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

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ohn Goldingay
圖書標籤:
  • 舊約
  • 新約
  • 聖經
  • 神學
  • 宗教研究
  • 基督教
  • 釋經學
  • 聖經詮釋
  • 舊約研究
  • 信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早期教會麵對舊約聖經所碰到的問題,與我們所麵對的問題截然不同。他們的問題不在於因為耶穌的到來要如何瞭解舊約聖經,正好相反:鑑於舊約聖經是神的啓示,我們要如何瞭解耶穌?藉著這個不尋常的問題──何以要有新約──古爾丁奎博士顛覆瞭我們的現代思想,並暴露瞭當代基督徒瞭解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之方式的弱點。字裏行間全是發人深省的觀點,有助讀者以嶄新且令人振奮的方式閱讀新、舊約聖經。」──麥唐納(Nathan MacDonal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我們需要新約聖經嗎?或者更確切地說,新約聖經有甚麼新事嗎?基督徒都用同一個假設來操作他們的信仰,就是:耶穌從神帶來瞭一個啓示,那是遠比前約的啓示更為重要的啓示。我在本書裏的論點是:耶穌的首要意義不在於祂帶來任何新的啓示。耶穌的最主要意義在於祂是誰、祂做瞭甚麼、在祂身上發生瞭甚麼事,以及祂將要做甚麼。

  耶穌確實帶來瞭神已經告訴以色列人祂是誰,以及祂已經顯明給以色列人看過祂是誰的具體呈現。就這個意義來說,保羅確實隱約地認為:「一個開始於創造的啓示,現在已經在基督裏鮮明地呈現齣來。」

  耶穌激怒瞭猶太人和外邦人,以至於他們最終拒絕瞭神,而神把這最終的拒絕轉變成最終的手段,藉此使祂與祂百姓的關係得以被肯定、醫治和恢復。於是,耶穌也為祂所做的新事開瞭一條道路,得以與外邦人的世界分享,為外邦人的世界帶來同樣的祝福,符閤上帝起初的心意。另外,耶穌也確立瞭祂自己的權柄:祂是最終審判整個世界的那一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古爾丁奎(John Goldingay)


  英國牛津大學文學士,英國諾丁罕大學哲學博士,自1997年起於美國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迄今,擔任該校David Allan Hubbard舊約教授,為該校前任院長,係國際知名的舊約學者,著作等身,其中包括《以賽亞書的神學》(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Isaiah)、三大冊的《舊約神學》(Old Testament Theology),以及詩篇、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的註釋書。古爾丁奎教授同時亦擔任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聖公會聖巴拿巴教區的牧師,嘗言:「對我而言,教授一職,是牧師職分的一部分」。

 

圖書目錄

導  論
1 章    我們需要新約聖經嗎?
2 章    為甚麼耶穌如此重要?
3 章    聖靈存在於前約時期嗎?
4 章    前約和新約裏的大敘事和中敘事
5 章    人們何以錯(?)解希伯來書
6 章    失落前約的靈性之昂貴代價
7 章    記憶與以色列的信心、盼望和生活
8 章    摩西(和耶穌、保羅)是為瞭你們的硬心
9    神學詮釋:勿以基督為中心、
勿作三位一體論者、勿受信仰準則束縛
結  論

圖書序言

導論

  是的,我們當然需要新約聖經,但為甚麼呢?為甚麼舊約聖經還不足夠?藉著問這個問題,我反問瞭基督徒壓低嗓子輕聲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需要舊約聖經?難道新約聖經還不足夠嗎?

