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耳石:神祕的鱼类生活史

鱼类耳石:神祕的鱼类生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鱼类学
  • 耳石
  • 海洋生物
  • 鱼类生活史
  • 生物学
  • 海洋科学
  • 动物学
  • 环境科学
  • 水产养殖
  • 鱼类年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国立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曾万年教授,汇集其研究团队三十年的研究成果,编撰而成的台湾第一本鱼类耳石科普书籍。耳石是生物矿化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钙结晶,位于鱼类的内耳,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听觉和运动平衡。但是,很少人知道耳石也扮演鱼类的时间和环境记录器的角色。本书透过耳石日週轮和年轮以及耳石化学元素组成,探索神祕的鱼类生活史和洄游环境。全书共分为四个单元27章:第一个单元耳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单元耳石的研究方法论,第三个单元从耳石日週轮探索鱼类的初期生活史,第四个单元从耳石微化学探索鱼类的洄游环境史。本书可作为鱼类学、渔业生物学和海洋生命科学的辅助教材,也适合一般读者雅俗共赏、增广见闻。
探寻未知水域:当代海洋生态学研究前沿 本书聚焦于现代海洋生态学领域最前沿的课题,通过深入剖析全球不同海域中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揭示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驱动力。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基础理论的重建与前沿技术的应用,旨在为海洋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以应对当前海洋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一部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宏观尺度上的海洋生态学,探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与功能性重塑。 第一章:热带珊瑚礁的退化与适应机制研究 本章以印度洋-太平洋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核心案例,详细记录了过去三十年间,珊瑚礁白化事件的频率、强度及其对群落结构造成的不可逆影响。研究不仅量化了珊瑚覆盖率的下降,更着重分析了对珊瑚礁伴生鱼类群落、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连锁反应。深入探讨了极端热事件(Marine Heatwaves)的驱动机制,以及某些特定珊瑚物种(如Acropora属对热的敏感性与Porites属的耐受性差异)在环境压力下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此外,还引入了新的生态学指标,用于评估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度”的变化,预测珊瑚礁系统在丧失关键物种后维持基本生态服务(如钙化、营养物质循环)的能力边界。对于人工修复技术(如珊瑚礁幼苗培育与移植)的有效性与长期生态后果进行了批判性评估。 第二章: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极端生命适应 深海,尤其是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代表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最极端环境之一。本章聚焦于这些化能合成驱动的生态群落。我们详细描述了新发现的深海热液区——例如中大西洋脊的“失落之城”外缘——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多组学技术(宏基因组学与宏蛋白质组学),解析了嗜热古菌和细菌如何利用硫化物、甲烷进行碳固定,并构建了它们与大型生物(如巨型管虫、盲蟹)之间的营养传递模型。特别关注了这些群落对地球化学梯度(如温度、pH值、重金属浓度)的响应阈值,以及它们在调节深海碳循环中的潜在角色。内容还涉及深海采矿活动对这些脆弱、特有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评估与风险模拟。 第三章:极地冰缘带的季节性动态与营养盐梯级利用 极地海洋,尤其是北冰洋和南大洋,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冰的季节性融化和再冻结周期驱动。本章通过多年卫星遥感数据与同步进行的现场浮游生物采样的结合,重建了过去二十年间特定海域(如白令海峡、威德尔海)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图景。重点分析了冰下藻类(Ice Algae)在早春生产力爆发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种“早爆发”对随后浮游动物(如磷虾、桡足类)生长周期和洄游路径的影响。引入了“冰雪水文耦合模型”,解释了淡水输入如何影响海洋分层,进而影响深层营养盐向光合作用区(Photic Zone)的输送效率,揭示了海冰消融速率对整个食物网能量流动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分子生态学与种群生物学的前沿应用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物种内部机制与种群层面的动态过程,利用最新的生物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的生态学难题。 