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

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细菌
  • 微生物
  • 科普
  • 儿童
  • 科学
  • 益生菌
  • 健康
  • 自然
  • 生物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
人视而不见却无所不在、拥18般武艺、可爱又迷人的隐藏角色

  谁说「细菌——脏脏」呢?
  这群被「视而不见」的小小生物,却大多是人类的「好朋友」!

  少了细菌,地球只会更脏、更臭!
  人爱吃的巧克力和起司,得靠细菌隐身幕后制作?
  蚜虫、蜜蜂和珊瑚……的健康,也靠细菌守护?
  细菌世界还有超厉害的细菌语言学家、能变出金子的细菌炼金术师、让水结冰的细菌「冰雪女王」呢!

  快来认识这群总是默默工作,可爱又迷人的不凡微小生命!
 
探秘未知的边界:古文明的失落典籍与现代科学的交汇 本书深入挖掘了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旨在揭示人类文明早期在天文学、数学和哲学领域所达到的惊人高度。我们聚焦于几大关键文明——古巴比伦、玛雅和印度河谷文明——他们遗留下的符号、星图和建筑布局,远超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古代科技水平。 第一部分:星辰的低语——失落的天文知识 巴比伦的精密计算: 详细分析了出土的泥板文献,其中记录的行星运动周期和历法推算精度,甚至超越了后世的某些早期西方天文学模型。重点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复杂的几何学和代数方法,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并揭示了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我们特别关注了与“七星”崇拜相关的复杂数学体系,以及这些体系如何影响了后世对数字的理解。 玛雅的“零”的超越: 玛雅文明在零的应用和时间概念的复杂性上,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力。本书梳理了他们的长计数历法(Long Count),并将其与现代的宇宙学模型进行对比,探讨了他们如何将时间视为一个可以被精确量化的实体,而非简单的线性流逝。通过解读帕伦克(Palenque)和科潘(Copan)遗址中的铭文,我们试图重构他们对金星周期以及整个银河系的认知框架。 印度河谷的隐秘结构: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城市规划展示了惊人的标准化和工程学天赋。本书将重点放在其城市布局的对齐性上,推测其可能存在一套未被完全破译的、与天体对齐相关的规划原则。我们对比了印度河谷符号与后世吠陀文本中暗示的宇宙观,试图寻找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失落的知识链条。 第二部分:几何的奥秘与哲学的边界 毕达哥拉斯之前的和谐: 探讨了在希腊哲学兴起之前,地中海沿岸和近东地区对“完美比例”的追求。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更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分析了埃及神庙建筑中隐藏的黄金分割应用,以及这些比例如何被视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桥梁。我们着重考察了比米尼路(Bimini Road)等争议性遗址,从结构力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人工建造的可能性,并将其置于古代工程技术的大背景下。 思想的“非欧几何”萌芽: 揭示了一些古代文明中对空间和维度思考的片段。例如,一些印度教和佛教的早期文本中描绘的“多重宇宙”概念,以及它们在数学结构上的潜在对应关系。我们对比了这些概念与现代拓扑学和弦理论的初步设想,探讨了古代哲人是否通过直觉或高度抽象的思维,触及了超越三维感知的领域。 炼金术与早期化学的交织: 追溯了古代炼金术(特别是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早期实践)是如何与哲学思辨紧密结合的。这些实践并非单纯的“点石成金”,而是对物质本质、转化过程和元素周期性的早期探索。通过对特定配方的解读,我们试图还原当时对物质结构和能量守恒的朴素理解。 第三部分:失传的语言与知识的载体 线性的终结: 专门分析了几种至今未能完全破译的古代书写系统,如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和复活节岛的朗格朗格(Rongo Rongo)。我们不关注常见的语言学解读,而是侧重于分析这些文字的结构密度、符号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它们可能作为一种“信息压缩”或“多维信息存储”的载体。这些文字的复杂性本身,可能就是对某种高级知识体系的编码。 口述传统的顽固生命力: 研究了那些通过口头相传,并在特定仪式中被严格守护的知识体系,例如某些土著部落关于地质变迁、气候循环的长期记录。本书收集了来自澳大利亚原住民和亚马逊河流域部落的案例,对比他们口述历史中的天文现象和生态变化记录,考察这些非书面记录如何抵抗时间的侵蚀,并可能包含比现代记录更长的连续性数据链。 本书旨在挑战我们对“进步”的线性认知,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古代人类的智慧,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知识结晶。我们相信,理解这些失落的成就,能为现代科学和哲学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未曾预料的灵感源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俊尧


