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

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祈禱
  • 靈修
  • 慕迪布恩
  • 基督教
  • 信仰
  • 靈性成長
  • 每日靈糧
  • 屬靈操練
  • 個人靈修
  • 慕迪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與生俱來帶著許多麵嚮。倘若他死去時已然統整歸一,他的一生便是成功的。-保羅‧梵樂希(Paul Valéry)

  麵對躁動不安、令人疲憊、熱情又迷惑的存在現況,默觀的生活是可能的嗎?

  牟敦――既是隱修士又涉入社會運動;既尋求獨處又有迴不完的信件和訪客――這位廿世紀最有魅力的靈修人物之一,以其經曆證明,度默觀生活不但是可能的,也是重要的。

  讀本書不僅是一場與牟敦的相遇,藉著他的默觀所得,能引領人進入內心深處,與自己、他人及天主閤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齊耶 Dom André Gozier, O.S.B.


  法國本篤會會士。著作豐富,與靈修生活、禮儀、宗教交談相關。

圖書目錄

牟敦小記/005
牟敦著作引用書目/013
引言/019
 
第一天  衝突矛盾中的人/025
第二天  皈依者/033
第三天  濛選者/043
第四天  隱修士/053
第五天  聖傳作者/059
第六天  聖詠吟唱者/067
第七天  詩人/073
第八天 抗議者/079
第九天 默想者/085
第十天 靈修大師/091
第十一天 宗教交談的先驅/097
第十二天 隱修傳統間交談的開拓者/111
第十三天 神祕傢/119
第十四天 默觀的使徒/125
第十五天旅途中的同伴/131

 

圖書序言

導讀

- Day 1- 衝突矛盾中的人


  寫作是我靈修生活的要素。-1955年8月30日緻溫南第函(Letter to Dom Winandy)

  在藉由牟敦的生平、皈依及著作來跟隨他之前,讓我 們先看看他這個人存在的隱密部分,恩寵就是從那裏開始運行。

  在多默•牟敦的內心有著衝突矛盾,而且不隻一個。 他學著去整閤這些矛盾,透過自己對絕對者的追尋而超越 它們,並藉由在使徒工作上結果實來消解它們。

  萬有與虛無:這是矛盾對立,一齣充滿張力的戲劇。 他懷著對絕對者的激昂熱情,確信試著以言語來適切反映 天主的任何人為努力皆是徒然。這正解釋瞭他對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以及對帕朗(Brice Parain)的《尚•馬德剋之死》(The Death of Jean Madec)的欽慕。惟有天主能滿足他所有的渴望,成全他對於生命完滿的追求。他整個人格導緻他相信:絕對與相對,萬有與虛 無相互對立,絕不可能相容。他活在矛盾衝突的情勢中。 直到他進入熙篤會後,方始能期望某種和諧。這要歸 功於聖本篤的會規,令他在具體生活上與他的深刻信念一緻—天主是絕對者。他終將在另一層次上發現自己原已確切棄捨的一切。基督的愛滿全瞭他對情愛的需要,以及對絕對者的需要。這與隱修士的大傢長聖本篤相互關聯。牟敦是他靈修上的兒子,而本篤在臨終時有一神視—世界原在天主內。

  另一個矛盾是:隱修士與作傢這兩重身分。寫作是溝 通;為一個基督徒來說,是成為使徒。當牟敦的朋友,剋萊沃修院(Clervaux abbey) 的本篤會士雷勒可(Dom Jean Leclercq)問牟敦:「隱修士為何要寫作?」時,牟敦 答道:「因為他們不說話。」

  在父親影響下,牟敦原應成為畫傢而非作傢。我們要如何解釋他的創造性能量這樣進展的路綫?是對傢庭情境 的反抗舉動?還是缺乏在繪畫素描技藝上的訓練?比較可 能是後者。牟敦未曾接受過藝術技巧的教導訓練,無法自 行創作,而獨立孤寂如他,寫作顯然是比繪畫更明快的選擇。

  驅使聖納德(St. Bernard,或譯聖伯爾納鐸)投身進入吉妥(Cîteaux)荒野靜寂的原因之一,似乎是逃離文 字方麵的雄心壯誌。然而,無心插柳的結果,他反而成為中世紀最重要的拉丁文作傢之一。從人格的這一麵來看, 牟敦不是有點像他嗎?

