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做,你记错了。」「你疯了才不相信我,我那么爱你。」
情感操纵是一种心理工具,用来扰乱目标对象的现实感,让人怀疑自己的认知。
这种爱的起点是操控与自我满足,方法是谎言、贬低、要胁与背离……
超过25万人回响的真实纪事,Amazon书店畅销榜
从情绪勒索到情感操纵,我们要明白的都只是――
真正的爱,不需要拯救任何人,也不用为了谁放弃自己
--------------------------------------------------------------------------
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全心爱着与相信的那个人,全是假象;
我从没想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全降临在我身上;
我认为是病态人格才会做的事,在回过头想的日子里俯拾皆是。
所有的恐怖,就从谎言开始。马可是完美的恋人与丈夫,我们的爱像童话般闪耀。美满生活在孩子出生后变了调。我发现马可出轨,而他全然否认,接续上演身心失调、自杀的戏码。我在愤怒与罪恶感中煎熬,一方面疯了似的找寻真相,一方面不断合理化他的行为,直到更多超乎意料的证据出现,我恍然惊觉,我那亲爱的丈夫、女儿的爸爸竟符合所有病态人格的标准。
本书是作者的自述,赤裸裸呈现每一个让她心碎的发现、每一个摧毁生活的谎言,以及这场沦为情感操纵的婚姻尘埃落定后她所走的每一步――迷失、恐慌、接受心理谘商、重新寻回自己,最终从孩子身上体验到一种更纯粹、更深远、更真实的爱。
★如同《美丽心计》一般,本书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揭露了童话故事不可能存在真实生活里。叙事悬疑紧凑,真真切切写出了谎言、背叛与不忠。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吉莉安‧罗伦Jillian Lauren,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我们真的知道所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吗?有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而在珍‧维特这段可怕的遭遇中,她慢慢发现深爱的丈夫可能具有病态人格。宛如游走在危险边缘,让本书内容如此令人不寒而慄的原因,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爱上恶魔。小心,没有读到最后,你无法安心入睡。
——卡洛琳‧里维特Caroline Leavitt,专栏作家暨畅销书作家
★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一个带有警示意味的故事,告诉我们渴望被爱和活在童话故事里,将如何让人容易成为变态人格者的下手目标。
——乔伯格Joe Burgo,临床心理学家,家庭与婚姻关系治疗师
★在这段情绪张力十足的故事中,珍‧维特描述了她丈夫如何变成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她所认识的人。情节铺陈得很好,感染力十足。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一个女人发现她丈夫根本不是她以为的那样。书页间充满冲突、怀疑、忧伤……身处在操纵关系中,面对具有自恋或虐待倾向的伴侣,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慰借与力量。
——柯克斯书评Kirkus
★对于隐藏性人格障碍者的人际与婚姻关系问题,是戏剧性又重要的案例。若不懂得分辨警讯,你也可能摔得猝不及防。
——比尔‧艾迪Bill Eddy,临床社会工作师LCSW专文推荐
林蕙瑛
这世界上骗子何其多,骗财骗色骗感情,无所不骗,社会新闻常见到的感情骗子,大多是动机不良、精心策划、上钩者众。然而也有些感情骗子是属于人格障碍型,依着自己的慾望行事,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殷勤体贴也甜言蜜语,令对方倾心而陷入爱河。刚开始绝对是刻骨铭心的美好,但时间久了一定是纸包不住火,总有疑点或蛛丝马迹会出现,感情关系呈现紧张,然后就出了问题。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是一本十万字的故事,我读着未出版的翻译稿,一页一页往下看;一个平凡女性的婚变故事,居然被作者描述得如此细腻动人,震撼人心,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作者前后对照的写法,以及平实细节的描述,太引人入胜了,呈现感情逐渐变质的过程,反映出为人妻人母的焦虑、不安、紧张、烦躁之心路历程。
尽管女主角珍身边有许多支持,包括父母、朋友,甚至男主角马可的前妻,但这场经历毕竟是夫妻之间的事,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心中的折磨与负担,任何一点新发现,都足以拉紧神经刺痛心房。整本书就像推理小说,在爱情、亲情、友情的背后,女主角珍就是一个业余侦探,为了爱,为了婚姻及家庭,将原本用来爱丈夫的全心全意,转而用于了解夫妻关系发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分析丈夫的人格及心理状态。
在茫然不知所措的状况下寻求心理谘商,果然令珍茅塞顿开。经过治疗师的引导,她渐渐有能力去面对及接受丈夫原来是精神病态者(psychopath),并将收集的线索,在脑海中逐一拼凑,开始理解到马可为什么会说那些话、做出那样的行为,而不只是认定他是在刻意刁难、找麻烦或想要引起争端。看透了这种人格障碍者看待自身与世界的方式,珍才明白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背后的真相,也醒悟自己的情感原来是一直被「真命天子」操纵着。
所谓人格障碍只是个通称,美国精神学会二○一三年修订《精神疾患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精神病态(psychopathy)归类于反社会人格疾患(Antisocial Personality)中。精神病态者通常就算可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却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这也可部分地说明了他们为何如此自私、不在乎他人的福祉,以及为何他们的暴力罪行是一般人的三倍之高。
书中主角马可亦然,他是属于欲擒故纵型,缺乏病识感,但他会先释出正面讯息,并且允诺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要求。而当他想要的目的达到后,就希望妻子珍能事事听他顺他,夫妻才能有好日子过。于是感情操纵更上一层楼,成为情绪勒索。原来看似美好的亲密关系渐渐失去当初的活络,双方陷入需求与被掌控的泥沼中而无法自拔。
经过心理谘商后,珍有了真实的洞察(insight),这才发觉马可经常以混乱的情况让她内心的指导原则无法运作;她自以为生活在爱情与信赖中,愈来愈无法釐清自己真正的需要,一直屈服于丈夫的情感操纵,不知不觉地,自尊及自我形象逐渐被侵蚀,居然变成了软弱无用的失败者。而谘商心理师透过对话,让珍看到自己失去的,昨日爱她的马可今日却是精神病态者。被伤心、失落、背叛、不安、害怕、委屈及愤怒的各种负面情绪笼罩着,珍投入哀伤工作(grief work),然后慢慢走出来,努力地找回自己。
除了对婚前和婚姻生活种种的描述外,作者将谘商过程中的探索、洞察及行动三个阶段,穿插着家人及朋友给她的支持与陪伴,以及与小小女儿的所有互动,呈现得历历在目。阅读这本书犹如在看一场电影,整颗心跟着书中的场景、对话,以及珍的想法、情绪和行为而走,屏住气息,专注阅读,一直想要知道下一步的发展为何、马可是否有救药,以及婚姻是否会解组。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以亲身经历之分享来让世人知道,电视节目中经常提到的「精神病态者」究竟是怎么回事、丈夫马可如何利用情感来操纵她,以及经过痛苦挣扎之后,她如何处理自己的婚姻。作者也提醒女性,婚姻并非人生的全部,曾遇过感情骗子的单亲或二度单身女性都可以甩掉人渣,振作起来,找回完整的自我,追求美好的人生。
身为资深谘商心理学教授及婚姻治疗师,我强力推荐这本好书。这是一本动情动心的类小说,休闲时可以阅读,它并不是一本心理学丛书,却饶富心理教育及谘商概念,读者可以借由书中各种概念之启发,学习应用心理学入门!
