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研究
  • 经学
  • 史学
  • 思想史
  • 华夏文明
  • 历史观
  • 经史论
  • 文明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脱掉「中国古代史」的外衣,
呈现「华夏世界」本体的真面目
跳出朝代体系,也跳出大一统吏治国家的价值体系
所看到的「中国史」是?
 
  打破「国史大纲」的儒家史观,打破「马克思进化论史观」
  剖析「华夏世界」真实的演化史!
 
  一般我们提到「经」与「史」时,首先想到的大多是浩瀚难辨的断简残编。而刘仲敬笔下的「经」,是华夏世界运行的宪法原则、核心价值体系;「史」则是围绕着「经」在时间上的展开。
 
  刘仲敬本书,首次揭示出「华夏世界」的「经」与「史」是:
  ——从周政,变成秦政
  ——从封建多国体系,变成大一统吏治国家
  ——从有机的共同体,变成编户齐民的散沙社会
  ——从彼此制衡的贵族社会,变成由僭主、冒险家和游士组成的汲取社会的宫廷权贵集团
  ——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沦落成「宫廷权贵和朋党共治」的现实。
 
  《经与史》的结构

  完全跳出传统「中国史」解释模式下的「朝代更替」,在作者看来,华夏世界里固然存在周秦汉元明清这样的古代王朝国家,但用「正统性理论」把这些珠子串起来的中国朝代史,不过是近代的国族主义虚构。
 
  本书上部认为,华夏世界遵循自己的季候循环。从「历史的黎明」(第二章章名)开始,经由盛夏之路(第三章)演变为秋收和「严冬来临」(第五章章名),从而实现了历史的终结。之后则进入史后之人的时代。华夏版的历史终结论,对应的时间大约是从商周到秦汉,这段时间是华夏世界的形成期,也是其宪政体系从周政发展为秦政,从封建多国体系演化为大一统吏治国家的时期。路径一旦锁定,历史的发展已经没有其他可能性,只能等待蛮族的秩序输入。
 
  所以本书的下部,就是华夏世界沦入「蛮族阑入和统治」的历史。从蛮族的阑入(五胡十六国)、到蛮族披上华夏外衣、优孟衣冠的魏晋隋唐(第七章),再到蛮族素面登场、殖民华夏的元清(第八章),最后在西方近代秩序的输入之下,华夏世界的天下主义终结,东亚沦为为地方(第九章)。从此,「中国」作为近代国族国家出现在东亚。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倒着看的「中国史」

  对于习惯钱穆《国史大纲》或是中国马克思史观下的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本书的结构和观点都是振聋发聩。本着这样的切入视角,原本「中国史」的关注焦点,在本书中则几乎看不到,原本「中国史」赞美的价值,本书则可能得出相反的评价。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倒着看的「中国史」。这样的观点在书中随处可见,下面仅仅举例
 
  ——比如对中国史推崇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本书认为鲜卑部落贵族「沦落」为宫廷权贵,而非「文明化」为儒家官员。

  ——比如从史料看,汉武帝其实比秦始皇更加残暴,然而一般印象则是秦始皇才残暴。为什呢?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时代还大致是封建贵族存有一定势力的时代,对专制的容忍度非常低,而汉武帝的大一统散沙社会对暴政的容忍度非常高,相较之下,汉武帝就比秦始皇仁慈。这对比今天的台湾民主体制和中国专制制度下,民众对政府的一般反应就可看出。

  ——比如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一般中国史视为明君和贤相的政治典范,本书则认为,这只是折射了唐代政治结构而已,魏征代表了关东客卿,李世民代表了陇西根本。关东和关西的大结构就像清朝的满汉结构,涉及到地域和族群,皇帝要弥合帝国的东西结构,就必须对魏征客气而礼貌。我们生活在外省本省政治结构下的台湾,对于政治人物要照顾到不同族群利益才能拿到更多选票,一定是非常理解的。道理是相同的。
 
