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的奥祕

祷告的奥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 S. Lewis
图书标签:
  • 祷告
  • 灵修
  • 基督教
  • 信仰
  • 属灵
  • 生命
  • 成长
  • 神学
  • 灵性
  • 内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祷告这件事上,神要我们成为艺术家、工程师,
而非只是初学者。

  手机对现在的孩子可能是游戏机,但在程式语言工程师眼中,手机却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关键创意媒介——「祷告」或许也是这样。

  我们可能做了基督徒许多年,但对祷告的认识却未同等程度的提升,对于如何祷告、祷告将碰到的状况、祷告未蒙应允等情况大概熟悉,但似乎逐渐对祷告没有更多感想与感受。祷告究竟还能给我们什么?

  鲁益师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痛苦的奥祕》、《小心魔鬼很聪明》、《纳尼亚传奇》等,最后却决定写「祷告」——这个简单又艰难的主题。在《祷告的奥祕》中,鲁益师和我们聊如何祷告、生命的高山与低谷,以及最终的盼望,以其渊博学识与丧偶的切身经历,更深探讨祷告究竟是什么?如同手机,当我们对祷告的了解不只是如何操作,更是背后的程式语言运作模式时,就能让祷告为人生开启更多可能,在祷告中更深地揭露自己,享受与神面对面的时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鲁益师(1898-1963)


  本持无神论,三十三岁成为基督徒,自称是全英国最不情愿的归信者,后来却成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护教家。鲁益师从小酷爱阅读、涉猎广博,文学涵养极为丰厚,也受过严格的苏格拉底式哲学辩证训练,但从未接受正式神学教育。

  于牛津大学教授文学的鲁益师,自一九四O年出版《痛苦的奥祕》等书以来,渐渐奠定在文坛上的地位。然而好景不常,骨癌却带走了他的妻子乔伊,重重打击鲁益师的生命,在伤痛中他匍匐走过,写下了生前最后一本书《祷告的奥祕》。书中论及祷告却没有得着所求,他只淡淡地说:「但实在说,从整个属灵生命来看,『蒙神记念、考虑』,实在比『得到所求』重要得多」。
 

图书目录

01 公祷
02 现成或自想
03 环境
04 渴望  
05 主祷文
06 宗教、自满与罪咎
07 决定论
08 苦难
09 自由意志与恩典
10 目的
11 得不着
12 神祕经验
13 谁在祷告
14 逃避
15 真我
16形像
17欢愉
18 忏悔
19圣餐
20死后
21不爱祷告
22复活

 

图书序言

导读

  一九六三年三至四月间路易斯(C. S. Lewis)写作他最后一本书《致马尔肯书信集:论祷告》(Letters to Malcolm: Chiefly on Prayer),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去世,之后隔年出版此书,主题是「祷告」(中译本书名为《祷告的奥祕》)。一九五二年路易斯出版《如此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曾经策画过写一本关于祷告的书,可是在两年之后放弃了这个计画。《祷告的奥祕》採用书信体裁,以二十二封写给假想的马尔肯的信来呈现祷告的主题,这使他在讨论祷告时可以面对具体而真实的生活处境,并且让他不必有居于权威地位发言的压力,而可随意分享、讨论、发问与建议,并且不用发展出完整的祷告看法,这个特别的文学设计让他有比较多灵活的空间来探讨这一个艰深的题材。

  然而,这毕竟是一本神学着作,而且是非常成功的神学着作,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本着作,此书呈现杰克在乔伊去世之后的神学观点,在历经乔伊去世带来的痛苦后谈论祷告,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议题,让我们有机会观察他在历经挣扎之后的思想发展,书中的主题仍然围绕在他一贯追求的「真实」。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不再有过去他雄辩滔滔的护教风格,而是更接近娓娓道来的信仰告白,形式与内容都呈现出温煦敦厚的特质,这应当是从他的人生成熟阶段之智慧的自然流露而比较低调,路易斯精密推理、辩才无碍的特质逐渐地转成诚恳地心对心之分享。

  一、敬拜上帝

  在神学上,圣公会高派传统比较重视礼仪,因此比较接近天主教会;而圣公会低派传统比较重视讲道,因此比较接近宗教改革以来的基督教会。路易斯提醒我们说,上帝与我们的距离又近又远,「我们应该(有时候希望我们真是如此)感受到祂与我们无比的亲近,又同时意识到祂跟我们之间无限的距离。」正由于祂是全能的上帝,祂必定离我们无比亲近;也正因为祂是创造者上帝,祂必定离我们无限遥远。

