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懂你,會是這種錶情嗎?:告彆雞同鴨講,全美溝通藝術專傢的共鳴式說話術

如果我真的懂你,會是這種錶情嗎?:告彆雞同鴨講,全美溝通藝術專傢的共鳴式說話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lan Alda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紐約時報》暢銷書、Amazon商業溝通類冠軍
  ◎ 6次艾美奬得主,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科學溝通中心」創辦人
  ◎ 從大眾讀者到頂尖科學傢都在學的高效溝通術,作傢媒體齊聲推薦!


  從會議室到臥室,「共鳴式說話術」對各種人際關係都管用!
  培養同理心,學習讀懂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是良好溝通的關鍵,也正是本書的主軸!

  艾達運用他正字標記的幽默感與字字到位的高超能力,帶我們學習如何引齣每個人心中的溝通高手。──《富比士》

  亞倫‧艾達是美國知名演員、導演、編劇,曾榮獲6次艾美奬,並以科學門外漢的身分,主持《美國科學新境》長達11年。他採訪上韆位科學傢,擅長以大眾都能理解的淺顯字眼,傳達復雜的科學知識。

  數十年來,他的經曆與長年錶演的獨門訓練,纍積瞭一套人人都能學的溝通錶達技巧,能夠應用在各種人際關係上。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邀請他成立並主持「亞倫‧艾達科學溝通中心」,教授大傢都能輕鬆上手的「共鳴式說話術」,也在各大學開設課程和工作坊,以推廣溝通之道,至今已訓練7韆多人。

  作者在本書分享每個人都需要的溝通技巧──熟練地讀懂彆人,知道對方的感受和想法。他告訴讀者如何善用讀心術和同理心,透過眼睛、耳朵、感受去聆聽,用故事說明重點、消弭令人迷惘的術語、仔細留意他人臉部錶情代錶的涵義,創造齣「共鳴」與溫暖親近的連結,達到真正的有效溝通。

  這樣的技巧每個人都可以學,對工作、傢人、夫妻、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助益,無論是對外行聽眾演講的科學傢,與客戶解釋産品的行銷人員,跟孩子說話的傢長,或者夫妻之間的對話都有實質的幫助。

媒體好評

  ◎價值連城的好書。他最早的熱忱是協助科學傢,與普羅大眾分享科學研究,後來艾達發現在演員時代學到的即興錶演技巧和觀點,能為每個必須溝通的人帶來轉變。──黛博拉.泰南,《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男女親密對話》作者

  ◎在這本迷人詼諧、發人深思的書裏,充滿豐富的趣聞軼事,作者教授的技巧─無論從情人到政治傢和科學傢─讓人人皆可提升溝通的能力,百戰百勝。──勞倫斯.剋勞斯,《迄今最偉大的故事》作者

  ◎聰穎、輕鬆、鼓舞人心……艾達寫這本書時,遵照瞭自己的忠告:用說故事來傳達重點。──《華盛頓獨立書評》

  ◎艾達的好奇心和聰穎,消除瞭滿臉睏惑的不解,他高聲呼籲清晰和溝通,還有永遠都不能缺少的同理心。──《匹茲堡郵報》

  ◎作者剖析麵對麵互動的重要性,他創造齣有趣的對話技巧,協助科學傢嚮一般觀眾講解復雜的科學原理。──《企業傢雜誌》

  ◎齣類拔萃的演員暨溝通專傢告訴你,如何避免睏擾的人類口語互動,或者意想不到的誤解障礙,這是一本犀利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溝通指南。──《柯剋斯評論》

  ◎科學傢無法將重點傳達給社會大眾、媒體、政府,讓艾達大感喪氣,這是因為他們從未受過溝通訓練,於是艾達決定改變現狀……他以溫暖親切的風格,告訴大傢這些溝通課程不限於科學傢,人人皆可適用,在真正需要派上用場的時候,它們就是你的好幫手。──《密爾瓦基哨兵日報》

讀者評價

  ◎這是一本久違的寶典,深具教育意義,也很實用。讀完後我立刻寫電子郵件給女兒的老師,建議他們拿來當女兒的數學科學創意課程的輔助教材,我覺得書中的技巧對於我的人際關係也有幫助,包括我和丈夫、孩子和朋友的關係。

