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

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Goldingay
图书标签:
  • 旧约
  • 新约
  • 圣经
  • 神学
  • 宗教研究
  • 基督教
  • 释经学
  • 圣经诠释
  • 旧约研究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早期教会面对旧约圣经所碰到的问题,与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截然不同。他们的问题不在于因为耶稣的到来要如何了解旧约圣经,正好相反:鑑于旧约圣经是神的启示,我们要如何了解耶稣?借着这个不寻常的问题──何以要有新约──古尔丁奎博士颠覆了我们的现代思想,并暴露了当代基督徒了解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之方式的弱点。字里行间全是发人深省的观点,有助读者以崭新且令人振奋的方式阅读新、旧约圣经。」──麦唐纳(Nathan MacDonald),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我们需要新约圣经吗?或者更确切地说,新约圣经有甚么新事吗?基督徒都用同一个假设来操作他们的信仰,就是:耶稣从神带来了一个启示,那是远比前约的启示更为重要的启示。我在本书里的论点是:耶稣的首要意义不在于祂带来任何新的启示。耶稣的最主要意义在于祂是谁、祂做了甚么、在祂身上发生了甚么事,以及祂将要做甚么。

  耶稣确实带来了神已经告诉以色列人祂是谁,以及祂已经显明给以色列人看过祂是谁的具体呈现。就这个意义来说,保罗确实隐约地认为:「一个开始于创造的启示,现在已经在基督里鲜明地呈现出来。」

  耶稣激怒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以至于他们最终拒绝了神,而神把这最终的拒绝转变成最终的手段,借此使祂与祂百姓的关系得以被肯定、医治和恢复。于是,耶稣也为祂所做的新事开了一条道路,得以与外邦人的世界分享,为外邦人的世界带来同样的祝福,符合上帝起初的心意。另外,耶稣也确立了祂自己的权柄:祂是最终审判整个世界的那一位。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或重复信息。 --- 图书简介:《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 导言:当历史的巨石仍在沉睡,我们如何聆听到未来的回响? 在广袤的犹太与基督教信仰叙事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前”与“后”的界线——旧约与新约。这条分界线,既是历史的断层,更是神学理解的基石。然而,我们常常习惯于将新约视为对旧约的“超越”或“替代”,仿佛旧约是一部待修正的草稿,而新约则是最终定稿。这种观点,虽然便利,却极大地削弱了我们对圣经整体结构与深层意图的把握。 本书《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旨在挑战这种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邀请读者潜入圣经文本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如果没有旧约所铺设的宏大舞台、那些充满张力的预言、那些未竟的应许,新约的出现是否真的具有那种颠覆性的、历史性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旧约的未完成交响曲——约与律法的内在张力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旧约(希伯来圣经)的核心结构,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新约的背景板。我们探讨了“约”(Covenant)这一概念如何贯穿于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的脉络中。这些约并非一帆风顺的契约,而是充满了张力、背叛与重建的动态过程。 律法,在摩西五经中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它本应是人与神和谐共处的蓝图。然而,正如先知书所揭示的,以色列的反复悖逆使得律法成为一种无法靠自身力量完全持守的重担。我们会细致考察《利未记》中圣洁的绝对要求与以色列百姓日常的污秽之间的鸿沟,并追溯先知们(如耶利米、以西结)对“内心新约”的迫切呼唤。 关键议题: 1. 应许的悬置: 亚伯拉罕的后裔蒙福的应许、弥赛亚的降临应许,是如何在旧约历史中被反复“暂停”和“延迟”的?这种延迟本身是否预示着需要一个全新的、更具决定性的干预? 2. 献祭的循环与徒劳感: 旧约献祭制度的复杂性与重复性,描绘出一种永恒的“临界状态”。它们究竟是在指向什么?它们的有效性止步于何处? 3. 圣灵的缺席与渴求: 尽管旧约中不乏圣灵的作为,但这种能力似乎是间歇性的、针对特定人物的。这种局限性,如何催生了对更普遍、更持久的圣灵降临的深切期盼? 第二部分:新约——而非替代,而是揭示 本书的重心在于转向新约的文本,但视角不再是“新约如何修正旧约”,而是“新约如何回答旧约提出的问题,并最终将旧约的结构性叙事推向终点”。 我们不再将耶稣基督视为一个仅仅来“成就”预言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那位旧约历史一直在等待的、具有终极权威的“约的使者”。新约的文本,特别是保罗的书信和希伯来书,不再是推翻律法的宣言,而是对律法内在逻辑的彻底实现。 关键议题: 1. 希伯来书的对话: 希伯来书以其深刻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旧约体系(帐幕、祭司、献祭)的“影子”属性。我们必须理解,如果影子不是为了指向实体而存在,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2. 基督的“新约”地位: 耶稣的血所立的新约,其核心不在于取消了旧约的要求,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和能力去履行这些要求。我们会探讨,这种能力是如何解决旧约中人性的根本性缺陷的。 3. 从“民族性”到“普世性”的扩展: 旧约的祝福(尤其针对亚伯拉罕)是民族性的,但其本质是普世的。新约是如何解释这一扩展过程的,即它如何将以色列的特殊历史转化为全人类的救赎历史? 第三部分:让旧约自己来说话——结构性连贯性 本书拒绝将圣经切割为前后两个独立的故事。我们主张,旧约的叙事逻辑、其内在的张力与未解之谜,本身就构成了对新约必要性的最强有力的论证。旧约不是一个等待被救赎的过去,而是新约存在的基础和呼吸。 通过仔细研读经文本身,而非依赖后世的神学框架,读者将发现,旧约中的每一个叙事高潮、每一次先知性的呼喊,都在向着一个清晰的未来发出信号。新约不是一个意外的插曲,而是旧约所指引的、结构上必然达成的终局。 本书的价值: 对于那些渴望建立一个扎实、连贯的圣经世界观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条回归文本的路径。它帮助我们摆脱“旧约是黑暗,新约是光明”的简化二元论,转而拥抱一个更为丰富、更有张力的信仰历程——一个从黎明前的等待,到正午的完全启示的宏伟叙事。只有真正理解了旧约的呼求,我们才能充分体会新约带来的那份无法替代的恩典与完满。 ——了解新约的深度,必须先倾听旧约的宣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古尔丁奎(John Goldingay)


