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陈夔龙
  • 梦蕉亭杂记
  • 回忆录
  • 历史人物
  • 清史
  • 地方志
  • 笔记文献
  • 晚清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任清末总督、巡抚,官居一品的重臣陈夔龙,身处官场核心,结交当朝政界要人,以善于记人记事之功,走笔收录于其回忆录《梦蕉亭杂记》中。

  其事变所经,记载翔实,足备论世者之参稽。谓为公之政书可,谓为国之史稿亦可──冯煦

  《梦蕉亭杂记》是作者陈夔龙在1924年所写的自述回忆录。历任光、宣两朝的晚清重臣,身处政治中心的陈夔龙善于记事,许多重要事件如:戊戌政变、庚子拳乱、慈禧西逃、八国联军入京、签订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等皆见于书中。

  另外,作者又多与清末政界要人交往,《梦蕉亭杂记》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将近60位!包括:慈禧、光绪、宣统、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瞿鸿禨,乃至廖寿恒、张荫桓、张佩纶、俞樾、王闿运等等,都有专条记述。尤其作者与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对话过程,更是详加记载,其珍贵可见一斑。

  《梦蕉亭杂记》所记乃作者亲历、亲闻之外,更是把自身经历及清代荣枯史融于书中,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常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本书由文史专家蔡登山专文导读,喜爱清代史的读者们绝不能错过!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宛如晚清纪录片的珍贵回忆录!
  ★作者亲历、亲闻重要历史事件──戊戌政变、庚子拳乱、慈禧西逃、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并详实侧写60位重要历史人物──慈禧、光绪、宣统、恭亲王奕䜣、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瞿鸿禨、廖寿恒、张荫桓、张佩纶等,凝聚诸多珍贵史料。
 