  ◎每個地球人都應該讀這本書。作者是天生的說故事高手,艾達用自己溝通不良的故事來示範,聽懂彼此是件多麼重要的事,如果沒聽懂就很容易齣問題。

  ◎這是本好書,輕鬆易讀,好笑又能學到東西,絕對是心靈的糧食!我已經讀完一遍,現在想讀第二遍,而且這次我會做筆記。

  ◎作者教我們如何當個傾聽者。本書的主要概念是我們必須與人産生共鳴,纔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行文風趣,我讀得很開心。他在書中應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的例子,以及他個人的經驗談,精彩絕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倫‧艾達(Alan Alda)


  亞倫.艾達以演員、作傢、導演的身分,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曾獲得6座艾美奬和6座金球奬,他的代錶作品包括電視劇《外科醫生》和《白宮風雲》,曾參與《神鬼玩傢》和《間諜橋》等電影。

  艾達同時也是科學圈的活躍人物,曾主持美國公共電視節目《科學美國新境》長達11年。2009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邀請他創立「亞倫‧艾達科學溝通中心」,他也是該校的客座教授,協助科學傢和專業人士以更有效的方式,嚮大眾解釋復雜的科學知識,也在各大學開設課程和工作坊,以推廣溝通之道。

  2010年,艾達主持美國公共電視的特輯《人類火花》,訪問幾十名科學傢,探討「我們為何是人類」的解答。2013年,他主持迷你電視劇《大腦審判》,探討現代腦科學對美國司法係統帶來的效應。艾達也是《輻射:居裏夫人的畢生熱情》的編劇。

  艾達發想齣國際科學競賽「火焰挑戰」,廣邀請科學傢參與,以十一歲小孩都能懂的方式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2008年起,他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布萊恩.葛林主持紐約市的世界科學節,自創始年至今已有逾一百萬人參與。

  艾達曾任洛剋菲勒基金會董事,亦曾獲得以下溝通類奬項:
  1998年,因促進公眾對科學的認識,獲頒美國科學學會主席團理事會薩根奬。
  2006年,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頒發公共服務奬。
  2010年,主持美國公共電視特輯《人類火花》,獲得美國科學促進會科維裏科學新聞奬。
  2013年,美國化學學會公共服務奬。
  2014年,美國化學學會公眾解釋化學奬。
  2015年,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2016年,因協助增進大眾對腦神經科學的認識,而獲頒哈佛馬荷尼腦神經科學院大衛‧馬荷尼奬。
  美國國傢科學院公共福利奬。

譯者簡介

張傢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係,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作者序 良好的溝通,從培養同心理開始    

Part1理解和共鳴是溝通的關鍵
1.共鳴就是蛋糕的本體    
2.與工程師玩劇場遊戲    
3.心靈與大腦的對話
4鏡像練習    
5觀察遊戲    
6清晰鮮明的錶達    
7讀心術    
8.團隊共鳴    
9.全神貫注的聆聽    
10.從會議室到臥室都適用的傾聽術    
11.讓醫師更有同理心

Part2讀懂人心  
12.我的實驗室老鼠人生    
13.自發培養同理心    
14.同理心的黑暗麵     
15.如何解讀讀者的心思?        
16.火焰挑戰    
17.情感的記憶點     
18.故事和大腦     
19.尋找共通點    
20.術語和知識的詛咒    
21.日常生活的即興演齣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良好的溝通,從培養同心理開始

  我總算漸漸發現,當彆人對我說話,我卻聽不懂時,就代錶我的方嚮正確瞭。 雖然對方講的話有些復雜難懂,卻似乎不足以構成我聽不懂的理由,既然他們都能懂,豈有我聽不懂的道理?

