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

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科普
  • 历史
  • 文化
  • 趣味
  • 入门
  • 自白
  • 考古发现
  • 田野调查
  • 大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考古不是挖恐龙,别再误会考古学家了!~
  苦中作乐,才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最高境界!


  中国知识分子中,
  有三种职业的人是直接与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农民兄弟发生利害关系的。
  一是医生,治病救人;
  二是老师,教书育人;
  三是考古队,专挖死人?!

  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不是挖宝?
  在中国,有一些人看不太起考古人,有许多人看不太懂考古人,
  产生了很多让以考古维生的人忍不住拍砖的误解:
  ◆误解一:考古学家是打着国家旗号的盗墓贼?
  ◆误解二:挖出恐龙骨头和巨大鳄鱼化石,是考古学家的事?
  ◆误解三:考古人很会鑑定文物?退休后晋升收藏家或文物估价师?

  一提到考古,就浮现一群人灰头土脸地蹲在坑里,
  左手拿把小刷子,右手握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剔土推,生怕把文物弄坏的画面。
  考古学家得要把一下登上半山腰汗透衣襟、一下掘地三尺浑身冰冷的苦差当唿吸,
  正餐吃泡面加热水,衣裳是绷带缠手铲,
  在考古界,有一条闻名的顺口熘:
  「嫁人不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来,带回一堆臭衣裳。」
  要端这碗考古饭,还真是不容易。

  作者高蒙河投入考古近40年,在复旦大学开设《大众考古学》,
  毕生以「考古普及化」为目标,
  用生动易懂的小品文将「硬知识」转换成「豆腐块」般好入口的软度,
  打破考古「非常纯学术,极端象牙塔」的成见。

  下笔秉持四大原则:
  ①不赘述专业论文。
  ②少讲道理,多讲故事。
  ③轻结果,重过程,多说考古幕后故事。
  ④放下身段,能说白话就不端术语。
  让民众大喊「so得斯嘎~!」让考古人不再寂寞觉得冷。
 
  ★★考古队,考古队,吃喝拉撒睡,配合要到位!
  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挖之前准备工作也得有个着落,
  银赏要下足,锅碗瓢盆也得备齐,
  周遭居民的权益更要打点,以免不小心上演「考古恩仇记」……
  书中用搭厕所,找澡堂、找睡处等章节,到考古开工现场熘一遭,
  体验考古学家的人生滋味。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替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
  会挖,是考古人的看家本事。但总不能只会挖。
  考古学家不仅要会挖,还要会思考,会跟上层、居民打交道,做行政协调,
  要有本事把挖到的东西说出个子丑寅卯,研究出点条条道道。
  该尊奉哪位牛人,有哪些技术,甚至防盗祕笈,篇篇扎实,
  练就实实在在的考古厚功力!

  ★★「考古不藏古」,专业考古人的潜规则!
  考古是挖的是文物,瓜田李下,忌讳多多,以免犯了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戒律。
  考古人会不会鑑定,能不能鑑定?什么该挖,什么不该挖?
  划清「盗墓贼」和「考古学家」的职业界线!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员  王舒俐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主编  胡川安

读者好评

  ◎终于有种久违的看书新鲜感了。作为历史系的,老被别人当成是考古挖坟鑑宝的,让我无语。这书不错,澄清了很多对考古的误解,而且有很多八卦段子,挺适合状态低迷时作闲书看。——撑小兵