湖海遗珍:近代士绅的家国情怀与社会图景 本书收录了多位晚清至民国时期活跃于政坛、实业界、文化界的杰出人物的私人日记、书信集以及口述史料,旨在从一个更为微观、个人的视角,重构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社会肌理与士人命运。 这部汇编并非聚焦于某一位重量级人物的宏大叙事,而是力求呈现一张多维度的历史切片,展现了在王朝更迭、中西碰撞的剧烈转型期,知识分子、地方豪绅以及新兴实业家们是如何理解、适应并试图影响时代洪流的。全书依照时间脉络和主题,精选了二十余份珍贵文本,每份文本都附有详尽的校注和背景介绍,确保读者能够理解这些私人记录产生的历史语境。 第一辑:风雨故园——地域社会的变迁与士绅的挣扎 本辑收录了三份重要的家族档案,它们主要聚焦于江南及华北平原的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应对太平天国动乱的余波以及随后的自强运动对地方权力的重塑。 1. 《苏南乡绅日札(光绪初年)》: 这是一套由一位苏州府下辖县绅所撰写的日记。记录细致入微,涵盖了在地方团练解散后,士绅如何平衡与新式官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地方水利工程的纠纷,以及对西方教会活动的警惕与试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札中详尽记载了地方税收、赋役的实际运行情况,揭示了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地的复杂性和地方精英的“实用主义”应对策略。其中,对于科举废止后,家族子弟前途的焦虑,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2. 《直隶故吏函牍集(同治中后期)》: 这部分主要展示了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直隶地区地方官员(非中央重臣)之间的频繁通信。信件内容围绕着铁路修建的征地问题、开矿引资的风险评估,以及对地方叛乱残余势力的清剿策略。这些往来信件,生动地展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地方实践层面所面临的实际困境——钱从哪里来,技术人才如何引进,以及如何安抚传统观念强烈的百姓。信件中流露出的对“开眼看世界”的既向往又恐惧的复杂心态,是理解那个时代官僚群像的关键。 3. 《豫中商贾往来账目与书信(光绪末年)》: 从一个商人而非官员的视角切入。这份材料展现了河南腹地传统商帮在北方战事频仍(如义和团运动的后遗症)背景下,如何维持供应链并应对金融动荡。账目清晰记录了白银、铜钱、票号汇兑之间的汇率波动,以及他们为地方驻军提供军粮的“军商”身份。书信中则多次提及对“新政”的观望,以及对土地兼并的担忧。 第二辑:实业之光与新式教育的萌芽 本辑侧重于晚清“富国强兵”思想在实业救国层面的早期探索,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4. 《轮船招商局早期职员回忆录(手稿本)》: 这份回忆录由一位参与了轮船招商局创立早期的中层技术人员撰写。他详述了在官督商办体制下,如何协调官僚权力与商业运作的矛盾。其中,对船员培训的困境、与外国船运公司的恶性竞争,以及内部管理中的腐败现象,都有坦诚的记录。这份材料提供了理解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的第一手资料。 5. 《南洋公学初期师生通信录》: 收集了早期留学生回国后,在南洋公学任教的几位新派教师之间的通信。通信内容涉及课程设置的取舍(如中国经典与西方科学的比例)、教学方法的冲突,以及如何平衡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科学精神的讨论。信件中,对“体用之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提出了许多尖锐的质疑。 6. 《湖北矿务局筹备记录(光绪末年)》: 这是一份包含了技术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与地方乡绅谈判记录的汇编。它展示了在国家层面推动的矿产开发,如何在地方具体实施中遭遇的阻力——既有地方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坚持,也有对工厂污染的恐惧。报告中对地质勘探的简要描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工程技术人才的稀缺。 第三辑:文明的碰撞与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 本辑聚焦于知识精英阶层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输入时的内心挣扎、文化选择与政治倾向的萌动。 7. 《留日学生日记摘录(庚子事变前后)》: 记录了数位在东京学习军事、法政的中国学生,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思想剧变。日记从最初对西方制度的盲目崇拜,迅速转变为对国家危亡的深切焦虑和对体制内守旧势力的强烈不满。其中,对“革命”思潮的接触和思想路线的争论,清晰可见。 8. 《京师译学馆教师笔记残篇》: 由一位主要负责翻译西方法律和政治著作的教师所撰写。笔记记录了他在翻译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时,如何寻找最恰当的中文对应词汇,以及在处理“自由”、“主权”等概念时所遇到的文化和哲学困境。这部分材料揭示了现代政治术语进入中文语境的艰难过程。 9. 《晚清小说评论集(节选)》: 收录了几篇当时知识分子对新型小说(如谴责小说、社会小说)的评论文章。评论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载道”标准,开始探讨小说在启迪民智方面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弊端的揭露深度。文章反映了文化领域中“新旧”观念交锋的细微之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避开了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转而通过这些私密性的文本,捕捉到了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在面对历史转折点时,那种既真实又复杂的情感与行动逻辑。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鲜活的、未经修饰的历史现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陈夔龙(1857-1948)


  陈夔龙,字筱石,号庸庵,别署庸庵居士。宣统元年(1909)六月,日本明治天皇授予宝星勋章,同年十月,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乃朝廷一品大员。陈夔龙善诗、工书法,一生出过几十本诗集,计有《松寿堂诗抄》、《花近楼诗存》、《鸣原集》等。1948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编者简介

主编/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与《杨翠喜‧声色晚清》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 晚清重臣陈夔龙和《梦蕉亭杂记》/蔡登山

冯序

原序

卷一
为官之道
荣禄之汲引
唐炯刀下余生
马厂舞弊案
翰林自命太高
李鸿章知人善任
荣禄反对己亥建储
高、张休致
张荫桓获谴
李端棻谴戍新疆
戊戌六君子之死
端王之颟顸
接济四恆巨款
许、袁蒙冤
端王欲炮击使馆
李秉衡之两端
筹办西狩车马
岑春煊之崛起
庚子留守北京
义和团索米
崇礼避祸
署理顺天府尹
辛丑条约之签署
惩办庚子祸首
荣禄执掌武卫军
肃顺之跋扈
南沈北李结怨
荣禄宦海沉浮
荣禄精柳庄术
军机处之延革
会试之神助
廖寿恒仕途坎坷
丁宝桢之清廉
许庚身之练达
丙戌赶考
刘坤一之通达
重修正阳门城楼
禁止私运米粮出洋

