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惠与慈爱:内地会高惟义、祝美柏夫妇在华的战火宣教路

恩惠与慈爱:内地会高惟义、祝美柏夫妇在华的战火宣教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sther Davison
图书标签:
  • 内地会
  • 宣教历史
  • 高惟义
  • 祝美柏
  • 近代中国
  • 基督教
  • 传记
  • 战火年代
  • 文化交流
  • 海外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帝啊,我不想成为宣教士。
  我和父母在中国已经付出够多。
  如果祢一定要我去,我会献上自己,
  但请祢关闭那扇门。

  藏在阁楼的故事——
  一个宣教士家庭
  在中国抗战沦陷区逃难的真实记录
  1936年秋天的中国,对日战争迫在眉睫。23岁的祝美柏却在此时远渡重洋,到中国宣教,这并非美柏自己的意愿,而是上帝的带领,并在中国为她预备了同为加拿大人的高惟义成为她宣教与人生的伴侣。
  本书是宣教士家庭在中国抗战沦陷区逃难的真实记录。高惟义、祝美柏原本为中立国的宣教士,随着加拿大参战,他们必须逃离日军控制,于是跟着中国百姓不停逃难,成了「难民」。在这样的处境中,很难「做上帝持久的工」,但却学习到上帝在那样的时间点唿召他们,不是为祂工作,而是去体验不管在任何环境下,祂的恩惠和慈爱都坚定不移。
  
名人推荐

  或许在中国战火下宣教的这九年,不是高惟义、祝美柏一生中最有成就的岁月,却很可能是他们一生中经历上帝的恩惠与慈爱最丰富的岁月。——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副祕书长 魏外扬
  
  面对中国乡间的芸芸众生,一对宣教夫妇只能是沧海一粟,能做的非常有限。宣教士来到中国,即使在千万人中仅带领一两个灵魂得救,便不算辜负使命。——海外基督使团研究员 袁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以斯帖.戴维森 (Esther Davison)


  生于中国上海,为第三代宣教士子女。1950年和父母一起被逐出中国。居住加拿大农场多年,1957年搬到美国,归化为美国人。
  1968年,毕业于宾州日内瓦学院 (Geneva College) 英文系,担任教职三十年。
  以斯帖.戴维森喜爱探险,1970年与丈夫Alex搬到怀俄明州定居,在此生儿育女。他们爱上怀俄明州的广阔大地,每年在山区和旷野进行长途骑马旅行。

译者简介

李淑雯


  现居高雄市。酷爱大自然,喜爱阅读、朋友。淑雯感谢上帝指派,有机会翻译此书,读到他们的故事,让她更加敬畏上帝。

审订者简介

梁永安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硕士,专职译者,译有《帕德嫩之谜》等。

图书目录

序一 藏在阁楼的故事 /魏外扬
序二 平民中的英雄 /袁玚
缘起 /以斯帖.戴维森

楔 子
第一部 服事前的准备
第一章 启程
第二章 回到家的感觉
第三章 派妳去扬州……不要!
第四章 可以不去国外宣教吗?
第五章 在涟水的服事
第六章 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第七章 留下来?或撤离?
第二部 打仗和战争的谣言
第八章 从涟水到清江浦
第九章 先后到上海
第十章 婚礼
第十一章 奉化「宣教士火柴盒」
第十二章 美柏怀孕
第十三章 日军开进奉化
第十四章 对危机的预感
第三部 逃亡
第十五章 开始逃难的日子
第十六章 赶路
第十七章 悲恸天台
第四部 抢先敌人一步
第十八章 短暂的安定
第十九章 永康沦陷
第二十章 陌生女子的慷慨
第二十一章 进入福建
第二十二章 从福建到江西
第二十三章 赣县宝宝
第五部 旅程已近尾声
第二十四章 重返浙江
第二十五章 陷入两难
第二十六章 在中国的最后停留
第二十七章 等待归乡