  ◎表面嘻哈,内实心酸。澄清了公众对考古的诸多误解,值得一读——存悔
  ◎看看考古人苦中作乐,我有种幸灾乐祸的快乐。——Fancy
  ◎本书从书名、标题、行文均极为通俗,却「俗」得恰到好处。——陈洪波
  ◎这本书把一件严肃的事情当成乐趣来说,苦中作乐才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最高境界吧!——加菲猫贝
迷失的星辰与失落的文明:一部跨越时空的考古探险录 作者:[此处填入一个虚构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学家名字,例如:亚历山大·维斯珀] 出版社:[此处填入一个虚构的、听起来严肃且有分量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寰宇地理文库] ISBN:[此处填入一个虚构的、看似真实的ISBN编号] --- 图书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总是在寻找“我们从何处来”的答案。然而,那些埋藏在地底深处的遗迹,远比教科书上的记载更为复杂、更富戏剧性。《迷失的星辰与失落的文明》并非一部循规蹈矩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深入人心、充满泥土芬芳与未解之谜的探险日记。 本书的作者,亚历山大·维斯珀博士,是一位在世界各大洲的荒野中跋涉了四十余年的资深考古学家。他拒绝将考古学仅仅视为对碎片和陶片的整理,而将其视为与逝去文明进行对话的唯一途径。这本书,是他对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被时间侵蚀得几近消亡的“次要文明”的深情回望与大胆假设。 第一部分: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影与迦南的低语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然而,维斯珀博士的视角并非聚焦于苏美尔或巴比伦的宏伟宫殿,而是深入到幼发拉底河畔那些不起眼的村落遗址。 章节亮点——《泥板上的低语:被遗忘的赋税官僚体系》: 维斯珀博士在一次对乌尔(Ur)郊外小型行政中心的挖掘中,发现了一批保存异常完好的、描绘日常经济往来的泥板。这些泥板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宏大的战争和君王事迹背后,是极其精细和残酷的基层税收制度。他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生活记录的解读,重构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挑战了以往认为早期城市社会僵化的传统观点。他甚至利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还原了部分泥板上残存的墨水成分,推测出记录者可能使用的植物染料来源,从而暗示了特定地区间微妙的贸易联系。 章节亮点——《迦南的十字路口:铁器时代的信仰变迁》: 在黎凡特地区,作者带领我们追随一条被古商队频繁使用的路线。他考察了一系列位于山坳中的小型祭祀场所。这些场所的文物显示出强烈的“混血”特征——既有埃及神祇的符号,又有美索不达米亚的星象学印记,同时夹杂着本地母神崇拜的痕迹。维斯珀博士认为,迦南并非仅仅是文化融合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筛选、整合外部信仰的“精神炼金术中心”。他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对祭祀坑中动物骨骼和香料残余的鉴定,来推断不同信仰仪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更迭。 第二部分:大洋彼岸的孤立王国——安第斯山脉的“盲点” 跨越太平洋,本书的下半部分转向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神秘世界。这里的考古发现常常被印加帝国的辉煌所掩盖,但维斯珀博士将焦点放在了提瓦纳科(Tiwanaku)和瓦里(Wari)文化鼎盛之前,那些尚未被完全驯服的早期高原文明。 章节亮点——《青金石的轨迹:来自亚马逊的信号》: 维斯珀博士在的的喀喀湖东岸的一个前印加墓地中,发现了一批令人费解的陪葬品——几块颜色和质地都明显不属于高原地区的岩石碎片。通过地质学家的合作,他追踪这些碎片的源头,发现它们可能来自遥远的亚马逊雨林深处。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安第斯高地与低地之间交流稀少的观点,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更古老的时期,存在着一条横跨南美大陆的、由特定稀有资源驱动的秘密贸易网络。他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使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这些岩石的微量元素进行比对,以确定其确切的地理起源。 章节亮点——《奇穆的迷宫:水利工程与社会控制》: 秘鲁北部的奇穆王国(Chimú Kingdom)以其精湛的金匠工艺闻名,但维斯珀博士更关注他们赖以生存的庞大水利系统。他带领读者走进了兰巴耶克(Lambayeque)地区被黄沙掩埋的巨大引水渠遗址。他不仅仅是绘制了水渠的布局图,而是深入研究了水流动力学模型,推算出在不同干旱年份,这些系统如何被社会精英用来作为控制农民和维持政治权威的工具。书中附有详细的工程剖面图和计算机模拟分析,揭示了古代工程师在缺乏现代测绘工具的情况下,如何精确地掌握坡度和流量的奥秘。 第三部分:被时间遗忘的“边缘”故事 本书的收官部分,则探讨了一些考古学界常因资料稀缺而选择性忽视的“边缘”文化,这些文化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适应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章节亮点——《斯堪的纳维亚的迷雾:铁器时代末期的炼金士》: 在挪威和瑞典的苔原地下,作者研究了一批不同寻常的铁器时代晚期小型作坊。这些作坊中出土的工具和坩埚残渣显示出对复杂合金配方的痴迷,超出了当时普遍认为的实用冶金水平。维斯珀博士认为,这些铁匠可能同时扮演了工匠、炼金术士甚至早期化学家的角色。他详尽描述了他们如何尝试在极寒条件下稳定地生产出高碳钢,以及这些“非主流”技术是如何在主流历史记录中消失的。 章节亮点——《西伯利亚的驯鹿之路:冰封记忆的唤醒》: 在西伯利亚冻土带边缘,作者参与了一次对早期萨满教遗址的紧急考古发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许多脆弱的有机材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暴露出来。他记录了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驯鹿皮制成的“神龛”的激动人心的瞬间,以及从中提取出的、描绘了复杂宇宙观的动物骨雕。这些雕刻的纹饰与数千年后鄂伦春族神话中的某些元素惊人地相似,为研究跨地域的原始信仰连续性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证据。 结语:考古学的伦理与未来 维斯珀博士在结尾处,以一种近乎哲学的笔触,反思了现代考古学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如何在保护脆弱遗址的同时,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望?他强调,每一项发现都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多未解之谜的入口。 《迷失的星辰与失落的文明》是一本献给所有对过去抱有好奇心的人的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严谨的田野记录、尖端的科学分析和作者充满激情的叙事,带领读者真正体验考古学家面对历史“沉默的证人”时的那种震撼与敬畏。它证明了,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邃、更为复杂,也更为奇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蒙河


