佈道策略的评估
第三节  突破温州教会现有佈道策略的必要性
第四节  温州教会突破性佈道策略的实施方案

第十四章  民工福音
第一节  温州民工的分布及生存状况
第二节  民工福音的紧迫性及圣经依据
第三节  民工福音的回顾与开展计画
第四节  民工福音的代价与困难指数
第五节  民工福音的永恆价值

第十五章  文化事业
第一节  从「温州是文化沙漠」说起
第二节  创作型态:盗版、抄袭、低水准
第三节  温州基督教文字事工历史回溯
第四节  近三十年来与温州基督教有关的作品
第五节  温州基督教文字事工的困局与突破
第六节  本章附录:出版物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应遵守的规定

第十六章  独立机构
第一节  中国非盈利组织:夹缝求生
第二节  基督教独立机构概述
第三节  温州教会与独立机构
第四节  当代温州基督教独立机构简介
第五节  对温州基督教独立机构前景的思考
第六节  本章附录: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

第十七章  其他具温州特色的人事物
第一节  道理人
第二节  摇篮曲
第三节  马大
第四节  数字

后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苏文隆序

  又出书了,这是我接到舍禾电话邀请时的第一个反应。舍禾真能写。以前的四本巨着他都有送给我,及至我读了他寄给我的这本文稿时,真的服了他,竟然重复性很少,可读性很高。
   
  我对温州教会的领袖、行政体系及神学教育并不陌生,然而,这本《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却是很有系统的以温州地方性的特色,拓宽我们对温州基督教会的视野及其对她属灵资产的认识。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位温州传道人在美国以十年的功夫一面牧会,一面修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些过程不断地提升其教会理念及学术能力。基于他愿意学成归国,贡献教会的热诚,这本书就不只是有报导性、学术性、实用性,更是有挑战性、前瞻性、期许性。我盼望当代温州的教会领袖能以此书来琢磨,反省,与年青的一辈共创温州及中国教会的未来。
   
  海外的读者更能从此书看到当代温州教会——中国的耶路撒冷的全貌。虽然温州教会有弱点待改进,但我们仍可吸取其在海内外创立教会的精神,欣赏其对神话语的认真,嘉勉其为突破现状所做的努力。求神使温州教会成为中国教会的祝福,更求神使用舍禾在神州大地以文字、以信息,带领更多人成为主的门徒。

苏文隆
正道福音神学院荣誉教授
2016年4月20日

杨凤岗序

  我关注温州基督教已经多年,一直想做个系统的研究,但一直未曾下笔。阅读舍禾的《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书稿,勾起很多的记忆、联想和反思。

  温州基督教的神蹟奇事
   
  从2000年开始,我在国内开展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研究,最初的课题是研究「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基督徒伦理」,从宗教社会学着名的韦伯命题入手,了解当下基督徒在工作伦理和生活伦理方面的所思所行,以及他们所在教会的教导。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八个城市,对基督徒及其教会进行了访谈和观察,包括两个西部城市,两个内陆城市,四个沿海城市,其中就包括温州。完成了八个田野调查报告,但是由于种种困难,至今只发表了其中三个,不包括温州。在温州进行田野调查的课题助理是李峰,当时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他对于温州城乡结合部基督教的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宗教社会学实证研究博士论文,后来得以出书,可惜起了个绕口的书名《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Y县X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很多精彩内容在出版审查过程中删掉了,实在可惜。
   
  阅读李峰的访谈记录和田野笔记,让我对温州基督教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其中,一些神蹟奇事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他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位基督徒老太太,有一天一觉醒来,自家的房屋全都倒塌了,原来是文革之中武斗两派那晚打得热闹,甚至炮轰对方,导致很多房屋倒塌,但老太太安然入睡,未受惊扰,毫发无损地走出了坍塌的房子,邻居看到无不称奇,认为是耶稣保佑,因此纷纷信耶稣。再比如,有一个村民被鬼附了,这在民间信仰非常流行的温州并不少见。那一家人请基督徒去祷告,信耶稣,鬼就离开了,病就好了。不过,那个鬼却转移去了村中另外一家,基督徒就去那一家祷告,信耶稣后,病也好了。可是那鬼又转到另外一家,再祷告,信耶稣,又没事了。就这样,很短时期内全村人都信了耶稣 ,鬼就不再来搅扰了。作为宗教社会学学者,我们在实证范围内无法证明那样的神蹟奇事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却实际观察到温州基督徒信仰的真诚,信仰效果的实在。
   
