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元明清近代篇

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元明清近代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故宫博物院
  • 法书
  • 元明清
  • 近代
  • 艺术
  • 文化
  • 中国艺术
  • 传统文化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哲学艺术家熊秉明曾这么说。

  欣赏历代名帖,在文本上能引人深入体会华夏民族千年的文学、哲学与史学之深刻内涵,在艺术形式上,能使人畅游书家所处时代之美学观,及其追求的人生境界与艺术创新的理想美。

  书法笔墨线条的瞬间万幻,是中华文化中引人入胜之处。我们何其有幸,生长在这对固有文化保存甚丰的台湾,尤其是可以便利地走读故宫法书的浩瀚之美。

  为使读者自在游走于名作的古文意涵,以及欣赏不同字体的形式美,雄狮美术邀请国立东华大学李秀华教授撰写《绝色──故宫法书精粹导读:晋唐篇》、《醉白─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宋代篇》、《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元明清近代篇》三书,共十七件书法精品导读。

  本书《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元明清近代篇》内容有:

  一、清雅脱俗,风神散逸  赵孟頫《趵突泉诗》
  《趵突泉诗》为存世赵书墨迹中罕见的大字作品,笔墨揉合魏晋之萧散纵逸与唐之精谨,并流露出文人闲逸洒脱之气质。赵氏延续二王正统书史地位,吸引元末明清无数的追随者。

  二、道士醮词,虽礼而野  张雨《登南峰绝顶》诗
  张雨一生为儒、道生涯所交织,其浓郁的道士情性,使其书风特色着重于「意」的挥洒。其《登南峰绝顶》诗作,气势豪迈,引人登顶而心境昂仰,充满生命力。

  三、狂怪不经・步履自高  杨维祯《晚节堂诗》
  在元代之后盛行的复古书风中,杨维祯的书法为明代开启了另一种表现主义的美学思维。《晚节堂诗》有其个人「铁崖」体的峥嵘傲骨,书风不拘于法度,反映乱世名士的生命状态 。

  四、八面观音、色相俱足  文征明《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文本为欧阳脩所作,在文征明的书写下,法度严谨,骨肉停匀,将小楷发挥到温纯精绝之境,并成为书史上美丽的书文合璧。

  五、天真平淡,教外别传  董其昌《杜律册》
  董其昌以「抄帖」取众家之法,而成自家法之境界,为史上第一人。其《杜律册》通篇疏空,气势流宕,以白大于墨的视觉效果,流露出个人风格中特有的禅意。

  六、书穷蝌蚪,笔竞龙蛇  王铎《书诗》卷
  王铎因贰臣身分,书法地位于清初遭到冷落,直到近代才再度受到推崇。其《书诗》作品,完美体现高古与雄强的审美特征,是为兼具古典法度与浪漫恣肆的连绵狂草。

  七、胆敢独造,莽率天真  齐白石《篆书五言联》
  齐白石的《篆书五言联》一作,具秦汉古风,亦具现代人入古出新的自然风貌,文字充满画意,是他衰年变法后的代表作品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莫家良于本书的推荐序文中提到这三本书的特色:

  「其一,对书家的介绍,深入浅出,既道出书家生平、思想,亦兼及其交友圈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实,由此将书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有利读者「走进」书家的世界。

  其二,对书风的介绍,以细腻的手法分析,并逐字选出,甚至将个别笔画或部位圈出,以说明用笔、结体,以至章法的特点。这种方法参用了西方的风格分析法,好处是具体而清晰,能让读者容易明白风格形成的特点,避免一般「印象式」描述只能意会的局限。

  其三,对于书蹟的内容,不仅提供释文,更在内文加以分析,其中对具有文学价值之作,分析尤其详尽。书法艺术本常与文学密不可分,故观赏书法,往往需要细读文字内容,否则难以领略作品的真正意义。

  其四,有关书蹟的流传过程,亦是作者的关注所在,故不仅论述历代收藏经过,亦包括重要题跋及藏家印鑑,更利用图片将题跋及印章刊出及加以释文,以方便读者可以对与书法史有依存关系的鑑藏史,作进一步的认识。