  住在有山有海的美丽花莲,目前是慈济大学生命科学系的老师,天天对着学生讲细菌话。立志让这座岛上的人不要讨厌细菌,讲故事吸引只看得到大东西的人低下头来,看看微米小世界的细菌在忙些什么。

绘者简介

FOREST


  以描绘非生物的趣味漫画《不人不类》在网路上出道,并获得国立编译馆优良漫画短篇组第一名、漫画金像奖短篇组冠军。

  于国语日报连载的漫画《百物村》获得国立编译馆优良漫画短篇组第二名,目前仍持续连载中。
 

图书目录

人类的好朋友
掌上旅行家 黄色微球菌
有毒的美容教主 肉毒桿菌
肠子里的老朋友 多形类桿菌
最聪明的生存策略 艾克曼嗜黏蛋白菌
天天都是泡汤日 水生栖热菌
隔空取食的魔术师 棕色固氮菌
吃果冻的看家本领 洋菜胶分解菌

美味的好朋友
从泥里跃上餐桌 纳豆菌
是料理高手,也是植物杀手 野油菜黄单胞菌
云游四海的酸民代表 醋酸桿菌
对抗恶劣环境的超人眼泪 地木耳
起司小精灵 丙酸桿菌&乳酸菌
让可可豆变美味的饕客 醋酸菌&芽孢桿菌

动物的好朋友
短尾乌贼的发光好伙伴 费雪弧菌
守护珊瑚的神祕军团 表孔珊瑚动物内生桿菌
将黏菌变身小农的神奇能力 波克氏菌
切叶蚁代代相传的象征细菌 假奴卡氏菌
不求回报的好兄弟,陪小蜜蜂一起长大 蜜蜂吉利氏菌
携手合作两亿年的祕密 巴克菌

地球的好朋友
来自水陆交会点的守护者 白硫菌
清净空气又净水的好芳邻 脱氮硫桿菌
神隐地球的解毒小饼干 迈卡提脱卤类球菌
污染地理的高手剑客 鞘脂菌
荣登金氏纪录的超强生命力 抗辐射奇异球菌
有奈米电线的小电池 欧奈达湖希文氏菌    
让湖水变「红酒」 荚膜红桿菌    
脸红红的生存强者 深红红螺旋菌  

怪咖好朋友
有结冰魔力的冰雪女王 丁香假单胞菌
让神像流血的捣蛋鬼 黏质沙雷氏菌  
细菌界的百变迷你怪 生殖道霉浆菌
全身裹油的「慢活」大师 海洋分歧桿菌
化武紫天后帮忙传话 紫色色桿菌
红冬冬的海滩之子 红色弧菌

超能力好朋友
住在土里的炼金术师 嗜酸戴城菌
不怕酸热的互助大师 硫磺矿硫化叶菌  
大块头的海底的大胃王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  
多语制的语言高手 哈维弧菌
不忘随身携带奈米罗盘 趋磁磁螺旋菌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用细菌故事陪未来的科学家慢慢长大


  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这些精采的故事拉着科学家,一步步往前走,解开一个个谜团。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科学里有很多好玩的故事, 而且每天都在增加,比电视上的新闻还要多。

  因为有好多好多的专有名词和专业知识阻挡,才让这些故事变得不容易看懂。如果没有十几二十年的摸索累积,一般人很难看出科学家在做的事情哪里有趣。于是,科学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变成躲在阴暗的实验室,戴着奇怪大眼镜,做着吓死人的奇怪实验(还会奸笑)的怪人──哪天一个不小心,还害这世界大爆炸,走向毁灭。

  科学家真的是这个样子吗?冤枉哪,当然不是!科学家也是正常人,每天尝试解谜,解开了,会开心的手舞足蹈,晚上大吃大喝庆祝,跟大家没两样。那为什么小说、电影里的科学家会落到这般下场呢?因为,科学被弄得太难懂了,没有人想跟科学家说话。

  当小孩还小的时候,我会在书店认真翻找可以带回家给他们看的、有趣的书。我翻着市面上给孩子看的科学故事书,觉得这些内容也是我小时候看过的,好像都没有新的故事。到底是谁在偷懒,不好好写科学故事呢?