跋 通向天堂的平台
 

图书序言

序一

藏在阁楼的故事 /魏外扬


  历史虽已过去,却不曾远去,它有时就藏在阁楼上或地下室的某一个角落。在英国,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週年纪念活动陆续展开,各地也纷纷传出有人从阁楼发现属于那次大战的物件,使人与那场浩劫的距离更加贴近。

  例如,在肯特郡(Kent)的Scotney Castle,工作人员从阁楼的一只金属箱子内,发现十一本日记、七十几封信件、多枚勋章和一些与战争有关的物件,经过抄录、整理后,在二○一四年,也就是第一次大战爆发一百週年时展出,别具意义。这些物件为皇家砲兵高阶军官Arthur Hussey 所有,他的父亲就是这座城堡的主人。另外,在坎布里亚郡(Cumbria)的Kendal,有个儿子在母亲过世后清理母亲的寓所,在阁楼上发现一叠文件,其中有一首悼念袍泽阵亡的诗作,是他的舅公Cornelius O’Mahoney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写的,当时他们在土耳其参加达达尼尔战役,伤亡惨重。透过这首感人的诗作,我们彷彿置身于一九一五年的达达尼尔海崃,感受到无情的战火和浓厚的袍泽情谊。

  历史不仅藏在阁楼,也藏在后人的记忆与纪念中。乔安纳(Joanna Shelton)曾任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的祕书长,她的曾祖父Thomas Alexander(1850-1902)是第一代赴日本的美国长老会宣教士。乔安纳身居要津,经常在世界各地与各国政要见面,行程满档,意气风发。有一次,她接受日本大坂一间教会邀请,成为一百二十週年堂庆的贵宾,原来这间教会是她曾祖父建立的。乔安纳除了参加感恩庆典,还去看了艾

  拉的坟墓,艾拉是她曾祖父的女儿,在教会担任司琴,十四岁时病逝于日本。透过这间日本教会的记忆与纪念,乔安纳开始寻找曾祖父的足迹,写成一本传记《一个基督徒在多神之地:在日本的信心之旅》(A Christian in the Land of the Gods: Journey of Faith in  Japan),而且逐渐重建自己早已疏远的基督信仰,最后甚至辞去那份重要职位,回归蒙大拿州的农场,在一所小教会中担任长老。她说:「或许,我是那位一百年前在日本未尽其功的老宣教士最新结的果子吧!」

  历史无论是藏在阁楼,还是藏在人的记忆与纪念中,总要有人去发现、去书写,它才会说出所知道的故事。宣教士故事,由宣教士的子孙来撰写,似乎最为理想。除了乔安纳之外,我手边还有好几个为曾祖父母写传记的例子:

  其一,柯喜乐(Norman H. Cliff, 1925-2007)写他的外曾祖父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 1829-1911)的故事,中译本《圣爱的火焰》(A Flame of Sacred Love),二○○六年由宇宙光出版,列入「马礼逊纪念文集」之一,代表华人教会对海家几代委身在中国福音事工由衷的感念。

  其二,泰泽可(Charles Tyzack)写他的外曾祖父陶亚当(Adam Davidson, 1832-1885)参加英法联军之役,深感内疚,回英国后加入基督教公谊会,他的四个儿子陶维新、陶维廉、陶维礼、陶维义先后前来中国,在四川建立公谊会在中国的宣教基地。书名《公谊会入中国:陶氏兄弟与公谊会在华史略,1886-1939》(The Davidson  Brothers and the Friends’  Mission to China, 1886-1939),封面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十个中文大字,透露出这个宗派除了持守基要真理外,也重视追求和平与友谊的核心价值。