卷二
刚毅之粗鄙
荣禄奏保袁世凯
袁世凯依附荣禄
疏濬运河
张佩纶之风骨
主持河南乡试
拜祭河神
甲辰会试
官场之敷衍
河南剿匪
戊戌裁撤冗官
丁氏父子皆大任
回銮跸路工程
丁宝桢治蜀
瞿鸿禨入直军机
李鸿章谋考差
王闿运老来昏聩
丁未政潮
鹿传霖之清通
庚子几遭不测
灾年请铁牌
丁李为至交
江南多名胜古蹟
朱之榛堪称能吏
俞樾之博学
陈启泰遭倾轧
万寿节观戏
汉口民变
张之洞经营武汉
状元多出于江浙
安庆兵变
武昌营房设置不当
捐建崇陵
晚清官场糜烂
天津学潮
杨士骧补缺
清廷退位
晚清官场盘根错节
清廷气数已绝
滦州兵变
辛亥天津民心浮动
辛亥以后事不忍记载

图书序言

导读

晚清重臣陈夔龙和《梦蕉亭杂记》

蔡登山


  陈夔龙(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号庸庵,别署庸庵居士。原籍江西抚州,其父陈欣煜任过贵州青溪、龙里、普安县令,遂占籍贵州省贵阳人。八岁时丧父,家境日贫,赖其母姜氏抚养成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十六,中取秀才。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乙亥恩科考取贵州乡试举人第一名,之后累次科考皆不中。光绪十年(一八八四)曾为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幕僚。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中丙戌科进士,同榜进士有徐世昌、杨士骧、冯煦、宋育仁、王树枬、陈三立、赵以炯诸人。陈夔龙殿试系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赐「同进士出身」),不得入翰苑,仅授兵部主事。所有部门中,兵部最为清苦,且难有补缺晋升的机会,陈夔龙乃在兵部待了十年之久。

  直到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五月,因有人参奏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嗜杀无辜,兵部尚书荣禄奉旨查办,陈夔龙作为随员一同前往天津。查办的结果是袁世凯深得荣禄的赏识,被保了下来,袁世凯自此成了荣禄的亲信。而陈夔龙办事恭谨,荣禄对他也青眼有加。荣禄善相术,曾对他说:「观君之骨相气色,五年内,必有非常之遇。」此虽是荣禄闲暇之谈,但其实已经暗寓提携之意。不久陈夔龙已升至郎中,兼任总理衙门章京,官至正五品。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六月,已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奏调陈夔龙到北洋任职,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却极力挽留陈,在征得荣禄的同意后,陈夔龙仍留在总理衙门任职,且深得李鸿章赏识。不久,陈夔龙由兵部侍郎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已官至四品。

  光绪二十六年(一九○○)五月顺天府尹出缺,得兵部尚书黄禄保举,陈夔龙迁顺天府丞,旋署府尹,官至正三品。春夏之交,在端亲王载漪等一班心怀叵测之徒的煽惑鼓动下,原本在乡间活动的义和团迅速在北方大地上蔓延开来,载漪对陈夔龙这类办过外交事务的人忌恨在心,陈夔龙也恐蹈危机,于是卸任顺天府尹,改任太仆寺卿,仍为正三品。同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陈夔龙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八大臣之一,佐庆亲王奕劻办理和谈的事宜,又再任顺天府尹。作为顺天府的行政长官,陈夔龙向山东、上海等地求援,得到棉衣裤上万套,分发到难民手中;又向联军索回被扣压的部分粮食,开粥厂以解难民之饥,京城局势日趋平静下来,上上下下对陈夔龙一片赞誉之声。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三月,升任河南布政使,但仍以二品大员的身分继续留在京城,一面参与和谈,一面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稍后不久,两宫准备返京。因遭遇战火,京城已残破不堪,必须在两宫回来之前整修一番。慈禧亲点由陈夔龙负责整修工程,历时三个月完成。十月,升任漕运总督,官至正二品。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三月,调任河南巡抚。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四)是大清的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在河南贡院举行,陈夔龙以豫抚派充知贡举(督率官役,经理试事),正考官为大学士裕德,副考官为尚书张百熙,是科会元乃荼陵谭延闿(组安)。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正月,改任江苏巡抚,重修姑苏(即苏州)城外寒山寺,并请德清俞樾(曲园)补书「枫桥夜泊」诗刻石。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七月,升任四川总督,十月他进京受命,适逢慈禧太后生日,留京给太后祝寿,被赏在紫禁城内骑马。接着他请假三个月回贵州扫墓,动身之时,时任军机大臣袁世凯、铁良等一批重量级人物亲往车站送行,一时冠盖云集,那场面相当壮观。扫完墓后,未上任忽接令改调任湖广总督。宣统元年(一九○九)六月,日本明治天皇授予宝星勋章,同年十月,继端方之后,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时的陈夔龙已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了。宣统二年(一九一○)十二月,奉派与东三省总督钖良、两江总督张人骏、湖广总督瑞澂、云贵总督李经羲参订外省官制。