  1958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蒙古族。祖籍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复旦大学分校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1985年回母校吉林大学师从张忠培先生研习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之前曾随林先生进修商周考古学。1993年起在日本东京大学等校做客座研究员。1998年开始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其间师从葛剑雄教授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开拓考古地理研究。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考古方法、先秦考古以及青铜器等。近年倡导公众考古,开设公众考古课程,经常参加文物考古类电视访谈。

  着有《郑和史迹文物选》(合着,1985年)、《灯烛》(1999年)、《铜器与中国文化》(2003年)、《三崃考古纪胜》(合着,2003年)、《长江下游考古地理》(2005年)、《考古不是挖宝》(2009年)。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序

一、考古人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学家
.考古人是最基层知识分子
.苏秉琦的得意之作
.听张忠培讲那考古的事情
.两张老照片三代考古人
.我学考古为哪般
.女人考古好榜样
.考古不藏古
.考古人会不会鑑宝

二、考古队
.考古工地干起来
.考古队旗飘起来
.考古队服穿起来
.考古饭碗端起来
.考古大酒喝起来
.考古陋室住起来
.考古厕所用起来
.考古洗澡说起来
.考古小道走起来

三、考古就是挖宝
.考古发现哪里有
.沙发考古与实验室考古
.我投了曹操墓一票
.考古发现谁更牛
.哪位古人遗存多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化还是五千年文明
.恐龙不关考古事
.考古下限是何时
.别老张罗挖帝王陵墓
.回埋挖出的古墓是何道理

四、考古不是挖宝
.野蛮考古何时了
.兵马俑的叫法不太靠谱
.碳─14技术不是万能法器
.有多少古墓没有墓门
.古墓防腐有哪些招数
.古墓防盗祕笈
.盗墓贼不是啥都盗
.我们处在薄葬时代还是厚葬时代
.考古奖项谁来评
.考古经费哪里来

五、考古好好玩
.我们看到的故宫是哪个年头的
.翠玉白菜真那么好看吗
.圆明园流失文物能不能花钱买回来
.张艺谋奥运会开幕式之缶非缶
.花23亿造地震博物馆荒唐不荒唐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真难看
.中国达人秀与英国考古奖
.马未都与余秋雨谈考古
.考古报导雷人记
.考古当读什么书            
 

图书序言

前言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考古有三个搞法:学考古,做考古,玩考古。 学考古和做考古,带有职业取向,行业性明显。考古学人和考古学家做得,考古玩家做不得,做不来,也未必想做。 玩考古,就不一样了。

  因为它不需要做精专的学问,不需要非说专业人士才听得懂的行话,不需要非得在这个行业里谋生, 不需要恪守每条行规。一句话:「学人做得,专家做得,百姓也能掺和。」老话说,不掺和白不掺和,掺和了不白掺和。曹操墓,就是大家都掺和过,都玩过考古的一个典型案例。因为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你听说过曹操墓,你有过曹操墓是真是假的疑问,你拿曹操墓当过话题,你公开或半公开发表过言论甚或表明过立场等,这要我看,就都算掺和过了考古,玩过了考古,做过了一回公众考古人。可见,公众考古就是人人都能掺和的考古,而不是少数专家才有唯一解释权的考古;就是专家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公众想的不一定是错的考古。