  华人参与跨文化宣教虽起步较晚,但如今也到了可以为家族前辈写传记的时候。朱敬华的《宣教火,家承传:华人宣教先锋朱醒魂与家属见证》,二○一六年建道神学院出版,是这类着作的代表。全书分为朱醒魂生平、朱醒魂开拓宣教事业至今之发展、朱醒魂家属事奉见证三大部分,不但完整记录朱家四代与神同行的见证,也为华人初代跨文化宣教运动留下珍贵记录。为曾祖父母写宣教故事,朱敬华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最后要说的是Esther Davison 写的《恩惠与慈爱》(Goodness and Mercy),讲述她父母在战火下的中国所经历的艰难岁月,二○○九年由Mill City Press 出版。本书作者Esther 的母亲Maybeth Judd(1913-1997),中文名字叫祝美柏,是第三代来华宣教士。她的祖父祝名扬(Charles Judd, 1842-1919)是内地会的初代成员、戴德生的重要同工;伯父祝康宁(Frederick Judd, 1871-1956)是内地会的医生,在上海时与倪柝声交往密切;父亲祝家宁(Charles Judd, Jr., 1876-1966)也加入内地会,在上海总部管理财务,晚年任职于费城的北美总部;姊姊祝美兰(Kathleen Judd, 1907-1988)嫁给内地会史学家赖恩融(Leslie Lyall, 1905-1996),夫妇也都在华宣教。因此,当祝美柏于一九三六年由温哥华出发前来中国时,中国对她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因着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战云从东北、华北逐渐南移,中国对她而言却又是充满变数的地方。

  祝美柏与同属内地会的高惟义(Ken Gray, 1913-1973)一九三九年二月在上海结婚,婚后他们奉派到浙江奉化展开新的宣教生涯。一九四○年一月,长女Gwen 到来,为这个小家庭带来无比的喜乐与幸福,他们在奉化度过一段美好的日子。

  一九四一年春天,日军佔领奉化,日子开始难过起来。由于身为加拿大侨民,还不致受到日军直接迫害,高惟义、祝美柏一家人决定仍留在奉化,与中国人站在一起。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加拿大侨民变成敌国人民,高惟义一家人逃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从奉化经由宁海、嵊县、新昌,多半靠着脚踏车和徒步,好不容易才到达天台。难民如潮水流动,逃难之路波折难行。白天,不时在日本飞机的扫射下躲藏,有时候正经过坟场,只得以墓碑为掩护;夜晚,或栖身于脏乱无比的客店,或将就在路旁的奉茶茅屋过夜。十二月的寒风刺骨,撑到天台的时候,众人都生病了,尤其是未满两岁的Gwen 最为严重,不住咳嗽,唿吸困难,终于在一九四二年一月五日病逝。更令人难过的是,天台当地人拒绝让一个「小洋鬼子」葬在他们的土地上,心碎的高惟义夫妇只好雇艘船,将小小的棺木运到下一个名叫临海的城市,葬在那里的基督徒墓园。笔者几年前读本书英文版,读到这里时不忍鼻酸,战火下的宣教家庭所承受的苦难是何等沉重。最近校阅本书中文版,读到这里时更不忍落泪,因为笔者现在有一个与Gwen 年纪相近的孙女,天真无邪、逗人怜爱,更能体会当年他们失去Gwen 是何等伤痛。

  书中详述从一九四一年底开始,他们辗转流离于浙江、闽北、赣东地区,一九四四年底从赣县搭军用飞机到昆明,才算脱离沦陷区。再从昆明搭飞机到印度加尔各答,转搭火车到孟买。等到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后,从孟买搭船回到美国纽约,为九年来的第一个宣教任期划下句点。

  《恩惠与慈爱》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本书作者出生于上海,可见她的父母在休养生息之后,一定又回到中国,然后在一九五○年前后再次因政局大变动,被迫离开中国。回到北美后,他们继续在海外基督使团服事,直到年老退休。或许在中国战火下宣教的这九年,不是他们一生中最有成就的岁月,却很可能是他们一生中经历上帝的恩惠与慈爱最丰富的岁月。