  除此之外,此三书的图片处理亦甚为突出。纵观三书所用的图片,已超出一般所谓图文并茂的做法,不只是作为内文的附图,其丰富与细致的呈现方法,实有着独立的阅读价值。

  首先,属于焦点的十七件故宫法书,即使是长卷,亦全件刊出,甚至包括题跋,令人一目了然,而局部放大的精选图片,更令人赏心悦目。

  其次,除了这些焦点法书外,三书亦加插了甚多相关图片,包括书法及绘画。这些附图于配合内文之余,亦有助读者增加观赏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而更为突出之处,是插图皆配以详细释文,这些释文包括本幅、题跋、印章,此是同类出版所罕见的做法。从阅读的角度看,释文实有其必要性,否则难窥全豹。

  此外,值得再次指出的是,部分重要鑑藏印章于图片中特别标出,并提供了释文及藏家资料,此是三书配图中一个异常亮丽之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秀华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美术史研究所博士

  长年浸淫书法理论与教学之研究,并持续关注中国美学及艺术史论之发展。

  着有《郑板桥书法研究》、《晚明变形书风之研究》、《书法艺术欣赏教学理论与实务之研究》。
 

图书目录

推荐序:高层次的书法欣赏之路/莫家良
作者序:《故宫法书精粹导读》三书之缘起/李秀华
一、清雅脱俗,风神散逸  赵孟頫《趵突泉诗》
二、道士醮词,虽礼而野  张雨《登南峰绝顶》诗
三、狂怪不经・步履自高  杨维祯《晚节堂诗》
四、八面观音、色相俱足  文征明《醉翁亭记》
五、天真平淡,教外别传  董其昌《杜律册》
六、书穷蝌蚪,笔竞龙蛇  王铎《书诗》卷
七、胆敢独造,莽率天真  齐白石《篆书五言联》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高层次的书法欣赏之路


  在传统中国,读书人自蒙童阶段已开始执笔识字,其后或为举业,或因性好,每以临池学书为日课,毛笔书写亦于实用之余,衍变为独特的书法艺术。历代以来,擅书者不胜枚举,翰墨佳作层见迭出,构成了令人目眩的艺术宝库。时至今日,虽然毛笔已被硬笔取代,甚至在电脑出现之后,已丧失了实用功能,但书法艺术仍然广受欢迎。从事艺术者固然有以承传与发展传统书法为使命,而纯粹从观赏而言,喜爱书法者亦大不乏人。可以说,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挑战下,依然兀立不倒,足证有其永恆的价值。

  在形式上,书法是一种笔墨的艺术,讲究用笔、结体、章法,其轻重、干湿、浓淡、方圆、迟速、节奏等,能生出无穷变化,惟皆有法度可依,长年累月之功,决不可少。这种强调修炼、崇尚功力的特性,使书法之道就如学海泛舟,需要持续探索,终身追求。在审美上,由于书体各异,加上时代兴味、书家偏好等因素,书法遂呈现风格纷陈之美。然而,风格的形成还须以尊重历史、延续传统为前提。前人学书,皆以临摹古帖为不二法门,因临帖可得古人笔法,更可「通古今之变」,进而「成一家之言」。大师之书,能开宗立派,而后之继者,亦可承先启后,即使另辟蹊径,亦渊源有自。因此,无论风格是妍美、端庄、雄浑、朴拙,实与前人所建立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简而言之,观古人书法,必看古意,盖古意蕴含着书家的历史情结,是一种文人精英引以为傲的独特品味。