  辛亥武昌起义后,十一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一月四日),联同各省督抚赵尔巽、钖良、段祺瑞、陈昭常等电奏清廷,请令亲贵大臣将存于外国银行存款提出,以充军饷,翌日下诏照办;十二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二月三日),因病乞休,移居天津租界,遗缺由张镇芳继任。同月二十五日(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廷下诏退位。

  一九一三年九月,陈夔龙移居上海租界,以遗老自居。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一九一五年,在上海与清朝遗老陈三立、冯煦、沈曾植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张勋复辟,被废帝溥仪任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举事不济后,再度匿居沪上,以风月自娱。

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幽囚曹琨,将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对此更是痛心疾首,他「瞻望北庭,神魂飞越」。同年,年六十七岁,写成《梦蕉亭杂记》一书。翌年刻印分赠亲友。

  一九三二年是陈夔龙考取秀才的六十周年,照旧例「重游泮水」。「重游泮水」是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庆贺仪式。童生考入府、州(县)学满六十年时,要隆重举行庆典仪式,由学政或是总督、巡抚颁发「重游泮水」的匾额。庆典仪式上,这些高寿的秀才要和初入泮的新科童生一起参加入学仪式。作为曾考中生员而享高寿的庆典,地方官员亦要到场作贺。

  清代科举制度中,举人于乡试取中满周甲(六十年)之期再逢足科乡试,经奏准得赴为新科举人所设之鹿鸣宴,谓之重宴鹿鸣,以庆贺曾取中举人而享高寿。而陈夔龙中举六十周年本是一九三五年,但因光绪元年乙亥(一八七五)属恩科,循旧例准上届同治癸酉(一八七三)正科,遂以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三)癸酉农历九月为「重宴鹿鸣」之期,废帝溥仪赏以「太子少保」衔,尽管国步已改,科举久废,陈夔龙仍率先赋诗,以示当时有资格「重宴鹿鸣」各人,如湘潭秦炳直、泸州高树、无钖杨志濂等人,遍索海内亲友知交赐和。翌年,倩陈宝琛题耑,精印《庸庵尚书重赋鹿鸣集录》四册,以为纪念。一九四二年,陈夔龙年八十六,五月,以子孙戚友怂恿,提早四年(原应为一九四六年),举行「重宴恩荣」(中进士六十週年),于沪寓唱堂会两天,大事庆祝。

  据江上行的文章说:「今人每谈到昔日上海盛大堂会戏,辄以杜月笙家祠落成为翘楚。其实不然,若论戏码之精彩,人选之出众,当推陈夔龙过生日那一次堂会戏。」一九三六年适值陈夔龙八十大庆,在寓所连演堂会三天,剧目总数竟达四十出之多。江上行又说:「农历五月初三,是陈夔龙寿诞之期。大约在一九三○年始,他年年过生日在家举办堂会,这在昔日之上海滩上,也是只此一家。陈家堂会可贵的一点是:有不少身怀绝技,轻易不肯出台的京沪票界名宿,辄应约参加,而所演出之剧目,又颇多失传老戏。其中除张伯驹、包丹庭、顾赞臣、孙履安等人外,尚有被称为票界祭酒的『北侗南徐』,侗即溥侗,徐即徐凌云。」

