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天堂之风吹舞其间 这本书是写给有神论的读者看的。一个人抱持无神论,有神论,多神论,还是泛神论,这是生命中最根本的一个议题。也值得我们用够长的岁月来省思,在死亡来临以前做出决定。这绝对是终身大事。
作者真是周到,在《抱紧我:扭转夫妻关系的七种对话》(Hold Me Tight: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这本书出版且畅销多年之后,又专门为基督徒作了一个新版本。内容与前一版本八成相同。我认为这是一种周到,而绝非多余。
由于基督信仰的神观是有神论,而且相信人神之间可以有,而且应该有所连结。这一份连结的关系充满了爱与承诺,是一种盟约的关系,是永恆的「约」。正因为这一位神是有位格的,可以成为人的一个客体;所以能与祂建立真实的客体关系。在诸多客体当中拥有「神客体」、「上帝客体」、「天主客体」(这几个是同义词),人生会有什么特别,婚姻又会有什么不一样?
婚姻关系牵动着人最深的依附需求,在配偶身上的投射认同(projective identify)展现了自己的依附典型。「婚后,公主王子从此快乐无忧」仍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大梦。一旦在婚姻当中寻获了心理上的终身饭票,得到了一种安全;幸福来临了,麻烦也来临了!婚姻谘商师就有事情做了。
有多少丈夫和妻子不知不觉就把配偶当成了心中最高的依附对象?婚姻的麻烦常常不是来自于对配偶期望太低,而是对配偶期望过高。投射了儿时的经验,重复了熟悉的经验,追逐着熟悉的身影乃属常见;有些时候把对方当成上帝一般的绝对,因此对对方的期望也会无限上纲,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照顾自己,满足自己;失望时也可能视之为魔鬼仇敌般的可憎可恨。
如果一个人跟神有亲密关系,也认识了魔鬼真实的存在,丈夫与妻子会在婚姻中回到自己该有的位置,不会陷入上述极端化的陷阱当中。
诚如作者所说,基督徒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成长的挑战依然艰鉅。离婚率和离婚的议题连教会也在因应面对。在这条婚姻成长的路上,基督徒并没有豁免或是特权,也需要一步一步携手向前。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婚姻灵修的书,能把心理学和信仰整合起来,这是灵修心理学的领域。
想像一下,一男一女结了婚,从此四目交接,心中吶喊着「抱紧我」!那是多么恐怖的画面。
结婚之后,一个人抱持这样的态度,专注地渴求对方,而另外一方则感受到亲密的威胁而转目他望,转身向外倾斜,这是婚姻中常见的状况,也是正常反应。
倘若丈夫与妻子能够携手相拥,一同朝向至高上帝,便能在永恆的爱中相连结,这不是两人关系中有个小三,而是各自都与上帝客体有真实的关系,同时彼此之间又有得到祝福的安全连结,这将是一个更为稳定的三角关系。
即使如此;两个人之间还是有许多沟通的挑战,习惯的适应,彼此个性的磨合,财务的管理,养育子女的意见不同。婚姻是现实的,信仰不是一个可以逃入的避风港,而是得到力量再稳步向前的生活方式。《圣经》上说:「要思念地上的事,也要思念天上的事。」平衡才是健康。
本书提到辨识「魔鬼对话」。这种说法可以是一个譬喻,也可以是真实。我相信在旧版本上,魔鬼对话是破坏性对话的隐喻。对基督徒来讲这是真实的。基督徒相信在被创造的世界中,人是神的子女,天使是上帝的仆役。一些不忠实的天使造反,堕落成了魔鬼,而对神的儿子,就是人类,充满了嫉妒,矢志要破坏。这是基督信仰中的重要部分。当我们的语言运用不当,沟通出现瑕疵,互动趋于恶性循环,那是给仇敌留地步,使关系留下破口。仇敌魔鬼非常容易见缝插针,使事情恶化到不可收拾。夫妻两人共同有这样的认知,对于护守自己的心灵、关系、家庭,更会认真和有努力的动机。
情绪是本书的关键字,情感连结是这个婚姻谘商取向的核心。《圣经》对情绪着墨不少,说「人可以生气,但是不要怀怒到太阳西落。」这不是时辰的问题,而是黑暗来临,意味着魔鬼介入的可能性。
《圣经》也说,「要与悲痛者同悲痛,与欢笑的同欢笑。」最值得一提的情绪就是害怕,《圣经》说「爱里没有恐惧,圆满的爱要把恐惧驱逐出去」。耶稣谆谆教导不要忧虑,并且再三重复告诉我们「应当」喜乐。如果关系当中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就不美了,也很难喜乐了。
作者所发展出来的婚姻谘商是以情绪为焦点,基督信仰不只是理性的探讨,还要有感性的体验;更需有宗教的情怀和真实拥有神的爱。天主教灵修注重省察,除了良心的省察罪以外,也注重「意识省察」。「意识省察」是很感性的一种灵修,常常留意自己心中动静,察觉心情的明显变化时,带到主前聆听、分辨。
人在婚姻生活中的情绪常受对方牵动。能将牵动带至主前分辨,将有机会在上帝光照下处理情绪的互动。这样一来,亲密永远不会成为情绪勒索、控制与綑绑;而是能同时连结了神与配偶;会有两人的爱与委身;并有天堂之风吹舞其间;亲密又有界限的共此一生。
相信本书问世能给基督徒夫妻带来新的盼望;就是经验到人神关系与夫妻关系的相得益彰、相行不悖,俾能在婚姻生活中与灵命层面上都有成长与建设性的突破。
郑玉英(怀仁全人发展中心专业督导)
推荐序二