  你向专家说「考古不是挖宝」,对不?你向公众说「考古就是挖宝」,错不? 都很难三言两语掰扯清楚。凡事,说不清楚,挺好玩;说清楚了,也挺好玩。因此,考古好玩。我出这书,就挺好玩。说来话长,长话短说。我是学考古的,从1978年入吉林大学考古科系起,历时10年,1988年从张忠培先生门内硕士毕业。毕业后又差不多做了20年考古,从三崃做到南水北调,直至前两年日渐垂老,这才金盆洗手,挂铲收尘,不再怎么做一线田野考古了。在这30 多年学考古和做考古之中,我还一点点地做起了「出轨」的事,那就是给非专业的报刊写点考古杂文或知识小品文。

  现在手头上能找到的较早的一篇,是发表在《新民晚报》1989年8月17 日的《话说铜敦》。印象中写《话说铜敦》,是有一天听电台广播,讲湖北有家博物馆的一件铜敦被盗,运到了美国,后来又如何追缴回来的事。但主持人功课没做足,把铜敦这种东周古器的「敦」字,发音成了「 d n 」,而文物考古的专业读法应该读「 duì 」。

  于是我给报社投稿,既讲了什么是铜敦,又纠正了读音。没想到还真有同事和亲友看到,叫我以后多写点,他们喜欢看云云。换句话说,上个世纪80 年代末,是我熘出考古三界外,写点闲文野篇之始,也可以算是玩考古之始。我大量给报刊写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考古小品文,是到了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新民晚报》为例,有时兴致来了,每个月都给该报的「夜光杯」等栏目写个一两篇发表,像什么《盗墓贼与洛阳铲》、《陶器鑑定五要素》、《司母戊鼎的新重量》等。

  那时还结合在三崃考古,忙里偷闲,写过《罕见石范出三崃》、《南方甲骨》之类。有时一忙没空写了,编辑会来催,说有读者反应,最近怎么没登高老师的文章, 我们想看呢!也不知是真是假。但这使我晓得了原来社会和读者还真有这种需求,大家对文物考古还是不无兴趣的。而我写作的体会是,把专业语言转换成公众能接受的「豆腐块」文字的难度,原来并不亚于写一篇专业学术论文。

  写学术文章,可以直接入题,高举高打,高谈阔论,不吝笔墨,引经据典,罗列数据,出示图表等。但真的要把这类学术语言、专业文章转化成考古圈外的人都明白,让初中水平的人也都能看懂,做到忠培师所说的「提高基础上的普及」,深入浅出,实在不易。普及文章,看着好懂,动起笔来,既要铺陈,又不能像裹脚布那么长,还要兼顾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等,都是愁煞人的事。

  到了本世纪前后,中国考古界出现了一个学术关键性的转机,那就是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文物观开始发生变化,从原来只关心专业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逐步扩大为社会化的保护和利用,甚至还有了传承一说。虽然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变化归结为重建考古价值,更不能看作解构考古传统,但考古的模式多元化了,考古人的做法也多样化起来,却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也从学考古,做考古,愈加觉得考古好玩,想玩好考古了。于是,也就不满足于只写考古知识小品文,转而写起带有故事性以及评论性的考古随笔来。

  不尴不尬的是,这些随笔有的写得太长,不太符合报纸那种千字文的要求;有的又写得半专业半不专业的,投出去发表也没个去处。趁着博客(中国网路部落格)兴起,我把它们陆续堆积到我在网上开设的「公众考古试验田」博客上去了。这一堆就是几年,被推荐到网站首页或头条的有几十篇,总点击量已有约200万人次,有时写得好玩了,一篇的点击量就能超过10 万人次。

  这样一来,编辑们找我要稿子的也多起来,直接从我博客上转发的报刊也不在少数。去年下半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史立丽女士找我做选题,于是就有了把博文集合起来,出这本《考古好好玩》的想法。但她也向我提出了要求:「一旦成书的话,最好能够『出于博文,高于博文』,也就是说,不必完全照博客来,要多作些删併、填补,博文的痕迹也要适当控制一下。」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按照她说的办。草稿成文后,又让我在复旦带过的学生王太一作了一通全书的校勘和修订。