  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士,英国诺丁罕大学哲学博士,自1997年起于美国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迄今,担任该校David Allan Hubbard旧约教授,为该校前任院长,系国际知名的旧约学者,着作等身,其中包括《以赛亚书的神学》(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Isaiah)、三大册的《旧约神学》(Old Testament Theology),以及诗篇、以赛亚书和但以理书的註释书。古尔丁奎教授同时亦担任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圣公会圣巴拿巴教区的牧师,尝言:「对我而言,教授一职,是牧师职分的一部分」。

 

图书目录

导  论
1 章    我们需要新约圣经吗?
2 章    为甚么耶稣如此重要?
3 章    圣灵存在于前约时期吗?
4 章    前约和新约里的大叙事和中叙事
5 章    人们何以错(?)解希伯来书
6 章    失落前约的灵性之昂贵代价
7 章    记忆与以色列的信心、盼望和生活
8 章    摩西(和耶稣、保罗)是为了你们的硬心
9    神学诠释:勿以基督为中心、
勿作三位一体论者、勿受信仰准则束缚
结  论

图书序言

导论

  是的,我们当然需要新约圣经,但为甚么呢?为甚么旧约圣经还不足够?借着问这个问题,我反问了基督徒压低嗓子轻声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旧约圣经?难道新约圣经还不足够吗?

  曾经有两个主教,在酒吧里遇见了对方(我猜想那不是真正的酒吧,但这让故事更为生动)。这两个主教的名字是坡旅甲(Polycarp)和马吉安(Marcion)。当马吉安问坡旅甲是否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坡旅甲回答说:「我知道你是谁。你是撒但头生的儿子!」我们之所以知道他们两个人碰了面,是从另一个名叫爱任纽(Irenaeus)的主教的着作里得知的;他们三个人全都是公元第二世纪的人,出生于土耳其。

  马吉安有些教义相当不同于那些「正统」(orthodox)主教的教义,比如说,爱任纽和坡旅甲。除此之外,马吉安相信,耶稣的教导与犹太圣经所传递的神的画像彼此牴触、互不相容;这本犹太圣经,就是我们所谓的「旧约圣经」,但这个名称(title)还没有开始使用(也还没有「新约圣经」的存在)。虽然坡旅甲心里对于马吉安的一般性教义可能有一定的想法,但对一个像我这样对旧约圣经充满热情的人来说,见到马吉安时会有这种充满雀跃的问候,可能是可以得到谅解的。

  确实,我受到试探想要同情西林图(Cerinthus)的观点;西林图是另一个土耳其的神学家,坡旅甲他自己说了他的故事。西林图也对妥拉(Torah;律法)充满了狂热。在其他偏离常轨的观点中间,西林图教导说,相信耶稣的人有遵行律法的义务,要不然不能得救。坡旅甲做了这样的描述:有一天,主的门徒约翰到以弗所的澡堂洗澡。一进去澡堂时,约翰看见西林图在那里,就连澡也不洗地冲出了澡堂外,大声唿喊说:「让我们逃跑吧!以免澡堂崩塌下来!因为西林图,真理的敌人,正在澡堂里面。」