  总之,我们一旦跳出大一统吏治国家的价值体系,翻转来看中国史,就会发现,五胡乱华并非境外蛮族的入侵,而是中原大战不断引进外围蛮族武士来支援的自然后果。就会发现,儒家的教义和政治理想其实是周政(封建主义和多国体系)的产物,但却发展为以为用单纯的道德约束就能保证帝国的和平、并避免暴政。就会发现,大一统其实是散沙顺民社会的编户齐民,而盛世(唐、清那样的世界帝国)是战斗力的丧失,是秩序消耗掉的余烬,是古典华夏文明终结于吏治国家,而以后的每一次重启都依靠蛮族的阑入。
 
  基本上,华夏文明的演变,乃是一种每下愈况的变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历经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我们可以清楚看见一个趋势,即构成社会的中坚团体——国人、宗族等等,随着一次次的社会清洗而逐渐消灭;进入近代之后,华夏社会已经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的松散群体,无力抵抗外来秩序的控制与统合。
 
  刘仲敬将这种沦亡的过程,用他独特的笔锋加以表达,呈现出一副完整的图像,然而,这并不是一部悲观的书,而是一道曙光,有力地透过史家之笔,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经」(法则),可谓现代经史结合的代表杰作。
 
书名:丝绸之路的千年回响: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汇与物产流转 引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古至今,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王朝的兴衰或某场战役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一条绵延万里的贸易、文化、技术与信仰的通道,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沿线各地乃至全球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精神图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贾往来的路径,它更是一张由无数个体选择、文化碰撞与地理挑战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第一章:地理的必然与文明的萌芽 本章首先对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从东方的黄土高原与富庶的河西走廊,到中亚的广袤沙漠与绿洲,再到波斯高原的古老城邦,直至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地理条件的差异性直接催生了对特定商品(如中国的丝绸、茶叶;中亚的良马、香料;西方的玻璃器皿、贵金属)的旺盛需求。 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游牧民族与定居农耕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互动早期以冲突和掠夺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以物易物、技术交流的互补关系。例如,早期青铜冶炼技术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路径,以及狩猎采集文化向畜牧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都与早期商路的探索息息相关。 第二章:汉唐盛世:开辟与繁荣的黄金时代 本章聚焦于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两次高峰期:汉代的张骞凿空西域以及唐代的开放包容政策。 在汉代部分,我们不仅重述了官方使节的探险,更深入挖掘了沿线小王国、部族在东西方权力角逐中的生存智慧。重点分析了玉石贸易、马匹交换的战略价值,以及这些贸易如何影响了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与财政收入。 唐代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长安城的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自粟特、波斯、印度乃至更远方的商贾、僧侣、工匠汇聚一堂。本章特别关注了宗教的东传与西渐。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从初期对经典的翻译、寺院的兴建,到禅宗的本土化,都与商路上的僧侣群体密不可分。同时,祆教(拜火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等信仰如何在异域扎根,并留下物质证据,构成了对当时社会多元性的重要见证。 第三章:物产的流动与技术的移植 丝绸之路的物质遗产是其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本章细致梳理了关键物产的“旅程”。 东方输入西方: 丝绸的制造工艺是高度保密的,但其传播轨迹清晰地描绘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敏感点。我们考察了造纸术西传,以及印刷术(尤其是后来的活字技术萌芽)对伊斯兰世界知识生产的影响。茶叶的普及,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日常饮品,也是一个漫长的文化适应过程。 西方输入东方: 诸如葡萄、苜蓿、核桃等农作物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东方的农业结构。更重要的是,中亚和波斯地区的金属冶炼技术、玻璃制造的复杂工艺,以及天文历法知识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产生了显著的补充和刺激。 第四章:中世纪的转型与变局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伊斯兰哈里发的兴起以及蒙古帝国的扩张,丝绸之路的面貌再次发生深刻变化。 伊斯兰黄金时代是连接东西方的关键桥梁。阿拉伯语成为科学、哲学和商业交流的通用语。我们考察了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城市如何通过对古希腊和印度典籍的翻译、保存与发展,间接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蒙古帝国的“大一统”在短期内极大地便利了陆路交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马可·波罗的游记是这一时期的象征,但我们更关注那些未被记录的、由普通士兵、工匠和文书组成的庞大流动群体,他们才是知识和瘟疫(黑死病)传播的真正媒介。 第五章:海路的崛起与传统的黄昏 十五世纪后,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突破,以香料贸易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了传统陆路的重要性。 本章分析了海路贸易的优势(运载量大、成本相对低廉)和劣势(依赖季风、易受海盗威胁)。欧洲列强对新航路的探索,表面上是寻找替代路线,实际上是试图绕开传统中介势力,直接获取东方资源。陆上通道虽然不再是国际贸易的绝对中心,但其作为文化走廊和区域交流网络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入区域化、地方化的模式。 结语:现代的回响 丝绸之路的历史并非终结于大航海时代。它留下的遗产——跨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地理限制下的资源优化选择、以及不同文明间持久的相互影响——在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书旨在揭示,这条古老的道路如何以其物质与精神的交融,为我们理解全球化与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提供了最宏大而精微的样本。 本书特色: 多学科视角: 整合了考古学、地质学、经济史学、宗教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成果。 侧重机制分析: 重点探讨了贸易、疾病、技术传播背后的社会与制度机制,而非仅仅罗列事件。 强调非主流叙事: 关注了粟特商人、女性工匠、佛教僧侣等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关键作用,避免了传统上以帝王将相为主导的叙事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仲敬

