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

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东亚史
  • 航海史
  • 地图史
  • 耶鲁大学
  • 秘密档案
  • 军事史
  • 文化交流
  • 海洋史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完整的明清帆船「山形水势图」原貌
首度正式出版面市

  本书解读典藏于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的明清时期山形水势图:《耶鲁航海图》。山形水势图为中国帆船舟师据以辨识方位、确认航道的实用工具,多为祕本,不轻易示人,因此留存下来的无几,此亦彰显了《耶鲁航海图》的弥足珍贵。

  《耶鲁航海图》共123幅,约完成于明清时期,本来属于商船「二王船」的航海祕本。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英人军舰在新加坡扣押一艘中国通商帆船,搜出此批航海图,之后辗转馆藏于耶鲁大学。史料沉寂多年后,1974年才被学者李弘祺发现并开启探索研究之路。本书为《耶鲁航海图》首度正式出版面市,并经作者郑永常全面性重新梳理、判读,甚具意义。

  披露古航海图史料X解读舟师传说祕本
  探索明清海商航业路线X勾勒东亚海域贸易网络


  航海图中标示海域上的岛屿和山地名,作为望山之用,并记载针路和水文深浅。绘图线条简洁粗犷,突显易辨识处;叙述文字口语俚俗而多舟师专业行话,一一指明沙、礁、岛、水流与方位等。看似简单,却隐藏丰富的航海资讯。

  作者一一校读图中文字,考释地理名词,阐述海图蕴含的讯息,借助GPS定位诸山与岛屿现今相应位置。同时梳理出《耶鲁航海图》中的「二王船」,是以越南南部的赤坎(今潘郎Phan Rang)为基地,共分三条航线:第一条航线行驶于赤坎至金门;第二条航线行驶于赤坎至柬埔寨和暹罗;第三条航线行驶于福建至辽东,另有二条支线往渤海湾。

  书中并概述古代帆船的形制与航海术语,探究明清时期东亚海域实况,以对海图有深刻的背景理解。更进一步,借此海图与航线,勾勒出明代中叶以降,中国海商移民东亚各港口后各自发展航海事业,所形成的中国帆船东亚海域贸易网络图。
 
本书特色


  【专业性】详实叙说早期航海图知识与内涵。
  【珍贵性】完整呈现中国古代帆船海图原貌。
  【启发性】重申海洋文化的奥祕与历史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永常


  1952年生于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文学博士(史组),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

  着有:《汉文文学在安南的兴替》、《征战与弃守:明代中越关系研究》、《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海禁的转折:明初东亚沿海国际形势与郑和下西洋》、《血红的桂冠:十六至十九世纪越南基督教政策研究》等。编有《海港、海难、海盗:海洋文化论集》、《东亚海域网络与港市社会》等。
 

图书目录

【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丛书缘起
推荐序    对东亚海洋与世界史的新认识    李弘祺
作者序    开拓山形水势图的研究航道        郑永常
 
第一章   《耶鲁航海图》的解读
第一节    「山形水势图」特色与《耶鲁航海图》的发现
第二节    《耶鲁航海图》所属船主及其母港
第三节    《耶鲁航海图》三条航线的绘制年份考释
 
第二章   中国帆船航海资讯与风险
第一节    中国帆船的形制
第二节    中国帆船的航海术语
第二节    东亚海域有风险的航道
 
第三章   《耶鲁航海图》序次订正及释说方法
第一节    《耶鲁航海图》山形水势图序次
第二节    《耶鲁航海图》的释说方法
 
第四章   第一条航线:金门线释说

第一节    从赤坎至金门山形水势图路径
第二节    从金门至赤坎山形水势图回程路径
附图一:从赤坎至金门来回航道路线示意图
 
第五章   第二条航线:暹罗线释说
第一节    从赤坎至柬埔寨山形水势图路径
第二节    从柬埔寨至暹罗山形水势图路径
附图二:从赤坎至柬埔寨、暹罗航道路线示意图
 
第六章   第三条航线:盛京线释说
第一节    从福建至天桥厂山形水势图路径
第二节    另外两条支线至渤海湾山形水势图路径
附图三:从福建至天桥厂航道路线示意图