  路易斯对于礼拜具有创意与自由的精神,他提倡活泼而不重视形式的另外一面,比如他尝试把经历任何来自创造的美好之「每一刻的欢愉变成崇拜的管道」,他强调「『经历这小小的神的显现』本身就是崇拜」,而非在经历欢愉之后才发出崇拜之感谢与赞美。在这方面,礼仪显然并不是主要的,而是让每一次生活中的感动都成为崇拜,而不是在体验感动之后前往参与礼拜才是进入崇拜,乃是让感谢赞美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路易斯期盼,每一刻的欢愉都可以成为上帝显现的经验,这对于路易斯那个重视传统的时代是不常见的主张。

  二、如何祷告

  路易斯在乔伊过世之后谈论祷告,亦即在极力祷告之后不被应允,十分敏感。然而,书中十分平静地指出,由于上帝已经知道一切,祷告里的「认罪」只是在「告诉神一些祂比我们还清楚的事情」,祷告里的「祈求」自然也不过是「告知」并「索求神的注意」而已。

  1. 揭开自己

  那么,究竟为什么对一位已经知道一切的上帝还要祷告呢?祷告的真正功用在于「我们揭开了自己。……改变的是我们;被动地,转成主动地被认识。不再是单单被知道,我们阐述、披露自己,我们呈现自己让神察看。」重点在于,祷告是改变自己,而非改变上帝;祷告是人对上帝主动倾心吐意,而非人等着上帝明白人的想法。

  2. 真我与真祢

  作这样的祷告,最重要的态度是「真实」,「在上帝面前我们必须说出『我们所想的』,而不是『我们应该想的』。」「我们所想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样子,「我们应该想的」常常只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应该有的样子,或者别人认为我们应该有的样子。一个失真的祷告,就像一些虚浮客套、行礼如仪的礼貌性谈话,不会有实质沟通的效果。因此,「在所有祷告前的祷告应是:『但愿说话的是那真我,但愿听我说话的是那真祢。』」。

  路易斯一生经历过最大的真实经验就是与乔伊的婚姻所带给他的,但真实的东西并不必然带给人舒适的感觉,由于真实的有稜有角,也必然会让我们在与真实会遇时经历挫折,这些挫折其实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路易斯从乔伊身上学习到的真实体验,也可以应用在他与上帝的关系。这意味着,上帝若是真实的,祂既可能垂听亦可能拒绝我们的祷告,这是路易斯在丧母之痛与丧妻之痛的过程里,从祷告中所体验到的。真实并不是一厢情愿,既然追求真实,就应当在祷告中走出虚幻的世界,勇敢地向真实的上帝打开真实的自己。

  3. 被上帝记念

  既然祷告追求的是真实,那么祷告是否得到应许就不能说是最重要的目标,因为真实包括真实地应允,自然也包括真实地拒绝。

  「但实在说,从整个属灵生命看来,『蒙神记念、考虑』实在比『得到所求』重要得多。」。「蒙神记念」确实比「得到所求」更有价值,路易斯在轻描淡写当中已经回答了许多读者的疑惑—究竟他是如何面对上帝并未垂听他为所爱的人的祷告。从母亲去世,到妻子去世,他究竟如何能够坚定地继续作一个基督徒呢?答案就在于「被上帝记念」。

  4. 公祷

  有时候礼拜中的公祷带有太多术语,或者为了追求流畅而表现得比较「职业化」,令人觉得失真,好像是公式化或官方的宣读。公祷的时间本是由一个人代表会众祷告,如果公祷无法代表大家真实的心意,会使得与会者不知如何跟着祷告。公祷的「公」原本是指从信仰团体的角度出发的祷告,并不是说公祷一定要为世界大事祷告,然而这个「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必须「大公无私地」为「公共事务」祷告,当过度勉强为公共大事来祷告时,那种祷告自然容易失真。公祷应当是为信仰团体有感动的事情来祷告,有可能是大事,但也有可能是小的事,若是出于真心感动,公祷就不会失真。

  5. 代祷

  路易斯提到,代祷的原则在于「先神后人」,「当我们专心向神,我们会自动想起需要代祷的人;但注意着人,却不会自动想起神」。当人心向着上帝时,就会被提醒哪些人是需要为他们祷告的,从上帝来的感动导引着我们转向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代祷应该从面对上帝、敬拜上帝延伸而来。

