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连接未来的创新科技 我们看到每一次大的行业变革,都伴随着终端的变化,以及相应生态的改变。从大型电脑到PC,从单机PC到互联网广泛连接起来的PC,再到广泛连接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几乎每20年,技术的发展演进,会促使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的到来。
现在,这个节奏已空前加速。「互联网+」刚在一些行业落地,人工智慧(Ari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等技术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我们相信在未来,移动互联与人工智慧等技术将会相辅相成,从「云」到「端」,共同为我们带来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态。
下一代的资讯终端会是什么?会是汽车还是穿戴设备?会是扩增实境、虚拟实境、混合实境(AR-VR-MR)等技术?或许未来人人透过视网膜投射、脑电波、生物传感(感测),就可以感知周遭,并跟人、服务、设备即时连接与互动,不需要像现在随时拿着手机。
这就是未来吗?也许这些只是未来的雏形,也许未来会比我们目前看到的黑科技更加不寻常,但我相信,所有人都会非常关注这些黑科技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和探索技术的变化,更要行动,让科技服务于人。借助商业和公益等途径,我们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人类的福祉。
我曾在央视(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里提到:「未来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云端用人工智慧的方式处理大数据。」腾讯目前聚焦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目前的核心业务包括我经常讲的「两个半」,即社交平台、数位内容和金融业务。我们将垂直领域的机会,交给了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个开放分享的新生态。
这几年来,我们开始向合作伙伴和我们平台上的创业者们,提供云计算、移动支付、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业者取得行动终端用户的位置讯息,为使用者提供相应服务)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新一轮科技浪潮来临之际,我们希望更多的黑科技,能在这个开放分享的新生态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千万的企业、创业者、探索者们,带来丰富多样的创新机会。
我很高兴看到,在未来实验室(FutureLabsFL)和未来星球(Future Planet,前沿科技领域首个科学与技术并重的国际性技术大奖)的支持下,《黑科技》这本书能出版。这本书的内容,对于开拓业者视野、启发读者思维都很有帮助。
书中的黑科技资讯量很大,也很有意思。硅谷这十多位年轻技术追求者,不仅自己低头做研发,而且乐于分享在各个前沿领域的探索,让更多人了解。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方面的好书出版。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推荐序二
今天的黑科技,会孵化出明天的谷歌、特斯拉 我个人一直对黑科技非常感兴趣,因为黑科技总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这些火花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万物智慧时代正在到来,越来越多黑科技的出现,正是对未来智慧生活的积极探索。
本书的很多作者,都是曾经或正在硅谷创业、打拚的优秀青年。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在全球科技的创新中心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今天的黑科技可能就会孵化出明天的谷歌(Google)、特斯拉(Tesla,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及太阳能公司),我为这些年轻人加油、喝采。
作为本书的技术支援机构,我们看到未来实验室和未来星球,已开始为前沿科技的探索做出贡献,帮助早期技术研发阶段的技术咖们,找到自己的资源。联想也设立了创投集团,专注于投资和孵化新技术,相信我们与未来实验室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也希望有机会做深层的合作与交流。
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
(按:联想集团是一家中国科技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笔记型电脑、手机,及其他电脑周边等产品。根据2012年第4季的统计,联想是世界第8大手机生产商、第5大智慧型手机生产商。)
推荐序三
