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传承文化 经纬民俗 民俗是文化的面向之一,历史也是具有同样的意涵,若就历史构成要素的空间、时间与人间来观察,台湾是一海岛国家,位在西太平洋的地缘位置,影响到其复杂的涉外关系,季风亚洲与高山岛屿形塑特别的风土文化,南岛语族原住民加上移入的人群,使台湾人的构成与互动展现多样风貌,在历史进程中则是外来统治政权更迭,从原住民的部落社会到闽粤移民的乡民社会,清帝国的儒化文教,导入所谓的大传统文化,日治五十年在殖民体制下产生由上而下的日本化,战后中华民国政府则是强推中华化,一方面去日本化又将台湾文化边陲化,台湾文化的自然生成与传承长期受到外力宰制,也就难以有其主体性。
历史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成,可说是文化的另一代名词,只是因历史学研究着重文献史料为主,而致常以政治领域或上层社会为研究主题,忽略其他史料或史观,直到年鑑学派兴起后带动新文化史研究,晚近大众史学渐蔚为风潮。若由此转变而思考历史学与民俗学之关系,百年前奠定台湾近代历史学的伊能嘉矩(1867-1925)就已强调历史与土俗(民俗)是一体两面,所以日治时代有研究者组织学会,研究旧惯、土俗、「蕃俗」,乃至台北帝大有土俗人种学研究室成立,俨然略具日本国内民俗学的雏形。
战后接收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为强化其政治法统与文化道统,其统治阶层不了解台湾民俗文化,待之以粗鄙凡俗之物,年节行事信仰祭仪被视为迷信浪费,主流学界不从事这类研究,另有关当局还认为民俗学研究与大众人民、社会主义、唯物史观有关联而不鼓励研究,若有之则是强调陆台一体文化同源的民俗研究,只有极少数学者勉强延续台湾民俗研究,这种中挫(辍)迟滞了台湾民俗学的发展。另外,社会大环境的工业化、都市化、全球化的强势影响下,本土性的、地方性的民俗文化自然趋于边陲化,由于台湾文化传承的断裂,因此到1980年代后期的民主化而兴起的乡土运动,虽然各种民俗事物再度活络,但常流于猎奇的「看热闹」,或自外于日常的「他者化」,由此更看出一门与国家地域有异,又与其他学门领域有别的台湾民俗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民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生业、社会生活、年中行事、生命礼俗、艺能传承、信仰祭仪、口传民俗、民俗变容等要项,其实就是一民族国家文化的深层底蕴,其研究需有特别的观念、理论、方法与资料,研究成果有高度实务应用性。承纬教授进入学术领域即专注于台湾民俗学研究,并前往民俗学发达的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前身为传统艺术研究所),致力于民俗学无形文化资产的教学与研究,他的教学常教室与田野兼顾,让学生亲临民俗的实境场所。他在研究着述上更为专勤,持续有研究成果产出与专书出版,尤其参与甚多各级政府文化资产事务,可说是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行动派学者。
本书序章之外的12篇章分成行为传承、信仰传承、文化资产3部分,虽然并非涵盖民俗学全盘架构,但有其特殊意旨,此即作者所强调的「传承」,故其中有8篇和日本有浓厚的传承,包括方法论从日本民俗学科知识的传承,还有日本行为与信仰民俗的传承,后者有助了解日治50年所导入之日式民俗文化的隐融延续。此所言之传习,也并非全然承袭复制,作者借镜日本民俗学知识体系与文化财操作实务,回应台湾无形文化资产的相关课题,具有高度参考价值,最终目标则是以书名「台湾民俗学的建构」揭示,这代表他的学术视野更是对台湾学术界的期许。
个人生长于三芝乡野,对民间俗事与生俱知,从事台湾史研究教学已过30载,除专攻海洋史领域之外,对小的庶民历史文化颇有所衷,回顾进入历史系初识伊能嘉矩而联结到柳田国男(1875-1962),深深感佩这位日本民俗学之父的学术渊博与着作之丰,曾于前往伊能家乡岩手县远野时参观了「柳田国男展示馆」,之后还特别到兵库县福崎柳田的出生地朝圣。个人虽未作民俗学研究,但一直盼望台湾民俗学的发展,欧陆的民俗学(folklore)对民族国家发展影响深刻,日本民俗学与其国民性之塑造息息相关。反观台湾在民主化之后,其政治国家(state)体制日益成型,但作为国民国家(nation)的文化涵养认同,则有待深化,民俗正是民族文化的底蕴结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承纬在其学生时代就结识,后来也因兼职而成为「同事」,对其学养尤其肯定,记得还曾跟他说可在柳田国男来台百年时(2017年)成立台湾民俗学会,学会虽然尚未成立,但他以专书来奠下重要之础,故特别以「传承文化 经纬民俗」为题撰序,表达嘉许并兼期勉之意。