  還有一個矛盾:牟敦身為熙篤會士,但卻感到需要成為嘉都西會士(Carthusian)。他與在英國帕明斯特(Parkminster)的嘉都西會士聯絡。在他們寫給牟敦的一封信中,甚至宣稱灌注的默觀纔是默觀聖召的目標。而牟敦評道:

  默觀生活不隻是一套復雜的操練係統,讓隱修士經過它來纍積美德分數。天主帶領我們到隱修院,是為瞭將祂自己顯示給我們,縱然這隻能 以一種非常隱微、不可捉摸的方式進行。
 
∼《約納的徵兆》,英文版176頁

  事實上,終其一生,這渴望一直糾纏著他:想要更獨處,好能更接近天主(牟敦對此主題的進一步評論,見《約納的徵兆》。)

  嘉都西會士波裏恩(Dom Porion)當時是這修會在羅馬的財務主管,他寫信給牟敦說:

  大多數人在做事、創造某些事物中找到平衡;單純的默觀生活需要有特殊的恩寵,以及特殊的忠誠。它要求一種成熟,靈魂的成熟,在皈依者當中這樣的成熟並不常見。至少,這似乎是我們從嘗試的經驗中得齣的結果。但是,「默觀」一詞的首要意義是:直接觀看天主而保持安靜—平靜與純潔既是這種視野的條件,也是結果—在這意義上,它為我確是真實的生活,永恆的生命,我們正是為此受造。

  牟敦也是漸漸纔瞭解到,成為嘉都西會士是天主放在他心中的渴望,並不是為瞭轉換修會,而是為瞭使他在當下所在之處內化這渴望,讓他與天主更加閤一,並讓他的 書散發齣這啓示。若是沒有內化這渴望,他會因各種各樣的事務,如:書信往來、拜訪、這裏那裏的研討會邀請⋯⋯等等而分心。

  盡管牟敦有身為隱修士的經驗—在他生命的末三年—他從未與自己對獨處的渴望達成協議。他幾乎經常 在放古典音樂唱片,惹惱那些來拜訪他的隱修士,他們因而提醒他絕對安靜的重要!還有,他在物質生活方麵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他甚至不懂如何烹飪。他必須麵對數量龐大的信函,而那與隱修士的生活一點也不相容!

  或許他沒意識到自己對「修道士」(Cenobite,一位活在會規之下,服從院長,過著團體生活的隱修士)那樣的獨處渴望是來自聖神的邀請,要他在自己既存的聖召架 構中更完全地退隱。事實上,那正是嘉都西會士會給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所吸引的其他隱修士的常態迴應。倘若那是天主對他們的聖意,內化將會淨化他們隱修的生活方式,並使之更完整。到曠野去的召叫是非比尋常的聖召。

  並不是每個對獨處的渴望都意味著嘉都西會的聖召。牟敦不明白他的不舒服和痛苦源自這份誤解。

  我們需要區分,在天主給我們的渴望當中,有些是天主想要滿全的,有些祂並不想滿全,祂給人靈這些渴望,是為幫助它在與天主閤一的路上前進,使之自由,並驅策它行動。耶穌會士蘇林神父(Jean Surin, S.J.)常會在天主的聖意和來自天主的行動這兩者間作齣區分。

  不能把對獨處的渴望與一組構成聖召的記號分開來, 這些需要放在一起解讀;但對獨處的渴望將發揮神祕的作用。

  這些渴望有很大的善的影響,即使我們不能 依它們而行動;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因為天主 不要我們依據它們行動。它們衍生齣心靈上很大的熱忱、完美的捨棄、愛的柔情、偉大的自我棄絕。跟倘若我們由神聖恩寵而得以實現這些渴望比起來,這些未滿全的渴望在我們靈魂中造齣更多的善。

∼真福弗蘭索瓦•瑪利•裏柏曼(Venerable François Marie Libermann, 1802-1852)    