  几年前笔者阅读这本传记,觉得这个宣教士家庭在中国抗战沦陷区逃难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因此写成〈战火下的宣教路〉一文(《宇宙光》,二○一五年十一月)加以介绍。文中感叹这本传记还没有中文译本,没想到读者李淑雯女士主动响应,承担翻译初稿的重任,并承蒙梁永安先生审订译稿、吴望华女士确认书中部分人名与地名的中译,袁玚教授另序推荐,而宇宙光出版社同仁在签订版权与内文的编校方面也费心费力,如今中译本得以出版,笔者甚感欣喜。本书作者在通信中曾向笔者透露,她正在撰写父母在中国第二个任期(1946-1950)的故事,但愿她早日完成,也期待有更多藏在阁楼上的故事能早日发现、书写、翻译成中文,让华人教会在承接宣教大使命时,有更多美好的见证可以学习。

  ■魏外扬:中原大学退休讲师,现为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副祕书长,多年来致力研究华人基督教史

序二

平民中的英雄 /袁玚


  记得我最早读到的一篇有关赴华宣教的文章,是林治平老师写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小传〈平民中的英雄〉。文章末尾提到这个标题的出处,乃是中国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对他的赞语:「我们在人生的各方面都能找到英雄—马礼逊就是我们在平民阶级中所找到的英雄。」马礼逊作为首位赴华宣教士,翻译了第一本中文圣经、编撰了第一本汉英字典、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民报、造就了中国第一位传道人,汉学先驱、外交才俊,一顶顶「第一」和「专家」的桂冠,早已使他超越了「平民阶级」。而我阅读《恩惠与慈爱》(Goodness and Mercy)一书的原着时,不断浮现心头的一句话便是:「这真是一对平民中的英雄!」

  虽然祝美柏 (Maybeth Judd) 出生于宣教世家,但在世人眼中,她只是一个不会做家务的邻家女孩,而高惟义(Ken Gray)就更是一名普通的农场少年(farm boy)。他们在内地会群英谱中,没有建立过丰功伟业,回到加拿大解甲归田之后,由普通的宣教士恢复成普通的农场主。如果没有这本回忆录的问世,我们根本不知道抗战时期他们在浙、赣、闽三省所经历的神蹟奇事。

  一九四一年,奉化陷落,高惟义在子夜孤身面对日本军官的淫威,内屋妻女和楼上难民的安危都系在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身上。并不是他的头颈比铅笔更能经得起武士刀,而是地球另一头迫切的代祷,激发了这位平民宣教士的勇气,使他成为保卫妇孺的英雄。

  奉化高家绝没有南京大屠杀期间二十多位欧美宣教士那么广为人知,被戏称为「宣教士火柴盒」(mission matchbox)的奉化宣教站也绝没有金陵女大那么宽敞,庇护到的人数也没有那么多,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更具代表性。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战乱频仍,大城市的人可以躲进租界,中小城镇的人逃进教堂和医院,很多小地方只有内地会的宣教士留守,他们蜗居的「火柴盒」,就成了当地唯一的「方舟」。

  二○一五年,当前身为中国内地会的海外基督使团 (OMF) 征集宣教士生平故事作为广播剧素材时,我便推荐了《恩惠与慈爱》中的故事——平民宣教士的英雄故事。可以说,高惟义和祝美柏这对夫妇的传奇,先有了中国听众,再有了中国读者。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在经历加入使团的漫漫征途,凡在纽西兰加入使团的宣教士成员都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话:我们乃是蒙召进入非凡的人生(called to no ordinary life),这也确实是使团古往今来很多同工的生命见证。有一位姊妹更是把这句标语演化为一个好记的数学公式:平凡的人,因着奇妙的神,带出非凡的人生(ordinary people +extraordinary God = no ordinary life)。

  可能是出于女性的回忆口述,又经女性之手编辑整理,书中充满了温馨亲切的生活细节,是马礼逊和戴德生的传记中比较缺乏的。祝美柏眼中的高惟义,动手能力极强,种菜、养羊、储粮、组装收音机,几乎无所不能,他的厨艺甚至超过了身边的女宣教士。然而,正是这些平民生活的铺叙,更反衬出这对年轻夫妇在艰困危急中展现的英雄气质。他和美柏,既是同工,又是同年(同一年赴华),也可以说是并肩作战、相濡以沫的同袍和同梯。