  是谁明明知道很多科学故事,却没把它们好好写出来?

  我恍然大悟,原来偷懒的正是自己。就是我们这些科学家没有把科学故事写出来!这些故事不该写成专家才看得懂的正经八百的样子,而是要写成我的小孩、我的学生们看得懂的样子。如果以后历史上记载「台湾这一代的小孩,没有好玩的科学故事可以读」,那就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没有好好讲故事给他们听。

  借着这本书,我要讲一件我多年来一直在讲的事:「细菌不是坏人,细菌很可爱。」地球如果少了细菌,人类会活不下去的。

  早在第一只动物出现在地球上时,地球就已经是个充满细菌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动物们侵入了细菌的家。 在我们熟悉的地球上,看得到的地方都有细菌,只是它们太小了,人的肉眼看不见。人类对于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总是先把它设想为敌人,这是生存的本能。但是我们不靠本能生活,科学告诉我们:「细菌才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该学习和细菌和平相处。」当然,在面对会伤害人的病原菌时,该拿的武器、该吃的药都要准备好,但是遇见大部分的细菌时,可别滥杀无辜啊,有很多细菌是人类的战友呢!

  在这里我要好好感谢国语日报科学版的支持。科学版愿意挑战硬邦邦的科学,找了好多科学家驻版,多年来,帮台湾留下好多精采有趣的科学故事。

  谢谢带着我、帮忙我走过来的科学版历任三位辛苦的主编:汤芝萱,翟翱、梁燕樵,他们教了我好多东西,如果我的文字读起来有趣,大半是经过他们的细心修改,才呈现出的面貌。还有合作多年却从未见面,用可爱插图拉住小读者的插画家 Forest ──谢谢你的超能力,把这么硬的东西转化成有趣的图。同时也要谢谢这本书的编辑王暐棱和其他工作人员,谢谢你们用魔法把故事组起来,变出一本好玩的书,让这些故事可以被更多人看见。

  如果有一天,有人跑来跟我说,因为小时候看了这本书里的故事而喜欢上科学──我想,那一定会是最令我开心的事。
 

图书试读

内文连载1

掌上旅行家
黄色微球菌
学名:Micrococcus luteus
住在人类手上,看起来像可爱的黄色小圆球。


人的手上住了一种可爱的小细菌,叫做黄色微球菌──就叫它黄球球吧。跟别人握手时,其实人同时也把黄球球当作「伴手礼」送给对方了。

如果在实验室果冻培养基上盖个手印,等待两天,手印上会繁殖出很多原本住在手上的细菌。其中最漂亮的就是黄球球。

黄球球的长相真的就像个小乒乓球。它们在显微镜底下呈现一只只圆滚滚的细胞;数百万只细菌堆成鲜黄色的菌落,一颗一颗圆滚滚的,彷彿缩小的蛋黄。

除了住在人的手掌,它们也会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上,或是住在泥土和池塘里,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细菌。

曾经在琥珀中被发现

你听过「琥珀」这种宝石吗?琥珀是古代树木流出的树脂变成的化石。树脂从树皮流出,把入侵的昆虫黏住包起来,然后像白胶一样慢慢变硬。

琥珀里面可能包着古早年代的生物。一群以色列的科学家选了一块一亿两千万年前的琥珀,把它消毒干净之后磨碎,居然在里面发现还活着的黄球球。在这种完全封死、没东西可吃的地方,黄球球竟然能够存活这么久,真是神奇!

手掌是它的舒适圈

跟琥珀相比,人类的手对黄球球来说就是天堂了。手上的汗水让它们不会干死;皮屑和皮肤分泌的油脂,都是它们的养分;还有全天候保持37度的体温恆温控制系统。

住在这么舒服稳定的地方,让黄球球失去了很多用不到的本领。科学家发现,跟其他细菌相比,黄球球的基因很少,只有一般细菌的一半左右,所以应付环境改变的能力比其他细菌弱,只要离开人的皮肤,就会活得很辛苦。