  我不是考古界最早开博设坛的主,但我与考古界其他几位开博客的考古人不同,他们开的多是学术博客,读者的是小众和精英,属于学院派;我开的是文化博客,也就是玩考古的博客,读者是大众凡人。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只能是半通。

  因此, 我选题和叙事就尽可能做到以下原则:一不上传专业论文;二是少讲道理,多讲故事,当说书的,不当教书的;三是不罗列媒体报导的那种又有什么新发现了的考古结果,多讲述考古是怎么发现的一个个幕后故事,轻结果,重过程;四是放下身段,能说白话就不端术语,尽量以初中或高中程度的读者为写作对象,因为这是中国最大的群体,考古为他们服务,引发他们互动,大家能一起做点什么,挺值!所以,这本《考古好好玩》在很多考古人士看来不过是初写作、浅解读而已,但却是我这些年力求把专业语言转换成公众语言,把专业知识转换为社会文化常识,把考古学扩大到公众考古领域,把考古人的学术生态扩增为知识分子本应肩负的社会公共职责的一个缩影。心有所系,践行斯言:玩好考古,考古好玩。

图书试读

●考古大酒喝起来
 
知识界喝酒,考古人一准儿能拔头筹。这话好像有点大,那就缩小到文科楼。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导师张忠培还未从吉林大学调任故宫当院长,他一届招了我们四个硕士研究生,排行老大的是我的大学同窗,现已位及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的乔梁。他长我两岁,我只能屈居老二,毕业工作了几年后,又到吉林大学回炉。行三的是而今在吉大当教授的赵宾福,土生土长的吉大原装。老么是早升任国家文物局司长的关强,来自北大,他二人都是应届生。别看我们哥几个届别有异,校别不同,可共性之一是凡酒都能酌上几口。没瘾,但不惧挑战。
 
一日,文科研究生楼住我们斜对过寝室的历史专业的几个哥们,耳闻我们哥四个能喝,斗胆叫板,前来缠扰。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那就打场子开喝。哥四个明里联袂上阵,实有先来后到,为的是攻守有度。老乔喝酒有前科,在来读书之前,就以常帮新郎官挡酒着称,早练就了一腔子酒量。那他就放头炮,一口一个,咚咚咚三缸子干下去,抹抹嘴,菜不吃。这阵势一亮相,对方吓倒一半。剩下几个还能喝两壶的,待老三赵宾福、老么关强你来我往一阵狂灌后,也都舌硬眼斜口吐莲花,桌子下头歪着去了。事先合计好我是收秋压阵的,酒到最后,负责扫除个把残渣余孽。不过机会甚少,还没等我撸胳臂、挽袖管收拾残局时,对方败局已定,大势已去。扒拉扒拉这个说不行了,拨弄拨弄那个已不言语,使我毫无获胜感,没劲透顶了。我只剩下把那些虾兵蟹将连拖带拽,一个个弄回床上酣睡到明天的份儿。其实,哥四个中,我的酒量是最差的,他们哥仨把我排在最后上,名曰压阵,实有照顾我的意思在里面,只是一般人不晓得而已,端的让我佔了不少便宜。不过我也未必领他们哥仨的情,因为众人尽管都喝大了,可唯我独醒,算怎么一档子事呢? 论酒量、酒风、酒品、酒德,哪一个都不上档次,用现在小青年的话来形容,那简直是比「二」还要更「二」的一种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这本书,真的像一本“考古学入门指南”,但又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和“怎么做”。作者用他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完整的考古工作流程,从最初的选址、勘探,到细致的发掘、记录,再到后期的分析、研究。他会解释为什么某一块土地会被选择作为发掘地点,为什么某种测量工具会被使用,为什么每一次的记录都要如此详尽。这种“追根溯源”的解释方式,让我对考古学的科学性有了更强的认同感。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关于“文物保护”的理念,这让我认识到,考古学不仅仅是发现,更是对过去遗迹的尊重和传承。

评分

我很少对一本书有如此强烈的“沉浸感”,《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做到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震撼的场景。当我读到他描述在某个偏远地区,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遗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和震撼。他不仅仅在讲述一个发现,更是在讲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得以重生的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考古学家们肩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他们是在为我们找回失去的记忆。而且,作者在书中也分享了很多关于“考古伦理”的思考,比如在对待某些敏感的遗迹时,应该如何权衡科学研究和文化尊重。这些深层次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