第七章   总论《耶鲁航海图》的价值与意义
附图四:《耶鲁航海图》主要航线示意图
附图五:明朝晚期中国帆船在东亚海域的交通运输网络
 
附录一   An Early 19th-Century Chinese Navigational Map in The Map Collection of Yale University, Thomas H. C. Lee(李弘祺)
附录二   《耶鲁藏山形水势航海图》的误读与商榷/郑永常
附录三   新州港地理位置考/郑永常
 
参考书目
《耶鲁航海图》地名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开拓山形水势图的研究航道


  2010 年6 月16 至18 日,新竹交通大学人社中心主任李弘祺教授主办一场「耶鲁大学所藏东亚山形水势图研究工作坊」,邀请几位学者参加,本人有幸躬逢其会,收获不少。会前一段日子,李弘祺教授将他收藏的Yale University’s Old Chinese Maritime Map(下称《耶鲁航海图》)拷贝一份给我,让我参考。我惊讶竟然有如此精彩的「山形水势」图像,在电脑看山形水势图,泛黄与墨线交错一起,如水墨字画般的美。这份海图原藏于耶鲁大学史德邻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现藏于该校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本书所用的航海图都为该图书馆所藏。

  《耶鲁航海图》里的海图就是所谓「山形水势图」,图中只有海域上的岛屿和山地名作为望山之用,以及记载针路(即「航道」)和水文深浅的纪录。中国古代舟师是根据图中的山形水势来认定船只抵达何方何处及航行路径,图中有山形、岛屿形象和针路,可作为在茫茫大海中辨识航道的指引,也是古代舟师的祕本,不轻易示人,因此,能够留存下来的无几。过去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海洋史书籍偶然留下针路却没有海图留下来。《郑和航海图》不算是「山形水势图」航海图,因为《郑和航海图》虽留有望山和针路,但完整的背景资料应是提供领导人参考用,这与舟师用的山形水势图不同,山形水势图更为简单、口语、粗俗,若不是航海者根本看不懂。

  1980 年章巽出版《古航海图考释》,让我们对山形水势航海图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古航海图考释》的山形水势主要是从辽东至广州海面,由于作者依序从北至南排列,看不出航道的概念。章巽先生于1956 年在上海来青阁书庄旧书堆中捡出的海图共有69 幅,作者「以今地言之,北起辽东湾,中经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诸省市,南达珠江口以外,把我国大陆边缘很大一部分近海航线都包括在内了。」我想章先生购买这批「山形水势图」时,便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章先生便顺势从北至南加以理顺,然而这可能破坏了原先乱中有序的航道意义。《耶鲁航海图》比起《古航海图考释》更有意义的是,除了从中国辽东至海南岛沿海的山形水势图外,还包括从越南至柬埔寨、暹罗沿海的山形水势图。

  初看《耶鲁航海图》时也有杂乱无章的感觉,若将每幅山形水势图顺着杂乱无章的排列细心阅读,会发现乱中有序的意义。看似混杂的排列是因为我们只从中国为中心的观念出发,以为所有帆船都是从中国出洋贸易,故航道当然是从中国往外国延伸的结果。

  事实上,明代中叶以来中国海商移民海外约有十万多人,特别是东南亚的港口成为华商活跃基地。他们往往乐不思蜀,以该港口为基地发展周边的贸易,甚至回中国做买卖。我们从明代《顺风相送》一书的记载,得知中国帆船在东亚各地建构海域之间的航路,很多时候并不以中国海港为中心。《耶鲁航海图》就显示出以所在地赤坎为中心的概念,建构出该地与柬埔寨和暹罗的航道,以及与中国金门的贸易航道,其后因时代变迁又扩大至新加坡与辽东的航道。如果仔细研究,发现《耶鲁航海图》中之123 幅山形水势图所呈现的航道至少有三条:越南赤坎至金门;赤坎至柬埔寨和暹罗;金门至辽东等。

  自2010 年以来,我陆续对《耶鲁航海图》进行整理和逐幅研读,对山形水势航海图越来越有概念。我在李弘祺教授主办的工作坊提交一份初步解读但仍不成熟的作品〈清代唐船航海图(Yale Navigational Map 1841)初步解读——以南航路新州至暹罗为例〉一文,就是以越南赤坎为中心来解读这份航海图,可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关注。之后,笔者断断续续对《耶鲁航海图》进行逐幅研读。近年这份海图也引起大陆学者关注,且多以中国为中心来解读这份海图,笔者觉得有责任加以澄清,便尽快将研究成果交学界检验。也因此驱使笔者在《耶鲁航海图》研究之余,增加了对东亚海洋史的认知,企盼读者能透过本书,强化对明清时期东亚海洋上中国帆船的航运活动之认识。