  牟敦並未察覺這靈修生活上細微的差異。他藉著要求度隱修士的生活,來解決這問題。但在現實中,如我們之 前說過的,他的獨處是摻水稀釋的。此外,還要加上天主 與世界、本性與恩寵、血肉與心神的衝突(羅七14-19),如此我們得以瞥見牟敦人格的復雜度。事實上,是他「內在隱修士」的嚮度讓他得以達成某種程度的閤一,這隨著他內在的掙紮、衝突與矛盾一點一點和解,漸漸平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神秘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上,是幾個用古老字體書寫的文字,旁邊點綴著幾顆閃爍的星辰,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探索的興趣。我一直對曆史、哲學以及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思考充滿好奇,而“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超越尋常的儀式感和深刻的內涵。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想象著在靜謐的夜晚,或是清晨的曙光中,跟隨一位智者的指引,進行一場為期十五天的精神洗禮。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傳承,那些跨越時空的哲思,它們如同燈塔,指引著我們在迷茫的世間找到方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精神維度,去感受那些可能被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寜靜與深邃。我想象著,通過這本書,我或許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發現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聲音,並從中獲得力量與啓迪。這種對未知精神旅程的期待,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的扉頁,去探索那隱藏在書名背後的無限可能。

评分

讀到“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這個書名,我首先被其中蘊含的“儀式感”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踏上一段為期十五天的精神旅程。書名中的“牟敦”,我猜測可能代錶著某種智慧的源泉,或者是一位在精神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先驅。我很好奇,這位“牟敦”的身份究竟是什麼?他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還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而“祈禱”這個詞,在當代語境下,也許並不僅僅局限於宗教範疇,它可能代錶著一種深刻的內省、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探尋、一種與內在自我的對話。我設想著,這十五天的旅程,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許從最初的引導,到逐漸深入的思考,再到最終的頓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一種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它不是一次性的信息攝取,而是一次持續性的精神滋養。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打開新的視野,去審視生命中的種種可能,並從中汲取力量,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评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詞是“沉浸”。“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光是這個標題,就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彆樣時空的大門。我無法想象“牟敦”究竟是誰,是曆史上的某個重要人物,還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抑或是作者虛構齣的一個精神導師?但無論如何,這個名字都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而“祈禱十五天”,則是一個明確的時間綫索,它預示著一種係統的、有計劃的精神探索。這不僅僅是一次短暫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為期半個月的內在旅程。我設想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被邀請去進入一種特定的心境,去反思那些關於生命、存在、信仰的根本問題。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構建這十五天的內容?每一天是否都有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引導?是否會包含一些實踐性的練習,比如靜坐、冥想、或者 journaling?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帶領我去觸碰那些平時難以觸及的內心角落,去發現那些被生活瑣事所掩蓋的深刻真理。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光是聽上去就帶著一股子“不一般”的勁兒。“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這簡直就像是一部充滿史詩感的預告片。我腦子裏立刻就跳齣瞭各種奇思妙想:這位“牟敦”是誰?是古時候的智者,還是某個神秘的組織?“祈禱十五天”,這可不是隨便翻翻就能應付的事兒,這分明是要進行一場深入的“精神馬拉鬆”。我猜想,這書裏的內容,絕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雞湯文,而是要一層一層地剝開,去觸碰一些關於生命的本質,關於信仰的根基,關於心靈深處的秘密。我好奇,這十五天裏,作者會給我們什麼“功課”?是冥想練習?是故事分享?還是某種古老的儀式?我想象著,讀完這本書,我可能會變得不一樣,或許會更加寜靜,更加懂得感恩,甚至能看到一些彆人看不到的東西。這名字本身就有一種魔力,讓人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去看看在這“十五天”裏,究竟會發生些什麼。

评分

我近期讀到一本讓我心生諸多聯想的書,雖然尚未深入閱讀,但其標題“與牟敦一起祈禱十五天”就足以引發我對其潛在內容的大膽猜測。首先,這個“牟敦”二字,在曆史長河中,是否與某些古代的哲學傢、宗教領袖,甚至是一位神秘的先知有關?我腦海中閃過關於匈奴冒頓單於的印象,雖然這可能與書中內容毫無關聯,但這種古樸的名稱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迴響,讓人不由自主地去追溯其根源。而“祈禱十五天”,則勾勒齣一幅充滿規律性與專注的畫麵。我想象著,這十五天裏,作者是否要帶領讀者進行一係列的冥想、反思、或者遵循某種特定的精神實踐?這種有期限定的深度探索,在信息爆炸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它暗示著一種沉澱,一種將碎片化的思緒整閤成連貫精神追求的過程。我很好奇,在這十五天裏,我們會接觸到哪些思想,會進行怎樣的自我對話,又會如何理解“祈禱”這個詞在現代語境下的含義。是宗教性的禱告,還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心靈召喚與情感錶達?這一切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未知,讓我躍躍欲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