  陈夔龙他始终关心桑梓,他发迹后,有人劝他改籍,他回答说:「今日博取功名,确由黔发迹,黔不负余,余亦不可负黔。」他以自身的财力和声望,收集和印行贵州乡邦文献。曾先后印行了杨龙友的《洵美堂诗集》、《山水移》,重印郑珍的《巢经巢诗文集》,周起渭的《桐墅诗集》,以及《黔诗纪略后编》等。一九四八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二岁,葬于杭州。

  陈夔龙善诗、工书法。诗作最多,一生出过几十本诗集,计有《松寿堂诗抄》、《花近楼诗存》、《鸣原集》、《吴楚连江诗存》、《五十三参楼吟草》、《丙子北游吟草》、《江皖道中杂吟》、《把芬庐存稿》。另有《庸庵尚书奏议》、《水流云在图记》、《梦蕉亭杂记》、《游庐纪程杂记》等。

  陈夔龙曾在八十大寿时撰写〈八十感怀诗〉,其中一句言「一生知己两文忠」,「两文忠」,一为荣禄,另一为李鸿章。李鸿章任用陈夔龙较早,甲午海战时,陈夔龙已在李鸿章手下负责翻译来往电文。后李鸿章因战败暂时失势,被迫出国考察。一八九六年,李鸿章入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就把陈夔龙揽入麾下。而得荣禄赏识后的陈夔龙,此后的仕途日益平坦,最后跻身于京堂之列。荣禄死后,陈夔龙就没有后台了。这时候,他急需寻求新的靠山。放眼当时的权贵,身为军机处领班大臣的庆亲王奕劻是最有权势者。陈夔龙曾娶过三任老婆,前两个都是因病离世,最后娶的许禧身是浙江杭州的名门望族,许禧身之父许乃恩,举人出身,有兄弟其中三人进士,四人为举人,尽是科第出身。门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额。许禧身的哥哥许祐身为俞樾的女婿。许禧身为人大方,礼节也十分纯熟,和奕劻的三个女儿以姊妹称唿,便时常在庆王府走动。庆王府奕劻的福晋看她和气不过,便以老卖老,认她做了干女儿。陈夔龙升任漕运总督后,后又历任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要职,夫人许禧身自然是出力不少。

  宣统二年正月,御史江春霖奏参奕劻,斥以「老奸窃位,多引匪人,如直隶总督陈夔龙为奕劻之干女壻,安徽巡抚朱家宝之子朱纶为载振之干儿。」疏入,清廷斥其荒诞不经,谕令明白回奏。春霖旋覆奏,援引证据,言之确凿。指称「夔龙继妻为前军机大臣许庚身之庶妹,曾拜奕劻福晋为义母。至朱纶拜载振为义父,乃袁世凯所引进也。」朝旨以春霖莠言乱政,命回原衙门行走。所谓原衙门乃指翰林院,时已撤销,春霖实无处可走。惟其封奏闹动朝野。北京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广和楼酒肆,向唯一班名士䜩集之所。出现了没署名之题壁诗二首,亦闹传都门。此诗闻系出冒鹤亭之手(但冒鹤亭时官农工商部郎中,载振为原奏调补官之旧日长官,似不应不留余地至此。民国后,陈夔龙退隐沪滨,常有诗酒之会,冒鹤亭迄未去过一次,或亦不无可疑)。