  會計師用我不懂的方式談稅務;推銷員解釋保險單,講的好像與現實世界無關。我恍然大悟,原來幾乎所有人都在雞同鴨講,可是我卻無法對自己的頓悟産生寬慰之感。雖然這種溝通不良並非無時不刻上演,可是也足以礙事。

  人會翹辮子是因為溝通有誤,傳達不瞭正確訊息。這個說法聽來誇張,但我認為一點也不。 病患不聽醫生的指示,工程師說服不瞭城鎮居民大壩即將崩塌,傢長勸不動孩子,無法讓他們相信吸毒有害生命,導緻這些人步步邁嚮毀滅。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應該怎麼溝通,不可思議的是,我是從演員訓練和演戲經驗學會這個關鍵,明白該如何傳授他人溝通之道,尤其是抽象難懂的事。

  ◎話說從「牙」
  
  牙醫尖銳的手術刀隻距我的臉幾寸遠。 此時他纔告訴我接下來幾秒要對我做什麼。「我要拴緊囉,」他說。

  我渾身僵硬。拴緊?我的腦袋忙著搜尋這個字眼是什麼意思?拴緊怎麼會用在我的嘴?他一臉不耐,其實我也不想煩他,無奈他的手術刀已到嘴邊,我隻好問他拴緊是什麼。

  他一臉詫異,一副我怎麼聽不懂這麼簡單的字,開始對我咆哮:「拴緊!就是拴緊啊!」
我已年過五十,想當然有資格要求他先放下手術刀來好好迴答幾個問題吧,但一身牧師般聖潔手術袍的他,耐心正一點一滴流失。
  
  「好吧,」隻能說我配閤度很高,讓他將手術刀伸進我嘴裏,任由宰割。 當時我沒發現這會是我人生的分水嶺,餘生都要忍受這短短幾秒的雞同鴨講造成的下場,這個影響有好有壞。

  先說壞的好瞭:幾週後,我齣演一部電影,攝影機拉近拍攝我微笑的模樣,本應是輕鬆快樂的笑容,但拍完後,攝影指導走過來,一臉狐疑問我:「你怎麼在冷笑?劇本不是說微笑嗎?」 「我在微笑啊,」我說。

  「纔不是,那是冷笑,」他迴我。 我對著鏡子微笑。還真的是冷笑。 我的上唇軟趴趴貼在門牙上,無論怎麼試都無法正常微笑。

  原來問題齣在我的係帶,我沒有係帶瞭。 要是你不知道係帶在哪裏,它就長在你門牙上方,位於牙齦和上唇內的中間位置。如果你把舌頭頂在門牙上方的牙齦頂端,就會感覺到一片薄薄的肌肉組織,或至少如果咆哮牙醫沒在你嘴上動刀,你應該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這個組織叫作上唇係帶,而牙醫割掉瞭我的係帶。

  這是他發明的手術,讓他能拉下牙齦組織,覆蓋拔除的門牙凹槽,背後構想是藉此供應凹槽新鮮血液,等待痊癒。

  他對這項發明感到驕傲,對於牙齦血液供應再適閤不過,卻對我在電影裏的錶現沒好處。沒瞭係帶,我的上唇就像老舊飯店的荷葉邊窗簾,懶洋洋掛著。

  拍完這場戲後,我打電話給牙醫,用無比神聖的耐心解釋,我是靠臉吃飯,而有時我需要一張能正常微笑的臉。

  他的迴答簡潔有力:「我告訴過你手術有兩個步驟,第二步還沒進行。」我有點不想讓他走第二步,也許這次他會切除我舌頭下的係帶,我的係帶所剩不多,偏偏他似乎對係帶懷有不正常的迷戀。

  幾週後,我收到一封牙醫寄來的信,字句冷漠,公事公辦。對我稍感傷殘的情緒絲毫不帶歉意,這封信的旨意很清楚,他搬齣自己的辯詞,想打消我可能提告的念頭。其實在讀到這封信的口吻前,我還真沒想過要告他(後來我也沒告他),但如果他的用意是避免法律訴訟,這個做法隻會造成反效果。 其實這段經驗也沒那麼糟,畢竟後來我學會用沒有係帶的方式微笑,這種稍微不尋常的露齒而笑,反而讓我能演一堆反派角色。

  更棒的是,在牙醫診所椅子上那幾分鍾,為我帶來當時我有所不知的好處。 後來我發現,那天和牙醫的互動情境,其實經常在我的生命裏上演。那天我並不指望跟他當朋友,但至少能被他當人看待,即使他目光犀利,我很清楚我對他形同不在,不算是人。就算我在場,也隻是他工作清單的其中一項,他隻是對著人際無感的薄霧呢喃。

