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

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单恋
  • 伦理学
  • 神学
  • 爱情
  • 宗教
  • 心理学
  • 哲学
  • 情感
  • 关系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评推荐

  「屡见于小说和电影中的主要题材单恋,一向鲜少以非小说的形式呈现,而且几乎不见伦理学家或神学家触及此一议题。施密特……针对这个甚少为人论述的主题,撰写了一本刻画细腻、引人深思的专书,旨在从一个基督徒的观点审视问题,颇有见地以基督徒的灵性为当代社会学做了最佳平衡……,是值得大力推荐的一本书。」──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在不乏以单身和恋爱为主题的书籍文献中,《爱我,不爱我》轻易就佔有一席之地,为一心想修成正果的恋情何以失败的箇中原因,以及由之而生的痛苦做了最佳诠释。施密特根据严谨研究与个人见解汲取的智慧,陈述这个看似普遍、却乏人深论的人生体验。」--弗瑞德芮卡•马修斯葛林(Frederica Mathewes-Green)《性别:男人、女人、性与女性主义》Gender: Men, Women, Sex, Feminism之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萝拉﹒施密特(Laura A. Smit)


  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尔文学院(Calvin College)神学教授,从1999年起在该校任教至今。1989年按立为美国长老会牧师,曾担任美国纽泽西州克雷顿(Clayton)第一长老教会牧师六年,2003年至2008年担任该校教牧中心主任,2012年转任基督教改革宗教会牧师,目前研究专注于鲁益师(C. S. Lewis)的思想,近作为2018年夏出版之《士师记註释》(Judges:Brazos The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图书目录

谢辞
导论

第一部分  爱情神学
第一章    神的本质
第二章    神的创造计画
第三章    神的新创造计画
第四章    罪与我们的情爱生活
第五章    美善与不美善的恋情

第二部分  与文化的互动
第六章  外在形体与性认同
第七章  恋爱与想像

第三部分  拒绝、追求与复原
第八章  拒绝爱
第九章  追求爱
第十章    余波盪漾

附录:给教会的话

图书序言

导论
  
  爱,得不着回报的爱,掠夺我的安宁:
  爱,绝望的爱,充塞了我炽热的灵魂:
  爱,如梦魇般,沈甸甸地重压在我的胸口,
  且又编织进我午夜睡梦之中!
  吉尔伯特(Gilbert)与沙利文(Sullivan)
  歌剧《爱欧兰西》(Iolanthe)中大法官的唱词

  若遇见我的良人,要告诉他,我因思爱成病。
  雅歌五章8节

  这是一本谈爱的书,明确地说,是一本以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为主题的书,这种爱会让你脉搏加速、耽于长长的白日梦,使你惊异屏息──又茶饭不思。

  有时候爱情会与友爱、关爱或怜爱等其他类型的爱纠缠不清,有时候爱情数日即逝,有时候爱情又会成为一生的迷恋。虽然爱情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各有不同,但所有的爱情都具有某种共同性,那种(众所公认暧昧含煳的)共同性就是本书探讨的主题。

  爱情之所以难以定义的一个原因是它相当主观,我们对于自己是否处于恋爱中以及那份爱是否真实,所抱持的感受会随时间而改变。当你回顾自己的初恋,可能会认为它根本不是爱情,而是其他的情感,如:一时的沉醉、着迷、情慾、或是幻想。问题是,你无从得知若是从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来看,此时的爱情对你而言会是甚么。所以此刻我们就这么说吧:如果你认为自己在恋爱,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这也是一本关于拒绝的书──不只教我们如何面对别人的拒绝,同时也教我们如何拒绝别人。大多数人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两种情形,几乎每个人在爱情上都有被拒绝的经验,也都有拒绝别人的经验。  当个拒绝别人的人并不是个讨喜的角色,被人拒绝也不是个愉快的经验,但是处理这两种情况的方式却有好坏高下之分。即使我们无法使拒绝这件事变得有趣或容易,但也许能以更像基督的方式来处理。

  这不是一本讨论关系的书。而是讨论在一种关系之外如何处理爱情──要么在你爱着某个人,他却不爱你,要么追求你的人不是你所爱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本书的目的在提供方法,帮助读者严谨省察自己的感情,为自己能够掌控的事负责,并在那些无法掌控的事上寻见恩典。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每一个人相遇,并在我们最深爱、最亲密认识的人身上向我们显现。我们必须设法体察出神的同在,并接受祂显明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的礼物,即使那份爱并未结出我们所期盼的果子。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成为神恩典与良善的管道,即便当我们拒绝别人爱情的时候。