  这本传记对我而言,绝非仅是收集到的又一本宣教士传记而已,因为书中除了感人的叙述、传奇的故事之外,还屡屡提到嵊县(今嵊州)。按照华人的传统,嵊县是我的祖籍,也是内地会很早就建立的宣教基点。在从新昌到嵊县的路上,背负Gwen的苦力形迹可疑。神虽然保守Gwen 没有遭遇绑架,却允许她几个月后被肺炎夺去幼小的生命。更让人撕裂心肠的还不是Gwen 的夭折,而是围绕她的埋葬引发的张力。

  从马礼逊的时代起,赴华宣教士和他们的家人就不得不面对「死无葬身之地」的困境。到了抗战时代,中国人受了西方宣教士那么多恩惠,在宣教站和礼拜堂蒙受了那么多庇护,却仍然怕「洋鬼子们」的尸体会坏了当地的风水,以至于死在天台的Gwen,移尸临海才能入土为安。在宣教史上屡屡读到这些悲凉的故事,便对〈创世记〉中亚伯拉罕向赫人买地「埋葬死人」那一段经文更多一层感悟。

  这对年轻的宣教士夫妇埋葬女儿时,看到同一座山的旁边,竟然有一座弃婴塔(baby tower),堆满了生下来就被遗弃的中国女婴的尸骨。记得有一年,一位姊妹带我们去弔念几位温州宣教士的墓地,其中有一些生前操持育婴堂。我们两人在这些宣__教士的墓碑前默立良久,最终那位姊妹开口说出了我们都联想到的事:「如果我们生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这些宣教士,可能都是弃婴塔里的白骨。」我的祖籍嵊县,在浙江诸县中属于比较贫穷的地方,男子生下来做长工,女子的出路更为悲惨,不是给人做「接奶媳」,就是送到育婴堂,没有育婴堂的地方,一定会有弃婴塔。后来女子越剧流行,很多女孩子开始学唱戏,也算是多了一条生路。

  在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和文章中,常常提到,虽然福音早早因着内地会宣教士的脚踪传到嵊县,但是我的长辈和家人中,仍有很多人与基督教信仰擦肩而过。面对中国乡间的芸芸众生,一对宣教士夫妇只能是沧海一粟,他们能做的非常有限。但听到福音并愿意接受的那些人,有福了。就好像那个拯救搁浅海蜇的故事一样,对回到水中的那些海蜇来说,小男孩看似愚拙的努力是牠们活命的唯一机会。宣教士来到中国,即使在千万人中带领一两个灵魂得救,便不算辜负使命。而这些赴华宣教士群像中,很多都是像高惟义、祝美柏夫妇那样的普通人,因着神的唿召,成为平民中的英雄。

  ■袁玚:纽西兰梅西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复旦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海外基督使团研究员

图书试读

第十三章    日军开进奉化
 
……当天晚上,他们放心的上床睡觉,深信最糟的情况已经过去,现在他们是受到保护。
 
不过,午夜刚过,便传来勐烈的拍门声。惟义去应门,看见是一个日本军官和一个日本士兵,他们尾随惟义走进饭厅。美柏从后房间的转角偷看,发现那名军官就是早前给他们封条的那个军官,而跟着他的士兵就是在教堂里和他们交谈的那个士兵。此时那个军官喝得烂醉,面露凶相,透过手下的翻译这样要求:「今晚我要这里的其中一个女孩子,我要你们其中一个女人。」
 
惟义勇敢地拒绝:「不行。我们是基督徒,不容许这种事。」
 
但那个军官说:「你们得要为我破例。」
 
他们的对话,美柏一字一句都听得很清楚。她吓得抱紧Gwen,为惟义的安全祷告,他一个人面对着这个邪恶的人。那个年轻阿兵哥的英文有限,惟义和日本军官大都是以写中文来沟通。虽然华语和日语很不一样,但中文和日文有很多相通的字,所以可以透过文字沟通。有一些是一样的。
 