  對我而言,坐在他椅子上的那幾分鍾,就是溝通障礙及障礙成因的象徵—與你希望獲得理解的人漸行漸遠,這種撤退則可能阻礙各種幸福與成功,從商業界到愛情皆然。

  不能和我們試著溝通的人真正交談,遇上誤解的阻礙,猶如日常生活齒輪裏的一粒沙。

  當我們自以為已經用最清楚的方式溝通,可是彆人還是聽不懂時,就會變成人際關係裏的一粒沙。

  你可能是經營公司的老闆,以為和客人及員工心意相通,他們聽得懂你說什麼,但其實他們不懂,客人和員工都要漸漸離你而去;你可能是申請不到補助金的科學傢,因為多金贊助者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你可能是醫生,厭煩地應付窮追不捨的病患;或者你愛的人認為你很煩,因為他們就是聽不懂你想說什麼。

  事情大可不必走到這步。

  過去二十年來,我努力想瞭解為何溝通如此睏難,尤其是傳達復雜重要的事。我先從科學傢下手,協助他們嚮大眾解釋自己的工作內容,創辦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科學溝通中心,在全美與海外大學院校和醫學院傳授所學。

  當我們協助科學傢嚮大眾清楚傳達構想時,發現這些都是很基礎的溝通關鍵,不隻影響科學傢的溝通術,甚至是所有人互通瞭解的方式。我們培養同理心,體察對方心思,這就是關鍵,如果少瞭這個重點,真正的溝通就不會發生。培養齣同理心,學習讀懂他人感受和想法,這兩點對於良好溝通是必備的,也是本書的主軸。

  這本書也是我個人的故事,關於我當演員那些年學到的種種,可以與他人更清晰明確的溝通,即使是復雜的事也沒問題。有些是我和聰明人聊到他們的研究時所學到的東西,有些是來自我和其他演員對戲時的演藝經驗,這些改變瞭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方式,不隻適用於演員,任何人都能學得來,不可思議的簡單,畢竟這是我們與生俱來卻往往忽視不用的能力。

  在戲劇界,我們說這是「共鳴」。 

  ●10 從會議室到臥室都適用的傾聽術 

  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察覺不齣的溝通問題。

  我以一傢企業的資安問題為例,說明為何溝通不良比防火牆的漏洞更嚴重。

  某一企業有資安漏洞,可能抵擋不瞭駭客入侵,而內部的溝通鴻溝更嚴重,也通常沒被人發現,因此導緻更嚴重的問題。

  幾年下來,該公司主管曾臨時因應狀況而微調安全密碼,此時董事會找來資訊科技專傢,要他們提交一份完整報告。

  專傢提供的消息很驚人,也就是公司的門戶大開,她告訴他們原委以及該如何修補。 董事會聚精會神地聆聽概要,專傢也詳細道齣技術層麵的弱點,董事會成員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於是決定之後再深入研究。

  黑石集團的資安長傑依.黎剋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說明這個問題:資安人員沉浸在技術知識,也就是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卻忽略瞭董事會成員真正想知道的細節。黎剋說:「資安部門將我們的工作變得極為復雜,技術性太高,對董事會陳述時也嚮來不清不楚⋯⋯導緻他們無法全盤瞭解問題。」

  他很清楚良好溝通的責任是落在說話的一方,而不是聆聽者,如果不瞭解情況,再緊急的問題也會迷失在專業術語中。

  有天我和一對夫妻檔吃午餐,他們的團隊協助資安工程師與企業和政府機關溝通,他們告訴我,有時情況剛好相反,還得嚮資安工程師解釋執行長的意思。

  任務能完成,我們已經要謝天謝地。 這種事我不得不往心裏去,因為我正好就是某個商業領域的專傢,我是顧客。

  企業無時無刻和我這個顧客溝通交流,幾乎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有廣告,但當我購買商品時,往往收到更強烈的訊息。

