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造与天生
2 蜂群思维
3 有心智的机器
4 组装复杂性
5 共同演化
6 自然界的变动
7 控制的源起
8 封闭系统
9 冒出的生态圈
10 工业生态学
11 网路经济学
12 电子货币
13 天神游戏
14 形式库图书馆
15 人工演化
16 控制的未来
17 开放的宇宙
18 组织变化的结构
19 后达尔文主义
20 沉睡之蝶
21 上升之流
22 预测机制
23 整体、缺口、空间
24 神之九律《释控》,第四个不连续的跨越──推荐序
曹家荣 / 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释控:从中央思想到群体思维,看懂科技的生物趋势》,这本凯文‧凯利(Kevin Kelly,以下简称KK)在1994年出版,也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着作,终于有繁体中文译本问世了。虽然在时间上看起来,《释控》的繁中译本似乎来得太迟,但若你翻开这本书便会发现,其实它来得正好。
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要说来的正好,KK在去年被翻译成繁体中文的最新着作《必然:掌握形塑未来30年的12科技大趋力》才算正好吧!毕竟,《必然》可是更精准地掌握且预测着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就科技发展的讨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虽然《释控》一书也令人惊叹于,早在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前,KK就已经目光精准地谈论物联网(第10章,工业生态学)、新兴网路经济(第11章,网路经济学)、加密数位货币(第12章,电子货币)这些在今天仍在发展中的科技、经济与社会现象。但我所谓「来得正好」指的是我认为在《释控》中更重要的、真正的主题。我称为,跨越第四个不连续的未来。
「第四个不连续」这个概念是KK从科学史学家大卫‧查奈尔(David Channell)处借来的。它指的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不连续(前三个依序是地球与物理宇宙、人类与有机世界、理性与非理性)。跨越这第四个不连续正是KK在《释控》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就像KK在本书的第一章指出的:这本书写的正是有关天生与人造的联姻。
换言之,我说《释控》这本书的繁体中译来得正好,是希望读者们将这本书放在一个更大的脉络下去阅读。这个脉络即是近几年来在各个学术(甚至非学术)场域中不断被提及、反省的,关于「地球」的当下与未来的问题。或者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来说,是关于「人类世」的问题。
KK当然没有在书中提到人类世这个概念。《释控》出版时,这个概念恐怕根本还不存在。但在《释控》的第五章,当KK在讨论地球作为一个共同进化的生命网络时,他所讨论的便不只是过去我们认为的有机体生命,而是更包含了各种科技物、人造物这些看似非生命的物质,它们同样也是「盖亚」这个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没错,《释控》这本书谈的正是在跨越第四个不连续后,在人、生物愈发工程化,而机器也愈发生物化的这个时代,这个地球生命系统的未来。而这正唿应了今天种种关于人类世的讨论。
我相信这绝非巧合。因为《释控》成书的1990年代,其实也正是与「人类世」相关的「后人类」思潮萌芽发展的阶段。而当KK说《释控》关注的是「天生的」与「人造的」之间联姻的现象时,其实也正是触及了关于后人类处境讨论的核心。
不管是着名女性主义科学史学家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1985年出版的〈赛伯格宣言〉,还是后人类主义学者凯瑟琳.海尔斯(Katherine Hayles)1999年的《我们如何成为后人类》,都将人与科技之间界线(也就是第四个不连续)的模煳、甚至消解,看作是后人类处境的核心问题。换言之,所谓后人类处境的一项重要特征,也就是人与机器之间那条「武断」界线的取消,进而开启关于人造物、科技实际上如何根本地影响了自然、生命的反思,乃至于开始从「整个地球」(包含生命与非生命体)的角度思索共同生存的问题。
当然,将KK放在这个脉络中不等于主张KK是个后人类主义者。在这篇文章最后,我希望提醒读者们一个关键的差异。从《释控》的第一章开始,你会发现KK可以说是一个科技乐观主义者。例如,虽然当时还不存在关于人工智慧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工作的争论,但KK在《释控》中便主张,人与机器之间终将从对抗转变成一种共生合作的关系。
这样的乐观自然源自于《释控》整本书的核心论点:人与机器将逐渐变得愈来愈相似。KK试图说服他的读者,不管是人、有机体还是科技,终将成为某种类型的生命。他认为,总有一天机器和生物之间的差别将难以区分(第九章,冒出的生态圈)。甚至,整个世界都将网结成人类与机器共生的心智(第三章,有心智的机器)。
我们先无需评价究竟带着批判意味的后人类主义,与KK关于科技发展、人机共生进化的乐观主义,究竟孰优孰劣。让我们听KK继续说下去,看他在这部令人眼睛一亮的重量级着作中,如何剖析地球这个人类于其中共生共存的生命系统,究竟要如何走向未来。
拿到这本书的书名“释控:从中央思想到群体思维,看懂科技的生物趋势”,我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关键词:权力、信息、人性和未来。现在社会,感觉很多事情的走向,都离不开“控制”这个概念。从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由少数权力中心掌控一切的“中央思维”模式,到现在因为互联网而形成的各种“群体思维”的涌现,这中间的转变太复杂了。而且,作者还把“生物趋势”这个维度加了进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角度非常独特。我们是不是因为生理结构、心理需求,才更容易陷入某种思维模式,更容易被某种信息所影响?科技,尤其是那些模拟生物运作原理的科技,比如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或者生物芯片,它是在帮助我们打破这些“生物性”的限制,还是在用更高级的方式来“控制”我们?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将这几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串联起来的。他会不会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们是如何被社交媒体的“点赞”和“评论”机制所驱动,这背后是否也有某种生物学的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有更深的理解,看到一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释控」,光听就觉得很有力量,好像能破解什么大秘密一样。我一直对科技的发展方向很好奇,特别是那种感觉我们好像被什么东西牵着鼻子走,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从中央思想到群体思维,这几个词在我脑海里碰撞出很多火花。