  许多基督徒对于马吉安引发的问题十分敏感。在我教授每一门课的最后一堂课,为了讨论的缘故,我总是邀请学生告诉我他们仍然感到疑惑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摩西五经的课程结束时,他们不时会问到的问题,是有关协调摩西五经和新约圣经之间的差异。当他们试着明确描述其中差异时,有几个具体的例子反复出现:

  • 把另一边脸转过来让人打与以眼还眼成为对照
  • 爱你的仇敌与灭绝仇敌成为对照
  • 作为和平使者与作为发动战争者成为对照
  • 耶稣出于爱的行动与神在震怒下的行动成为对照
  • 不以外在仪式的敬拜与强调献祭的敬拜成为对照
  • 根据个人选择的选民与根据有种族渊源的选民成为对照
  • 因恩典与神建立的关系与因律法与神建立的关系成为对照
  • 关心全世界与只关心以色列成为对照
  • 真实的亲近神与只是身体上的亲近神成为对照
  • 神的教导写在我们的心版上,而不只是写在石版上
  • 耶稣平等对待妇女,而不是看待妇女隶属于男人
  • 万物都是洁净的与洁净和不洁净的规条成为对照

  在本书里,我会考虑这类问题,也会致力于翻转提问的方向,并思索旧约圣经向我们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

  人们常常会说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关系有「问题」(problem)。要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困难在于提出这个问题的方式。你可以说这个问题在于认为有问题存在的人、或在于他们提出问题的方式,他们对于新旧约圣经所预期的那种信心与生活之间所产生的差异,存着某种夸大的尺度。确实,就两个约的关系来说,有几个不同面向。

  此外,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个别的约里所存在的差异,就如同两个约之间的差异一样明显:举例来说,记载于创世记−列王纪和先知书里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或是律法书和先知书的期待之间的差异,或是传道书或雅歌与旧约圣经里面其他大部分记载之间的差异,或是福音书和书信之间的差异,或是保罗和雅各之间的差异,或是启示录与新约圣经里面其他大部分记载之间的差异。

  相反地,两约之间的延续性(举例来说)在于旧约圣经的故事持续在新约圣经的故事里、先知的教导持续在耶稣和书信的教导里,以及先知的应许持续在启示录的应许里的方式。

  我对于旧约圣经的热情使我想把两约关系的「问题」翻转过来,本书的第一章就尝试这么做。其他篇章则给予更多细节,说明第一章的声明背后的考量。

  一般来说,我聚焦于新旧两约各自的故事记载,不去看那个故事版本的背后,然后询问实际上发生的事是否有甚么不同、或试着在每一个地方证实每一个故事确实告诉我们实际上发生了甚么事。我的目标在于发现圣经本身要说的话。我写的是一本关于圣经神学的书,你也可以把这本书视为那本书背后种种假设中的一种论述。

  我对于「前基督教时期的圣经」(pre-Christian Scriptures)的热情,使我不太热衷于把这个时期的圣经称为「旧约圣经」(Old Testament),因为这个称谓倾向于暗示过时、次等的。

  从现在开始,通常我会以「前约」(the First Testament)来称唿旧约圣经。然而当「律法书」(the Torah)、「先知书」(the Prophets)和「圣卷集」(the Writings)被称为旧约圣经时,问题就变得很微妙。在哥林多后书三章14节里,保罗谈到人们诵读palaia diathēkē,钦定本(KJV)译作「旧的约」(old testament),新钦定本(NKJV)则译作「旧约」(Old Testament)。

  但哥林多后书的背景暗示这里指的是旧的约(就像钦定本所暗示的一样),而不是指谈这个旧的约的圣经。新约圣经通常用来称唿「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集」的词语就只是圣经(the Scriptures)。

  当梅立都(Melito),另一个第二世纪出生于土耳其的人物(撒狄的主教,bishop of Sardis),列出了「旧的约的书卷」(the books of the old covenant),那时这整个词语确实用来指前约(First Testament),但旧约(old covenant)一词本身仍然用来指这个旧的约。在第三世纪早期,非洲的神学家特土良(Tertullian)使用了vetus testamentum一词, 在拉丁文里这个词语等同于palaia diathēkē,也很自然地理解为指的是这一部旧的约;特土良通常用来指前约的词语就仅只是scripturae。

  vetus testamentum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用来指旧的约的圣经,似乎出现于维克多纳(Victorinus)的启示录註释;维克多纳是位于现在的斯洛维尼亚(Slovenia)的一位主教,可以追溯至公元二百六十年。另一方面,耶柔米(Jerome)说维克多纳的拉丁文不是很好。然而,在第三世纪,在特土良和维克多纳之间,来自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神学作家俄利根(Origen),却经常使用palaia diathēkē和kainē diathēkē这两个希腊词语来指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所以要一直等到有人纠正我,否则我要把俄利根视为是这个表达最早的、已知的来源。

