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空气中弥漫着物质世界缺失的……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波尔(V. S. Naipaul)的朋友曾批评道:「西方人写了太多对印度充满偏见的书,这不公平。」于是奈波尔决定探访,并客观的书写外祖父所属的这个国度。而我,有着和奈波尔相似的写作动机。
初来印度时,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印度的认识少得可怜,对当代「天竺国」的真实情况很不了解,了解到的也大多是充满偏见且片面的。有时候,媒体甚至成为造成误导的罪魁祸首,特别是那些充满偏见、自以为是的议题设定者。驻印的记者们也常被中国编辑们发过来的一些有刻版印象的约稿,弄得哭笑不得。
不仅是工作,在生活方面,在印度待越久,就发现外国人对印度的误解越大。
我觉得,当你面对陌生的环境时,最好用不带任何成见、用白纸般的心态,以人类最友好、最善意的一面,来迎接和审视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然而,我带着从书本和中国人口中,间接习得的满满偏见来到这里,但作为一个秉承「客观公正」原则、有着新闻热忱的记者,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拨开这些偏见与无知编织成的藩篱——印度脏乱、印度「阿三」小气、不可靠、无可救药等。
印度虽不太受中国人关注,但并非一无是处。摄影师严明语曾说:「那些关乎灵魂又不挣钱的事,都会显得生态不良或像在铤而走险,安贫乐道的风骨气韵,总脱不了些许狼狈与失态。」在印度,关于灵魂、精神、宗教与信仰的事,却显得那么生态正常且司空见惯,空气中弥漫着的是物质世界缺失的轻灵与充实。当大城市里的人为金钱与物质疲于奔命时,印度人更能甘于清贫,他们的平均幸福指数显然比我们高。
当我再次回到故土时,我备感不适应,在失落的环境下,竟也怀念起印度的好。我想念在印度的生活细节。
我喜欢看印度电影,无论是宝莱坞(以孟买为中心的印地语电影的代称)光鲜艳丽的绝世爱恋,或残酷真实的记录性影片等;我喜欢听印度歌曲,无论是宝莱坞的劲歌热舞,或民族音乐与冥想、瑜伽乐曲等。我想念印度的自由、无规则、趣味、热情浪漫和懒散、节奏慢,像生机勃勃的野草;我想念在那里受到的「物以稀为贵」般的注意力、甚至优待,例如社区警卫主动热情打招唿的那句:「Hello, Madam!」(妳好,女士!)印度人对我的称赞,时常回盪在耳边。
修身养性的人总说,当我们设身处地的经历到他人的经历,我们和对方的心就能连结,沟通便不再有障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学习。印度给予我的是这种宝贵经验。
我亲身接触、了解和认识印度的过程,是一个解惑、去除偏见和消除无知的过程。而我是多么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对印度存在太多不理解。
义大利符号学者、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说:「只有在如今现代世界,我们才有机会相互接触、进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并非我们的想法一致,而是要理解不同之处。不要跟孩子们说谎,说我们人人平等。实际上,我们不是平等的,我们是不同的。只有相互理解了,即使达不到世界和平,但能让发生战争的机率少一些。」各国人民与印度之间也需要相互谅解,理解各自的不同之处。
推荐序
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动 当任性出版找我写推荐序时,我受宠若惊,点头如捣蒜的连声答应。等一鼓作气将双手放在键盘那刻才发现:我没写过推荐序啊!怎么写?是要叙述作者的丰功伟业,还是说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还意犹未尽?
其实久闻作者尘雪的大名,如果你在网路上搜寻关于印度的书籍,这本书必在推荐名单,没想到现在台湾读者也有幸阅读这本书,可喜可贺。我不认识她,她当然也不认识我,我们只是碰巧去了同一座城市,唿吸过同样被污染的空气,可能被同一群乞丐骗过,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动。推荐序听起来过于沉重,姑且说是告诉你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阅读别人的故事,就像靠着窗户、偷看别人家吃的晚饭,实际却不真实,尤其看太久还会肚子饿。
「我被这些偏见压着,但随后在印度的生活岁月里,我用力挣脱它们。」书中这句话像丘比特的箭般刺中我。虽然看待印度最好不带偏见,但做得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在印度当下,对太多事情易咬牙切齿、愤恨不平。
这本书让我想起很多我以为早已忘记的事。
婆婆家附近有个回收场,被一道墙遮住,偶然从栏杆缝瞥一眼,看到网球场大、三层楼深的洞,堆满垃圾。一墙之隔,两个世界。
一群孩子在旁嬉闹捡垃圾,大的带着小的,小的抱着更小的。捡了能用的就拿去卖,还能吃的就带回家,说不定还能找到几件衣服过冬。我曾以为他们过得不快乐,捡垃圾怎么会快乐?这个国家怎么能这么不公平?
这群孩子除了捡垃圾,有空也乞讨、骗点钱来花花,令人深恶痛绝。如果我的厌恶感是把锤子,他们的头应该都是扁的。
孩子们靠捡垃圾赚了点小钱,夏天开始卖烤玉米,似乎又存了点钱,几个月不见,居然卖起蔬菜卷饼,儿子俐落的翻炒高丽菜,妈妈跟弟弟手脚迅速的包蔬菜卷,客人络绎不绝。过几年,我看到他们的弟弟上学了,哥哥、姊姊越长越大,小弟弟、小妹妹就在摊子旁边点煤油灯写作业,顺便打蚊子。
这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与错都不是我这个外人能评判的。这样的事见多了,我自己也能简单总结。如果旅程的风景如此单一,那这个国家该有多无趣。印度美就美在其不可确定性,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对部分印度人来说却是极大的奢侈,有人说从印度回来后,对于身边的一切产生极大的感恩之心。没有冲击,便没有思考,对一个国家的刻板印象太僵化,会影响看事情的眼光,心中有了是非,便有了喜悲。
如果你的印度旅程在即,想从外界窥探几分,这本书将是你的最佳首选。但千万小心了,看完这本书,将可能陷入印度的魅力中无法自拔,就像我下午踩到的口香糖一样。
《嫁到印度当人妻:为爱忍下去!》作者/印度NG人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