制造色素抵挡紫外线

不过,科学家发现黄球球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可以阻挡紫外线。太阳光里有紫外线,照多了会让人晒伤,造成皮肤癌。黄球球制造的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它们长在人的皮肤上,可以帮忙挡掉阳光里的紫外线,保护我们的皮肤细胞。

不过,要把细菌铺满全身实在有点困难,所以科学家着手研究,让黄球球大量制造这种能抵挡紫外线的色素,然后把它加到防晒乳里。或许会变成最新的防晒产品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科普读物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以新颖角度切入的。最近在书店里,一本题为《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的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一定是个很有趣的人,竟然要把细菌说成是“好朋友”。带着这份好奇心,我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并没有让我失望。书里没有那种枯燥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可以说是拟人化的方式,来讲述不同种类细菌的故事。它就像是在为我们介绍一群神秘的朋友,让我们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生活习性”。比如,它可能会介绍一些在发酵食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细菌,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吃的面包、酱油会产生那么迷人的风味,原来都是这些细菌的功劳。又或者,它会讲述一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的细菌,比如那些帮助植物吸收养分的细菌。书里的叙述流畅自然,段落结构也很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而且,作者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微观世界的亲密对话。

评分

逛诚品的时候,无意间被一本叫做《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的书给吸引住了。它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色彩鲜艳,图案也很可爱,完全不像一本科学科普书会有的样子。打开来看,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细菌就是会导致人生病的“坏蛋”,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介绍了很多对人类和环境有益的细菌。书里提到的例子非常具体,比如那些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肠道细菌,它们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小助手,默默地维持着我们的健康。还有那些在大自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细菌,比如在土壤里分解有机物,让植物茁壮成长的。书里的文字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觉得枯燥,而且常常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有趣的知识点,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细菌的“个性化”描述,仿佛每一个细菌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使命。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用心,文字清晰,留白适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微观世界的魔法书。

评分

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书籍,偶然看到了《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这本书。一开始,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很有趣,也很好奇书里到底会讲述些什么“好朋友”。翻开书页,我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这本书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词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俏皮的方式,来介绍那些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菌。它将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描绘成一个个拥有独特“ personality”的角色,让我们得以窥见它们在各自的生态位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它可能会讲述某个细菌如何在大自然的循环中扮演关键的分解者,或者某个细菌如何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默默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的信息量很大,但却被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吸收。而且,书中的插图也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让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我们对细菌的“恐惧”转变为“好奇”,让我们开始思考,原来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竟然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

评分

最近书店里涌现了好多介绍科学的书籍,但真正能吸引我驻足的,还得是那些能够用一种很亲切、很生活化的方式来讲解知识的。我偶然翻到一本《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好像要把我们平时避之不及的细菌,变成一种值得我们去了解、甚至去“交朋友”的存在。读了大概三四页,就发现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书里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用了非常有趣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比如说,它可能会把某些细菌比作是辛勤工作的工人,每天在我们的身体里或者大自然里,默默地完成着很多重要的任务。书里提到的那些例子,都让我觉得很贴近生活,比如我们吃的优格里那些乳酸菌,原来它们可不是单纯的“添加物”,而是帮助我们消化、甚至提升免疫力的功臣。而且,书里的文字不长,段落也比较短,很容易让人一口气读完,不会感到压力。再搭配上那些插图,简直就像是在看一本内容丰富的绘本,但里面讲的又是硬核的科学知识。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细菌的刻板印象,让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它们。

评分

哇,最近在光南看到一本叫做《值得认识的38个:细菌好朋友》的书,书名听起来就很有趣,好像要把那些我们平常可能觉得有点讨厌的细菌,变成好像是生活中的好邻居一样,觉得蛮好奇的。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很学术的书,讲很多复杂的名词,可能还需要带放大镜才看得懂,但翻了几页之后,发现它的内容好像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书里的介绍,不知道是不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比喻,还是用了很多图画辅助,让我感觉这些原本抽象的细菌,好像变得生动起来了。特别是书里提到的那些“好朋友”,比如我们肠道里那些帮助消化的,还有那些在土壤里帮忙分解有机物的,原来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这么重要的角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只会致病。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细菌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的大小适中,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就算是在捷运上站着看,也不会觉得很吃力。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给小朋友看,让他们从小就建立正确的观念,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而不是一味地害怕。当然,对大人来说,也能重新审视这些微小的生命,发现它们带来的奇妙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