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

向左走向右走: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基督教
  • 性别研究
  • 性研究
  • 正义
  • 社会议题
  • 文化研究
  • 神学
  • 边缘化群体
  • 性少数群体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性别多元的时代到来,
台湾的基督教传统,该如何面对教会内外的性少众?
对于同志、婚姻平权,又该具备什么样的认识?

  近年来,性别、同志与婚姻平权的议题,随着「台湾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个保障同婚的国家」而在公共领域有越来越高的能见度。但同样在追求普世价值、公平正义、基本人权的过程中,关乎同志、性教育、性少数、婚姻平权所引发的讨论,却因为与基督教主张的性别、婚姻传统观念不同,而引起了教会内的路线之争,并掀起教会内外反同团体的强烈反对声浪。

  以慈善、扶弱为人所知,并在台湾民主化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督教,为什么此时不和同志站在一起?对于台湾的基督教传统而言,身为一位基督徒,在遵从圣经教导的同时,该如何思考公共神学的可能性,参与各种公共议题的讨论?无论是死刑、修复式正义、残障、妇女、宗教改革,乃至于婚姻平权的各种议题,台湾当代的基督教,应该如何在现代的、本土的脉络中,理解并诠释圣经经典真正的义理内涵,与世界对话,真正落实「爱人如己」的诫命?

  本书作者陈文珊长年关心女性主义神学、残障神学、生命伦理及修复式正义等议题,在机缘之下,走进了一条从妇女神学、性别神学的立场出发,为同志、性少众发声的道路。本书试图在进步与保守、反同与挺同、左右道路之间,寻找不同立场在公共政策制定上的最大公约数,为台湾基督教的性别观点,建构符合人人平等、人权保障之宪政国家的信仰诠释。