戴宝村 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荐序
台湾民俗学的文化资产价值与美学价值 林承纬《台湾民俗学的建构》之传承意义 台湾研究:从政治性知识到学术性知识
过去几个世纪间,「台湾研究」筚路蓝缕,并不完全是一个学术领域,甚至每一个时代的台湾研究相关着作之中,也不乏原来提供统治阶层掌握民情的治理档案,但是这些文献世代累积下来,却已经为严谨的台湾研究铺设深厚的基础,并已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产。
最初荷据时期,东印度公司关于台湾风土与住民生活的记载,虽受限于地理范围,并以商业利益为观点,如今却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郑室朝短,文书单薄。清领时期,台湾研究往往载于涉台朝臣的官史书写,或者散见于旅台文士的游记采风,并常为表层观察,如今却也已经成为汉人知台的初期线索。日治时期,固然许多研究成果出自殖民政治的动机,也常带着东洋文化的立场与观点,却也不乏具有社会科学依据的论述与见解。1945年以后,受到国民政府国族认同的影响,长期沿袭中华民族主义的观点,也就使得台湾研究常常沦为政治性的知识,但此一期间仍然不乏客观严谨的知识贡献。直到1987年脱离戒严体制以后,在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条件下,台湾研究得以逐渐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名正言顺的学术领域。
虽然这并不表示如今台湾研究已经完全摆脱统治阶层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干扰,但是至少我们已经看见,台湾研究正在茁壮巩固,正在从通论研究延伸到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研究,也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兼顾经验层次与反省层次的台湾知识。
台湾民俗学:从他人的观点到自己的观点
在台湾研究的范畴之中,民俗研究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领域。17世纪荷据时期的涉台文书记载了当时原住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信仰行为,可以视为最初的民俗研究。清领时期,官史书写与游记书写既描写了平埔族的民俗活动,也记载了初期移垦汉人的民俗活动与演变。1700年(清康熙39年)郁永河的《裨海纪游》,纪录了台湾西部滨海平地从南到北他亲眼目睹的自然景物与人文事蹟,虽属经验观察而非科学研究,却也是这一时期汉人观点台湾民俗研究的初步材料。
台湾民俗研究真正成为科学领域,始于日本治台时期。最初虽然出于殖民主义的治理目的,却也已经带着近代人类学的科学精神。1928年(日昭和3年)出版的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遗着《台湾文化志》,既是这一时期台湾研究的经典,也是台湾民俗研究的重要里程碑。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设置土俗人种学教室,将民俗研究纳入学院体系,正式成为一个学术领域。1941年日籍文艺人士创办《民俗台湾》,直到1945年,总共发行四十三期,更将台湾民俗研究的风气带到民众的场域。甚至日本战败离台以后,1968年东京大学教授国分直一出版《台湾民俗学》一书,正是他战前的研究成果,或许更加说明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对于台湾民俗学的重要性。