  如果我被纠正了,我会把更正启事贴在我的网页上,网址为:www.fuller.edu/sot/faculty/goldingay;条目标题为:「诠释」(Interpretation)。

  本书大部分篇章都是我于研讨会发表过的论文专题,这些研讨会主要由以下单位主办:「圣经文献协会」(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旧约圣经研究协会」(Society for Old Testament Study)、「纽澳神学院联盟会议」(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Schools),以及「史东-康贝尔期刊会议」(Stone-Campbell Journal Conference);而与会者的回馈更使我获益良多。

  我也要感谢妻子凯瑟琳(Kathleen Scott Goldingay),以及我的好友和同事班尼特(Thomas Bennett)、柯克(Daniel Kirk)和汤普森(Marianne Meye Thompson)阅读了全书或大部分的草稿、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言。通常我会採纳他们的意见、并做进一步的修改,却不必然以他们同意的方式修改。班尼特也为我做了主题索引。除了特别标示的部分外除了特别标示的部分,出自新旧约圣经的经文,都是我手所翻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旧约圣经有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那些古老的故事、繁琐的律法,总让我有些难以消化。接触这本书《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之前,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关于旧约的导读,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像是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触及核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个缺憾。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旧约。他没有一味地从新约的角度去“解释”旧约,而是让我感觉像是跟随他一起,一步一步地,让旧约自己开口说话。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看似不连贯、甚至有些冲突的经文,所提出的解读方式。他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合理化”,而是展示了文本内部的张力,以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信息源和写作意图。读到后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旧约的复杂性,本身就是它价值的一部分,它迫使我们思考,也为新约的出现,铺垫了如此深厚的土壤。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如何“证明”新约的必要性,更在于它让我们学会如何去“读”旧约,如何从那古老的文本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评分

读完《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过去对圣经的理解,真的太片面了。我总以为,旧约只是一个铺垫,新约才是故事的真正高潮。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旧约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内在张力。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使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我一步一步深入旧约的文本。我开始明白,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律法、预言和历史,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都在为某个更大的事件做准备。他让我看到,旧约的“不完整”和“未解决”,恰恰是它自身最动人的部分,也是它不断发出呼唤、指向未来的声音。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通过对旧约文本的细致分析,展现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发展,以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复杂性。这种“让旧约自己来说”的方式,让我不再把旧约当作一个沉睡的古代文献,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充满生命力、仍在对话的文本。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圣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过去对旧约圣经的印象,总停留在“摩西五经”和“历史书”这些较为零散的篇章,对于先知书和诗歌智慧书,更是难以找到切入点。这本书《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就像一股清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旧约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整体。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从旧约自身的逻辑和发展脉络出发,去解释为何新约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神学理论层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一些“难题”的解答,例如旧约中那些看似严苛的律法,或者先知们充满挑战的言论。他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带领我一起去探索,这些文本在当时的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又如何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这种“让旧约自己来说”的方法,让我摆脱了过度依赖新约视角的局限,真正学会了如何去倾听旧约的声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新约为何有”,更是关于“旧约如何说”,让我对整本圣经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新约才更重要”的刻板印象。之前读圣经,总会不自觉地跳过旧约,直接奔着新约去,觉得那里有耶稣的教导、更有救恩的盼望。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旧约更深层理解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高高在上地讲授,而是像一位亲切的同伴,邀请我一起走进旧约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梳理,比如“约”、“公义”、“怜悯”等,这些词汇在旧约中反复出现,但意义却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他引导我去看到,旧约中的一切,无论是献祭、节期,还是对王权和圣殿的叙述,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读到最后,我才真正理解,旧约为何如此重要,它的“不完美”和“未完成”,恰恰是它对新约发出呼唤的强劲信号。这本书让我觉得,读懂旧约,才能真正理解新约,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上帝的启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何以要有新约:让旧约自己来说》这本书时,心里是有点抵触的。我总觉得“新约”就是“旧约”的升级版,好像旧约只是一个过渡,新约才是终点。但这本书的名字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让旧约自己来说”。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是否过于简单化了。读的过程,我像是被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古以色列的历史长河之中。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通过对旧约文本的细致爬梳,让我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脉络和线索。我惊叹于他如何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律法、先知书中的预言,以及历史叙事中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把旧约当作一个静态的古董来展示,而是展现了它如何在历史中不断演变、不断被诠释,以及它本身所包含的、指向未来的张力。这种“让旧约自己来说”的方式,让我对整本圣经的理解,有了更深厚的根基,也让我看到,新约的出现,并非是对旧约的否定,而是对其更深层次的成全和展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