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证券交易所
  • 上市公司
  • 监管比较
  • 国际金融
  • 资本市场
  • 公司治理
  • 法律法规
  • 市场监管
  • 金融研究
  • 跨境上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选择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为题,比较分析成熟证券市场中证券交易所在一线监管、日常监管、微观监管中的制度模式、具体的监管方法以及监管的法律依据,并构建证券交易所监管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影响证券交易所监管品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提出健全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对策机制。本书研究的内容对中国改革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完善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制度设计,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日常监管、微观监管的作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和地位/ 1
1.2 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国际比较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 2

2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在其证券监管体制中的定位与作用的比较分析/ 5
2.1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证券监管体制演化的基本模式与现状/ 5
2.2 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功能、组织模式及特点/ 10
2.3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交易所在其监管体制中的定位与作用/ 12
2.4 全球证券交易所监管证券市场的理念与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分析/ 19

3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的比较分析/ 21
3.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意义及其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 21
3.2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机制及比较分析/ 23
3.3 小结/ 41

4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监管比较/ 42
4.1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监管对证券市场市场的意义/ 42
4.2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监管比较分析/ 42
4.3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监管的评述/ 45

5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监管比较/ 48
5.1 加强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监管对证券市场市场的意义/ 48
5.2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的比较/ 48
5.3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监管评述/ 60

6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兼併收购的比较/ 61
6.1 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意义/ 61
6.2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监管体系比较分析/ 61
6.3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要约收购的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比较/ 66
6.4 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的比较/ 72

7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退市的监管制度比较/ 80
7.1 主板市场的强制退市监管比较/ 81
7.2 主动退市/ 84

8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87
8.1 证券交易所监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7
8.2 构建证券市场监管模式、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对证券交易所监管
质量的影响的计量模型/ 100
8.3 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质量水平的评价分析/ 101
8.4 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对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质量水平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09
8.5 小结/ 115

9 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 116
9.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116
9.2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证券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19
9.3 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现状及其评价/ 121
9.4 小结/ 133

10 健全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机制的对策分析/ 134
10.1 基于证券监管分工模式层面的对策建议/ 134
10.2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136
10.3 基于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对策建议/ 137
10.4 基于证券仲介机构监管的对策建议/ 138
10.5 小结/ 140
 

图书序言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的组织者,处于证券市场市场监管的第一线,其一线监管、日常监管、微观监管及其与政府部门的宏观监管的有机结合,均对维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证券市场已经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但由于股市股权分割、结构失调、一股独大等一系列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导致证券市场的监管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创新及优化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改革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资本市场内在质量和市场监管的新要求,在促进资本市场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而推进证券市场健康、持续、平稳的发展,已经成为在新常态下极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书选择以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为题,比较分析成熟证券市场中证券交易所在一线监管、日常监管、微观监管中的制度模式,具体的监管方法以及监管的法律依据,并构建证券交易所监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影响证券交易所监管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提出健全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对策机制。按照这一思路,本书共探讨了以下的问题:

  第一,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在其证券监管体制中的定位与作用的比较分析。该部分在梳理美国、 英国、 日本、 德国、 中国香港地区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与现状基础上,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功能、 组织模式及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并细致剖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证券交易所在其证券监管体制中的定位与作用。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归纳总结了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理念与发展趋势。

  第二,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的比较分析。该部分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静态监管机制、动态监管机制两个维度,对不同证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具体机制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在静态监管机制中,着重介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IPO 时信息披露的 「橱柜式註册」+ 「整合披露制度」 +预测性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在动态监管机制中,比较分析了不同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上市后的定期报告披露、 临时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在定期报告披露监管中,详细比较分析了主要证券交所对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时间间隔。在临时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比较中,分别细致介绍了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临时报告的披露标准、上市公司临时报告及时性的标准、上市公司临时报告披露的审核程序、SEC 的临时报告中的选择性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公平披露规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等。

  第三,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监管比较。该部分主要探讨了相关证券交易所如何通过正式制度安排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外部治理约束机制,从而促进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市场秩序。

  第四,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监管比较。该部分从证券交易所监管内幕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技术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不同证券交易所监管内幕交易的具体制度设计,包括内幕交易监管体系及功能、内幕交易行为界定、内幕交易人界定、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界定与处罚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第五,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比较。该部分主要比较分析了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兼併收购、要约收购、反收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和具体的做法。

  第六,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退市的监管制度比较。该部分主要剖析了不同证券交易所的强制退市、主动退市的制度及其相应的具体设计机制,包括强制退市的标准、强制退市的程序、主动退市的形态、主动退市的条件、主动退市的有效期等方面的规定与做法。