学习爱,体验爱,传播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至圣先师的一句名言。笔者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是许许多多在人生关键的转捩点,邀请我进入他们生命中,陪伴他们去面对婚姻、家庭与人间苦痛的个案们。他们教导我,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身旁可以充满了人,但是你的心灵却是孤寂的;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跟那些应该爱你的人,和你应该去爱的人,身体可以靠得那么近,然而你们的心灵却相距十万八千里。
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想是当你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力不能胜的重大危难,感到脆弱、无助,走不下去的时候,还有地方可以去,在茫茫人海中,还有人愿意接纳你,真正爱你、疼你。有人在你痛时,跟你一样痛;而当你把心打开,倾诉你真正的心声感受时,对方不但能耐心倾听,还能了解你、读懂你、支持你、鼓励你,巴不得看到你好,用爱心说诚恳的话,帮助你发挥潜能,活出最美的生命。
所谓「万人追不如一人疼,万人聊不如一人懂」,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有人如此相伴,因着拥有这样的安全依附能够互信交心,我认为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用一个字表达,就是「亲」,亲密感的「亲」。笔者认为这就是天地人间最珍贵的礼物,是最难得,也是最值得一辈子去追求的。能与所爱的人「亲」,拥有甜蜜幸福的婚姻,很可能是现代人心中最梦寐以求的事。历时七十五年,极受推崇的「哈佛大学格兰特终生研究」(Harvard Grant Study)与其他许多现代实证研究亦发现,有意义之爱的关系能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并能保护身心健康,帮助我们有力量去面对人生中各种「不请自来」的风浪。
人人都知道爱的重要,然而从「知道」到「做到」可能是天下最长的路。在当今社会中想要享有「亲」的关系,谈何容易,只要翻看社会统计资料,就会看到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亲密的单元:家庭和婚姻正在加速解体。在我们华人的家里不是没有爱,其实有很多的爱,但很不幸的,在大多数的亲密关系中,却充满了焦虑和掌控的爱。我们都被教导要爱,我们心里也知道应该去爱,否则会有罪恶感,但发自内心真正的爱却偏偏勉强不来。因为我们里面有伤痛,伤痛会带来愤怒,心中没有化解的愤怒会导致关系的疏离。
现代亲密关系极为复杂,充满着两难:「一亲近你我就受伤,不亲近你我又孤单」。「对你倾诉你带给我的困搅,你会拒我而去,但若不能对你分享真实感受,我心会远离,我们心灵不再能相契」。在现代社会中要如何有智慧的去给予爱,得到爱,并不容易。
根据实证研究,预测离婚最强的指标,是「长期习惯性地逃避冲突」。实证研究也发现,人们会逃避冲突,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用来解决冲突的方法,不但未能解决冲突,反而引发更大的冲突。面对冲突已经不容易了,再加上华人文化强调忍耐,所谓「忍字头上一把刀」,往往为了表面上的和谐,压抑了内在的委屈。亲或不亲是骗不了人的,这些累积的伤痛如果无法化解,关系不够安全,我们就很难敞开真心,建立大家所向往「心连心有意义爱的连结」。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一面对冲突就爆,不面对冲突又造成离婚率高升」的难题呢?幸而有一群认真的心理研究者,花下将近三十年以上的苦工去做实证研究,长期追踪上百成千对夫妻,从婚姻治疗的过程,有系统地观察他们之间的互动,要找出婚姻成败的关键。经临床研究公认为最有疗效的婚姻治疗学派之一,就是苏珊•强森博士发扬光大的「情绪取向的婚姻治疗」(Emotional Focused Couple’s Therapy)。在过去,唯有从事专业心理治疗的人和受训的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宝藏,但是为了让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能获益,几年前她把多年助人强化亲密关系的智慧精华写成《抱紧我》一书,由张老师文化出版,已经造福了许许多多的华人。令笔者特别兴奋的,是看到苏珊•强森博士在基督徒治疗师肯尼•桑德福的协助下,从《圣经》的观点,用基督徒的语言与案例,重新诠释并且深化她发展出的「扭转夫妻关系的七种对话」,写成现在这本《在亲密关系中得见神》,更有效的帮助众多在亲密关系中挣扎的基督徒。
基督信仰的精髓就是「爱」,就是关系。在《圣经》里,耶稣多次教导门徒,「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一切道理的总纲」,就是「爱神」和「爱人如己」(太 22:36〜40)。大多数的基督徒都知道应该要去爱,尤其是真诚的基督徒,更企盼能尊行耶稣的心愿而能做到「合而为一」(约17:11)和「多结果子」(约15:8,16),然而,从「听道」到能「行道」却不容易。
对基督教有极大贡献的改革宗创始人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曾教导,人如果不认识神,就不能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神。这是个极有洞察力的观念。的确,人有许多盲点与参杂,若不能谦卑自省,先改变自己,而是忙着去改变看不顺眼的人,甚至拿《圣经》去做权力斗争,逼迫别人顺服己意,有私心而不自觉,就会造成纷争伤害,关系的破裂与疏离。