  其实,基督教在温州存活和复兴本身可以说就是个神蹟,是个仅靠简单的逻辑难以推导出来的现象。舍禾在此书中提到温州民间有个顺口熘描述温州的状况:「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从1949年以来,温州至少有三次被定为全国的试点:1958-1959年的『无宗教区实验』,1996-2001年的『制非运动』试点,2014-2016年的『强拆十字架运动』。」但是,根据舍禾在《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记载,就在党国宣布温州已经实现了剷除宗教的时候,一位名叫林乃娒的年轻人在1959年决志信主,成为日后温州基督教发展的重要领袖之一。从1960年开始,在温州市区五马街成立了第一间家庭教会,1961年发展成3间,1962年发展到14间,1963年达到78间。面对基督教的「死灰复燃」,当局很不甘心,「文革」开始后关闭了所有宗教场所,但是,就在1967年9月,温州和梧田约300人在瓯海沙滩头受洗,1968年年4月,新桥教会100多人受洗,1969年5月,18位青年人在下岙受洗,成为教会复兴的骨干精兵。1970年,「温州市区教会」成立,并且分成六个片区。1971年,温州五县一市共600多位青年在瑞安举行了两天的联合聚会,成立「温州地区教会」,选立各县负责人30多人,从此每年举行片区小议会三次,联合大议会一次。这样的事情在「文革」期间发生,实在是局外人难以想像得到的,但却是实际发生了。
   
  基督徒认为温州基督教的发展是上帝所行的神蹟,对于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宗教压而不倒、毁而不灭、越挫越奋的现实,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出符合科学原则的理论解释。

  温州的基督徒商人企业家
   
  在2006-2008年,我组织开展了「信仰与信任」研究,访谈七大信仰体系(包括五大宗教加上儒家和无神论共产党员)中的商人企业家,了解他们如何在生意关系中信任客户、员工和其他人。期间,与李向平教授等人一同到访温州,参观了一些基督徒企业的厂家,访谈了基督徒企业家数人。当时我就注意到,很多基督徒的企业以圣经或基督教的名词命名,这些基督徒「老板」们给出的理由是以此提醒自己和员工,要通过企业做光、做盐、做见证。这种做法的普遍程度,在舍禾此书中得到印证。
   
  那次在温州,我们访谈了时任温州总商会会长、神力集团老总郑胜涛先生。当时他刚刚参加完一个行业协会的成立大会,口袋中揣着他在那个大会上的讲话稿,拿出来给我们看,内容包括提醒会员坚持诚信。郑先生跟我们讲了他的信仰见证和从商经历,显示出这二者的难解难分。作为准官方性质的工商联负责人,他不能把基督教的信仰挂在口头上到处宣讲,不过,他的基督教信仰是公开的,而他所宣讲的很多商业伦理原则,显然是出于他内心的基督教信仰。
   
  那时,在全国已有超过一百个异地温州商会,我在很多城市遇到过温州基督徒企业家或商人,他们组织团契或教会聚会,也向当地人传福音。舍禾的书中提到,在八九十年代,一些在其他省份偏远乡村走街串巷弹棉花、修皮鞋的温州人中,有些就是基督徒,而且后来成为当地基督教发展的活跃分子。自从2009年以来,我去过欧洲几次,在义大利的几个城市都遇到温州籍的基督徒商人,他们不仅在生意上勤奋努力,而且热衷教会生活,乐于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的信仰经历,包括个人的悔改和转变,在生意和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处处见证上帝的奇妙和看顾保守。在法国,在西班牙,在以色列,在迪拜,我都遇到过这样的温州基督徒商人。
   
  无论是商人还是基督徒,作为人,便都有人在罪性中的挣扎。不过,因为有了信仰,温州的「老板基督徒」群体便展现出一些独特的魅力,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中国和世界经济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舍禾的新着专列章节,讨论温州基督徒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
   
  那次去温州,令我倍感惊奇的另外一点,是温州基督徒的圣诞节庆祝。整个12月份,各教会轮流做东主办「圣诞酒」聚餐。这在舍禾的书中得到印证。虽然称作「圣诞酒」,却是没有酒的宴席。他们一般租用旅馆大厅,邀请亲朋好友几百人欢聚一堂,一边享受丰盛的桌上食物,一边享受台上福音性的文艺表演。那种热闹景象,无酒也醉人。有些教会还在晚上燃放烟花,把温州的天空装点的绚丽多彩。