  书法的笔墨之美,固然迷人,惟笔墨以外的文化意涵,却更为重要。在文人眼中,书蹟的流传价值,不单在于书艺水平,更在于书家的人品学问。北宋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论书,每以人品学问为首要标准,为后世开启以人论书的风尚,自此以后,书法遂超越了形式之美,成为可以观照人品的艺术。南宋张守曾论尺牍的流传,谓应以兼具「德」、「爵」、「艺」者为最佳。「德」关乎道德人品,「爵」关乎功名学问,「艺」关乎书艺功力,可见书法自宋代以来已与人格、学问密不可分。因此,即使是片言只字的尺牍,或是信手而书的草稿,若是贤者手笔,亦往往为人珍若拱璧,究其原因,正是「人」的因素。可以说,书法一直是文化修养的象征,临池学书乃是一种自我修为的方法,而书蹟的流传,则承载着人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

  自上世纪西方文化主导世界以来,面对着严峻挑战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份外珍贵,而蕴含着丰富文化意涵的书法艺术,经过历史的磨练,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目前廿一世纪的电脑时代,传统中国书法虽然已经失去毛笔普及的优势,变成了一种「专门」的艺术,但其魅力并没有消失,依然吸引着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包括把笔弄翰的「书家」,以及以寓目为乐的「观者」。事实上,在现代都市文化之中,书法除了有助于陶冶性情、提升文化素养之外,更因其重视历史、道德、人品、学问的文化特质,为当代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参照。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书法收藏,举世知名,不少藏品更是经典之作。雄狮美术出版此三册故宫法书精粹导读,乃是从故宫所藏法书中精选十七件,逐一详细分析,附以精彩插图,正可引领读者走进中国艺术的殿堂,从多角度领略传统书法之美。此三书作者李秀华教授多年来于书法的推广和研究方面贡献良多。秀华教授早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以晚明变形书风为论文主题,取得中国艺术史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台,以教育为使命,春风化雨,且长年以来,于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仅以笔砚为艺事,更持续致力于书史研究,其对书法的热爱与真诚,令人佩服。秀华教授既是书家,亦是学者,对古代经典法书的了解既深且博,故其论书,必得力于其临池所得与学术体会。事实上,此三书的撰写方式,正反映出其术史兼修的素养。

  三书以「绝色」、「醉白」、「天地」为名,分别介绍晋唐、宋代、元明清近代的故宫典藏法书精品。书中所选者当然是历朝最具代表性的书蹟,然而,即使这些书作已是耳熟能详,但如何让读者「真正」地认识,却不是一般坊间所见的泛泛之论所能做到。大体而言,三书的特色可从几方面观察。其一,对书家的介绍,深入浅出,既道出书家生平、思想,亦兼及其交友圈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实,由此将书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有利读者「走进」书家的世界。其二,对书风的介绍,以细腻的手法分析,并逐字选出,甚至将个别笔画或部位圈出,以说明用笔、结体,以至章法的特点。这种方法参用了西方的风格分析法,好处是具体而清晰,能让读者容易明白风格形成的特点,避免一般「印象式」描述只能意会的局限。其三,对于书蹟的内容,不仅提供释文,更在内文加以分析,其中对具有文学价值之作,分析尤其详尽。书法艺术本常与文学密不可分,故观赏书法,往往需要细读文字内容,否则难以领略作品的真正意义。其四,有关书蹟的流传过程,亦是作者的关注所在,故不仅论述历代收藏经过,亦包括重要题跋及藏家印鑑,更利用图片将题跋及印章刊出及加以释文,以方便读者可以对与书法史有依存关系的鑑藏史,作进一步的认识。

  除此之外,此三书的图片处理亦甚为突出。纵观三书所用的图片,已超出一般所谓图文并茂的做法,不只是作为内文的附图,其丰富与细致的呈现方法,实有着独立的阅读价值。首先,属于焦点的十七件故宫法书,即使是长卷,亦全件刊出,甚至包括题跋,令人一目了然,而局部放大的精选图片,更令人赏心悦目。其次,除了这些焦点法书外,三书亦加插了甚多相关图片,包括书法及绘画。这些附图于配合内文之余,亦有助读者增加观赏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而更为突出之处,是插图皆配以详细释文,这些释文包括本幅、题跋、印章,此是同类出版所罕见的做法。从阅读的角度看,释文实有其必要性,否则难窥全豹。此外,值得再次指出的是,部分重要鑑藏印章于图片中特别标出,并提供了释文及藏家资料,此是三书配图中一个异常亮丽之处。