第四章:环境DNA(eDNA)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革命性应用 环境DNA技术已成为快速、无创监测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强大工具。本章详尽介绍了eDNA样本采集、DNA提取、高通量测序(Targeted Amplicon Sequencing与Shotgun Metagenomics)的标准化流程。通过对某大型河口湾的长期监测数据,本章展示了eDNA如何成功捕获到仅在特定季节性洄游的稀有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踪迹,其灵敏度远超传统拖网调查。深入探讨了eDNA在入侵物种早期预警系统(如北美海狸在欧洲的扩散监测)中的效能评估,并讨论了eDNA信号衰减速率、环境背景DNA污染等技术挑战的解决策略。 第五章: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群遗传结构与适应性演化 本章以特定经济物种(如太平洋牡蛎、北大西洋鳕鱼)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因组学工具解析其种群结构与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数千个SNP位点,本章重建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基因流历史,识别出可能受到局部环境选择(如耐受低温或低氧)的基因区域(Loci under selection)。研究发现,在经历过度捕捞的区域,其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且负责关键性状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漂移。利用“适应性景观模型”预测了在海洋酸化加速的背景下,不同种群应对pH值下降的遗传潜力。这为可持续渔业管理中的“保护性捕捞”与“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第六章: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生态与声景污染的耦合效应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海洋巨型生物的行为生态学,特别是鲸豚类动物的社会结构与对人为噪声的响应。通过结合水听器阵列记录的低频声景数据与动物的GPS追踪数据,本章量化了全球航运密集区(如马六甲海峡)的背景噪音水平如何显著干扰须鲸的觅食声纳效率和长距离交流。分析表明,高强度噪音迫使某些物种增加发声频率和能量消耗,导致其栖息地使用模式发生空间回避。此外,研究还涉及对虎鲸(Orcinus orca)不同生态型(Resident, Transient)在社会学习与捕食策略上表现出的遗传差异及其对局部猎物资源波动的响应速度。 第三部分:管理、政策与未来挑战 本部分将生态学研究成果与海洋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七章:海洋保护区(MPA)的生态效率与网络优化 本章对全球范围内设立的各类MPA(包括完全禁渔区与限制性渔业区)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研究利用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最大捕捞努力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的变化,评估了MPA在“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方面的表现。强调了网络化MPA设计的重要性,即通过连接不同类型栖息地的保护区,以增强物种对气候驱动的栖息地迁移的适应性。本章提出了一个基于“关键生物地理单元”(Key Biogeographic Units)的空间规划模型,旨在最大化生态系统韧性而非仅最大化特定经济物种的生物量。 第八章:多营养层级模型在渔业资源可持续性评估中的应用 传统的单物种MSY模型已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海洋食物网。本章引入了“生态系统基础渔业管理”(EBFM)框架,构建了高维度的多物种、多营养层级模型,模拟了对特定捕食者(如大型金枪鱼)的过度捕捞对次级消费者(如中小型洄游鱼类)和初级生产者(如浮游生物群落)的级联影响。模型模拟展示了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捕捞配额设定,能够在保证长期渔业产出的同时,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讨论了如何将不确定性(如气候变率)纳入模型预测,以制定更具鲁棒性的管理决策。 结语:面向“蓝色经济”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终部分,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关键服务(如碳汇、营养物循环、气候调节)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并呼吁将这些“自然资本”纳入国家和区域的经济核算体系中。展望未来,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特别是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与生态学研究深度融合,以应对海洋酸化、缺氧区扩张和生物入侵等复合型环境压力,确保人类社会与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万年(Tzeng, Wann-Nian)