那个军官在惟义旁边坐下,从身侧剑鞘抽出一把很长的剑,说道:「如果你不马上给出一个女人来,我就赏你一刀。」
 
美柏把婴儿紧紧抱在怀里,尽量伸长耳朵想听清楚他们在讲什么。先前惟义所说的话让她不难猜到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当时,简直吓坏了。这时,只见军官从桌上拿起一些铅笔,用刀把它们削成两截。那把刀果真非常锋利。
 
他重申他的威胁:「如果你不马上交出一个女人,你的头就会像这些铅笔。」
 
他们要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美柏害怕得颤抖起来。一想到自己有可能会失去惟义,孤伶伶生活在被日本佔领的中国,她就怕得要命,她想要祷告,但脑子一片空白。她看到惟义写下他对军官的最后回答时,手在发抖。
 
屋子里每个人都一动不动,害怕得无法祷告,只能颤抖。屋子唯一声音是那个军官削铅笔的声音。楼上的妇女知道,日军半夜来,一定没有好事,但是她们一点儿也不知道,楼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最后,惟义重复说了一遍:「不行。我们是基督徒,不容许这种事。」
 
那军官坚持说:「我知道这里有哪些人,你从楼上给我带一个下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十分复杂,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博弈和观念的碰撞。作为宣教士,高惟义和祝美柏夫妇身处其中,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政治局势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种客观而多维度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完美的“救世主”或者被动受难者。例如,他们与中国当地社会的关系如何?是否与中国民众建立了深厚的联系,甚至产生了文化的交融?他们是否也曾面临误解、排斥甚至冲突?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又是如何呈现宣教工作在当时中国的具体影响和意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 nuanced 的历史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宣教士们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遗产。

评分

对于一本传记类图书,人物的塑造是其灵魂所在。我非常好奇高惟义和祝美柏夫妇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如何被信仰所感召,又是如何毅然远赴中国的?在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宣教岁月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信仰考验和情感起伏?书中所描绘的他们,是鲜活的个体,还是被符号化的存在?我希望能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软弱,他们的智慧与局限。特别是祝美柏,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时代,她可能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限制,她是如何在家庭和宣教工作中找到平衡,又展现出怎样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特质,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生命故事,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从书名《恩惠与慈爱:内地会高惟义、祝美柏夫妇在华的战火宣教路》来看,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对两位宣教士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在探讨“恩惠与慈爱”这一主题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实践意义。战争往往是残酷和破坏性的,但同时,它也能激发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恩惠与慈爱”与“战火”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高惟义和祝美柏夫妇在战乱中,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传递福音,并且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民的?他们的“恩惠”体现在哪里,“慈爱”又如何展现?是提供物质援助,还是精神慰藉,抑或是两者兼具?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和信仰的力量是如何闪耀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能引发我对于信仰、人道主义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善良和爱心的深刻反思,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关注的是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严谨程度。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深知任何历史叙事的真实性都离不开扎实的史料支撑。如果作者能够大量引用一手资料,例如教会档案、当事人的书信日记、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梳理,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呈现高惟义和祝美柏夫妇在中国的具体生活细节?是仅仅描绘了他们宏大的宣教事业,还是深入到他们日常的点滴,例如他们的家庭生活、与当地民众的互动、在面对战争威胁时的心理状态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在战火连绵的时期,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甚至是生命安危都时刻受到威胁,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们的宣教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有详细的描述,例如他们如何组织布道、如何建立教会、如何进行慈善救助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且生动的历史图景,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故事感,古朴的色调和人物肖像,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历史,特别是宣教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段充满传奇和牺牲的岁月。恩惠与慈爱,光是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会好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宣教士们是如何维系信仰,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爱与希望的。高惟义和祝美柏夫妇,他们的名字对于许多熟悉近代宣教史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具体他们的经历,特别是在战乱中的挣扎与坚持,我所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在信仰的召唤下,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是如何抉择,又是如何用行动践行“恩惠与慈爱”的。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记录一段历史,更是一次关于信仰、勇气与人性的深度探索,我很想知道,他们的宣教之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是否能从中获得一些力量和启迪,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回顾历史上的榜样,或许能给予我们新的视角和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