如何认知未来至为关键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创业为创新带来变革活力,而技术又是创业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尤其在硅谷、以色列、北美、欧洲和中国等地方,在创业创新最前沿,创新工场从投资角度,看到各种「黑科技」不断涌现。一些创业团队、实验室、大学、大公司的研发机构,不断有黑科技产品亮相,也不断在诸多基础科学、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令人惊喜的进展。
已浮现在众人眼前的创新浪潮,和仍若隐若现的创新暗流,以及暗流之下的创新源泉,都深度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如今,无论投资创业还是商业、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创业者乃至处于学习状态的人们而言,如何认知未来至为关键。看到什么样的未来,深度影响我们做什么样的事,甚至改变这个过程中的根本思维和创新方法。
在人工智慧、物联网、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奈米技术、3D列印、基因技术与精准医疗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和层面,黑科技的迸发并非局部现象,也并非孤立行为,技术和创新在很多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甚至相互协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
而这个整体,就是新一轮产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关键,是我们需要去认知的未来,也是我们正在集体创造的未来。创新工场已投资了多个相关项目。
很高兴看到在未来实验室和未来星球支援下,有这群年轻的硅谷技术咖为我们创作了《黑科技》,也很高兴看到创新对于创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全球各地的创业者,都越来越重视技术在创业和创新中的作用。
黑科技成为焦点,是这个时代的幸福之事。未来已来临,我们既是未来的关注者,也是投身期间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
推荐序四
新一轮改变世界的创新浪潮正在到来 互联网在中国各层面都深入展开,包括应用于各行业的「互联网+」,也正如火如荼的发展。
在新兴发展领域,无数创业者以活力、创造力、探索精神和勇气,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他们势必将掀起一轮改变世界的创新浪潮,其中智慧设备、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慧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在未来实验室和未来星球的支持下,《黑科技》这本书顺利出版。《黑科技》的作者们,介绍了各类前沿的新动态,值得好好读一读。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
推荐序五
是前沿科技探索,也是触碰未来的翅膀 祝贺新作《黑科技》出版,希望本书的作者们──这群年轻的硅谷技术大咖──能充分利用黑科技造福更多用户,推动产业发展。希望更多的黑科技技术咖,在未来实验室和未来星球的支持下持续探索,给我们带来非同一般的科技体验。
在ET(Eco Technology,生态科技)时代,奈米技术、基因技术、虚拟实境、器官再生等黑科技的研究尤为重要。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实际上不仅是让人们插上触碰未来的翅膀,更能诞生很多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的发展。正是有了这群投身于科技探索的年轻人,未来才更加精彩!
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贾跃亭
(按:乐视是中国唯一在其境内上市的影片网站,也是全球首家以IPO﹝首次公开募股﹞方式上市的影片网站。)
推荐序六
阅读本书,让我感觉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新的世界 延平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我非常尊重的互联网专家,我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和前沿科技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之一。
这一次我们非常有幸作为出版方,与未来实验室、未来星球共同努力,促成《黑科技》出版。15位技术咖,向我们呈现了很有可能改变未来生活的21项前沿科技。
我在审这本书的书稿时,有时候会觉得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新的世界里。因为它里面提到了许多新观念,例如机械外骨骼、悬浮住宅在未来的可能性等。这些变化可能在今天看来,还是一些大众非常陌生的实验室产品,但很可能仅在5年、10年、15年后,它们就会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技术和产品。
我非常推荐硅谷技术咖们集体创作的这本《黑科技》。
着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
前言