  其一:
  公然满汉一家人,干女干爷色色新。
  也当朱陈通嫁娶,本来云贵是乡亲。
  莺声呖呖唿爷日,豚子依依念母辰。
  一种风情谁解得?劝君何苦问前因。

  其二:
  一堂两世作干爷,喜气重重出一家。
  照例自然称格格,请安应不唤爸爸。
  岐王宅里开新样,江令归来有旧衙。
  儿自弄璋爷弄瓦,寄生草对寄生花。

  这两首诗,除讽刺庆亲王父子,还牵连到后来成为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及安徽巡抚朱家宝。陈夔龙贵州人,朱家宝云南人。「也当朱陈通嫁娶,本来云贵是乡亲」一联,天造地设,妙合无间。陈夔龙的继妻许氏拜奕劻为义父,朱家宝的儿子朱纶,拜奕劻之子载振为干爹。因此诗中有「干女干儿」之句,奕劻父子是满人,朱、陈是汉人,故曰「满汉一家人」。岐王为唐玄宗弟李范,借喻奕劻。「开新样」指以声色自娱。「江令」一句,说的是御史江春霖因弹劾奕劻,奉旨申饬,着回原衙门行走(所谓「回原衙门行走」,例如江春霖是由翰林院编修升御史的,不称职,令其回到旧日服务的翰林院行走)。古人将生男孩称为「弄璋」,生女孩称为「弄瓦」,载振收干儿子喻为「弄璋」,奕劻收干女儿喻为「弄瓦」,十分贴切准确。寄生草喻朱纶,寄生花喻许夫人。题壁诗工稳熨贴,风趣无伦。「唿格格」、「唤爸爸」、「江令归来」、「歧王宅里」,运实于虚,声口如活,一时传遍九城。

  《梦蕉亭杂记》是陈夔龙的自述回忆,在一九二四年他六十七岁时所写的。由于陈夔龙历经光绪、宣统两朝,并且历任要职,经历晚清从戊戌到辛亥的重要事件,如戊戌政变、庚子义和团入京包围使馆、慈禧光绪西逃、八国联军入京、《辛丑条约》的签订,到辛亥革命等。由于陈夔龙身处政治漩涡中心,其所交往又多为清末政界要人。因此也是同为前清遗老的冯煦评其书说:「其事变所经,记载翔实,足备论世者之参稽。谓为公之政书可,谓为国之史稿亦可。」而陈夔龙也自己说:「而前此一生之经历,暨耳所闻,目所见,虽无可述,亦有足资记忆者。爰成随笔若干条,命儿子昌豫录之,名曰《梦蕉亭杂记》。」他把他自身的经历及荣枯史也融于其中。因为许多事件是他亲历、亲闻者,其史料价值极高,常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

  据粗略统计,《梦蕉亭杂记》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接近六十位,陈夔龙不仅善于记事,也善于写人。其中王公贵冑包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宣统皇帝、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奕劻等,重臣则有: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瞿鸿禨、鹿传霖乃至廖寿恒、张荫桓、张佩纶,甚至着名文士如俞樾、王闿运等等,都有专条记述。尤其是对于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诸人,则不厌其烦地详加记载,有多至十数条者,其中有些记载则是这些人与陈夔龙的对话,其珍贵可见一斑。

  庚子事变后慈禧西逃,陈夔龙留守北京,后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八大臣之一。协助李鸿章、奕劻议和。他不仅如实记录了各帝国主义威胁、恐吓及蛮横无理的情状,也屡屡道出清方奕劻、李鸿章等人的软弱、无奈和低声下气的情态。陈夔龙在记述或回忆这些过程中,也难免加入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感情色彩,包括对某些重要事件选择回避或隐讳,也是不容否认的。
 

图书试读

§戊戌六君子之死

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维时皇上尚在勤政殿接见日相伊藤博文,宫中、府中不暇传宣警跸,慈驾已回西苑。越日,允皇上之请,出而训政。步军统领、五城番役拿获案犯康广仁、刘光第、杨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六人,世所称「六君子」者。奉旨以案情重大,着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会同刑部,严行审讯。嗣复命御前大臣督同审讯。定例,御前班次在军机内阁之前,众推庆邸领衔(时官御前大臣)。天尚未辨色,邸堂忽命材官来余寓所,促入府商议要件。余遵谕赶往。铁君良亦至(时为工部司员,后官江宁将军)。邸云:「康广仁等一案极为重大。吾忝领班,不能不借重两君,速往刑部会讯。」并谓:「同案六人,情形亦复不同。闻杨君锐、刘君光第均系有学问之人,品行亦好。罗织一庭,殊非公道,须分别办理。君等到部,可与承审诸君商之。」余等趋出,时甫上午九钟。爰往译署,先行片文咨照刑部,略述奉派会审缘由。讵余车甫至西交民巷口,部中番役来告,此案因今早某京堂封奏,请勿庸审讯。即由刚相传谕刑部,将六人一体绑赴市曹正法。缘外间讹言孔多,有谓各公使出而干涉,并谓一经审问,恐诸人有意牵连,至不能为尊者讳。是以办理如此之速。余不曾亲莅都堂,向诸人一一款洽。过后思之,宁非至幸。时戊戌八月十三日之事也。