  平心而论,出版书法欣赏的读物,必须考虑读者群,但却不能过分迎合大众,否则容易失去应有的学术深度。书法既是传统文人寄寓人文价值的艺术,则围绕着书法的种种,如书家的生平经历、文艺思想、文化网络、时代特点等,都是品读书法所不能忽略的。秀华教授撰写此三书,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方面加强了图片的可观性,同时亦以学术的要求处理作品论述及相关课题,以便可以既普及又专业。毋庸置疑,好的读物是需要引领读者走向更高层次的。此三书的学术性与观赏性兼备,相信可将读者引进高层次的书法欣赏之路,亦必会启发未来更多同类型书籍的出版。
 
莫家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

作者序

《故宫法书精粹导读》三书之缘起


  艺术是迷人的﹗当我从浩瀚的中文领域,转向艺术史天地探索以来,一路上气势撼人的名家书作,让人目不暇给。走进书法艺术殿堂,观赏飞扬缭绕的线条舞姿,彷彿一出出曼妙舞剧,光灿耀眼,动人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吸引住我的目光,而这也使我埋首于此至今无悔。

  在师大美术研究所求学阶段,有幸得张光宾老师指导,学得治学的宽阔眼界。尔后负笈香港中文大学,蒙汉学家饶宗颐老师及莫家良老师指导,对艺术文化之深度与问学态度之严谨,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而历经多年后的潜修,彷彿这一切的学习又回归为最单纯的对自心自性的安住与止观。在花东后山蛰居教学多年,余暇得有更多时间探索与品味生活真趣,故当雄狮出版社黄长春小姐问及能否为书法艺术的推广,撰写一本导引读者赏析故宫法书的书作,心想能重新梳理自己近年在艺术史的所学所悟,实为令人欣悦之事,于是不昧浅陋,率尔应允。

  每当于书房一隅安静书写时,从窗外望去,花莲静谧的山水,总让人觉得有种清新而安静的气流回盪,不自觉地体会到定静专一的清净法喜。文字的爬梳有时虽然辛苦,但能借由写作深入了解古代书家的创作历程与艺术表现,却也是令人怡情悦性之事。

  写作过程因图版授权问题,编辑延宕多时,终得顺利出版。于此,感谢雄狮出版社提出本书的写作计画、李贤文先生为本书命名,以及前故宫副院长何传馨先生提供出版格式上的建议、李柏黎总编与黄长春执行主编及同仁协助本书处理相关事宜与编排,及陈允文小姐协助资料蒐集与文字缮打。写作过程中也要感谢许郭璜老师、许学仁老师、巩本栋老师、巫俊勋老师对诸多疑问的解惑。另本书的审订莫家良老师提供修正要点,让本书能有更好的呈现。出版前文字虽经多次修正,仍不免有疏漏讹误之处,尚祈方家斧正。最后感谢父母兄姊妹们的关爱与婆婆、外子、女儿的鼓励与支持。更重要的,愿将此书献给甫于去年六月往生,启蒙我勤习书法的父亲,相信在天上,父亲将微笑的俯视着我的成长。