黑科技地图:浮现智能科技的关键领域 技术正在经历从「计算」、「连接」再到「智慧」的进化。相对而言,以计算科技为主要表征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第一浪,为IT(资讯科技);Internet(网际网路、互联网)是第二浪,喜欢大词的业者,将这个阶段称为资讯革命之网路革命;如今,Intelligent Technology(智能科技)这一浪已来临,是新IT,不是IT。
连接依然是效率与红利之源,但连接不再是边际效益、外部性、增量、赋权最显着的价值源泉,即使IoT(Internet of Things,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未来也是如此,传感、数据、智慧才是未来。这种背景下,互联网+虽然创新务实,却可能导致战略跑偏。至于移动互联网、智慧互联网等,只是插曲或新阶段到来前的短暂序曲。
站在互联网中心论的角度看,中国已迎头赶上甚至已超越,成为挑战旧世界的那个新世界,但站在智能科技的角度看,互联网才是旧世界,中国是旧世界里的庞然大物,但旧世界与新世界的时差、代差、落差已赫然存在。
有个报告说根据发表的论文和引用数量,从近两年开始,华人已处于人工智慧研究的领先地位,并称连白宫报告都对此感到黯然失色。但从「未来实验室」的AI技术地图来看,结论大为不同。不过,国家、地域、产业之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星球的创新生态与技术变迁。
新世界的变化正在9个「维度」发生,可借此观察未来:能量密度、数据密度、连接密度、感知尺度、网路尺度、材料尺度、计算速度、移动速度、融合速度。
9度渐进、突变甚至跃迁,正让创新从奔腾走向沸腾,技术使得IT新物种的催生,变得像程式设计一样简单和快,创新本身的特性、形态和规律也变得不同以往。而贯穿一切、赋权一切、驱动一切的,是Intelligence。不过,智能科技远不只是智慧,智慧也不只是人工智慧,AI驱动一切但不是未来的全部。
此时此刻,我们的确站在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一个生态和另一个生态的分水岭上。像是一场复杂又绚丽的化学反应,创新大爆炸的技术进化景象已跃然眼前。AI方向、AI晶片、云端并进……令业者不仅看到AI的引擎化,更看到AI和数据、传感,已一起成为下一代资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
不论舆论如何褒贬不一,泡沫论如何甚嚣尘上,新能源技术的强烈闪电已映入每个人的瞳孔,滚滚雷声已由远而近。能源传输走向无线,数据传输走向无线只是起点,天空互联、星际互联似乎才是短期内,能看得到的网路尽头。
计算、网路在基础架构中的位置,甚至变得不再醒目。无论计算如何快速、网路如何广泛,智慧、脑计画才是下一阶段最重要的蓝图,这里不仅指对人脑的探索,更指网脑、智脑的联结成形、日益进化和效能提升。
如果说外骨骼只是人体增强与辅助系统,柔性电子、生物晶片、类人型机器人等,则开始指向人的重塑甚至重生,生命与非生命开始交融,生物与万物的边界开始模煳。生物资讯科技更为强悍和迅勐,直指自然人本身,生命解码后是生命编辑,基因测序后最显赫的是internet of DNA、CRISPR等。
纯粹的自然人也许会消失,人的进化已开始透过科技完成,人的存在形态,甚至不必只是自然人。而一个正在反向进行的过程是Computer Vision(电脑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AI、传感等,将感官甚至思维赋予机器人。
这不是一场知识大爆炸,也不只是一场资讯大爆炸,而是一场技术驱动的创新大爆炸,我们已进入新一轮的创新週期。不同的部分是其并非孤立,而是紧密联结、互相催化,共同催生技术、产品、企业、产业、组织、经济、社会,乃至人本身的创新与进化,催化全球范围内的新IT,不同于传统IT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
这就是人工智慧、VR-AR-MR、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个人飞行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天空互联网、生物资讯、金融科技、3D列印、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可细分二十多个智能科技关键领域,也就是黑科技频频涌现的原因。
未来实验室与未来智库(网路新IT前沿技术与产业市场研究机构)合作,产生这二十多个关键领域技术产品的黑科技地图。
面对未来,这个星球上最具智慧的物种心怀希望、兴奋、担心甚至恐惧。即使有网路、智能科技助力,人类对未来的认知都是如此模煳,更重要的问题是,走到今天这一步,科技、自然、人三个主体,不得不放在一起思考和面对。
现在远不是止步时,更不是下结论时,未来将会怎样不只是一个话题,更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话题,而是一个不得不面对,且必须开始正式面对的问题,而技术驱动的多维变革才刚开始,每个人对未来的认知与探索,也都只是刚开始。
无论是正在实验室里创造发明的人,还是已写出一行行程式,准备要改变世界的人,或准备以创新颠覆既有秩序的人,更或透过媒体舆论,来观察、理解变化的人,每个人都是未来星球的探索者。
科技创新,需要业者一起探索;技术驱动的种种进化,需要集体的智慧来掌握;而未来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这才是真的命运共同体。
FutureLabsFL未来实验室创始人/胡延平
(按:「黑科技」一词源自日本轻小说《惊爆危机》,原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科技之上的知识。现则多用来形容先进的科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