  本书得以完成,最要感谢李弘祺教授赠我《耶鲁航海图》光碟一份,使我得以进行对山水形势图的解读,又感谢他百忙中允诺为本书写序,及写了一篇英文稿对这份海图有精彩的分析说明和解读,作为本书的附录一。此外为了协助读者对本书的了解,我加入二篇相关论文作为附录二和附录三,由于附录论文发表在先,尽量维持原貌而略有修正。我还要感谢中研院史语所陈国栋教授于2016年9 月20 日邀我至中研院海洋史读书会报告「耶鲁海图的研究」,席间提供很多宝贵的意见。此外中研院台史所林玉茹教授的鼓励和催促,十分感谢。研究期间又得李贵民博士、博士生范祺崴先生协助绘图等工作,以及研究室工读同学输入资料,于此一併致谢、感恩。

  本书能够出版得助于曹永和文教基金会和董事曹昌平先生的支持与关心,感谢两位审查人十分用心审定书稿,提供宝贵而有意义的修改意见,让我可以修正错误之处,于此一併致谢。最后还要感谢太太的谅解,近年在我身体欠佳之情况下,她默默地看护着我,却未阻止我的研究,让我完成这项研究。此书完成,我将献给我逝去多年的母亲,小时候妈妈会教我一些马来话,她常说:我是跟你父亲回唐山、你们唐人等等。我当时不知是何意思?如今我都明白了。在她弥留之际,我答应将她带回南洋。那一年我终于将她一些骨灰,洒落在她的故乡的土地上。

郑永常
2017 年11 月16 日于成大历史系研究室

推荐序

对东亚海洋与世界史的新认识


  1974年我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由于以前没有去过香港,我不免要找找香港以及邻近海域的地图。结果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地图收藏室找到了几张1830 年代英国人在香港外海测量的海图,以及一份中国海员航海时使用的参考图册。前者的海图是使用近代技术测绘的东西,所以没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但是后者非常特别。首先,它是一大批用毛笔画的所谓「山形水势」的图。用西方的装订方法缝合在一起。略翻一下,就知道它是散乱了之后,重新放在一起的。其次是上面的地名很多都不是我们熟悉的。有的像「赤坎」、「鸡笼」、「南澳」等等虽然看起来像是台湾的地名,却又不是常常使用的。粗看之下,大约是中国和东南亚海岸地区的地名。这个地图册在耶鲁已经超过一百多年,中间似乎没有人注意过它的存在,当然更谈不上研究。

  过去我们都知道中国航海的人有他们经常依赖用来航海的「针路簿」、「海道图经」等图绘的簿书,但是有这么多页的却很少见。再由于这一本图册已经有一百多年,可能反映的知识正在迅速消失(例如南海地区的中文地名),所以至少光就考证地名来说,这本地图集就有重要的价值。至于它能丰富我们所知道的传统东亚的航海知识,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虽然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是在传统中国教育史上,所以无法花时间去研究它。我当时所影印下来的一百多张的图也跟着我到了香港,一直默默地留在我的抽屉里。中间,章巽所撰的《古航海图考释》也出版了。它的出版虽然引发我对耶鲁图重新感到兴趣,但是毕竟还是没有使我对它能做出系统研究的决心。

  1991 年我应聘回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我这才开始对《耶鲁航海图》又产生兴趣。余英时先生和陈智超先生知道我发现了这份地图,都鼓励我一定要把它发表出来。我这才在1997 年9 月的《历史月刊》发表了一篇短文,简单介绍它的存在。由于我对古地图以及中国南海的地理知识都非常有限,所以这篇短文,即使很短,还是有一些错误。不过从此许多人就知道它,也对它产生了兴趣。