用户评价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深藏的历史情怀。陈夔龙,作为晚清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其一生经历与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由他亲笔撰写的回忆录,对我而言,绝对是探寻那个时代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我一直以来都对晚清时期那种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却又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特别着迷。我迫切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陈夔龙对于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时刻,比如甲午海战的失利,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的铁蹄,以及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他所处的具体位置,他所看到的真实景象,以及他内心深处的考量和挣扎。书名里的“梦蕉亭”三个字,似乎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往昔的追忆,我很好奇这是否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或者是一种象征。我想了解,作为一个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人物,他是如何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的?他对那些历史人物,如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还有那些晚清重臣,如李鸿章、张之洞,会有怎样的评价?他是否有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秘闻,或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不同于官方记载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具象的晚清,一个充满人性、充满斗争、充满无奈却也孕育着希望的时代。

评分

拿到《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无论是从书的物理重量,还是从书名所蕴含的历史分量来看,都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陈夔龙,这个名字在晚清史的画卷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身居高位,参与了许多关键的政治决策,其视角是极为独特的。对于我这样热爱历史,尤其是对那个风云变幻、充满危机与转机的晚清时代,有着无限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我非常想知道,陈夔龙是如何看待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困境的?他对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于变法图强的呼声,对于列强的步步紧逼,究竟有着怎样的认知和判断?书名中的“梦蕉亭”,带着一丝诗意和宿命感,让我好奇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他个人对过往的回顾和感慨。我想了解,在他漫长的仕途生涯中,那些让他感到自豪的时刻,那些让他深感遗憾的经历,以及那些让他难以忘怀的人物,比如他对慈禧太后是如何评价的?他对那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他人,如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又有怎样的交往和看法?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晚清,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时代印记的真实过往。

评分

刚拿到《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这本书,就觉得封面设计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部活着的史书。陈夔龙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对晚清史稍有了解的人来说,绝不陌生,他是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官至大学士,权倾朝野,其经历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绝伦。我一直对晚清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年代,无数的英雄豪杰和奸佞小人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波诡云谲的政治大戏。而陈夔龙的回忆录,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透过一位核心人物的眼睛,去窥探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迫切想知道,作为身处权力中心的他,是如何看待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的?他对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比如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究竟有着怎样的亲身感受和深刻反思?书名中的“梦蕉亭”这三个字,也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它或许象征着某种隐逸情怀,又或者是一种对过往的回味与寄托。我希望在书中能够看到陈夔龙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对于官场的得失,对于那些曾经共事过的达官显贵,甚至是他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关键人物的评价,能够有更为真实、不加修饰的记录。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他作为一个身居高位者,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故事感。陈夔龙,作为晚清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回忆录对于我这种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充满挑战的晚清时期,充满着求知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命运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我迫切地想知道,陈夔龙作为一位身居高位者,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困境的?他对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庚子之乱的动荡,以及对辛亥革命的到来,有着怎样的亲身经历和深入骨髓的感受?书名中的“梦蕉亭”三个字,给我一种宁静致远、回味悠长的感觉,我很好奇这是否象征着他个人在仕途之外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温柔回望。我想深入了解,他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是如何处理各方势力关系的?他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核心人物,以及像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晚清名臣,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交往的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加充满人情味的晚清,不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隐藏在其中的个人情感和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评分