  每次我試著打開外包裝時,製造公司都在和我溝通,當我無法用剪刀或小刀割開,甚至得用鐵鎚敲開堅固如蚌殼的塑膠盒時,都不禁在想:這間公司的老闆有親自試著打開這個商品嗎? 我不是唯一使用新産品時被割傷且要包紮手指的人,英格蘭有一份調查兩韆位顧客的報告發現,十個人之中,有四位曾在拆開外包裝時受傷,其中一個案例,顧客無法在不割開外包裝塑膠紮帶之下,拿到盒子裏的東西,但他卻沒有工具,因為他買的新産品正好就是他需要的剪刀。

  這裏是誰在和誰溝通?零售連鎖店希望供應商包裝牢固一點,好讓小偷在店內拆不開;製造商希望他們的産品包裝牢固,在長途運送過程就不會損壞,可是卻沒有人顧慮到我的手指。我下次還會再買這個産品嗎?恐怕不會。根據調查報告,四成的人會選購能拆得開的相似産品。 但這都還是主菜旁的一碟小菜。

  ◎銷售

  多數人接觸到的商業模式就是銷售。舉例來說,若有人覺得「假期」就是要去國傢公園玩,又有人覺得是水上樂園,那麼決定傢族假期要去哪裏,就變成一種推銷工作。

  推銷本身並非壞事,雖然我曾經這麼覺得⋯⋯ 我還年輕時,曾經覺得推銷等於操弄他人,不告訴對於真正需要知道的事,而是讓對方在被濛騙的情況下做決定,逼對方就範,整個過程都讓我渾身不自在。

  當我剛入行時,曾經嘗試銷售共同基金養傢糊口,有陣子我唯一能說服的對象就是自己,但連我自己都買不起。錶現齣我對基金的信心似乎很重要,盡管如此,即便我心懷誠意,可是每次和客人見麵時,心裏還是想著自己能從中得到我需要的傭金,以及事先準備好的推銷詞,打算從他們身上大撈一筆。

  我沒做成生意,我想的是我必須告訴顧客什麼,而不是顧客想聽到什麼,我隻專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顧客。

  經曆一連串慘敗後,有天在我沒有推銷的情況下,某個人主動找上門,那一刻我突然覺醒。這名按摩師有幾韆美元,希望拿來投資,聽說過我的共同基金後覺得有興趣。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我在幫助彆人,這下她纔是需要幫助的人,不是我。

  那一瞬間,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她的感受和想法上,我敢說優秀推銷員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在協助他人達成目的,幫顧客得到需要的東西。

  ◎社會察覺和同理心策略

  推銷若要進展順利,銷售員就要運用社會認知,這個名詞在二○年代由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傢愛德華.桑代剋提齣的,社會認知更成為丹尼爾.高曼研究EQ 的主軸。高曼昇華社會認知的概念,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同時對另一人的內在狀態産生原始知覺(同理心);第二,理解對方感受和想法(心智理論),最後則是理解,或用他說的說法「摸索齣」復雜的社會情境。

  高曼形容社會認知就是「辨識顧客沒說齣口的需求和擔憂,以産品或服務搭配解決。」他認為這種同理心策略能分齣超級銷售員和普通銷售員的高下。

  我從個人經驗和讀過的研究得知,同理心也能讓人更有耐心。

  如果是這樣,可能也讓成功銷售員具有「願景」,高曼說這種願景對買賣雙方都有價值。

  他說,「社會認知就是指高瞻遠矚,有時是拿眼前利益換取維係顧客關係。

  有一份關於辦公用品和器材商的報告指齣,最成功的銷售團隊能夠聽進顧客觀點,展現適當的果斷,將這兩者結閤,將顧客導嚮某個同時滿足自己與商傢的選擇。」

  有意思的是,高曼講到的果斷是正麵的,不是為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為瞭讓顧客得到他們所需的而果斷。

  將對方引導至最正確的直覺和價值,而非眼前的短視近利,人在親密關係中不也是這樣?(好比問對方:「你接下這份工作是因為酬勞高?或這是你的畢生誌業?」)

  推銷與個人關係相似,有好幾份研究顯示,仔細聆聽客戶,主動錶達理解對方想法和情緒,對推銷有好無壞,能促進信任感及銷售佳績,我猜雙方也能感到滿足,對某些人來說這麼做很自然,其他人則需經一番摸索,卻無法隨時派上用場。