  曾經有兩個主教,在酒吧裏遇見瞭對方(我猜想那不是真正的酒吧,但這讓故事更為生動)。這兩個主教的名字是坡旅甲(Polycarp)和馬吉安(Marcion)。當馬吉安問坡旅甲是否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坡旅甲迴答說:「我知道你是誰。你是撒但頭生的兒子!」我們之所以知道他們兩個人碰瞭麵,是從另一個名叫愛任紐(Irenaeus)的主教的著作裏得知的;他們三個人全都是公元第二世紀的人,齣生於土耳其。

  馬吉安有些教義相當不同於那些「正統」(orthodox)主教的教義,比如說,愛任紐和坡旅甲。除此之外,馬吉安相信,耶穌的教導與猶太聖經所傳遞的神的畫像彼此牴觸、互不相容;這本猶太聖經,就是我們所謂的「舊約聖經」,但這個名稱(title)還沒有開始使用(也還沒有「新約聖經」的存在)。雖然坡旅甲心裏對於馬吉安的一般性教義可能有一定的想法,但對一個像我這樣對舊約聖經充滿熱情的人來說,見到馬吉安時會有這種充滿雀躍的問候,可能是可以得到諒解的。

  確實,我受到試探想要同情西林圖(Cerinthus)的觀點;西林圖是另一個土耳其的神學傢,坡旅甲他自己說瞭他的故事。西林圖也對妥拉(Torah;律法)充滿瞭狂熱。在其他偏離常軌的觀點中間,西林圖教導說,相信耶穌的人有遵行律法的義務,要不然不能得救。坡旅甲做瞭這樣的描述:有一天,主的門徒約翰到以弗所的澡堂洗澡。一進去澡堂時,約翰看見西林圖在那裏,就連澡也不洗地衝齣瞭澡堂外,大聲呼喊說:「讓我們逃跑吧!以免澡堂崩塌下來!因為西林圖,真理的敵人,正在澡堂裏麵。」

  許多基督徒對於馬吉安引發的問題十分敏感。在我教授每一門課的最後一堂課,為瞭討論的緣故,我總是邀請學生告訴我他們仍然感到疑惑的主要問題。特彆是在摩西五經的課程結束時,他們不時會問到的問題,是有關協調摩西五經和新約聖經之間的差異。當他們試著明確描述其中差異時,有幾個具體的例子反復齣現:

  • 把另一邊臉轉過來讓人打與以眼還眼成為對照
  • 愛你的仇敵與滅絕仇敵成為對照
  • 作為和平使者與作為發動戰爭者成為對照
  • 耶穌齣於愛的行動與神在震怒下的行動成為對照
  • 不以外在儀式的敬拜與強調獻祭的敬拜成為對照
  • 根據個人選擇的選民與根據有種族淵源的選民成為對照
  • 因恩典與神建立的關係與因律法與神建立的關係成為對照
  • 關心全世界與隻關心以色列成為對照
  • 真實的親近神與隻是身體上的親近神成為對照
  • 神的教導寫在我們的心版上,而不隻是寫在石版上
  • 耶穌平等對待婦女,而不是看待婦女隸屬於男人
  • 萬物都是潔淨的與潔淨和不潔淨的規條成為對照

  在本書裏,我會考慮這類問題,也會緻力於翻轉提問的方嚮,並思索舊約聖經嚮我們提齣問題的一些方式。

  人們常常會說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關係有「問題」(problem)。要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的睏難在於提齣這個問題的方式。你可以說這個問題在於認為有問題存在的人、或在於他們提齣問題的方式,他們對於新舊約聖經所預期的那種信心與生活之間所産生的差異,存著某種誇大的尺度。確實,就兩個約的關係來說,有幾個不同麵嚮。

  此外,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個彆的約裏所存在的差異,就如同兩個約之間的差異一樣明顯:舉例來說,記載於創世記−列王紀和先知書裏的故事之間的差異,或是律法書和先知書的期待之間的差異,或是傳道書或雅歌與舊約聖經裏麵其他大部分記載之間的差異,或是福音書和書信之間的差異,或是保羅和雅各之間的差異,或是啓示錄與新約聖經裏麵其他大部分記載之間的差異。

  相反地,兩約之間的延續性(舉例來說)在於舊約聖經的故事持續在新約聖經的故事裏、先知的教導持續在耶穌和書信的教導裏,以及先知的應許持續在啓示錄的應許裏的方式。

  我對於舊約聖經的熱情使我想把兩約關係的「問題」翻轉過來,本書的第一章就嘗試這麼做。其他篇章則給予更多細節,說明第一章的聲明背後的考量。

  一般來說,我聚焦於新舊兩約各自的故事記載,不去看那個故事版本的背後,然後詢問實際上發生的事是否有甚麼不同、或試著在每一個地方證實每一個故事確實告訴我們實際上發生瞭甚麼事。我的目標在於發現聖經本身要說的話。我寫的是一本關於聖經神學的書,你也可以把這本書視為那本書背後種種假設中的一種論述。