  追根究底来说,祷告毕竟完全是出于上帝本身,与其说人在祷告,不如说上帝在人里面祷告。当我们深入地追问「究竟是谁在祷告」时,必定不敢轻易地说是我们自己在祷告,因为我们一切的祷告都是在上帝的带领之下,我们不能忘记所有的祷告都是在上帝的主权之下,从祷告的负担与动机到祷告的行动与内容,一直到祷告的后续关怀,都是上帝在带领。

  6. 图像

  路易斯主张在祷告时身体感官与心灵专注之间的密切关系,「视觉的专注可以象征,且能提昇心灵的专注」。然而,过度使用感官图像,反而可能成为祷告的绊脚石,这对心灵图像而言也是如此。路易斯对于祷告时使用心灵图像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认为过于写实的心灵图像帮助不大,另一方面心灵图像却在他的祷告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稍纵即逝的片段中,是真实带来的撞击。显然路易斯在积极支持感官图像与心灵图像的同时,小心翼翼地想要避免狂热和偶像化的危险。

  7. 为你或为我?

  路易斯是一个观察细腻的思想家,他看出许多祷告时的问题发生在人的一方,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不为小事祈祷,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是为了神的尊严」。当我们不肯为一些小事祷告时,是不是因为我们太过于顾及自己的尊严呢?另外,当我们觉得面子受损或自尊心被伤害时,尽管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们却可能在祷告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会不会是问题出在高举自己的尊严呢?反过来说,当上帝的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很在乎而全心全力祷告吗?

  进而言之,当我们说为了上帝的尊严而为「大事」祷告时,往往并不切身而沦为空泛不实,或许隐藏在为了上帝的尊严之下,竟是为了维护我们自己可怜的尊严吧!而且,当我们看轻「祈求的祷告」时,真正原因往往并非信仰成熟超越这些需求,而是出于缺乏信心,我们害怕自己的不信会被揭发出来,只敢尝试那些信心不会受到考验的祷告,在这里面也隐藏着维护自己尊严的私心。

  8. 迈向成熟

  祷告的问题往往是出于人的问题,祷告恰当与否其实关连到人的成熟与否。「如果我们已臻至完全,祷告将不会是责任,而是欣然之乐。」英文的「责任」(duty)带有外来要求的含义,对于尚未完全的人而言,祷告可能仍然是出于被动地受到要求的託付,而不是主动地自发性动作,遑论是一种享受。

  然而,我们在被动中仍然要学习,直到祷告成为主动的享受。既然我们现今尚未完全,那么祷告必定还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但要学习承当责任,也要学习成长,期盼有一天能够更加成熟,不再把祷告视为责任,而是视为享受。
 
台湾神学研究学院系统神学教授、
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林鸿信

图书试读

01 公祷

万分同意你的想法。你向来主张我们的书信往来应有个「讨论主题」。上次我们分别后,书信往来因为没有主题而乏善可陈。大学时代的作法真好,那时我们以书信长篇大论地讨论《理想国》、古典诗的韵律,以及当时新兴的心理学。没有一样东西较比意见相左的辩论,更能使两地相隔的朋友活现眼前。

你所建议的主题──祷告,常盘据我的思想。我指的是私祷。如果你想谈公祷,恕我不能奉陪!除运动外,教会礼仪学是我最无话可说的课题。仅有的一点杂感,就此一次在这信中说完罢了。

礼拜仪式的变化

身为平信徒,我们应当接受教会所安排的礼拜方式,并且尽力善用之。但如果各教会在礼拜仪式上能恆常与一致的话,我们配合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实际看来,持这样看法的神职人员并不多。他们似乎相信,如果在礼仪上多有变化,例如变化多端的熄灯、点烛;这里加长、那里缩短;今天繁复、明天简化,信徒们会更愿意来教会。不错,任何一位有热忱的新牧师总能在自己的教区内,凝聚一小群喜欢这些新玩意的会众。但恐怕大多数人对这些花样不感兴趣,很多索性脱离教会。留下的人,只有默然容忍。