  為什麼?如果認真聆聽和最終效益之間有關聯,你可能以為這種連結應該是自然的,但多數人卻需要格外認真傾聽彆人的想法,即便對方是我們的摯愛,我猜是因為親密愛人間的關係不僅是良好溝通的典範,也是最睏難的溝通。

  ◎伴侶:「真正」主動聆聽

  他隨地亂丟襪子,她總是找不到錢包;他老愛說笑話,卻忘記笑點。

  在這種芝麻綠豆小事的淺灘裏,即使是美好婚姻也會擱淺。

  這類厭煩小事通常日積月纍,不過如果我從研究員那裏聽來的是事實,認真聆聽就能促成夫妻齊心閤力,大幅減少摩擦。舉個例子:如果男人願意幫老婆分擔傢務,性關係會更和諧。不,我沒亂講,這是真的 。

  二○一四年,傢庭與消費研究人員丹.卡爾森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同僚進行研究調查,發現「平均分攤傢務的夫妻性生活頻繁,每月約達七點七四次。」這些夫妻也獲得最高程度的滿足。

  即使男人相信研究的真實性,他們是否積極實踐這個理論?在美國和世界各地,與女性伴侶同居的男性,僅約三成願意平均分攤傢務。

  為什麼呢?許多男人已經知道洗碗是前戲的一部分,但當你麵對的是鍋子,要想起刷洗鍋子和夫妻燕好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容易。

  如果是此時讓同理心進場呢?研究指齣,同理心愈強,人們愈常閤作。

  當丈夫望嚮水槽裏的碗盤,心想:「我想是應該洗一下,」但他是否真會實踐這種衝動就很難講,假設他看著水槽裏堆疊的碗盤,想像另一半早晨看到這個畫麵的感受,也就是如果他透過她的眼睛看待傢務,更能體會她的感受。

  短暫的同理心能讓他閤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誰知道呢,或許洗碗其實沒那麼難,或許更有真實感,或許晚上會有好事發生,至少不會讓你少塊肉。

  此外,還有另一個閤作的殺手:自信的聲音。

  用弄巧成拙的勝齣語調宣布:「我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不用再討論瞭。」

  這種語調不是邀請對方加入對話,而是將他們降級為外人。
 
  有時我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搬齣這種語調,可能不知道自己已把對方推開,直到讀到他們的臉部錶情(前提是真有留意到對方錶情)。說話語調可能比內容本身更傷人,本來立意良好,最後變成具有毀滅性的話語,且通常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

  我讀過不少伴侶的溝通祕訣,很有用,例如主動聆聽(讓對方知道你聽見他說的話),並做齣「我」的陳述(重點放在對方行為帶給你的感受,而不是單純譴責他們不對的舉止)。

  問題是,如果你並不清楚對方的腦袋在想什麼,或你自己的腦袋在想什麼,或者你沒發現自己的感受已影響說話的語調,很多訣竅隻會造成反效果。

  主動聆聽很容易化成暗藏的敵意,「我想知道我是否聽錯你剛說的話」,與「(麵露厲色)我想知道我有沒有聽錯你說的話!」兩者間差彆很大。
其中一個實用祕訣,就是彆用充滿敵意的態度主動聆聽。

  但是如何小心穿過敵意的陷阱?真誠的溝通並不簡單,我們需要自然而然達到目的地,因為愈是刻意裝齣中立的聲調,聽在彆人耳裏就愈可能虛情假意。

  我從個人的演戲經驗得知,真實語調是自大腦深處發齣,不是聲帶。

  我身為外行人的猜測是,切閤文字的真實語調極其仰賴大腦的社交迴路,這種語調不是我們想就能發齣,而是對彼此關係的察覺。

  在即興課程常見到以下情況:當人和同伴産生同步聯係時,無法靠意識控製的喉嚨和臉部肌肉會齣現不同反應,語調會變,臉部錶情也會更溫柔,不
  是因為他們決定這麼做,而是當你和他人産生連結和真正交流,就會齣現這種反應。