评分

读完《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刻意去“科普”那些硬邦邦的理论,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考古案例,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考古学的魅力。作者笔下的那些“宝贝”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过去人们喜怒哀乐的“证物”。他会细致地描述一块陶片的纹饰,然后告诉你这纹饰可能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他会分享一件出土的工具,然后描绘出当时人们如何用它来生活。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看到了考古学不仅仅是寻找“大物件”,更在于解读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细节。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描述的每一次挖掘,每一次分析,都充满了悬念和发现的喜悦,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谜团会被如何解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考古学家就像侦探,只不过他们追踪的“凶手”是时间,而“证据”散落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评分

我对《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看到了考古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浪漫。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博物馆里光鲜亮丽的展品,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修复,又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作者在书中坦诚地分享了他在野外工作的种种挑战:酷暑、严寒、蚊虫叮咬,还有那些漫长的等待和可能一无所获的沮丧。但同时,他也描绘了那种在发现遗迹那一刻的激动人心,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乐趣。他让我们看到了,考古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挖宝”,更是一项需要极高的耐心、细致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他用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考古方法和理论,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生动场景。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智慧和汗水,也充满惊喜和浪漫的领域。

评分

这本《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考古是件神秘而遥远的事情,可能就是挖挖古墓,找找宝贝,再被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吓唬一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幽默的方式,把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没有用那些让人头疼的术语,而是像拉着你一起在田野里摸爬滚打一样,告诉你他们在现场的所见所闻,遇到的困难,以及那些微不足道的发现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意义。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一点点地从泥土里还原出过去的生活痕迹,这种严谨和耐心,让我对考古工作充满了敬意。而且,他时不时穿插一些个人化的吐槽和趣事,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仿佛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听他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本书真的打破了“外行人”和“内行人”之间的隔阂,让我觉得考古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和欣赏的精彩故事。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领域的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听那个领域的人自己来说。《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和真挚的口吻,向我们这些“门外汉”敞开了心扉。他没有试图去“美化”考古工作,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他会详细描述在一次挖掘中,因为一点点细小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前功尽弃的压力。但同时,他也描绘了当一个重要的发现出现时,整个团队那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和喜悦。这种真实的记录,让我对考古工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成功的考古发现,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高冷”的学科,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有趣话题。《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让我看到了考古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们不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冒险家。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很多他们在野外考察时遇到的趣事和挑战,比如如何与当地居民沟通,如何处理突发情况,甚至是如何在极端天气下坚持工作。这些故事,让我觉得考古学家们不仅仅是在研究历史,他们本身的生活也是一部精彩的传记。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他会用一些自嘲的方式来描绘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囧事”,让我忍俊不禁。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严谨的科学研究,也可以如此充满人情味和趣味性。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考古的印象非常模糊,可能就是电视里那些“盗墓笔记”式的想象。但《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考古学的“门槛”降低了无数倍。他没有用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考古概念。比如,他可能会把某一项技术比作“手机拍照”,让读者瞬间就能理解其原理。而且,他在书中毫不掩饰地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门外汉”曾经的困惑和学习过程,这种真诚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他不是在“教导”读者,而是在“分享”他的热爱和经验。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考古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身边埋藏的土地,可能就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考古学家们正在努力地为我们揭开。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就像一本时间胶囊,里面装满了作者对过去的回溯和对未来的期许。他通过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让我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也让我看到人类文明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他会描述一块风化的石碑,然后让你想象出当年它被立下的盛况;他会描绘一座坍塌的城墙,然后让你回味那个王朝的兴衰。这种对“逝去”的追寻,让我对生命和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而且,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和哲思,他不仅仅在分享考古的知识,更是在分享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评分

《考古好好玩:考古学家写给门外汉的自白书》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挖掘真相”的精彩探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不仅仅满足于发现一个器物,而是会深入研究器物的材质、制作工艺、使用痕迹,甚至器物上附着的微小颗粒,来推断出更深层次的信息。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他会让你仿佛置身于发掘现场,感受到泥土的气息,听到工具敲击岩石的声音,甚至能想象出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这本书让我明白,考古学家就像是历史的“复原师”,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证据,一点点地将模糊的历史变得清晰起来。这种工作,既需要科学的理性,也需要艺术的想象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