  四川资中人,生于一九七四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二〇一二年在四川大学获得世界史硕士学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候选人。作者目前旅居美国。着有《远东的线索》、《中国洼地》、《民国纪事本末》、《近代史的堕落:晚清北洋卷/国共卷》等书。译有大卫.休谟的《英国史》、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所着的《麦考莱英国史》等书。

图书目录

一、原始丰饶
1、巫与德
2、邑与国
3、无形态战争
4、秩序的涌现
 
二、历史的黎明
1、天命无常
2、封建与宗法
3、军事殖民与地缘政治
4、周礼社会的各等级自由
 
三、通往盛夏之路
1、诸夏与夷狄
2、文明共同体的宪制秩序与世界秩序
3、游士与启蒙者
4、礼崩乐坏
 
四、革命时代
1、  军国主义与群众的解放
2、  暴秦与历史的终结
3、  贵族的反动和毁灭
4、  天汉与诸夏的灰烬
 
五、严冬将临
1、  秋收时节的世界帝国
2、  儒士与法吏
3、  新莽与王道的最后破产
4、  家族征服帝国
 
六、蛮族的世界
1、  汉魏君统在江东的传承与灭亡
2、  蛮族与士族
3、  吏治国家的复活与强化
4、  部落与军户
 
七、优孟衣冠
1、士族的没落与科第的兴起
2、蛮族佣兵的兴起和没落
3、残唐五代的藩镇、宪制与共同体
4、东亚世界体系
 
八、吏治国家的没落
1、士绅社会的荣耀与残缺
2、蛮族输入秩序
3、流氓无产者的天下
4、垂死文明的战利品争夺者
 
九、东亚的地方化
1、  新春秋时代的世界秩序:殖民主义在远东
2、  诸夏沦为蛮夷
3、  新战国时代的挑战者、顺应者和投机者
4、 罗马与万国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宋人将金人入侵描绘成野蛮人的大洪水,恰好就是因为金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蛮族。文宣攻击的关键就是歪曲,否则就达不到伤害的效果。宋代的记录者都经历过党争的薰陶,习惯于将金人当做需要譭谤的敌对党派,总觉得自己遭到了本来可以避免的侮辱和伤害,因此非要发洩和报复不可。他们对元人的破坏没有同样的反应,简单地将后者视为异类,仿佛勐兽捕食一样残酷而并不反常,没有表现出暧昧的耻感。晋人记录五胡的屠杀,态度也是这样单纯。明人对待清室,态度就非常接近于宋人待金。
 