联合推荐

  释昭慧 玄奘大学宗教系暨研究所所长
  廖元豪 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官晓薇 台北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龚立人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副教授
  胡露茜 前香港基督徒学会总干事
  陈宜倩 世新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王增勇 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教授
  陈南州 前玉山神学院副院长
  张懋禛 真光福音教会主任牧师
  曾宗盛 台湾神学院旧约学副教授
  郑仰恩 台湾神学院教会历史学教授
探寻边缘与主体:当代基督教群体的性别、性倾向与社会正义议题 本书集结了多位学者、牧者与社会运动者的深刻洞察与田野考察,旨在梳理当代基督教社群内部在性别、性倾向议题上所经历的复杂张力、内在挣扎与外在实践。我们聚焦于检视在快速变动的社会脉络中,传统神学诠释如何与现代多元性别观、酷儿理论以及普世人权价值产生碰撞与对话,并探讨这些对话如何重塑信徒的身份认同与教会的公共角色。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教条式的答案,而是试图呈现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充满争议但至关重要的内部对话。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宗派、不同代际的基督徒群体在面对“何为合宜的性别表达”、“如何理解圣经中的性道德”以及“教会是否应成为性别与性少数群体的庇护所”等核心议题时的多元立场与行动路径。 第一部分:神学基础与诠释的转向 本部分着重于对构成教会性别观与性伦理的传统神学框架进行细致的解构与批判性重读。 一、经文的重读与情境化 我们首先考察了《创世记》中“男左女右”的叙事结构,以及保罗书信中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不同于保守派的文本主义解读,本书有多篇文章采用了历史批判法和文学分析,探讨这些文本在原始文化情境下的社会功能,并追问其对两千年后的现代社会是否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探讨了“互补论”(Complementarianism)在现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当它与女性平权运动的诉求发生冲突时,教会内部支持与反思的声音。 二、恩典与律法的张力 核心议题集中于耶稣基督的教导如何超越旧约的律法主义。特别关注耶稣对边缘群体的接纳态度,如对撒玛利亚妇人、污秽的妇人以及被社会排斥的税吏。文章审视了“恩典”与“真理”的平衡点——当“真理”被用来定义并排斥特定人群时,这种“真理”是否还能被视为是出于爱与恩典?我们探讨了“罪”的概念在性议题上的演变,以及如何区分个人良知、教会纪律与社会污名之间的界限。 三、女性的神学主体性 此部分着重于女性在神学反思中的主体地位。探讨了女性如何通过服事、神学教育及领导岗位(即使在那些限制女性按立的宗派中)来重新书写自己的属灵叙事。其中一篇关键文章分析了“被压迫者的神学”(Theology of the Oppressed)如何可以被挪用于理解女性在父权制教会结构中的经验,并提出构建一种以“受苦与救赎”为核心的女性神学视角。 第二部分:性少数群体的身份政治与教会边缘 本部分聚焦于酷儿群体在信仰群体中寻求归属感、面对排斥以及进行自我赋权的复杂历程。 一、酷儿的神学与身份的整合 本书收录了数篇由性少数信徒撰写的亲身见证与学术反思。这些文章细腻描绘了“信徒身份”与“性倾向身份”之间的撕裂感——即在上帝面前是蒙爱的儿女,但在教会传统中却是被审视或禁止的对象。讨论了“内在化恐同”(Internalized Homophobia)对信徒灵命健康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祷告、小组支持和神学肯定来疗愈这种分裂。 二、教会内的“界限”与“欢迎” 我们考察了教会对于“接纳”的不同层次界定。从完全“不接纳”性少数群体的保守教会,到“欢迎但不参与”(Welcoming but Not Affirming)的中间立场,再到全面“肯定”(Affirming)的开放教会。通过对不同教会实践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无条件之爱”与“特定行为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产生矛盾,以及信徒如何在“忠诚于信仰”与“忠诚于自我”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三、代际冲突与跨越鸿沟的努力 探讨了新一代信徒对性别和性议题的看法与老一辈牧者的冲突。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社会正义的视角,强调包容性;而老一辈则往往坚守世代相传的教义。本书记录了一些尝试弥合代际间巨大鸿沟的努力,例如跨代际的对话小组的建立,以及如何使用非对抗性的语言来传递复杂的神学观点。 第三部分:教会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参与 本部分将视野从教会内部转向外部世界,探讨信仰群体在推动社会性别正义方面的实践、限制与未来方向。 一、性别暴力与教会的责任 本书对教会内部发生的性骚扰和性别暴力事件进行了严肃的反思。探讨了教会系统如何因其垂直的权责结构和对“维护教会声誉”的过度关注,而成为受害者难以寻求公义的场所。呼吁建立更透明、更具问责制的报告机制,并讨论了神职人员的权威性与性张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跨界合作与公共行动 本书分析了基督徒群体在更广阔的社会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推动反歧视立法、关注跨性别者权利以及倡导家庭照护体系改革中的参与。特别关注了那些同时具有信仰背景和社运经验的行动者,他们如何在外在的世俗运动场域中,用信仰的语言为正义发声,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 三、非二元性别与未来教会形态 最后,我们展望了更具包容性的教会未来形态。探讨了如何超越传统的“男/女”二元框架,在教会的礼仪、语言(例如,代词的使用)和组织架构中,体现对非二元性别个体的承认与尊重。本书坚信,一个真正体现基督精神的教会,必须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能够拥抱所有被社会和传统排斥的群体的群体。这些探索不仅是对特定议题的讨论,更是关于教会如何理解其在后现代社会中“盐与光”角色的深刻命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文珊


  国立中央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玉山神学院宗教学系助理教授。曾任本土神学刊物《道》杂志总编,长期关心女性主义神学、残障神学、生命伦理、刑罚伦理,及修复式正义等议题。因2000年撰写〈从基督信仰论死刑存废议题〉一文,而开始参与司法改革、废除死刑等社会运动。

  相关作品包括《基督宗教死刑议题研究》(2001)、《台湾本土妇女神学初探》(2002)、《本土妇女神学面面观》(2003)、《非非反叛》(2005)、《申命记新诠》(2006)、《女生.女声》(2007)、《惟愿以此女儿之身》(2008)、《神学的残障与残障的神学》(2009)、《也是越界》(2009)、《基督宗教与修复式正义》(2010)、《当修复作为一种正义》(2014)、《基督宗教与死刑之错综复杂的迷宫地图》(2016)、《向左走向右走》(2017)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龚立人 左与右从不是绝对
推荐序二 胡露茜 文珊与我的结缘
推荐序三 廖元豪 不被保守派挟持的基督徒
推荐序四 官晓薇 除了右派以外的基督徒选项
推荐序五 释昭慧 拒绝「从众」的独行侠