李秀华写于奇莱揽山堂
2017年10月4日中秋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的元明清近代篇,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书法艺术的“朝圣”之旅。书中的导读部分,以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群星璀璨的书法时代。我特别被其中对元代书法艺术的阐释所吸引。赵孟頫的“二王”嫡传,他的笔法之圆润,线条之流畅,书中都有详细的图文解析,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他的“永字八法”是如何在笔下流转,展现出温文尔雅的士大夫情怀。而到了明代,从早期集大成者的贡献,到后期个性化风格的崛起,这本书都进行了精彩的梳理。我尤其喜欢对董其昌艺术理念的剖析,他提出的“南北宗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对书法风格的划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书中对他的作品解读,让我明白了何为“秀润”与“清逸”。而进入清代,碑学的兴起,邓石如、吴昌硕等人的篆隶创作,书中给出的导读,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那种金石气息的雄浑与古朴,与帖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不同流派、不同时代风格的细致区分与解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书法视野。更不用说近现代篇,对那些承前启后的大师的介绍,他们的作品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求创新与突破,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法书的展示,更是一部关于书法演变与传承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元明清近代篇”导读部分,对我这样既想了解故宫法书,又不想被过于专业的学术理论吓倒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陈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明清时期一些书法家日常生活和创作习惯的描绘。比如,在介绍文徵明时,书中不仅仅展示了他的作品,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他勤奋好学、晚年依然坚持创作的小故事,这让我感觉书法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这种 pendekatan 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书中对于一些著名法书的解读,也很有趣。它会告诉我,这件作品为什么重要?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后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写得好”的层面。例如,在介绍晚清碑学大家的作品时,书中会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为何他们的书法显得如此雄浑古朴,与帖学有着怎样的区别,仿佛在为我讲述一场书法史上的“变革”。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书法知识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法书,都有清晰的脉络梳理,不会让人感到混乱。我感觉,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在我欣赏故宫法书的壮丽画卷时,不断为我点亮沿途的风景,让我不仅看到表面的美,更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有些犹豫,觉得“故宫法书精粹”听起来可能有些高冷,离我这个普通读者有点远。但当我翻到“元明清近代篇”的导读部分时,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导读做得很接地气,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史悠久的书法作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的介绍。比如,书中对王铎的讲解,没有仅仅停留在“狂草”二字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他笔法的变化,如何在一瞬间将笔触变得刚劲有力,又如何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读着导读,我仿佛能看到王铎挥毫泼墨时的那种豪迈气概。还有对八大山人的介绍,书中不仅仅呈现了他的画作,更将他的书法与其人生经历相结合,解释了他为何会写出那样孤寂、萧瑟的字。这让我觉得,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写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再比如,对于清代碑学兴起的介绍,书中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对比了帖学和碑学的不同特点,让我这个不太懂书法的人也能大致区分开来。总之,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细致地为你解开书法艺术的层层迷雾,让你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终于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庄重,瞬间就激发了我对故宫宝藏的探求欲。我一直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库,其中蕴藏的法书更是我梦寐以求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书名“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就透着一股大气磅礴的气势,让人心生敬畏。我尤其期待的是“元明清近代篇”,这几个朝代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巅峰,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书法家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笔下的情感与思想。从书名来看,它并非简单的图录,而是包含“导读”,这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的可能。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导读”的?是按照朝代顺序,还是按照书法家,亦或是按照某种风格流派?导读的内容又会涉及哪些方面?是仅仅介绍作品的流传与鉴赏,还是会深入到创作背景、技法分析,甚至对后世的影响?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看到那些精美的法书,更希望能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书法艺术深处的康庄大道,而这本书,就是我手中的那张藏宝图,指引我寻觅那些失落的珍宝,领略那“天地”之大美。

评分

读罢手中的这部“天地:故宫法书精粹导读”,尤其是聚焦于元明清近代篇的章节,我内心是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满足。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与其说是导读,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艺术之旅。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将每一件法书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细致地剖析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元代书法艺术的解读,从赵孟頫的温润秀雅,到鲜于枢的雄浑恣肆,再到邓文原的古朴劲健,书中不仅呈现了这些大师的代表作品,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他们如何继承晋唐遗风,又如何开创自家面貌,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到了明代,王铎、傅山等人的狂放不羁,徐渭的率真泼墨,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他们笔法、墨法、章法的讲解,犹如庖丁解牛,化繁为简,让我这个书法初学者也能窥探到其中的奥妙。而到了清代,碑学与帖学的争鸣,刘墉的浑厚,王文治的秀逸,邓石如的篆隶变革,都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书法画卷。近代篇更是将目光投向了近现代书法大家,如于右任、沈尹默等,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整部书的导读部分,信息量巨大,却又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