爱是需要学习的,因为「实践检验真理」,关系「亲」或「不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骗不了人。如果我们愿意努力把《圣经》真理生活化,在亲密关系中结出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我们就更需要谦卑祈求爱心与智慧。这就好像明天要考试,我们除了努力祷告之外,还有责任使用上帝给我们的头脑,好好读书。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一4:18),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能够「亲」,能够「合一」,结出圣灵的「果子」。因此,基督徒除了靠着读经祷告去了解上帝的「特殊启示」之外,还需要去研习上帝的「一般启示」,借着物理、生物、心理等等科学去了解大自然,与影响人际关系成败的心理定律。
笔者认为「情绪取向的婚姻治疗」(EFCT)是特别适合基督徒的。EFCT 的核心是在情感上建立「安全依附」,医治的关键在帮助伴侣,当对方发出:「在我遇见危难时,你会在我身旁保护我吗?」的唿喊时,彼此都能给予所需的安慰与支持;而基督信仰最强调的是天父的公义与慈爱,要我们像婴孩依附父母一样,敞开心怀信靠祂,在天父安全的怀抱中与神合一,感受爱,内化爱,有力量去爱人,结出圣灵的果子。
教会可能是世上最关注于帮助人们由心灵的伤痛中恢复关系的机构,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在婚姻家族治疗界有重大贡献的先锋者具有宗教背景。苏珊•强森博士这本由信仰角度出发的书涵盖过去三十年来临床实证研究所指出最重要的关系医治要素,例如:帮助伴侣双方觉察并改变造成两人恶性循环、危害亲密关系的舞步;探索原生家庭中未能满足的心理需求与各种深层情绪,并且学习去了解过往生命创伤在个人身上所形成的「心理按钮」(「脆弱痛点」或「情绪过敏」)如何使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感受依附焦虑时,引爆彼此的心理地雷,产生环环相扣防卫性的冲动反应,加剧关系的疏离、僵化与破裂;认识到光靠理性分析难以降低心理防卫,带动良性改变;必须借着温柔的倾听与共情(同理),建立安全情境,帮助伴侣在此时此刻现场演练受伤事件,让他们借着崭新而健康的互动模式,彼此都得到矫正性的情绪经验,从中产生新的观点与角度,重新创造一个安全的依附关系。这是个非常关键的医治过程,而最精彩的是苏珊•强森博士在本书第二部分的「对话四」中,把极为深奥的关系医治过程,借着四对夫妻的实例,在读者眼前清晰呈现出来,其中还包括了传教士夫妇。
此外,七个「关系修复对话」中,还包括基督信仰所强调的「饶恕」,探讨要如何以具体的饶恕步骤,医治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与创伤;也由《圣经》的〈雅歌〉谈及性与身体接触的课题、认识抚触在建立心理依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还探讨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恩情仪式」来保护并强化心灵的亲密感。书中每种对话后面都有发人深省的问题与有益的练习,帮助读者把这些重要的理念与技巧活用到亲密关系之中。
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这位婚姻治疗大师内心深处那颗纯真、爱人的心从未改变。在书中她提到有一次在摩洛哥旧城,看到一位瘦小,充满皱纹,手放头上,默默恳求施舍的老妪。苏珊虽早被劝告别理乞丐,却仍然忍不住走回去,把身上所有硬币都给了老妪,并轻柔地对她说:「给妳的,妈妈。」没想到那老妪回答:「祝福妳,孩子!」那一刻时光静止,两个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心灵相触了。苏珊说她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使她突然哭了起来。笔者想到,当她行出了耶稣的教导,把爱「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在那神圣的一刻,她也经历了上帝的爱。
人生有风浪,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迟早会受伤,但是这些生命的伤痕却可以带给我们深度,让我们更能体恤别人的伤。在笔者心目中,一颗受了伤却还愿意不断去学习、去爱、去医治的心,是一颗最美的心。上帝最高的心意,是要我们能够爱神,能够彼此相爱,能够合一,结出圣灵的果子。信仰帮助我们产生爱的意愿与能力,而苏珊•强森博士的这本经典之作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智慧的去把《圣经》真理生活化,运用到亲密关系之中。笔者深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医治人的力量,只要有颗愿意去爱的心,努力学习「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体验并操练尖端婚姻治疗理念与技术,我们都可以帮助彼此活出更美的生命。愿我们都能成为终生学习者,本着一颗谦卑柔和的心,不断去学习爱、体验爱、传播爱。最后笔者在此祝福每一位有心的寻爱者,都活在爱中,常常平安喜乐。
黄维仁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