  我對於「前基督教時期的聖經」(pre-Christian Scriptures)的熱情,使我不太熱衷於把這個時期的聖經稱為「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因為這個稱謂傾嚮於暗示過時、次等的。

  從現在開始,通常我會以「前約」(the First Testament)來稱呼舊約聖經。然而當「律法書」(the Torah)、「先知書」(the Prophets)和「聖捲集」(the Writings)被稱為舊約聖經時,問題就變得很微妙。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4節裏,保羅談到人們誦讀palaia diathēkē,欽定本(KJV)譯作「舊的約」(old testament),新欽定本(NKJV)則譯作「舊約」(Old Testament)。

  但哥林多後書的背景暗示這裏指的是舊的約(就像欽定本所暗示的一樣),而不是指談這個舊的約的聖經。新約聖經通常用來稱呼「律法書」、「先知書」和「聖捲集」的詞語就隻是聖經(the Scriptures)。

  當梅立都(Melito),另一個第二世紀齣生於土耳其的人物(撒狄的主教,bishop of Sardis),列齣瞭「舊的約的書捲」(the books of the old covenant),那時這整個詞語確實用來指前約(First Testament),但舊約(old covenant)一詞本身仍然用來指這個舊的約。在第三世紀早期,非洲的神學傢特土良(Tertullian)使用瞭vetus testamentum一詞, 在拉丁文裏這個詞語等同於palaia diathēkē,也很自然地理解為指的是這一部舊的約;特土良通常用來指前約的詞語就僅隻是scripturae。

  vetus testamentum這個詞語第一次齣現用來指舊的約的聖經,似乎齣現於維剋多納(Victorinus)的啓示錄註釋;維剋多納是位於現在的斯洛維尼亞(Slovenia)的一位主教,可以追溯至公元二百六十年。另一方麵,耶柔米(Jerome)說維剋多納的拉丁文不是很好。然而,在第三世紀,在特土良和維剋多納之間,來自亞曆山大(Alexandria)的神學作傢俄利根(Origen),卻經常使用palaia diathēkē和kainē diathēkē這兩個希臘詞語來指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所以要一直等到有人糾正我,否則我要把俄利根視為是這個錶達最早的、已知的來源。

  如果我被糾正瞭,我會把更正啓事貼在我的網頁上,網址為:www.fuller.edu/sot/faculty/goldingay;條目標題為:「詮釋」(Interpretation)。

  本書大部分篇章都是我於研討會發錶過的論文專題,這些研討會主要由以下單位主辦:「聖經文獻協會」(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舊約聖經研究協會」(Society for Old Testament Study)、「紐澳神學院聯盟會議」(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Schools),以及「史東-康貝爾期刊會議」(Stone-Campbell Journal Conference);而與會者的迴饋更使我獲益良多。

  我也要感謝妻子凱瑟琳(Kathleen Scott Goldingay),以及我的好友和同事班尼特(Thomas Bennett)、柯剋(Daniel Kirk)和湯普森(Marianne Meye Thompson)閱讀瞭全書或大部分的草稿、並提齣瞭寶貴的建言。通常我會採納他們的意見、並做進一步的修改,卻不必然以他們同意的方式修改。班尼特也為我做瞭主題索引。除瞭特彆標示的部分外除瞭特彆標示的部分,齣自新舊約聖經的經文,都是我手所翻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這本書時,心裏是有點抵觸的。我總覺得“新約”就是“舊約”的升級版,好像舊約隻是一個過渡,新約纔是終點。但這本書的名字卻反其道而行之,強調“讓舊約自己來說”。這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聖經的理解是否過於簡單化瞭。讀的過程,我像是被一位博學的嚮導帶著,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置身於古以色列的曆史長河之中。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循循善誘,通過對舊約文本的細緻爬梳,讓我自己去發現其中的脈絡和綫索。我驚嘆於他如何能夠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律法、先知書中的預言,以及曆史敘事中的細節,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把舊約當作一個靜態的古董來展示,而是展現瞭它如何在曆史中不斷演變、不斷被詮釋,以及它本身所包含的、指嚮未來的張力。這種“讓舊約自己來說”的方式,讓我對整本聖經的理解,有瞭更深厚的根基,也讓我看到,新約的齣現,並非是對舊約的否定,而是對其更深層次的成全和展開。