羞耻感和名誉伤害都是同侪之间才会发生的现象,说明宋人其实认为金人属于自己的世界。金人在立国之初,就已经具备许多吏治国家成熟期的特征。他们的亲王和将帅大多有汉名,辈分、排行和寓意经得住士大夫的审查。他们掳掠书画,表现出良好的鉴赏力。他们进攻汴京的军队不是自行迁徙的部落,而是完整的军队。这支军队不像战国诸侯和早期帝国,有全权负责的元帅;却运用了晚期帝国习惯的权术,任命了不止一位品级相近的统帅,让最高指挥权随着反覆无常的君恩而摇摆。汴京之围体现的纪律、节制和审慎令人叹为观止,是五胡、辽人、元人、流寇望尘莫及的。他们登上城墙,佔据制高点,却拒绝进城,通过谈判接管了宋人的全部行政和军事机构。他们允许和协助外省运粮入城,免费发给京师居民。他们允许军人和京师民众交流和贸易,居然没有引起似乎不可避免的混乱。他们利用宋军指挥系统镇压了企图背盟的军官,自己却没有露面。他们利用宫廷和百官搜集战争赔款,交出二帝。

用户评价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大门。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不同时期史学特点的分析中,所展现出的对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从“经”的儒家正统,到“史”的史家叙事,再到后来的各种思想流派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作者为我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建构图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中国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需要深入到其思想根源和文化脉络。它让我看到了,华夏文明是如何通过“经”与“史”的相互作用,不断地塑造自身,并传承至今。这种宏观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为我提供了理解中国历史演进的全新维度。作者在分析明代史学时,对“实录”与“通史”的争论,让我看到了史学内部的张力。明代的“实录”体例,虽然强调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即时性,但在作者的解读下,也暴露出其受到皇权干预的局限性,以及在叙事上的刻板。而“通史”的编纂,则试图超越个体的统治,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明末清初思想家在史学上的反思,他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历史叙事,试图从更具批判性的角度来审视历史,这预示着史学研究正在走向新的方向。书中对“经”的理解,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它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经典,而是包括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走向的探索。这种对史学内部演进的细致梳理,让我对“史”的理解,从一种静态的记录,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被挑战和重塑的过程。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史学家的对话。作者在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特点时,对“史”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汉代对“大一统”的强调,到魏晋时期对个体生命体验和玄学思潮的关注,史书的编纂风格和关注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这一时期士族史家如何在个人情感、哲学思辨和史实考证之间寻求平衡。我尤其对作者在分析《三国志》时,所揭示出的陈寿在叙事上的取舍和判断,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感到非常震撼。这让我认识到,即使是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史书,也并非绝对客观,它们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作者的个人印记。这种对“史”的“建构性”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阅读历史的方式,不再是盲目接受,而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理解。书中对“经”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它不再仅仅是儒家经典,而是泛指那些影响人们认知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框架。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作者在探讨清代史学,特别是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时,让我对“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原本以为考据学只是对史料的细致辨析,但作者却揭示了它背后隐藏的对“真实”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了以往史学中可能存在的虚构和臆断。作者分析了考据学派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对前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辨误,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然而,作者也敏锐地指出了考据学在克服主观臆断的同时,也可能陷入另一种局限,即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宏观的意义。这种对史学方法论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经”与“史”之间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经”在这里,不仅仅是规范,更是对研究方法和学术追求的指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便是在追求客观的史学研究中,也存在着方法论的取舍和价值判断。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是一本真正让我思考“历史是什么”的书。作者在探讨宋代史学如何发展出新的范式时,对“理学”与“史学”关系的阐述,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理学是纯粹的哲学,但作者却揭示了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宋代史家的历史观。宋代史家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事实,而是更注重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普遍的道德原则和治国经验,力图用“天理”来解释历史的兴衰。作者通过对《资治通鉴》等重要史籍的分析,展现了这种“以理驭史”的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如何塑造了后世对历史的解读方式。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史学,常常带有强烈的伦理和政治教育色彩。而“经”在这里,也从单纯的文本,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准则和宇宙真理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书写,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描述,而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往往与当时的思想主流息息相关。