自序 陈文珊

第一部 向左走向右走
.该解放的是性,还是正义 
──回应〈性骚扰受害者的性解放〉一文
.台湾本土妇女神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反思宗教干政的隐忧
.除了宗教右派之外,基督徒的另类抉择……
.在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
.谈「隔空」如何「办案」
.教宗方济各即将跨出的一大步
.当问题成了「阿鲁巴」,受害者是「叶永鋕」
──社会究竟该如何规范性?权究竟是谁的?
.宗教,或不宗教,这成了个问题
.第十四位泪眼使徒
.宗教如何得以自由?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死刑火线上
.我们记忆的是同一个宗教改革吗?
.婚姻大地震又怎么样?
.「宗教改革」是否为倖存者偏差?
.从阉人的释经争议谈酷儿神学的建构
──从「姬别霸王」到「太监别使徒」

第二部 生命自有其道
.上主至善
.激进的爱
.在光中行走
.未来有上帝在掌权

第三部 杂记
.让他们都听见
.跨岛越屿一线牵
.性/别,说好的自决呢?

附录
.台湾〈宗教界支持同性婚姻立法之声明文〉

图书序言

自序

  不是我要研究性少众的议题,是性少众的议题找上我。

  早在二○○一年,当我出第一本谈基督宗教如何看死刑的书时,「信望爱全球资讯网」转来一封读者的来信,问我既然这样看待死刑,会如何处理同志的议题。我当时并没有回这封读者来函,很惊讶死刑到底如何让他联想到同志议题。

  之后,第一次在玉山神学院演讲,使用阿美族原住民盲妇娥莎璞的故事,开始走上本土妇女神学的旅程时,又有一位听众提问,问我从性别正义的角度如何看待变性的课题。我那时对这方面的议题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只简单地以尊重个人自决及性别人权的角度做了回应。

  那时我总不觉得这是我的议题,总认为这合该是同志或性少众基督徒才应该或有资格发言的事。

  是在二○○五年,一位布农族的年青牧者改变了我的看法。当我误打误撞随口道出他的同志身分,甚至在晚上作异梦,指认出他伴侣的圣职身分时,他彻底地向我出柜。那是一个长长的夜晚,他从自己高中时的遭遇讲起,一路提到自己数段感情中的挣扎。是在彼此各自经历的孤单与痛苦中,一个异性恋女性,始得以和一个同性恋男性的心灵相遇。他是我的知交,我在病痛长期折磨中的情感倚靠。我们倾听对方在电话的那端,伤心到号淘大哭的声音,也会在沮丧时,开着对方的玩笑,来振奋精神。吵架有时,但各自生气个几天之后,也总会和好。他带给我的生命礼物便是:「跟他在一起,我总是可以开心做自己,并且学着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学着去宽容别人,学着去体谅别人,学着遇事勇敢而不自怜。」

  如果他不是同志,如果他也能成家,或许没有那个美国时间可以分心来扶助我。他送给我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份祝福,发生在他过世的那一晚。我经历了某种神秘经验,就像年幼的撒母耳接受上帝的唿召一样。至今,我仍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然而,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烛光,光线再幽微,也能带给行路者走下去的盼望。我向自己许诺,从此不管多挫折多绝望,都要努力好好活着,不只为自己,更要替他活那一份。

  十年多过去了,我还在努力着之前他没有机会达成的梦想,试着补足他生命中的遗憾,实现那些我们曾提过的却没有机会一起去实践的计划。与他生命的交会,让我确信,上帝爱同志就如同爱我一样。我再没看过比他更像「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的牧师。是他,开启了我做性别神学的一扇窗,丰富了我对同志基督徒的同情共理,提醒自己,要学着用更广宽的心胸去看待人生。

  二○一五年年底,当反同的基督教声音甚嚣尘上时,我成立了「宗教右派读书会」脸书专页,想为他,为我当年的遗憾,为之后我认识的同志弟兄姐妹们做一点事。做为第一代没有教会家族背景的平信徒,我并不天真,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排山倒海的压力,那些来自教会内无可避免的排挤与打压。但我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愚公可以移山,之后连着每学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这期间,那些反同的,不是没有过威胁,说要来拉白布条抗议。也不是没有过恐吓,在我的脸书上留言,叫我去死的,大有人在。也碰到一些教会内挺同的、见不得我好的,批评我,认为我是在利用同志的议题,抢风头,争舞台,用罕见的、难听的话骂我。也遇过不敢出柜的学生,迫于族群的压力,在课堂上公开质疑挑战我的神学立场的。