温州的政教关系
   
  2014年初的一个夜晚,我被放在床头的手机铃响吵醒。那时我才刚刚学习使用微信,还不熟悉基本功能,半夜里突然开始叮叮不断,原来是被朋友拉进了一个温州基督徒微信群,他们正热闹地发帖,急切地介绍温州各地正在开展的强拆十字架的最新情况,热烈地讨论应该如何应对。有人草拟了一个声明,点名要我给予评论和建议。本来我睡意很浓,但是只好起身回复。在那之前,对于温州基督教,我只不过是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自从那夜之后,我感觉自己如同成为与温州基督徒日夜厮守的乡亲。在随后的日月里,欧美的媒体记者纷纷发邮件、打电话,就温州强拆十字架、中国基督教发展、中国宗教政策、中国各宗教的发展状况等问题不断採访我。原本安静的书斋,从此再也没有安静。
   
  我们研究中心原本就筹划在2014年5月举行一个有关宗教自由与中国社会典型案例学术研讨会,邀请维权律师、一线牧师和相关学者参加。突然冒出温州强拆十字架运动,自然成为会上关注的当下事件。基于中国的现实,本着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凭信仰所持守的盼望,我们在会后联名发表《宗教自由普度共识》。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和普度共识的起草人之一是张凯律师,那时他在我们研究中心访学。会后不久便访学期满回国,很快便投入到温州基督教的维权行动中。他的维权战略与策略令浙江官员倍感窘迫,终于撕破法律伪装,在2015年8月把张凯和几位维权牧师拘留、控罪、秘密关押,半年多后才逐一释放。这一系列事件,愈加使得温州成为我日日夜夜牵挂的地方。
 
  因此,当舍禾弟兄寄来2015年出版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时,拿着这上下两册巨着,不仅感受到着作本身的厚重,更感受到温州基督教所承载的当代中国政教关系史的沉重。2016年初,他又寄来《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书稿,并且邀请做序,我自然感到义不容辞。我相信,在当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温州教会的命运都将是中国政教关系走向的一个风向标。

  区域宗教研究新方向
   
  温州的宗教情况能够代表中国的整体状况吗?当然不能,因为中国很大,各地差异很大。但是,由于党国在温州过去几十年来打压基督教的种种实验,由于基督教在温州蓬勃发展的特殊历程,也由于温州佛道教和民间宗教的兴盛情形,温州的确可以作为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察站,那里的变化可以看作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推动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中国宗教,最先是开展田野调查,然后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后来又应用问卷调查和口述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很多中国学者投入到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多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了人力和物力,开设了课程,很多中青年学者走向成熟。不过,也仍然存在一些偏裨和不足,这里仅举两例。
   
  比如,至今有人误以为,田野调查,或者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都属于人类学。其实,这样的研究也可以是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学研究不侷限于定量的分析和统计模型的建立,也不侷限于组织制度的分析,而是可以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度访谈的方法、社会历史的方法,对于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宏观社会进行实证分析。社会科学各学科彼此交叉,甚至难解难分,有些研究需要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逼近事实真相和全貌。 
   
  再比如,有人认为宗教研究需要靠无神论学者,宣称只有他们才能建构超越宗教侷限的理论。其实,没有亲口品尝梨子,怎能知道梨子的滋味?无神论者对于宗教的拒斥本身,就註定了他们难以客观,意识形态的坚持更让他们难以实事求是。与此相反,假如一个人真诚相信上帝掌管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职责就是客观地观察和记录事实,理性地提出符合逻辑的解释,那么,他的研究可以做到更加客观,更有深度,更有广度。能否做出高水准的研究,不在于是否相信神灵,而在于社会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在于社会科学原则的持守,在于逻辑思维和理论的能力。
   
  在宗教研究中,教内和教外学者的结合,在当下的中国尤其重要,因为在无神论意识形态主导之下,各个宗教都处于弱势,宗教信徒不得不小心谨慎地自我保护,对于外来人的学术研究常常怀有疑虑和惧怕。有些重要资料,只有教内学者才能获得。我们在进行七大信仰体系商人的信仰与信任研究时,就尽力安排认信或者熟知某个信仰体系的学者去访谈其中的商人。舍禾作为温州教会的一员,因此俱有天然优势,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他的学术自觉和批判性反思,使得他处处留意超越主观侷限。不过,此书不是学院派纯学术的着作,作者对于很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作为其中一员的反思,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我这种学院派学者来说,他的这些反思本身,也成为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进行学术研究,历史尚短,积累尚浅。在前期的总揽概观之后,非常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区域宗教的深入研究和多种角度的研究,是个很好的路径。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从地理环境到人文积淀,从经济发展到政治环境,每个地区都有所不同。我们近期开展中国宗教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将对不同地区的多种宗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于浙江的宗教生态,也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
   