  得不到回报之爱的单恋

  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是人类经验中最痛苦与最普遍的。几乎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候都会爱上某个人,或至少被某个人所深深吸引,而这个人可能不愿或不能回报我们的感情;就算没有这种切身经验的人,也能对此有彷彿身历其境的感觉。心理学家伯纳德•莫斯坦(Bernard Murstein)说,这是一个「美国人所关注的现象」(an American preoccupation),我们多数人只需看看电视、或听听收音机就可证明这种说法。抒发单恋之苦的歌曲佔据了整个流行音乐,对任何一个打开收音机的人,那心碎的痛苦就迎面而来。得不到对方的爱而苦苦单恋的经验,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主轴,以致尚未面对过的人,反而可能被视为在某方面有所不足、或情感发展上有所障碍。当颇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六人行》(Friends)中的瑞秋(Rachel)透露自己从未被人甩过,其他剧中人都表现出一副不可置信和沾沾自喜的优越感。她的角色在剧中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后来她在爱情上被拒绝的经验。我们所置身的文化,将心碎的经验视为进入成年的必经过程,是连结成人与成人之间共有的体验。

  我们许多人也会碰到爱上我们的仰慕者,而我们却不能或不愿回报对方的感情,这种经验好则让人尴尬,最糟的则是出现暴力相向。拒绝别人的求爱诚非易事,以亲切真诚的方式来拒绝别人更是十分困难。有时候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学习如何向一个想与我们谈恋爱的陌生人、或只有数面之缘根本谈不上熟识的人,表达出坚决明确的拒绝之意。有时候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学习如何以一种能保全友谊的方式,轻柔温和地向一个好朋友表达出拒绝,而且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因为爱上我们但感情不被我们所接受的人,常会抱着一线希望,心想有朝一日我们会回心转意。学着以爱心说诚实话对所有基督徒而言,都是一项挑战,而当要说出口的诚实话是拒绝别人的爱情,那挑战性就更是绝无仅有的高了。

  处于恋爱中的人往往难有清楚的思路。不论我们的爱是否为对方所接受,爱的感受常会影响所有其他的体验。相对于两情相悦式的恋爱,我们可能较不主动谈及自己的单恋,也较无法自在地与熟识的人和亲友分享这种经验(虽然在我们这无所不谈的社会中,这种缄默已不似从前那样必然)。同样地,我们可能也不愿谈论被一个我们不感兴趣的人追求是甚么感觉,因为谈论这类经验很难不让人觉得我们是在吹嘘自己的胜利,当然,也可能因为拒绝者的角色通常不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然而,尽管我们并不常谈论这种感觉,但它们还是主宰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许多人的生命中,单恋比情投意合的相恋佔了更大的部分,我们许多人单恋的经历要比相恋的经历来得多。仔细想想我自己成年后的单身生活,竟发现处于一种稳定、相爱、约会关系的时日屈指可数,其余的成年时光,大部分不是我喜欢某个人,但他不喜欢我,就是有某个人追求我,而我对他没有兴趣。有时,我竟同时处理这两种情况。近几年来,经过深思熟虑,我做了不婚的决定,因为我相信神希望我保持单身。这意味着我已经较少这类经历,即使是现在,单恋的挑战偶尔还是会反复出现。当我与其他三、四十岁的单身族交谈,这个模式似乎相当常见:单恋在我们人生中佔了很大一部分,远超过相恋的关系所佔的份量。

  对许多单身族而言,单身最棘手的一个部分就是单恋的经历。有一位接受本书访问、四十多岁的未婚女士说:「我觉得单身多年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是大家所想的孤单一人,而是得一次又一次熬过这种单恋的痛苦。」也就是若非被拒绝,就是得拒绝人的痛苦。有时候在还谈不上有任何关系之前,就被三振出局,于是我们得处理美梦幻灭的失落之苦。有时候拒绝意味着一段曾寄予厚望、并维持很久的关系宣告结束。

  即使这些经验至为常见,我们多数人却求助无门,不知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师,和青少年的辅导教导我们有关约会的伦理规范,但甚么是单恋的伦理规范呢?走进任何一家坊间书店,在自助类书籍区尽是如何处理关系的忠告。但如何处理因为爱上一个对自己无动于衷的人而让人伤心的书籍,要不是根本没有、就是寥寥无几。被拒绝的一方心里有许多迫切待解的疑问:我非得忘怀这份爱吗?对神的信靠真能担保当我爱上「真命天子∕天女」时,对方也会回应我的感情吗?可有任何荣耀神的方式,让我去爱一个不能同样爱我的人?