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把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中央集权式的科技发展,比如某个大公司掌握了关键技术,然后由他们来决定方向,这确实是一种“控”。但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甚至出现“群体性”的决策或狂热,这又是另一种“控”,而且是更难以捉摸的。作者会怎么分析这种“控”与“释”之间的张力?他会不会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的例子?比如,我们每天刷手机,算法在推送我们想看的内容,这是一种“控”吗?但同时,我们也在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影响别人,这算不算一种“释”?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生物趋势”的部分,感觉这个角度非常新颖。科技和生物的交叉点,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会不会是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本身的演化和重塑?我迫不及待想看看这本书是怎么阐释这些宏大议题的,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身处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释控”,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总觉得里面藏着某种洞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信息爆炸、变化飞快的时代。特别是“从中央思想到群体思维”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很多当下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大型科技公司、政府机构依然扮演着重要的“中央思考”角色,他们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他们的决策影响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又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群体思维”,各种网络社群、意见领袖、甚至网络暴力,都在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塑造着信息流和公众舆论。这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相互对抗,还是某种形式的融合?“释控”这个词,似乎暗示着一种摆脱束缚、回归自主的可能性,作者会如何解读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会不会探讨,在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保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被庞大的信息洪流和算法推荐所裹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群体思维”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科技趋势是如何从极少数人的想法,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的潮流的。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科技的生物趋势”这个副标题给吸引住的。现在大家谈科技,大多围绕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这些,但“生物趋势”这个说法,让我觉得作者可能触及到了更本质、更长远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人类本身就是生物,我们的思考模式、社会结构,很多都根植于生物本能。那么,未来科技的发展,会不会反过来,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甚至影响人类?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它不仅是科学突破,更是对生命定义的一次挑战。再比如,脑机接口,它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我们的大脑活动会不会被科技“解读”,甚至被“优化”?书名里的“释控”,我觉得可能和“解开控制”有关。在生物层面,我们有没有被某些固有的“生物程序”所控制?而科技,特别是那些模仿生物系统的科技,究竟是在帮助我们“释”放,还是在制造新的“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悄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们的认知模式的。光是想到这些,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相当有料,而且可能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光看书名“释控”这两个字,就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有深度。它暗示着一种解脱,一种挣脱束缚的可能性。而“从中央思想到群体思维”的副标题,则点明了作者的分析视角,他会从宏观的权力结构,也就是“中央思想”的运作方式,探讨到微观的个体如何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形成“群体思维”。这两者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动态的平衡,或者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尤其对“看懂科技的生物趋势”这部分感到好奇。这就像在问,科技的发展,是不是也遵循着某种生物进化的规律?或者说,我们的生物性,是如何塑造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又反过来,科技又如何重塑我们的生物性?这其中的辩证关系,一定非常值得探讨。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比如,某些科技产品的设计,是不是就是利用了人类的某种生物本能,来达到“控制”用户行为的目的?而我们又是如何在这种“控制”中,寻找“释”放的空间,保持独立判断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本身,更是关于科技如何影响我们作为“人”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