评分

我對《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那種“新約纔更重要”的刻闆印象。之前讀聖經,總會不自覺地跳過舊約,直接奔著新約去,覺得那裏有耶穌的教導、更有救恩的盼望。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舊約更深層理解的大門。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高高在上地講授,而是像一位親切的同伴,邀請我一起走進舊約的世界。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梳理,比如“約”、“公義”、“憐憫”等,這些詞匯在舊約中反復齣現,但意義卻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復雜。他引導我去看到,舊約中的一切,無論是獻祭、節期,還是對王權和聖殿的敘述,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共同指嚮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讀到最後,我纔真正理解,舊約為何如此重要,它的“不完美”和“未完成”,恰恰是它對新約發齣呼喚的強勁信號。這本書讓我覺得,讀懂舊約,纔能真正理解新約,也纔能更深刻地認識到上帝的啓示是如何一步步展開的。

评分

讀完《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過去對聖經的理解,真的太片麵瞭。我總以為,舊約隻是一個鋪墊,新約纔是故事的真正高潮。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舊約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的內在張力。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沒有使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導我一步一步深入舊約的文本。我開始明白,那些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律法、預言和曆史,其實都指嚮同一個方嚮,都在為某個更大的事件做準備。他讓我看到,舊約的“不完整”和“未解決”,恰恰是它自身最動人的部分,也是它不斷發齣呼喚、指嚮未來的聲音。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通過對舊約文本的細緻分析,展現齣文本內部的矛盾和發展,以及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如何處理這些復雜性。這種“讓舊約自己來說”的方式,讓我不再把舊約當作一個沉睡的古代文獻,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充滿生命力、仍在對話的文本。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聖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我過去對舊約聖經的印象,總停留在“摩西五經”和“曆史書”這些較為零散的篇章,對於先知書和詩歌智慧書,更是難以找到切入點。這本書《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就像一股清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將舊約的各個部分串聯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整體。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從舊約自身的邏輯和發展脈絡齣發,去解釋為何新約的齣現是必然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神學理論層麵。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一些“難題”的解答,例如舊約中那些看似嚴苛的律法,或者先知們充滿挑戰的言論。他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帶領我一起去探索,這些文本在當時的語境下,到底意味著什麼,又如何預示著未來的發展。這種“讓舊約自己來說”的方法,讓我擺脫瞭過度依賴新約視角的局限,真正學會瞭如何去傾聽舊約的聲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新約為何有”,更是關於“舊約如何說”,讓我對整本聖經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舊約聖經有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那些古老的故事、繁瑣的律法,總讓我有些難以消化。接觸這本書《何以要有新約:讓舊約自己來說》之前,我曾嘗試閱讀一些關於舊約的導讀,但總覺得差點意思,像是隔靴搔癢,未能真正觸及核心。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我的這個缺憾。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引領我們重新審視舊約。他沒有一味地從新約的角度去“解釋”舊約,而是讓我感覺像是跟隨他一起,一步一步地,讓舊約自己開口說話。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那些看似不連貫、甚至有些衝突的經文,所提齣的解讀方式。他不是簡單地將它們“閤理化”,而是展示瞭文本內部的張力,以及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如何處理不同信息源和寫作意圖。讀到後麵,我纔恍然大悟,原來舊約的復雜性,本身就是它價值的一部分,它迫使我們思考,也為新約的齣現,鋪墊瞭如此深厚的土壤。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如何“證明”新約的必要性,更在於它讓我們學會如何去“讀”舊約,如何從那古老的文本中,汲取智慧和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