  还有一个甚至更少探讨的尴尬情况是:被一个丝毫不吸引我们的人追求时,该如何因应?大众文化教导我们站在追求者这一边,毕竟「全世界都热爱一个爱人者」。当我们拒绝一个声称爱我们的人,我们就因此扮演了一个不被支持的角色。大众文化鼓励追求爱情的人要不顾一切阻碍地坚持下去。因此,就算我们设法拒绝了某位追求者,对方仍可能持续不懈,以期我们能回心转意。诸如此类的故事屡见不鲜,在为本书进行访问时,我也听到许多类似的故事。有位年轻男士就写到他是如何追求一位「总是追不上手」的年轻女士,他试过一切方法:

  情诗不管用,情歌不管用,苦肉计不管用,我一贯的策略
  对她一概无效。我相思成疾,对她满腔热情,她愈拒我于
  千里之外,我愈渴望得到她。我继续追求,心想:「她总有
  回心转意的一天。」我甚至开几百哩路程的车去看她。

  这个年轻人所学到的惊人教训是:他的战略并非万无一失。只是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后,他终于放弃,说:「我再也受不了。过了几个月,我问她为甚么不给我机会,她说我太骄傲。」他在几个月后放弃了;但花数年工夫追求自己心爱的人,不死心地希望他们的爱能获得回报的人也屡见不鲜。
 
  再一次,更多问题来了。要如何以伤害最小而又善良的方式对一个追求自己的人说「不」?哪怕我对一个人毫无感觉,只要他追求我,我就有必要回应他的爱,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缺乏肉体上的渴望」是否是一个恰当的理由,让基督徒不去探索可能的恋人关系?另一个较不明显的问题是:这种单恋关系,除了作为将来相恋关系的预先演练之外,是否有任何潜在的价值?当前广受欢迎的自助类丛书《他其实没那么喜欢妳》(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否定了这种恋情的价值:

  不论你对某个人的感情有多澎湃、多真实,如果那人不能完全而真诚地回报你的感情,而且心甘情愿地爱你,那么这份感情毫无意义。的确,就规模与程度来说,这份感情可能让你觉得很强烈、深刻、如神话般,这种感受可能让你觉得「前所未有」;但是,谁在乎呢?如果你所「爱」的人(注意爱字两旁恼人的引号),不能时时心系着你、与你朝朝暮暮,这就不是真实的爱。

  这是我所见过这种观念最直截了当的说法,我们的文化大致上也支持这种看法。当我们发现自己爱上某个并不爱我们的人时,朋友和家人可能会联合起来,鼓励我们寻求另一片天,别将时间浪费在没有结果的关系上,而该努力去寻找一个有意义的(双方情投意合的)关系。但是,只有双方情投意合的关系才有意义吗?看看我们许多人花在单恋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若说这种关系毫无价值,那还真是让人烦扰不安。是不是得不到对方回报的爱,就不是真实的爱?基督徒之所以坚信神的爱大有能力,正是因为神的爱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回应,因此我们似乎必须挑战这个观念,就我们对于爱情的认知给予更大的空间,即便是一种没有回报的爱情也是有价值的。

  虽然坠入爱河未必是我们的意志可以直接掌控的选择,但有些情况与选择总是操之在我,使我们更容易或更不易陷入爱河,并在陷入之后塑造爱情的深度与长度。基于我们的道德责任只及于我们能有所抉择的事情上,当发现自己处于单恋状态时,究竟有哪些可能的选择呢?

  大致上来说,我们可能将这种爱视为一种软弱,或甚至一种病态而从中寻求一种解决方法。我们也可能将这种爱视为一种权利的来源,自认有权要求我们所爱的人,并且纵容自己当对方拒绝我们的爱时,我们就变得苦毒和愤怒。或者,我们可能扮演一个爱情英雄,并享受着心碎之苦。我们甚至可能以坚定不渝的爱来点燃对方心中的爱苗,也可能借着自己持续的爱来教导对方爱我们。有一种更困难的可能是:我们受到唿召去爱、但不期望这份爱能得到回报,绝望但坚持。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是:从一个遥远与得不到回应的爱的经验中,开採属灵的宝藏。