  借着祈祷,我把这一切交託给上主,交给我这位在天上的好友。学着用更强大的内心力量,来对抗外界接踵而至的压迫。用等待,来护持我心底微小的声音。多年来学不会的信仰功课,「你们得救在于回归安息,得力在于平静安稳」,现在的我如同婴孩般,开始蹒跚上路。不时有朋友问,我在花莲可好?我总是回答他们:「谢谢关心,我都好,上主特别恩待软弱小信的我,让我心里没有惧怕。」

  这本小书收集了不少分散在各个不同刊物的文章,主题看似多元,其实都关乎一个核心议题:到底基督徒该如何建构公共神学,参与政治等公领域的讨论?死刑,修复式正义,残障,妇女,宗教改革,乃至于婚姻平权的各个议题,都是环绕着这个核心的关切而展开的。过去这些年所有议题的神学之旅,促成我起草了〈宗教界支持同性婚姻立法之声明文〉,邀集到一群师友共同发起网路连署。

  有不少挺同的教会朋友质疑我在声明文中提到政教分离,在他们看来,基督徒不论挺同或反同的,都是有着相同的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怀,差别只在于,大家对于同志的圣经诠释和信仰体会有所不同。

  我的回应都是:「我与那些萌萌们才不一样!我从来不认为基督徒的公共参与,可以直接搬圣经出来。宗教信念当然可以是公共理性的基础,但必须言之有据,基督徒必须证明自己具备公共讨论的能力。对内部信仰社群的教导,与对外部非基督徒的论述,依据的是不同的原则,一是圣经,一是宪法及人权公约,把圣经抽离上下文脉和历史处境,直接拿来『点对点』地运用在公共议题上,是完全去脉络化的作法,是要不得的。」

  我採取的策略与另一些挺同的牧者相左,我选择不从酷儿圣经诠释开始立论,这不代表酷儿释经不重要,但我不认为那是最为首要的。在一个基督信徒不到百分之五的多元台湾文化处境中,最重要的,是找出不同立场在公共政策制定上的最大公约数,而这必须是既符合信仰又符合建基在社会契约论上的宪政国家的。所以,我花大力气的所在,不在证成酷儿释经,而在说明基督徒从信仰的立场如何可以接受一个世俗政府基于人人平等及人权保障所制定公共政策。

  我不完美,想法也不可能完美,但愿将这本书献给上主和我在天上的朋友,更期望,上主能够使用它,借此能够让更多基督徒或牧长,愿意真正落实「爱人如己」的诫命,打开心胸,接纳那些基督业已为他们死如同为我们死一般的同志朋友。

图书试读

该解放的是性,还是正义──回应〈性骚扰受害者的性解放〉一文
 
从2010年起,台湾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受害者权利意识觉醒的司法改革潮流,「受害者」不再意味着权益受到侵害,无助被动、需要帮助的可怜人,相反地,他们如同电影角色蝙蝠侠或猫女,因着受害经验经历了变身,从可怜兮兮的歹命人转成为主动争取受害者法律权利落实的社会运动斗士。
 
环绕着「受害者」新身分的出现,有了新的社会互动伦理,每逢刑案新闻爆出,最常听到的是,「不能强迫受害者原谅」;遇到刑法条文的增
修,最常被提及的论点便是,「只有受害者有权说话」。
 
在台湾没有哪个案件的受害者,曾被要求进行再教育,认为他/她们的「受伤害」经验绝大部分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所以他/她们必须自我解构,以获得真正的平反。独独性骚扰案件是个例外。
 
按日前在脸书上疯狂转载的〈性骚扰受害者的性解放〉一文,为了追求性解放,受害者必须进行自我再教育,「把自己经验的复杂度与社会脉络摊开,拒绝那些强加于己身的、连同温暖同情与关爱保护而来的污名,要求得到真正的平反。」
 
让人不解的是,建构论的适用范围不单在性骚扰、性侵害,解放也可以不是用在性事上。我们为甚么不去教育遭到偷窃的人,被殴伤的人,家人遭杀害的人,四大皆空?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该文作者王颢中以为,性骚扰,主要是依据保守的性别意识及性道德所建构出来的,而这是要不得的、具有压迫性的结构。为此,作者才会在文章中建议,被性骚扰者的真正解脱之道,就是要拒绝把性看的很重要,而且「越是极端的保护(包含各种防止『性伤害』之措施),就越是强化『性』的特殊、珍稀,更强化『受害者』所受之『伤害』」。长此以往,「只会惯性地生产出更高强度的伤害性,并且预演出下一位可能的 『受害者』」。
 