这部《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早就听说过陈夔龙的名字,他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的实权人物,经历了庚子之乱、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有机会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书名中的“梦蕉亭”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仿佛能将人带回到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我非常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重大事件的独到见解。比如,他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他对慈禧太后的印象是正面还是负面?他对那些跌宕起伏的宫廷政治斗争又有怎样的内部观察?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我知道,历史的真相往往扑朔迷离,而亲历者的回忆录,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却能提供宝贵的、来自第一手的资料,帮助我们拼凑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官场的复杂性,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甚至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除了政治军事大事,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文化风俗的变迁。毕竟,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生存和奋斗的背景。这本书的篇幅想必不小,能够这样巨细靡遗地记录下自己的经历,陈夔龙先生的心血可见一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思绪随之穿越时空,去见证那个动荡而又充满转折的时代。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梦蕉亭”三个字,带着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柔与怀旧,让人仿佛能闻到一丝丝古朴的书卷香。而“晚清重臣陈夔龙”这几个字,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一位曾经在晚清政坛呼风唤雨的关键人物,留下的亲身回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晚清这一段波诡云谲、动荡不安的时期,有着特别情结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充满好奇,而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恰恰能够满足我这种求知欲。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陈夔龙先生对于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比如甲午战争的惨败、庚子之乱的混乱、以及最后辛亥革命的到来,有着怎样的亲身经历和独到见解。他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被简化处理的复杂政治斗争?他对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慈禧太后、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记忆?我希望他能够还原那些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氛围和权力博弈。同时,我也对他作为一位官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自身的挑战和诱惑,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的个人印记,我期待着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情感。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这书名自带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神秘色彩,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陈夔龙,晚清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视角,对于我这个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晚清时代,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社会百态以及人物命运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我非常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陈夔龙对于那些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关键事件,例如甲午战争的惨败、庚子事变后的屈辱,以及清末新政的改革,有着怎样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感悟。书名中的“梦蕉亭”三个字,给我一种宁静而又怀旧的感觉,我好奇这是否是他个人情感寄托的象征,或者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回味与总结。我想深入了解,作为身居高位,经历过无数政治风浪的他,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朝廷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他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核心人物,以及像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晚清名臣,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交往的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加充满人情味的晚清,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冰冷文字,更是充满了个人情感、时代印记和历史洪流中人物的真实写照。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这部作品,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这个历史爱好者。陈夔龙,这个名字对于熟悉晚清历史的人来说,绝非等闲之辈,他曾是晚清政坛的重臣,其经历必然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一直以来都对晚清那段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时期,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我无比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陈夔龙本人对那些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关键事件,比如洋务运动的兴衰,甲午战争的惨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以及晚清政府最后的改革与挣扎,有着怎样的亲身观察和深入的见解。书名中的“梦蕉亭”,带着一丝古典的韵味,似乎暗示着回忆者在平静的叙述中,也融入了个人情感的羁绊和对过往的追思。我想了解,作为身居要职的他,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他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核心人物,以及那些同样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晚清重臣,比如李鸿章、张之洞,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交往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晚清图景,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是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无奈、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以及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光看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陈夔龙,晚清时期权倾朝野的大臣,他的回忆录,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移动的晚清史。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岁月有着深深的着迷,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那些命运多舛的历史人物,都让我无比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陈夔龙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他是如何参与和影响那些重大决策的?书名中的“梦蕉亭”,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诗意,我很好奇这是否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或者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象征。我想深入了解,作为身处权力核心的他,是如何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他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关键人物,以及像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样的晚清名臣,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交往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晚清,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时代印记的真实过往。

评分

《晚清重臣陈夔龙回忆录:梦蕉亭杂记》这部书,自从听说了它的存在,就一直在我心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陈夔龙,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大臣,经历了无数历史的巨变,其回忆录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扇窥探晚清政治运作和历史真相的绝佳窗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涌现出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陈夔龙对于晚清末年那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比如戊戌变法、庚子赔款、以及清末新政等,有着怎样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书名中的“梦蕉亭”三个字,自带一种古韵和故事感,让我不禁猜测,这是否是他个人情感寄托的所在,又或者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隐喻。我非常好奇,作为身处权力中枢的他,如何看待当时的朝堂斗争?他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这些关键人物,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印象?他是否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宫廷内幕,或者对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不同于正史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感受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甚至是被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打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