  你可以聽聽看受過機械化社交互動訓練的人,說話有多麼不一樣。

  例如,我每次登記入住飯店時,都發現受過專業訓練的門房用令人毛骨悚然的語調說話,用不真實的語調說齣同樣內容:「旅途是否順利呢?今天過得好嗎?」通常我在聽見他們用機器人般的聲音提齣硬背的問題之前,這一天都過得不錯,這種聲音無法讓人感受到歡迎。我認為訓練服務人員和客人真實交流,比要求他們靠死背待客公式以及一招打天下的雀躍聲音,或說齣韆篇一律的話術,來得有效果,事情不該這麼難的。

  登記入住不是復雜的人際動作,並不是伴侶必經的微妙交流,充滿牽扯人生抉擇的隱藏意思和祕密訊息,例如怎麼把碗盤放進洗碗機這種事。

  很明顯,將碗盤放進洗碗機是伴侶間的武裝行動,洗碗機製造商博世傢電發錶一份研究調查,發現四成使用者會為瞭如何把碗盤裝進洗碗機吵架,六一%的爭執起於是否需要預洗碗盤。

  為洗碗吵架的人也太多瞭吧,這就是博世的說法,三九%的人會爭執刀叉該朝上或下擺放,這點我完全瞭解⋯⋯沒有更多人跌在洗碗機,被刀叉刺傷死亡,簡直不可思議?!另一方麵,三○%爭執的原因是塑膠容器是否該放在最上層,哎,這些人真是吃飽閑著沒事做。

  我不確定這份研究的可信度,倒讓人想起日常生活裏的點點滴滴,確實充滿火山爆發般的情緒和闆塊下滑的危機。
  
  伴侶間的溝通尤其睏難,因為挾帶太多非言語的要素,我們可能不認為自己錶露齣感受,但伴侶還是讀得齣來。如果不能讀懂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並且調節這些情緒,火山遲早會爆發。

  要做到並不容易,我們必須持續練習,直到這種能力變成下意識為止。

  即便如此,如果隻有一個人努力,負擔也會很大。我和一位曾在即興課程見識「同意並加入」力量的朋友聊過,她覺得迴傢後可以和丈夫嘗試。

  「我努力瞭兩週,」她告訴我:「很有用,我最後放棄瞭。」 「放棄?為何放棄?」 「因為我受不瞭,堅持不下去。」 嗯,兩人同時進行可能比較好。

  ◎即興人生

  人生本來就是場即興遊戲,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人生舞颱上的夥伴永遠會說齣你意想不到的話:「我已經感覺不到幸福,我需要空間。」

  「我們在考慮請你交棒,把工作交給你助理。」「我不要上大學,我要去刺青,然後去非洲。」

  你能說什麼?「不行,想都彆想,不可能的事?」事情就是發生瞭。

  當你的孩子想要從大學輟學,要繼續對話已經很難,比這更難的是有人拿把槍指著你,這下更不知該做何反應。這件事發生在我朋友賴瑞.吉爾巴特身上,《外科醫生》前四年的精彩劇本都是賴瑞寫的,他也是我認識最富創意和同理心的人之一,但其中一次同理心的行為特彆亮眼。

  賴瑞有天晚歸,迴到他位在比佛利山莊的傢,某個人步齣草叢,拿槍指著他。

  這男人想要錢、珠寶、傢裏任何財物,他命令賴瑞開門。

  賴瑞讓他進門,然後他說瞭什麼?你不可以這樣?你好大的膽子?簡直不可饒恕? 他望著這名年輕的黑人,說穿瞭就是個孩子,賴瑞說:「你太聰明,真的沒必要走這一步,如果我幫你找工作?」

  這場對話可能不隻如此,但我會特彆記得這個部分,是因為賴瑞告訴我時,我實在嚇傻瞭。 這孩子放下手中的槍,隔天賴瑞就幫他找到工作。
這就是「同意並加入」。

  像這樣的故事讓人不禁想問,賴瑞隻是幸運地恰巧與這位年輕人産生聯係的能力,感受到對方真切的情緒嗎?如果賴瑞沒有豐富的同理心呢?每個人的同理心是否天生註定,不會增減?

  和科學傢閤作時,我們的重點就是「深入觀察他人」,這就是良好溝通的重點,這種同理心有可能增長的。

  但是,如果你不是天生擁有同理心,是否就是完全沒有同理心?可以增強同理心?可以透過訓練擁有更多同理心?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