  1974年我初发现这份地图的时候,影印技术还不是非常发达,更谈不上电脑扫描。事实上,影印机都还不能随意放大缩小,所以我当年影印的那套海图,无法覆盖全页,有的可能还因此被截了角,所以2004 年前后我回去耶鲁图书馆的地图特藏室,央求他们替我用最新的扫描技术重做了一份。要影印一份类似的地图,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规定是:只要付工本费(十分便宜,因为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知识)就可以取得。所以我很快就得到了一份扫描图。我必须在这里顺便感谢当年担任耶鲁图书馆馆长(荣誉职)的透纳(Frank M. Turner)教授的帮忙。透纳教授是我在耶鲁大学读研究院时认识的欧洲近代史的助教。2004 年时,他已经是耶鲁的讲座教授,还担任非常荣耀的图书馆馆长——美国知名大学或着名图书馆都有聘请着名人文教授出任馆长的优良传统,透纳教授正好就是耶鲁图书馆的馆长。我另外一位老师彼得.盖伊(Peter Gay)也曾出任纽约市立图书馆的馆长。现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则是罗伯.丹屯(Robert Darnton)。三位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我在联络地图特藏室时,特地写了信给透纳,恢复了已经断失多年的友谊。可惜他现在已经作古。

  我获得这份扫描图之后,自然非常兴奋,于是终于想要对它做深入的研究。除了地名的考据之外,我也把「什么是普通人(例如渔夫)的航海知识」,以及「中西近代以前航海知识的比较」当作是思考的方向。

  同时,知道我有这份光碟的人也渐渐增加了;有人不免希望我能翻印一份给他。一般地说,我总会请他们直接向耶鲁大学图书馆联络。偶尔有从我这里翻印的,我都请他们如果要出版就一定要说明是从我处得到的光碟,以示负责。不过就是再熟的着名学者我也没有提供翻印的服务。

  反正直接向耶鲁大学申请才是正确的途径。

  我在2007 年回台湾任教,开始积极筹备想要通过国际会议来对这份地图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研讨。我一方面向蒋经国基金会申请经费,另一方面联络了台湾以外各地的知名学者,希望在2008年召开这个会议。不幸后来蒋经国基金会没有通过我的申请,以致这个会议不得不取消,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点钱邀请了少数几位学者来参加。凡参加的学者都获得一份这个地图的光碟。各位学者也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论文。永常教授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我本来很想自己来写这样的一本书,甚至于请他稍稍等我一下。但是随后我根本忘记这件事,一直没有再回来处理它。没想到永常兄却没有忘记它的重要性,所以当他把书稿让我看时,我真是又意外、又非常地高兴。

  我虽然知道永常兄这本书不可能解决这本地图所有我们想要问的问题。我甚至于不敢保证它在考证地名方面也都一定完全正确。不过我认为在经过不少人看过及写过有关它的论文之后(请参看书中所附的书目),永常兄这本书绝对是目前最全面、最可靠的着作。他也已经把所有的图都按照应有的秩序排列提供作为参考。虽然翻制的大小不一,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它内容的了解或把握。

  对这份地图地名的考证是研究者的第一个基础任务。我敢说或许还是有一些地名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因为制作及传抄这份地图的不是识字很多的人,因此不免有时有写错的地方,造成我们在确认上的困扰。再加上制作的应该是福建人,所以许多地名是以闽南的发音写成,与台湾学者习惯的北京(国语)发音有很多出入,这都造成比对上的困难。至于这份地图在航海知识上面的意义,就有许多可以继续探讨的课题,这一本书能提供的初步轮廓应该令我们受到鼓舞。

  我谨在这里恭喜永常兄的努力和成果。我认识永常兄可以回溯到我还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时代,不觉已经超过三十年。现在他和我都已经退休,但是他在这份航海地图上面的贡献将会长久地被记得。我希望研究近世以来东亚航海史的学者们都会从这本书得到许多有用的资讯,并拿它来继续参与开拓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让我们对东亚海洋世界与世界史的关系有更为切身的新认识。

  作为最早把这份地图呈现给学界的我,这份地图的详细研究及出版所带给我的欣喜和安慰,那就不用说了。

李弘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休教授)
2017 年11 月18 日于竹北寓所

图书试读

「山形水势图」特色与《耶鲁航海图》的发现
 
中国帆船航海图的正式名称是「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地礁石图」,简称「山形水势图」。这种航海图有多古老,现时无法得知。中国第一条海外交通航线记录在《汉书.地理志》中,大概在三、四世纪,王莽辅政时遣使往黄支国,晓谕其王贡献「生犀牛」。这次使者的海程如「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等,都有航道纪录,郄没有提及海图。到了唐代,贾耽《广州通海夷道》有更详细海程说明:「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也没有留下航海图。直至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明确指出是有海图的,可是「经」(针经)留下来,而「图」不见了。其后出现的针经,都只是记录针路,而航海用的山形水势图都没有留存下来,如向达先生从英国抄回来的比较完整的明清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都只留下文字而没有航海图。虽然我们现时仍然可以翻阅晚明茅元仪编辑的《郑和航海图》(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但《郑和航海图》虽然有针路、地名,却不能称为山形水势图,因为《郑和航海图》是一幅完整而标示途经及各国位置,明显是供上级指挥官或统治者参考用的图卷,非一般航海者用的山形水势航海图。