1945年(民国34年),国民政府开始治台,初期的台湾研究整个领域不免带着中华民族主义观点,着重于强调台湾文化之中的汉人文化,非但忽略原住民文化的地位,甚至忽略汉人文化其实也已经受到台湾风土的影响,正在演变出独属台湾的在地特色。然而,这一时期仍然不乏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1956年,人类学家何联奎与卫惠林合着的《台湾风土志》已经能够兼顾原住民与汉人的民俗研究,学术价值与贡献无庸置疑。此后数十年间,学院与民间也都陆续增加许多专业研究的努力与成果,终于将日治时期的台湾民俗学的研究基础延续下来。1980年,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的成立及其《民俗曲艺》杂志的创刊,可以说是战后第二代民俗学家的聚集整队,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在戒严体制结束之后,可以在思想自由受到保障的学院环境之中,发挥专业与具体的教育影响力。这个研究领域的茁壮,日后也进一步影响了各级政府重视民俗文化的保存,制定文化资产政策与法规,并设立传统艺术与文化资产的专责机构。
台湾民俗学的文化资产价值与美学价值
民俗研究固然涉及历史研究,但是民俗并不是只存在于过去。民俗即使发生于过去,它也是发生于生活,因此民俗往往出自于实际的生活活动,即使是成为一个有其过去的民俗,它也并非只在过去才有价值,而在现在就没有价值。民俗的价值,可以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也可以从现在延续到未来。
民俗有其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因此,民俗研究就是针对民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做的研究,至于民俗学,则是使用相关学术领域的学理与方法从事民俗研究工作,非但检视以往的研究,并且也要检讨这些学理与方法。
目前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已经将民俗视为文化资产的重要类型。这意味着民俗固然来自过去,但是应该保存于现在,成为实际生活的内容,并且继续传承给未来的世代。尤其,面对台湾的过去,每一个世代以及当时每个不同族群的民俗活动,都应该被保存、被维护与被延续。如此,民俗研究的文化资产价值才能获得正确与完整的对待。
进一步的,我们也可以发现,民俗研究深具美学意义。美学不是只涉及艺术,更应该涉及生活,而民俗可以说是生活领域之中最具有美学意涵的层面。我们可以透过民俗看到一个民族或社会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活动,并且找出这个民族或社会值得保存、维护与延续的美学价值。生活美学的定义,可以在民俗之中找到历久弥新的价值依据。
林承纬与台湾民俗学的学术系谱
林承纬教授出生于1970年代,属于战后第三代的台湾民俗学家。大学时期曾经接受史学与哲学训练,硕士时期就读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师承阮昌锐、林保尧与江韶莹,后来前往日本获得国立大坂大学博士学位,专攻民艺美学与民俗学。作为战后第三代的民俗学家,他继承着第一代的台湾研究的通论训练,也继承着第二代的专业训练,聚焦于民俗研究,进而将民俗研究从经验层次提升到反省层次。
台湾的民俗有其来自南岛语族的渊源,有其来自移垦汉人的中国文化的渊源,也有其来自日本殖民时期的东洋文化的渊源。作为第三代的民俗学家,林承纬的留日背景让他能够更直接与更深入掌握日本的文献,因此当他从反省层次去从事民俗研究的时候,他选择回溯台湾民俗的日本渊源。为了正确掌握日本渊源,他曾经投注许多时间与心力研究日本民俗,并且在2017年出版《信仰的开花:日本祭典导览》,进一步,他也重新釐清日本的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从柳田国男的理论着手,为民俗学建立更深层的方法论思想,而目前即将出版的这本《台湾民俗学的建构》就是这项釐清工作的研究成果。
民俗研究虽非本人的专攻领域,但本人有幸曾经是林承纬教授就读大学时期的老师以及目前任教学校的同事,得知他即将出版这本掷地有声的学术着作,能够为之写序,深感荣幸。这本书的学术品质与价值,林承纬已经让我们清楚看见他在台湾民俗学的学术系谱之中的传承意义与地位。
廖仁义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美学博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