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詩作、理論、翻譯著作五十餘種,重要的有《賦格》、《三十年詩》、《比較詩學》、《曆史.傳釋.美學》、《解讀現代.後現代》、《中國詩學》、《道傢美學與西方文化》,以及Ezra Pound’s Cathay,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等。近十年來,颱灣、大陸相繼展齣他的手稿,並數度為他的理論和詩作舉辦國際性研討會。鑒於他的重要貢獻,2005年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代序 說在前麵(摘錄)
關於艾略特
第一次看到艾略特的詩,是香港詩人崑南、無邪邀我共同推齣一本纔齣三期便夭摺、但對我寫詩的成長極為重要的詩刊《詩朵》的時期(1955)。我纔開始寫詩,但從崑南、無邪的藏書裏猛讀三、四十年代的詩人和法國、歐洲象徵派以還的詩,在崑南的藏書裏首次看到楊憲益(1915-2009)的《英國現代詩選》裏艾略特的一首詩,我們就開始讀瞭不少艾氏的詩,崑南後來翻瞭〈空洞的人〉(“The Hollow Men”),無邪翻瞭〈普魯福剋的戀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我現在不記得他有沒有發錶),無邪告訴我,大陸趙蘿蕤翻過《荒原》,但遍尋不獲。事實上,在大陸那個年代也無從尋起,大陸也要在文革以後纔再現。我就決定翻譯《荒原》,那時我已在颱灣大學畢業,詩在颱灣的《創世紀》上發錶,1961年,我在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撰寫碩士論文“T. S. Eliot: A Study of HisPoetic Method”(〈艾略特方法論〉,未齣版),後來又把四章重寫為中文,收入我的《秩序的生長》。
艾略特1888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Missouri)的聖路易士市(Saint Louis)。
1906-1914年在哈佛,文學、美學,受教於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 和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並像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那樣,受過塞孟慈(Arthur Symons, 1865-1945)的《文學中的象徵主義運動》(TheSymbolist Movement in Literature)一書的啓發。
1920年刊齣影響深遠的理論文章〈傳統與個人纔具〉(“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收入同年齣版的批評集《聖林》(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奠定瞭二十世紀以來第一個重要的詩人/批評傢的地位。下麵選一些他的理論的訊息:
‧錶達情緒唯一的方法是找齣一個「客觀的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也就是說,找齣某種特彆情緒含涉的一組事物,一種情境,或一連串事故,當這些外在事象置諸我們的感覺經驗之時,能立刻直接喚起我們內心相同的情緒的錶達公式。艾氏這個說法——「情感的等值」(emotional equivalent)——直接繼承瞭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從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學到的詩藝:詩要「一步一步嚴謹得像數學課題一樣地經營意象、音質、氣氛」的主張,要做到無一字虛設的凝鍊,就是所謂「文字的雕塑」(英文叫作“the carving of language",可以說是一種「文心雕龍」的美學情懷)。
從弗雷澤(J. G.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和潔西‧威斯頓(Jessie L. Weston)的《從儀節至傳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兩本書的記述裏,現代作傢,包括艾略特,發現到,在無數不同地域、不同的神話的比較下,錶麵的細節雖或有歧異,它們都是由一個原始類型(archetype)演化齣來。約略在弗雷澤之說的同時,精神分析專傢榮格(C. G. Jung, 1875-1961),在心理治療時,從病人的夢裏或潛意識裏顯現的一些意象,肯定瞭許多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利用瞭神話中的原始類型溯齣構成病源的境遇,而把病人治好。
艾氏從這兩個層次的瞭解齣發,把許多錶麵歧異的現代事件與情境,接源到古代的神話而賦與一種恆久的意義。譬如《荒原》詩中的主要題旨之一的「死與再生」,基督教最重要的觀念,便可以溯源到原始時代有關植物與繁殖的儀式與神話,在這裏,一個得勢的神話(耶穌復活)實在是一個已失勢的神話的翻新。這一個事實證明我們現代生活的形態必然可以在古代神話裏找到副本。(這裏穿插一個例:現代人生活裏,兒子對神聖不可侵犯的父親強烈的反叛,個人對權威的社會製度的反叛,可以在哪吒和李靖的故事中找到藍本。)所以,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把他研究神話的書命名為《韆麵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