  品格的探讨
  在担任大学教授之前,我是位牧师,于一座小镇上的一间长老会的小教会牧会六年半。那段期间,我碰到一个许多牧师都常碰到的诱惑,就是不去直陈教区居民真正犯的罪,转而论述一些大家都认为很糟糕、但没有人会特别受试探去犯下的罪。告诫会众不可从事异教信仰和神祕仪式,比告诫会众不可追求物慾和说人闲话容易得多。一篇严厉激烈、一针见血反对神祕宗教仪式的讲道,能不冒着得罪人的危险就获得会众认可。只宣讲在场众人都已经接受赞同的信息,这种传教就是典型的「向诗班传教」(preaching to the choir)。

  大部分当代福音派基督徒面对性伦理的问题时,也会避重就轻出现这种向诗班传教的现象。我们毫不迟疑地讲论婚外性关系需要克制、同性恋行为会带来的危险、淫乱的罪恶。我们将性道德的讨论侷限于这些范围,而对自己爱情生活中真正更迫切的一些伦理问题略而不谈。弗芮德瑞卡•马修斯葛林(Frederica Mathewes-Green)的观察所得是:

  引用圣经中某些经文,断章取义、格局狭隘地反对同性恋,
  其实是未得要点的作法。我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贞洁之美;
  而我们可以从承认自己对于这份美只有朦眬的了解开始。

  她建议我们可以聆听基督徒前辈的心声,以此展开我们对于贞洁之美的追求之旅,这些前辈们亲身颂赞「节制所带来的喜乐、宁静与鼓舞人心的挑战」,他们「一心盼望他们所深切渴慕的东西,就是那闪闪发光带来喜悦的贞洁(chastity)」。我们应当从我们之前如云彩般的见证人所累积的智慧结晶中学习,而不是认定我们的信心前辈在碰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都蒙昧无知和自我压抑。

  让我再说得清楚些,我是一位不畏批评持婚外禁绝性慾的倡导者,我相信同性恋行为不符合神的心意,我认识到淫乱的严重性;然而,我也知道──从我自身的生活与辅导别人的经验中──这些议题对许多基督徒而言,并非迫在眉睫,我也知道对这类议题所做的一种偏颇强调,可能会让那些未受这方面诱惑的人产生一种有害的自满。如果你在爱情方面的经验主要都是单恋式的,那么克制性慾不是你第一线要处理的道德议题。教会在教导克制性慾上所惯用的措辞,很容易让未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认为,他们不是性道德所关切的危险群。然而事实上,这些人可能也挣扎于一些严肃的道德问题,好比说:

  •陶醉于想像中的爱情是否犯罪?如果我不幻想性,只想像自己是置身于一个很棒的约会关系中,这有甚么不对吗?

  •幻想一个我真正认识的人比幻想一个虚构的人更糟糕吗?

  •是否有一个人是神已经为我安排好的?如果是的话,我有责任去主动寻觅这个人吗?或是我该认定神自会将此人带进我生命中,无需我插手?

  •如果我打消结婚的念头,那表示我信心不够吗?

  •甚么是拒绝对方发展进一步恋情的适当理由?因为内心害怕而拒绝一个人,是恰当的理由吗?因为我觉得没有时间来认真经营一段恋情?因为对方未符合我所提列的诸项条件?因为对方的外表不吸引我?或者,我需要有任何理由才可以拒绝一段恋情吗?

  •我该如何拒绝别人才不会让人觉得受伤和残忍?

  •如果我爱上某人或深受某人吸引,就算确知自己不被接受,我该将自己的感情告诉他吗?

  •如果我已经被某个人拒绝,是否我就得将自己对他的爱慕加以忘怀?继续爱着一个已经拒绝我的人,是不是表示我有问题?或者那是表达基督徒信心的一个方式?

  •对于新约圣经中明显赞同单身的教导,我该作何理解?

  •对于恋爱的时间和对象,我能掌控到甚么程度?有任何自我操练使我能被一个人的美德和敬虔所吸引,而不是被美好的外表或富裕的经济能力所吸引吗?

  •神会使我爱上某个人吗?如果是的话,那是否会成为受限的恋爱?

  •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是否表示我对那人的爱并非出自于神?
 