  第七,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该部分构建了证券交易所监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建立了包含证券市场监管模式、证券交易的组织形式在内的影响证券交易监管质量的实证模型,选取了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为样本,实证分析证券交易的组织形式、证券市场监管的模式对证券交易所监管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实证结果显示,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不仅受到其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影响,还受到证券交易的监管技术水平、日常监管效率的影响,同时应将证券交易所的微观监管、日常监管对政府部门的宏观监管的支撑作用作为评价证券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证分析还表明除证券交易所自身法律法规的完备性、监管技术水平、日常监管效率等因素外,证券交易的监管人力投入水平、监管费用占比及其证券交易的组织形式、证券交易所所在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都会对证券交易所监管对上市公司的效率和质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自律监管模式下的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水平的平均值要高于政府监管模式下的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水平的平均值;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水平的平均值要高于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水平的平均值。採用主要由会员持有的私人优先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质量水平平均值要高于採用公开上市交易公司制的监管质量水平均值,而採用公开上市交易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质量水平平均值又要高于可转让但未上市的股份制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质量水平平均值。

  第八,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该部分首先梳理了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随后对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了细致剖析,并深度挖掘这些现状所反应出的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深层次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包括: 监管体系中的证交所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设置不合理以及不同部门监管力

  量的薄弱对有效的监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仲介机构与政府监管、证交所的权限不够明晰,也严重制约了监管有效性;监管体系中的各个部门监管力量很薄弱,不足以使监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仲介结构自律机制不健全给监管的有效性带来了负面影响;缺乏稽查手段;缺少民事赔偿,刑事与行政处罚不具有威慑力;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序和有效的股市退市机制;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影响监管有效性;信用缺失是导致监管失效的重要基础因素。

  第九,健全中国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机制的对策分析。该部分在密切结合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及其监管机制与模式的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充分借鑑全球主要证券交易监管上市公司的具体做法,基于证券监管分工模式层面、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完善退市制度、强化仲介机构监管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证券交易监管上市公司的对策建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让我瞬间燃起了探索全球金融脉络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要看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监管的有效性。这本书的题目精准地抓住了这一核心,预示着它将是一场关于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深度体检”。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选取“主要证券交易所”,是会按照传统的经济大国来划分,还是会考虑新兴市场的崛起?而“监管”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不同国家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详尽对比。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哪些具体的监管制度被拿来比较?例如,美国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与欧洲某些市场相对宽松的监管,会对上市公司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书中是否会通过翔实的案例,来论证监管的差异是如何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创新能力、风险偏好,甚至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规则,更能深入分析这些规则背后的逻辑和预期效果,并提供一些具有启示性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全球资本市场的互动与演变。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严谨的图表和密集的文字,一股学术研究的严谨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不是专业学者,但作为一名对资本市场运作怀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对这本书所能提供的洞察力寄予厚望。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主要证券交易所”的,是基于市值、交易量,还是影响力?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交易所的监管哲学,例如是偏重事前审批还是事后追责,是强调规则的僵化执行还是允许一定的灵活性?我猜测书中会对诸如信息披露的频率和细节程度、反收购措施的限制、对大股东行为的约束等具体方面进行细致的比较。此外,“监管上市公司”这个词组,也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上市公司如何适应不同交易所监管环境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例如,一家跨国公司选择在哪一个交易所上市,很可能受到该交易所的监管政策、市场流动性、投资者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深层次的逻辑,帮助我理解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公司行为模式,将是我评价这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在不同监管环境下表现的案例分析,例如科技公司在创新驱动型交易所的表现,与传统行业公司在更保守型交易所的对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的厚重和专业感所吸引。我一直对金融市场以及各国公司治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证券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枢纽,其监管机制和上市公司的表现,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和法治水平。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比较,而且是“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比较,这本身就意味着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我预想这本书会涵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上市规则、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保护措施,以及这些监管差异如何影响上市公司在不同市场上的行为和价值。例如,我会期待书中对纽交所、纳斯克斯、伦敦证交所、香港交易所,甚至是一些新兴市场交易所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同时,“监管上市公司”这一部分,也让我对书中对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关联交易披露、内幕交易防范等方面的论述充满了期待。究竟是哪些具体的指标被用来衡量“监管”的有效性?不同交易所的监管策略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数据和案例,来解答这些疑问,并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的全球金融市场图景。

评分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这个书名,听上去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全球金融腹地的大门。我一直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尤其是不同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差异,常常让我觉得扑朔迷离。这本书的题目直接切中了我的兴趣点,我设想它会像一部详尽的“世界金融监管地图”,将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的监管体系一一呈现,并进行细致的“像素级”对比。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重点比较哪些交易所?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纽约、伦敦、东京,还是也会触及上海、深圳、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代表?更重要的是,“监管上市公司”这部分,我期待看到关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投资者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比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市场在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和惩罚机制?这些监管的差异,又会如何影响上市公司选择上市地点、以及其在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和声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为何一些公司能在某个市场如鱼得水,而另一些却步履维艰,最终形成对全球资本市场更清晰、更具辨识度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涵盖的范围极广,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监管的有效性。因此,这本书所提出的“比较研究”,直接触及了核心问题。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不同国家或地区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治理标准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它是否会对比美国证监会的严苛要求与亚洲某些市场的灵活性?“监管上市公司”这个词,也让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分析这些监管差异对上市公司实际运营、融资成本、财务报表质量,甚至是其创新能力和长期战略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监管环境,更能促使上市公司稳健发展、规避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支持和深入的分析,来回答这些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全球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公司如何在不同监管环境中进行有效管理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