  总而言之,舍禾对于温州基督教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记录和现实反思,为读者和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有深刻的反思内容,弥足珍贵。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有人撰写宁波基督教历史、杭州基督教历史、金华基督教历史、河南平阳基督教历史、安徽阜阳基督教历史、山西临汾基督教历史,等等。当然,我也希望看到有人撰写其他区域、其他宗教的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

杨凤岗
普度大学社会学教授
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5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重要的议题。首先,温州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基督教的发展肯定与这片土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探讨温州基督教的起源和早期传播,以及它如何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结构,与民间信仰、宗族文化等产生互动,并最终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基督教形态。更进一步,我非常好奇,在“当代”这个背景下,温州基督教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例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基督教信仰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确立其意义和影响力?书中是否会涉及对温州教会的社会参与、慈善事业,以及其在凝聚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探讨?对我来说,理解一个地方的宗教,就如同理解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温州基督教的“当代研究”,在我看来,必然是一份关于信仰如何在变动时代中坚守、适应与创新的生动写照。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温州这片土地上,那股不曾间断的信仰力量。

评分

读到《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传奇,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信仰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温州人以其精明能干、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闻名,而基督教信仰似乎也在这份特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基督教信仰如何成为温州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又或者,它如何与温州人特有的商业头脑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特别好奇,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温州基督教的形态是怎样的?是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和教义,还是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演变出了新的表达方式?书中或许会探讨温州教会如何回应社会变迁,例如在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下,信仰是如何得以传承和发展。对我而言,研究一个地方的基督教,不仅仅是了解宗教本身,更是理解那个地方的社会文化、民众心理,甚至是其经济发展动力的一个窗口。温州,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区域,其基督教的发展故事,一定充满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独特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温州这个地方。

评分

温州,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充满好奇的城市。它在经济上的成就举世瞩目,而它在宗教信仰上的发展,尤其是基督教的蓬勃,更是让我心生探究的念头。《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这本书,虽然我尚未拜读,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多重联想。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那个充满活力的南方经济特区,信仰是如何与现代生活交织,又是如何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日常。我想象着,书里会不会详细描绘温州基督徒在改革开放后的信仰复兴历程,他们如何在多元文化和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坚守信仰,甚至可能探讨了当地教会的组织模式、神学思想的演变,以及信仰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深层影响。台湾社会虽然同样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但温州那种基层、民间、充满生命力的发展模式,或许与我们熟悉的教会形态有所不同,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教会故事,那些普通信徒在信仰中的挣扎与得胜,这些故事往往比宏大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信仰的真实力量。我非常好奇,书中的研究者是如何深入到温州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又是如何梳理出如此庞杂的基督教发展脉络。单凭书名,我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期待能够从中窥见温州独特而坚韧的信仰图景。

评分

《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温州,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充满好奇的城市,它不仅以经济活力闻名,更在信仰的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力量。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温州基督教信仰如何在充满经济竞争和社会变革的当下,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是否触及了温州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体验,以及这种信仰如何影响他们的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我猜想,书中可能还会分析温州教会的组织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化,在神学思想、崇拜形式、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温州基督教的发展,是否与当地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乃至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一名对不同地方的社会文化现象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温州这座城市及其人民的信仰世界。

评分

乍看《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便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些可能的画面。温州,一个以民营经济、商品经济闻名遐迩的地区,在基督教信仰的视角下,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温州基督徒在商业活动中的信仰实践,信仰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经营理念、风险承担能力,甚至人际交往模式?或许,书中还会探讨温州教会如何适应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基督教如何回应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伦理道德的挑战等。对于台湾读者而言,温州教会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其草根性和生命力,可能与我们熟悉的、相对成熟的教会体系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差异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温州基督教在组织运作、信徒教育、以及与外部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一些独特之处。总而言之,这本书名唤醒了我对温州社会深层动力的好奇,而信仰,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