大部分信徒无法接受新的改变,是因为墨守成规吗?我想不是。他们如此保守,背后是有理由的。很多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只有娱乐价值。而信徒到教会,不是为娱乐。他们去,是去「使用」那场崇拜,或是(若你喜欢这样说)去使崇拜「发生」。每一个崇拜,都是一系列言语和行动的组合,透过这些,我们领圣餐、悔改、代求,或向神倾诉敬慕之心。当我们不再需要注意「礼拜仪式」,也就是说,当我们对礼拜仪式很熟悉,根本不用去想它的时候,它就最能发挥崇拜的功效。若是还在留意脚步、刻意去数点步伐,就还不是在跳舞,乃是在学习跳舞而已。最好的鞋子,就是穿上后根本留意不到它存在的那一双。不再留心眼力、光线、印刷、拼字时,我们才能享受阅读之乐。完美的崇拜不会让我们留意到崇拜礼仪,因为我们注意的完全是神。

每一种新东西都会打扰这种对神的专注。它引我们去注意崇拜的礼仪;如此「想着崇拜」跟「崇拜」当然是两回事。问及传说中的圣杯,最重要的问题是「它有何用处?」、「把服事看成比神明更重要,简直是疯狂的偶像膜拜」。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祷告的奥秘》,我就被它的标题深深吸引住了。在我的生命旅程中,祷告一直扮演着一个既熟悉又有些神秘的角色。熟悉是因为它是我从小接触的信仰实践,神秘则是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领会到祷告的真正精髓。这本书就像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了我对祷告的渴望。它没有直接给出一套“祷告公式”,而是引导我去探索祷告背后的属灵原理。作者在书中详尽地阐述了祷告的“目的性”和“本质”,让我明白了祷告不仅仅是向神“要东西”,更是与神“建立关系”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祷告的力量”的论述,它不只是停留在属灵的层面,还结合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我看到了祷告如何在人的生命中带来切实的改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祷告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信心去实践。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属灵向导,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我找到通往更深层祷告生命的道路。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祷告的奥秘》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小小的疑虑。因为市面上关于祷告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很容易让人觉得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但读了之后,我真的眼前一亮!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超越了我预期的。它没有卖弄深奥的神学理论,也没有用艰涩的语言来“教导”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真挚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祷告的核心。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关于祷告的“不为人知”的层面,比如祷告与信心之间的关系,祷告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思意念,甚至是如何在静默中聆听上帝的声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祷告的持续性”的论述,它提醒我,祷告不是一时兴起的行为,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操练,即使在看似没有回应的时候,也要坚持信靠。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我聊天,分享他对祷告的体悟,让我感觉祷告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喜乐。它帮助我重新调整了对祷告的期待,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像上帝的孩子。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名对信仰要求很高的人,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真正能触及灵魂、改变生命的书籍。《祷告的奥秘》这本书,绝对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深入骨髓的剖析。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对祷告极深的洞察力,从祷告的“预备”到祷告的“果效”,再到祷告的“持续性”,每一个环节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祷告的属灵深度”的探讨,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祷告的狭隘认知,让我看到了祷告还可以达到如此超越的境界。书中引用了许多圣经中的例子,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将抽象的属灵道理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祷告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上帝建立更深层关系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祷告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也更有动力去追求与上帝更亲密的连接。

评分

不得不说,《祷告的奥秘》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直击人心。作为一名长期在信仰道路上摸索的人,我对祷告的感受总是起起伏伏,有时觉得充满力量,有时又感到困惑和无力。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在祷告生活中的很多疑问。作者并没有回避祷告中遇到的挑战,反而详细地探讨了那些让我们感到挫败的原因,比如祷告似乎没有得到回应,或者是在祷告中感到心不在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实际且属灵的解决之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祷告的属灵争战”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遇到的阻碍并非偶然,而是属灵世界正在发生着某些事情。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成熟的祷告观,不再是简单地祈求,而是带着一种战略性的眼光,去与属灵的黑暗权势争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祷告生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带着信心去面对一切挑战。

评分

这本《祷告的奥秘》我真的要好好推荐给还在摸索祷告路上的朋友们!以前总觉得祷告就像例行公事,念一些固定的话,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祷告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充满生命力。它不是单方面的向上帝倾诉,而是更像一场深刻的对话,一个灵性的连接。书中好多作者分享的亲身经历,像是他们如何在困难中透过祷告找到力量,或是如何在喜乐中向上帝献上感恩,都让我感同身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祷告不只是求神解决问题,更是一种信靠的表达,一种将生命的主权交托给上帝的过程。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生活琐事而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对未来感到迷茫,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到祷告的原点,重新认识祷告的力量,发现原来在上帝里面,我们是如此被爱,如此有平安。书里也谈到了关于祷告的几种不同方式,让我不再局限于一种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心情,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祷告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祷告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空洞的言语,而是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对上帝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