  字子谷,1945年4月出生于台湾高雄市左营区农家。

  学历:左营国小,高雄市立第一初级中学(今左营高中),台湾省立高雄高级中学(今高雄中学),国立台湾大学动物学系和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名誉教授,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讲座教授,财团法人台湾区鳗鱼发展基金会顾问,东亚鳗鱼学会副会长。

  经历:国立台湾大学动物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渔业科学研究所教授和所长,国立台湾大学教授联谊会理事长,东亚鳗鱼资源协议会会长,2010年届龄退休。

  荣誉:中华民国57年度(1968年)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及格,1977-1980年日本交流协会留日奖学金,1991年中华民国中山学术董事会学术着作奖,2002-2005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今科技部)杰出研究奖,2007-2010年国立台湾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左营高中第一届杰出校友,2014年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海洋奥斯卡渔业资源永续楷模奖。

  着作:海洋的科学编译(1990年明文出版社),动物学上、下册总校阅(2001年艺轩图书出版社),渔业生物学及生态学第一至第四册(2010年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台大人」文库收藏),鳗鱼生活史及保育论文集上、下册(2010年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台大人」文库收藏),鳗鱼传奇合着(2012年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出版)。

  专长:渔业生物学、海洋学、水产资源学、鱼类生态学、鳗鱼生物学、耳石微化学。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缘起

第一单元 认识鱼类的耳石
第1章 鱼类耳石的形态和演化
第2章 鱼类耳石的时间记号—日週轮和年轮
第3章 耳石的微化学和结晶构造

第二单元 耳石研究方法论
第4章 耳石的摘取和样品制备方法
第5章 耳石日週轮和年轮判读
第6章 耳石化学元素的分析
第7章 耳石的人工标识法
第8章 耳石日週轮的验证
第9章 耳石年轮的验证和应用
第10章 耳石化学元素可当作鱼类洄游环境指标之验证

第三单元 从耳石日週轮探索鱼类的初期生活史
第11章 虱目鱼的初期生活史和生态
第12章 仔鱼的生活史和生态
第13章 乌鱼的初期生活史177
第14章 花身鸡鱼的初期生活史和秘雕鱼事件
第15章 两栖洄游性虾虎鱼的海洋浮游期生活史
第16章 美洲鳗和欧洲鳗的生物地理学
第17章 日本鳗的产卵时机及其仔鱼的奇幻旅程
第18章 澳洲和纽西兰短鳍鳗仔鱼的扩散模式

第四单元 从耳石微化学探索鱼类的洄游环境史
第19章 日本鳗洄游环境史的演化
第20章 加拿大美洲鳗的栖地利用和洄游行为
第21章 波罗的海国家天然鳗和放流鳗的识别
第22章 义大利欧洲鳗成长期间的栖地移动
第23章 耳石化学元素在环境监测的应用
第24章 两栖洄游型虎鱼的海洋生活史
第25章 台湾沿近海的乌鱼洄游环境史和族群遗传结构
第26章 南方黑鲔的洄游环境史和涌升流

总 结
编后语
谢辞
参考文献
附录
(1)1985-2017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
(2)1993年起在国际耳石研讨会发表的论文
索引
鱼类中英文名称对照
 

图书序言



  耳石位于鱼类内耳,是生物矿化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钙结晶,主要生理功能是听觉和运动平衡。耳石也是探索鱼类的神秘生活史和洄游环境的媒介。随着鱼类的成长,耳石记录鱼类的日龄、年龄和发育阶段变化的岁月痕迹,述说其生活史故事。1970年Pannella发现了耳石日週轮,改写了百年来鱼类年龄和成长研究的历史,开启了以日为单位研究鱼类初期生活史的新纪元,而有「会写日记的鱼类」之称赞。

  近年来,耳石化学元素测量技术突飞勐进,带动了耳石微化学研究的热潮。鱼类的耳石含有40多种化学元素。耳石化学元素随着鱼类的洄游环境而改变,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利用电子微探仪或质谱仪测量耳石化学元素,可以再现鱼类的洄游环境史。因此,耳石也是鱼类的环境记录器。

  耳石是开启鱼类生活史研究之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从耳石日週轮和年轮以及耳石微化学,探索鱼类的神秘生活史和洄游环境。全书共分为四个单元26章:第一单元认识鱼类的耳石,第二单元耳石研究方法论,第三单元从耳石日週轮探索鱼类的初期生活史,第四单元从耳石微化学探索鱼类的洄游环境史。本书可作为鱼类学、海洋生命科学和渔业生物学的辅助教材,也适合一般读者雅俗共赏、增广见闻。
 

图书试读

第 1 章鱼类耳石的形态和演化
 
鱼类有三对耳石,随着鱼体成长而增大。每一对耳石的成长速度不同,形状也不一样。种类不同,耳石形状差异很大。除鱼类之外,其他嵴椎动物不会形成耳石,只会形成耳砂。耳石是由生物矿化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钙结晶,从耳石或耳砂、单晶型或多晶型、及其同分异构物的结晶型,可以了解鱼类耳石的演化及其与其他嵴椎动物的类缘关系。
 