作者的论点,有几点值得商榷。首先,性骚扰违反的是性自主,不是性道德。性自主是人身自主权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连autonomy都不重要,那真的是,不知道还有甚么是重要的。这跟保守的性道德,把性看得比天还大,根本是两回事。即便性道德再开放的性工作者,也有自己的自主权,也可以在公车上大喊色狼!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向左走向右走: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浓缩了台湾社会当下某个重要议题的隐喻。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基督教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一些具有高度敏感性的议题上,基督教社群内部的多元声音和发展轨迹,常常让人觉得既有挑战性,也充满着希望。这本书名中的“性/别/正义”,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最尖锐也最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面向。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回避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议题,反而会直面它们,并试图在台湾基督教的框架下,寻求一种可能的“迈向”。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基督教内部对于性议题、性别角色以及社会正义的不同诠释与实践的。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不同宗派、不同世代的基督徒,对于这些议题的理解和立场,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们了解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又将如何影响台湾基督教的未来走向?光是想象,就觉得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向左走向右走」,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选择与纠结,充满了动态。而后面加上「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更是把这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拉回到了非常具体、却又极具争议的现实语境。光是这标题,就足够吸引我这样的读者去探究,到底在台湾的基督教社群里,性、性别与正义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拉扯?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某个方向?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台湾这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基督教信仰与现代性思潮碰撞出的火花。是激烈的冲突,还是温和的演变?是边缘群体的呐喊,还是主流论述的再建构?尤其「性/别/正义」这几个字,放在一起,暗示着这是一个多层面的议题,不仅仅是关于性行为或性别认同的简单讨论,更关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以及对“正义”本身的重新理解。台湾基督教的实践,在华人世界里本就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加上这两年社会对于性平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高,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时机再恰当不过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理论框架与实际案例结合,描绘出这一幅台湾基督教在性/别/正义议题上的发展图景的。

评分

这本《向左走向右走: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相当有份量。标题中的“向左走向右走”本身就带有一种矛盾和选择的张力,暗示着在某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存在着不同的方向和可能性。而“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更是将这个抽象的选择具象化到了一个非常具体且敏感的领域。在台湾,基督教社群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如何看待和回应性与性别议题,以及如何理解和实践社会正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角度切入?是历史性的梳理,还是现实性的分析?是通过文献研究,还是通过访谈呈现?它会不会探讨不同宗派、不同教会在这几个议题上的立场差异?会不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内部讨论和争议?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台湾基督教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其对于性、性别以及正义的理解,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迈向”姿态,即便这个姿态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评分

“向左走向右走: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这个书名本身就非常有画面感,仿佛在描绘一种动态的、充满抉择的过程。对于我而言,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台湾、基督教、性、性别、正义,以及那条“向左走向右走”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探讨,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台湾的基督教,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充满故事,它如何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又如何与西方思潮碰撞融合,始终是值得关注的。而近些年,性与性别议题在台湾社会引起的讨论风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本书选择将这两者结合,势必会挖掘出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基督教在性/别/正义议题上的角色定位?是扮演着引领者,还是追随者?是积极的倡导者,还是审慎的观察者?“迈向”二字,也暗示着一个过程,一个演变,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这个过程的细致描绘,看到不同声音的交织,以及最终可能走向的某个方向,哪怕那是一个需要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探索的方向。

评分

书名《向左走向右走:迈向台湾基督教的性/别/正义》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让人不禁联想到不同选择的可能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路径。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社会议题的读者,我深知“性/别/正义”在当下台湾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法律和政策的焦点,更是触及个体生命经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核心。而将这个议题置于“台湾基督教”的语境下,更是增添了一层深邃的维度。台湾的基督教社群,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曾是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守护者,他们的立场和发展,往往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某些侧面。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探讨,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之上,如何理解与实践“性”、“性别”以及“正义”这些概念的?是强调包容与接纳,还是坚持教义与传统?或者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读到,台湾的基督徒们是如何在信仰的张力与时代的脉动中,为性/别/正义的议题,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哪怕这条路充满了蜿蜒曲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