  上述这些问题无一出现在以性伦理为主题的标准讨论中,虽然教会里教导和撰写有关单身课题的人,可能讲到其中一些问题,但他们也鲜少述及这些问题最私密的部分,也就是那些非讨论外在行为,而是讨论内在想法、情感和心之所系的私密部分,亦即存在于想像与回忆的内在生命之私密部分,这个层面的问题很容易为教会所忽略。如果教会中有位女士婚外生子,大家都会知道;而如果她无可自拔地渴想坐在她前排位子的某位男士,可能就无人得知。

  然而,神在乎我们私密、内在的生命,不亚于祂在乎我们外在、呈现于众人面前的生命。祂不仅在乎我们的行为,也在乎我们的思想。私密、内在的生命──也就是除神以外无人看见的生命──是一个人品格最赤裸呈现之处。若想建立品格以成为敬虔之人──有美德之人,有尊荣之人──我们不仅要思想自己表现于外的行为,同时也要留意自己的内在生命,求神鉴察我们的内心深处,使我们全人都在祂的照管之下。

  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
  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
  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
          
  诗篇一三九23−24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好奇。我一直觉得单恋这东西,有时像一场自己主演的独角戏,充满了纠结与酸涩,但很少有人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剖析它。尤其听到“神学”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与爱、与人性、与价值有关的古老智慧。不知道作者会如何将那些高深的哲学和神学理念,巧妙地应用在如此日常、如此贴近我们每个人情感经验的“单恋”上?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处理“神学”所强调的超越性、恩典、以及对关系的理解,来审视那些我们常常独自承受的、不被回应的情感?这会不会让单恋不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抒发,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会不会让我们在其中看到人生的某种修行,或是对爱的不同面向的理解?我个人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坊间情感读物的新视角,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即使在单恋的痛苦中,依然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驻足。作为台湾的读者,我常常觉得,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性之下,很多深刻的情感议题,比如单恋,往往被简单化甚至被边缘化了。单恋,它不仅仅是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投射,更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在关系中定义自己、如何处理失落、如何保持尊严的复杂心理过程。而将“神学”引入,这无疑为这个问题增添了一个极具深度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神学中关于“无条件的爱”、“恩典”、“以及人作为上帝形象的创造”等概念,来分析单恋中的个体呢?神学是否会为那些在单恋中感到困顿、迷失的人,提供一种超越世俗的理解框架?会不会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不被爱的境遇下,个体的价值依然可以从更神圣的源头获得肯定?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思考,也许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情感的挫折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并对“爱”的真正含义有更深刻的领悟。

评分

最近对一些关于“关系伦理”的议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复杂。《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单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但又常常被忽略的情感状态,它往往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但背后却牵扯着很多关于期待、付出、失落、以及自我价值认定的问题。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神学”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会如何解读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投入?神学通常会谈论爱与被爱、恩典与救赎,这些概念在面对一个人单方面付出却得不到回应时,会产生怎样的张力?是会提供慰藉,还是会提出更严峻的道德拷问?我会不会从中看到,即使在单恋的迷局里,也存在着一种我们应该遵循的“伦理”?比如,如何保有尊严地去爱,如何尊重对方的选择,又如何在不被爱的时候,依然找到内心的力量和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心灵鸡汤式的抚慰,而是能带来一些更具思辨性的启示,帮助我们在情感的洪流中,找到更稳固的自我认知。

评分

我总觉得,人生的很多困境,都源于我们对“爱”这个字的理解不够深刻。《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这个书名,简直是直击灵魂。单恋,那份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滋味,实在太复杂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有时候,又会因为那份执着而感到一丝莫名的骄傲。但更多的时候,是困惑:我这样爱着,是不是一种错误?我能不能继续这样下去?这种纠结,恐怕是许多人都曾经历过的。而这本书将“神学”引入,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我不知道作者会如何用神学家的眼光,去审视单恋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情感行为。神学里对于“爱”的定义,往往是无条件的、牺牲的、甚至是神圣的。那么,在现实的单恋中,这种神圣的爱,又该如何安放?是会被玷污,还是会升华?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探讨,单恋中个体的责任,以及我们在不被爱的情况下,如何去理解和接纳“不爱”这件事,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重要的关于自我成长和生命意义的课题。

评分

读到《爱我,不爱我:从神学看单恋的伦理学》这个书名,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像被戳中了某个柔软的角落。单恋,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汇,伴随了多少青春的懵懂,又留下了多少无声的叹息。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将这份细腻又纠结的情感,与“神学”这种宏大且深刻的理论体系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神学通常关注的是永恒的真理、神的旨意、以及人与神的关系,那么,它又将如何介入个体之间的、如此具体的、甚至有些“不完美”的情感体验呢?我想象着,也许作者会从神学对于“爱”的终极理解出发,来反观我们在单恋中的种种行为和感受,比如,我们对爱的期待是否合乎“神圣”的法则?我们在单恋中的付出,是否是一种对“爱”的真实践行?又或者,在不被爱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一颗“神所喜悦”的心?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让我们在单恋的痛苦中,找到超越性的意义,不至于完全沉溺于个人的得失?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理解,让单恋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挫败,而成为一种对爱本质的追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