1.1 鱼类的硬组织
 
耳石、鳞片和嵴椎骨是鱼类的三种主要硬组织(图1.1)。这三种硬组织都会形成年轮,可以用来测定鱼类的年龄和成长。硬组织的成长是鱼类的代谢产物随时间一层一层堆叠上去的,称之为添加成长(Accretionary growth)。鱼体的其他组织之成长方式,则是由细胞分裂以及细胞数目增加和增大的成长现象。鱼类的新陈代谢有季节性或日夜週期性的快慢变化,所以硬组织会形成年轮和日週轮记号。早在1795年,鱼类学家就知道利用嵴椎骨上的年轮来测定鳗鱼的年龄(Hederström 1959)。第一次用鳞片来测定鱼类的年龄,则是在1888年(Carlander 1987)。用耳石来测定鱼类年龄的年代比较晚,Reibisch(1899)是第一个用耳石年轮来测定比目鱼(Pleuronectes platessa)年龄者。Pannella(1971)发现了耳石日週轮后,鱼类定龄的单位,从年变成日,从此改变了鱼类年龄成长测定的历史。只有耳石会形成日週轮,鳞片和嵴椎骨则不会。因此,耳石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受到重视。
 
利用鳞片和嵴椎骨测定鱼类的年龄和成长有其缺点。鳞片位于鱼体体表,容易脱落,鳞片脱落后会很快产生再生鳞,再生鳞无法复原其年轮,会低估鱼类的年龄。高年鱼鳞片的成长迟缓,也会低估其年龄和成长。此外,不是所有鱼类一出生就有鳞片,例如鳗鱼出生后2~3年才长出鳞片,用鳞片测定鳗鱼的年龄会低估2~3岁。嵴椎骨有再吸收的问题,会丧失年龄资讯,也不是很好的年龄形质。耳石没有脱落和再吸收的现象,是测量鱼类年龄和日龄及测量化学元素组成的理想硬组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进来的。《鱼类耳石:神秘的鱼类生活史》这个名字,总给我一种探险和未知的感觉。然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发现它比我预期的要更加深刻和富有启发性。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解耳石的科学知识,更是在讲述关于生命、时间以及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环境下鱼类耳石差异的分析,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揭示了鱼类如何巧妙地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它们的生存。我特别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濒危鱼类,通过分析它们的耳石来推测其种群历史和灭绝风险的部分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未来的警示。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耳石,也能承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它就像是生物界的“黑匣子”,记录着生命的悲欢离合。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惊艳!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图表的教科书,但事实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而且充满诗意,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书中对鱼类耳石的描述,与其说是科学研究,不如说是对生命奥秘的一次温柔探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耳石“年轮”的解读,就像翻阅一本活着的日记,记录着鱼儿们从出生到成长的点点滴滴,甚至连它们经历过的极端天气、食物匮乏的时期,都能在这些微小的晶体上找到线索。这种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故事化的能力,实在令人佩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蔚蓝的海洋,看着无数鱼儿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它们的生命轨迹在耳石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它让我思考,我们人类的生活史,是否也能以某种方式被记录下来?这种跨越物种的哲学思考,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鱼类耳石的书,虽然书名是《鱼类耳石:神秘的鱼类生活史》,但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却远超出了我对“耳石”这个词的固有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科学专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海洋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命故事。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繁为简,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书中关于不同鱼类如何利用耳石来记录生长、迁移甚至死亡时间的描写,简直像是在读一篇篇精彩的侦探小说。我尤其喜欢作者描述那些古老的鱼类,它们的耳石上仿佛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圈都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生命旅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对海洋生物的理解,也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海洋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我甚至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鱼类迁徙、种群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了一名小小海洋探险家。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原本对鱼类生活史知之甚少,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些复杂的生物学概念,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出来,让我毫不费力地理解了耳石在鱼类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鱼类耳石形状和结构的细致描述,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显微镜,能够近距离观察这些微小的生命奇迹。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鱼类如何通过耳石来感知声音,预测捕食者,甚至导航,更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进化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看似枯燥的科学研究,转化成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篇章,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和多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海洋生物的认知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对科学研究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学术论文集。然而,《鱼类耳石:神秘的鱼类生活史》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并且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枯燥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充满故事性的内容,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鱼类耳石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鱼类如何利用耳石进行“声音地图”的描绘,这让我对鱼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耳石的科学,更是一种对生命适应性和智慧的赞颂。书中对于不同种类鱼类耳石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奇妙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为了生存而演化出如此精巧的机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我们最不起眼的存在,也可能蕴藏着生命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精彩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