所谓「山形水势图」,图中只有海域上之岛屿和山地名作为望山之用,并记载针路和水文深浅。中国古代舟师是根据图中的山形水势来认定船只抵达何方何处及航行路径,图中有山形、岛屿的形象和标明针路,指示航海人在大海茫茫中辨识航道,也是古代舟师的祕本,不轻易示人,因此,能够留存下来的绝无仅有。过去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海洋史资料,偶然留下针路,却没有海图留下来,令人不禁惋惜,掩卷长叹。《郑和航海图》虽留有望山和针路,但与舟师所用的山形水势图不同,山形水势图更为简单、口语化、文字粗俗,绘图线条简洁而粗犷,一幅接一幅为方便航海时调动利用,若不是航海者根本看不懂。

用户评价

评分

《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本书,从名字上就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和严谨的学术探究精神。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海洋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当时航海技术和海上交流的细节。而“舟师祕本”这个词,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在那个时代,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便捷,航海的风险也极高,“舟师”作为海上活动的灵魂人物,他们的经验和技艺是极其宝贵的。所谓“祕本”,很可能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航海秘诀、经验总结,甚至是针对特定航线、特定海域的详尽指南。这对于我们理解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军事行动、甚至文化交流的实际运作,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本书是如何挖掘和解读这些“舟师祕本”的。它们是怎样的文字记录?图文并茂吗?内容是否涉及风力、水文、星象、航线、以及海上避险等方面?这些“祕本”的出现,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海上活动?而“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本书的学术品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耶鲁大学收藏的航海图,想必是非常珍贵且具有代表性的。我很好奇,这些航海图究竟有多么丰富?它们能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明清东亚海上交通网络?它们是否比我们已知的官方航海图更加详细、更加实用?本书是如何通过对这些航海图的细致分析,来理解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地理认知以及海上贸易的运作模式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海洋历史腹地的学术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

这部《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的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探索未知、揭开历史面纱的冲动。我一直对明清时期广阔而复杂的东亚海洋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舟师祕本”这个词,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最真实、最实用的知识的向往。“舟师”作为古代航海的掌舵者,他们所掌握的技艺和经验,往往是海上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而“祕本”,则暗示着这些宝贵的知识可能并非轻易示人,而是经过筛选、提炼,甚至带有某种传承的秘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舟师祕本”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于航海线路的详细标注,还是对风云变幻的精准预测?是应对海盗的策略,还是识别暗礁的经验?这些“祕本”又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是手稿、是图谱,还是口传心授的记录?而“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国际化的视角。耶鲁大学所收藏的航海图,想必是非常珍贵且具有代表性的。我期待本书能够深入地解读这些航海图,揭示它们所蕴含的地理信息、航海技术水平,以及它们在明清时期东亚海上交通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本书是如何将这些“祕本”的内在信息与航海图的外在呈现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细致的明清东亚海上世界的研究框架?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挖掘古代海洋智慧的学术旅程,让我对当时的航海技术和海上交流有了更深的期待。

评分

《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明清时期东亚的海上世界充满好奇,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当时技术实力和地理知识的载体。当我知道这本书涉及“舟师祕本”时,我简直激动不已。我们都知道,航海是一项极其依赖经验和技艺的活动,而“舟师”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知识体系往往是集体智慧和长期实践的结晶。这些“祕本”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航海线路图,更可能包含了关于潮汐、风力、洋流、星象、以及海上生物的知识,甚至可能涉及一些简单的导航工具的使用说明。想象一下,这些被视为“祕密”的知识,在古代海上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缓慢的时代,对于一艘船的生死存亡,乃至一次远洋贸易的成败,具有何等关键的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地解读这些“祕本”的文本和图示,揭示其背后的航海原理和实践经验,那将是对我们认识明清时期中国海事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而“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这份探索增添了更强的学术底气。耶鲁大学收藏的珍贵古籍和地图,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如果这本书能够对这些耶鲁收藏的航海图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那么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一些前所未见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航海资料。这些航海图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们的来源如何?上面标注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航海水平和地理认知?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通过这些图,为我们勾勒出当时东亚海上交通的复杂脉络,并探讨这些航海图在不同航海群体(如海军、商贸船队、甚至是私人船只)中的应用情况。