评分

**初读《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仅限于梳理中国古代史料与史书编纂脉络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作者在开篇就巧妙地将“经”与“史”这两个看似分离的概念拉到同一维度,探讨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华夏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我尤其被作者在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中,如何挖掘出他们著作中蕴含的“历史意识”所打动。譬如,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为仁”,其背后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追溯和肯定,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叙事的建构。而《尚书》中那些看似零散的古代事迹,在作者的解读下,也显露出一种早期历史叙事的雏形,它并非纯粹的事件记录,而是带有道德评判和政治教化的目的。这种将哲学思辨与史学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史学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春秋》经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揭示了春秋笔法如何成为一种塑造历史观的强大工具。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引证和细致的逻辑分析,一步步展现了“经”作为一种认知框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对“史”的理解和书写。这种“经”与“史”互为表里、相互塑造的关系,贯穿了全书,让我对华夏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作者在全书的脉络中,不断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所认识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我们基于某种“经”的视角所建构出来的?书中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关于“史”的本体论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对于“史”的记述,是侧重于“事”本身,还是侧重于“理”的阐释,这种争论贯穿始终。作者通过梳理历代史家的观点,展现了中国史学在追求“真”与“善”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史”本质的追问,也促使我反思,我们当下理解历史的方式,是否也受到某种看不见的“经”的制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过去,而是一个充满解释和重构的动态过程。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变迁时,如何将“经”的理念渗透其中。例如,在解读儒家思想如何塑造社会等级秩序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君臣父子”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这些观念背后所蕴含的对历史秩序的想象和维护。这种“经”的规范性,如何通过历史的编纂和传承,最终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意识,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书中对历代史官制度的考察,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先秦的史不绝书,到唐宋的官方修史,再到明清的史局,作者勾勒出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官僚化史学体系。我尤其对作者在分析史官在史书编纂中如何受到政治权力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力求史实的客观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辩证的思考方式感到佩服。这使得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官方说法”,而是理解了其背后复杂的博弈和建构过程。书中对“史”的定义,也因此而更加丰满,它既是事件的记录,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是一本让我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历史的书。作者在最后几章中,将目光投向了近代以来“史”的转型。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晚清知识分子如何接触西方历史学,以及这种接触如何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与“史”观所打动。新的历史叙事模式,新的史学理论,以及新的历史分期,都对中国传统的历史建构方式提出了挑战。作者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如何艰难地探索新的历史书写路径。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史”的定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史”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到“史”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再到“史”作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基石,这种转变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经”的概念,也因此而面临着被重新诠释或被边缘化的命运。

评分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是一本让我读得酣畅淋漓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析历史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作者在探讨汉代史学勃兴时,对司马迁《史记》的分析尤为精彩。我一直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但通过作者的阐释,我才更深刻地理解到,《史记》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详实的史料记载,更在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心壮志。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司马迁如何在史书中融入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如何通过人物传记来展现历史的宏大进程,以及这种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书中对“史”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事实的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取向的意义生成过程。特别是作者在对比不同史书的叙事策略时,所展现出的对史料选择、价值判断以及叙事结构的敏感性,让我受益匪浅。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脉络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梳理,那些曾经模糊的事件和人物,都因为作者的解读而鲜活起来,并且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当下所理解的历史,是否也受到了某种“经”的塑造?这种反思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