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的标准化诊断系统,如何移植到台湾本土脉络?
透过台湾「不正常的人」迂回反覆的生命历程,折射出精神医学何种特殊样貌?
精神医学如何镶嵌于国家、司法与医疗体制,
在台湾现代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该如何带着历史视野回应现代精神医学,
与在地社会文化的汇聚、揉合与冲突?
精神医学作为一种现代性治理,可以从知识、规训的主体、制度、学科专业与机构等五个面向来理解。本书分别以「正常与不正常的判定」、「病人主体性经验」、「精神医学与国家制度」、「精神医学、法律与治理」、「全控机构与治疗性社区」等五个主题单元,透过儿童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失智症、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症)、离岛原住民的精神失序、自杀防治政策、爱滋减害政策、司法精神医学乃至于龙发堂与花莲玉里荣民医院等丰富精采的案例,在一个去西方中心、另类 与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架构,深入剖析台湾精神医学未来的可能发展。
作者群更涵盖社会学、人类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社会福利、司法与犯罪学等学者,其中也包括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训练的精神医疗专业人员,全书带入跨学科、跨领域「方法学上的多元主义」与「不具共识的合作」,思考全球化下台湾本土精神医学面对专业化、医疗化、生物医疗化的各种挑战,透过各种异质主体经验与被噤声的病人叙事,反省现代精神医学中逐渐模煳、失焦的病人图像,展现出人文社会科学对这个领域理论化、方法与新视野的集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