评分

这部《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的出版,无疑为海内外学术界带来了一次令人振奋的惊喜。首先,从书名本身所透露出的信息,便足以勾起我对海洋历史、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区域互动等诸多议题的浓厚兴趣。提及“舟师祕本”,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价值,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了那些鲜为人知、甚至被视为家族或行会传承的核心知识。这对于长期以来对明清时期中国航海技术和海事活动研究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厚礼。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是中国海洋活动一个极为复杂的时代,既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也有海禁政策的压制,更有海外贸易的繁荣与海盗的猖獗。而“祕本”的存在,很可能为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海事运作提供了更为微观、更为生动的视角。此外,“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这部著作赋予了国际视野和学术权威性。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其图书馆所收藏的珍贵文献,往往是许多研究的宝库。能够对这些稀有的航海图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阐释,意味着本书的研究基础是扎实的,其论述的可靠性也大大提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航海图的绘制细节、所包含的信息(如航线、港口、风向、水文特征、甚至潜在的政治经济信息)进行细致的剖析,并尝试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察其对明清时期东亚海上贸易、军事行动、文化交流乃至地缘政治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部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海洋世界的大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拿到《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设计。厚重而典雅的封面,配以略带复古质感的字体,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翻开目录,看到“舟师祕本”这个词条,我内心就涌起一股探究的冲动。在许多关于明清海事的论述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官方文献、文人笔记,但“舟师祕本”则暗示着一种来自实践层面的、可能带有行业秘密性质的知识体系。这让我联想到古代手工艺的传承,许多精湛的技术并非通过系统性的学术著作流传,而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秘不外传的图谱和手册。如果本书真的能挖掘并解读这些“祕本”,那么它对于我们理解明清时期海军和商贸力量的实际运作,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现有的文献窠臼,触及到那些真正掌握航海技艺的“舟师”们视角下的世界。他们是如何辨识风向?如何规划航线?如何在风暴中求生?如何避开礁石和海盗?这些都是极具实践意义的问题,而“祕本”很可能就包含了这些宝贵的经验。而“耶鲁航海图研究”这一部分,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我很好奇,耶鲁大学究竟收藏了多少与明清时期东亚航海相关的图籍?这些图籍又具备哪些独特的价值,值得专门进行研究?它们是否比我们已知的一些航海图更为详尽、更为准确?这些图的出现,又可能改变我们对于当时航海技术水平的认知?我期待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航海图的精细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明清东亚海上交通网络图景,并深入分析这些图的绘制者、使用者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

评分

这部《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历史,尤其是对海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和“实操”才是最吸引人的。而“舟师祕本”这四个字,恰恰点出了这种可能性。在古代,尤其是航海活动这样依赖经验和技巧的领域,掌握核心技艺的“舟师”们,很可能拥有独门秘籍,这些“祕本”或许包含了他们祖辈相传的航海经验,或是对特定海域的详尽了解,甚至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独门绝技。我迫切地想知道,本书是如何发掘、整理和解读这些“舟师祕本”的。它们是否是手绘地图?是否是文字记录?它们的内容会涉及哪些方面,比如绘制精确的航线、标识危险的暗礁、或是预警天气变化?这些“祕本”的存在,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海上贸易、军事行动,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而“耶鲁航海图研究”的部分,则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增添了另一层保障。耶鲁大学收藏的航海图,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史料。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这些航海图的特征,例如它们的绘制风格、所包含的地理信息、以及它们在明清时期东亚海上交通中的作用。这些图又是如何与“舟师祕本”相互印证或补充的?本书是否通过对这些图的分析,为我们揭示出当时海上交通网络的新格局?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探索明清时期东亚海上世界隐藏的奥秘的旅程,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读到《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问号,但也夹杂着强烈的期待。首先,“舟师祕本”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光环。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尤其是在海上这样充满变数和危险的环境中,能够掌握精湛航海技术的“舟师”,无疑是航行安全和商业成功的核心。而“祕本”则意味着这些知识可能并非公开传播,而是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在特定的群体内部传承。这可能涉及到一些我们尚未充分了解的航海技巧、经验总结,甚至是关于海上风险规避和资源利用的智慧。我非常好奇,这些“舟师祕本”究竟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是手抄本?是刻本?还是通过某种口传的方式?它们的内容会涉及哪些方面?是单纯的地图绘制,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航海知识?它们又如何影响了明清时期的航海活动?接着,“耶鲁航海图研究”则将这本书的学术根基置于国际视野之下。耶鲁大学作为世界知名的学术机构,其图书馆必然收藏着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航海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在以往的认知中,对明清时期东亚的航海活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些图籍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值得耶鲁大学的学者去关注和研究?我迫切地想知道,本书是如何将这两者——那些可能分散在民间的“舟师祕本”和耶鲁收藏的珍贵航海图——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否能够通过研究这些图,来印证或补充“舟师祕本”中的记载?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让我有机会窥探明清时期东亚海上世界那些隐藏的细节和深层的奥秘。

评分

《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本书的书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神秘感,瞬间勾起了我对明清时期东亚海上世界的浓厚兴趣。我尤其对“舟师祕本”这个概念感到着迷。在过去,信息传播的渠道远不如现在发达,航海作为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活动,“舟师”们的经验和知识往往是他们赖以生存和成功的关键。而“祕本”的存在,意味着这些宝贵的知识可能并未公开,而是以一种更加私密、更加精炼的方式流传。我非常好奇,这些“舟师祕本”究竟是怎样的形式?是手绘的航海图?是详细的航行日志?还是包含各种海洋知识和经验的集锦?它们的内容是否会比现存的官方文献更加详实、更加贴近实际操作?它们又如何影响了明清时期东亚地区的海上贸易、军事活动,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而“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国际视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耶鲁大学收藏的航海图,想必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我期待本书能够细致地分析这些航海图,包括它们的绘制细节、所标注的信息、以及它们反映出的当时航海技术水平和地理认知。这些航海图又与“舟师祕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它们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印证?本书是否能通过对两者结合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明清东亚海上交通网络图?这本书,仿佛是一把解锁古代海洋秘密的钥匙,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

评分

当我在书店或网上看到《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是一部内容厚重、研究深入的作品。首先,“舟师祕本”这个词就充满了吸引力。在明清时期,海上交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舟师”则是海上活动的核心技术掌握者。他们所拥有的“祕本”,很可能包含了大量关于航海实践的经验、技巧和知识,这些信息可能比官方文献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真实的航海状况,特别是那些不为人知的航海线路、避险方法、以及船舶操作细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想象中的“舟师祕本”,可能包含了关于洋流、风向、潮汐变化的预测,甚至是一些在特定海域的危险警示。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学者难以触及的宝贵信息。而“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本书的研究增添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学术权威性。耶鲁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学府,其图书馆收藏的航海图,无疑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航海图的来源、绘制年代、以及上面所包含的具体信息。这些航海图是否展现了不同于我们已知图谱的航海路径?它们是否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海上活动特点?本书又是如何将这些航海图的研究,与“舟师祕本”的内容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明清东亚海上世界图景?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研究历史文献,更是在试图还原那些曾经活跃在海洋上的“舟师”们的智慧和经验。

评分

《明清东亚舟师祕本:耶鲁航海图研究》这本著作,光听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探究欲望,尤其是“舟师祕本”这四个字,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的航海知识,往往是经验的结晶,许多精湛的技艺和宝贵的经验,可能并不像现代的教材那样公开传授,而是通过师徒相传,甚至是一些秘不外传的“祕本”。这些“舟师祕本”可能包含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最实用的航行路线、以及应对各种海上风险的策略。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祕本”的内容,并加以解读,那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明清时期海上活动和技术水平的认知。它可能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航海秘密,让我们看到当时“舟师”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经验,在浩瀚的海洋上驰骋的。而“耶鲁航海图研究”则为这本书的学术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级的学术机构,其收藏的珍贵文献和地图,往往是研究的宝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这些耶鲁收藏的航海图,包括它们的来源、年代、绘制风格以及其中包含的关键信息。这些航海图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精确的航线信息?它们是否能够揭示当时海上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它们与我们所熟知的其他航海图有何异同?更重要的是,本书是如何将这些“舟师祕本”与耶鲁航海图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全面、更生动的明清东亚海上世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海上知识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