本文作者为东吴大学心理系兼任副教授、资深婚姻谘商专家、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名誉理事长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找回自信与自在”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实践方法。作者鼓励读者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去挑战一些曾经不敢做的事情,去重新连接那些被自己遗忘的爱好。例如,她建议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成就感,来对抗那些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练习正念冥想,来增强自我觉察能力,从而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操纵。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每天写下三件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或者抽出时间去做一些纯粹为了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能带来一种掌控感。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正在一点点地被唤醒。我不再害怕孤独,不再依赖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这种“自在”的感觉,不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力量觉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被操纵者”描绘成一个全然无辜的受害者,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在关系中的一些原生伤痛和心理模式,是如何可能让我们更容易被情感操纵所吸引。作者提醒我们,有时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对被抛弃的恐惧,甚至是小时候的依恋模式,都可能成为操纵者利用的突破口。这种自我反思的视角,让我感到更加诚实和深刻。它告诉我,要真正摆脱情感操纵,不仅仅是远离那个操纵者,更重要的是,要向内看,去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去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自我关怀”和“自我疗愈”的练习,比如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如何学会拒绝,如何建立内在的稳定感,这些都像是一剂剂良药,帮助我慢慢修复那些被伤害的部分。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独立。
评分找到这本书,就像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我曾经深陷一段关系,觉得自己像被绑架了一样,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自我。对方总是能轻易地触碰到我的敏感点,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活在对方的评价和期待里。我努力地想让对方满意,却发现越是努力,越是失去自己。每一次争吵,每一次冷战,都让我觉得自己离那个“完整的自己”越来越远。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了。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爱变成了操纵?我需要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我渴望能够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从病态的关系中走出来,重新找回那个曾经自信、快乐的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力量,给我勇气,让我能够勇敢地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恐惧和退缩的一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的具象化。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特别的治愈感,它不像那些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个温柔而坚定的朋友,在倾听你的诉说,也在给你最真诚的建议。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同理心,我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对那些经历过病态关系的人的深刻理解和支持。她没有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而是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引导,让我觉得即使我曾经犯过错误,也依然值得被爱和被尊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放下内疚感”的部分,我曾经因为一段关系的失败而深感自责,觉得都是我的错。作者的解释让我明白,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没有人是全然的“赢家”或“输家”,而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并继续前行。这种释然感,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摆脱”,更是关于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在经历痛苦后,依然能够拥抱生命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莫名的压抑感与一丝希望并存,仿佛预示着一段艰难旅程的开始,也昭示着出口的可能。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曾经模糊地感觉到自己被困在一段令人窒息的关系中,但却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感受,更遑论摆脱。书名中的“情感操纵”几个字,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困惑。我迫切地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让一段本应充满爱意的关系,变得如此扭曲和伤人?我渴望找到解释,找到支撑自己走出阴影的力量。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充满了各种猜测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找到那条通往自由和重生的道路。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识别那些不易察觉的操纵手段,如何对抗那些无形的精神枷锁,如何在自我怀疑的泥沼中站稳脚跟,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的呐喊,是我对摆脱困境的强烈期盼。我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准备迎接一场自我救赎的洗礼。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书中的内容反复思考,并将其与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对照。那些关于“情感操纵”的细枝末节,在书中被一一列举,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操纵意图。例如,当对方总是将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批评你的不足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体谅”,而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掠夺,让你在持续的被否定中,逐渐失去自信。还有那些“情感勒索”,以爱为名,让你不断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否则就会面临被抛弃的威胁,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本书就像一本“识别手册”,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和痛苦的关系模式。它帮助我从迷茫中走出来,用一种更清醒的视角去审视自己过去的选择和经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阅读的满足感,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更新和生命重塑。我曾经以为,我的人生已经因为那段病态关系而变得黯淡无光,再也无法找回曾经的自己。然而,这本书却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它让我明白,即使经历过伤痛,我也依然拥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力量。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爱自己,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和尊严。我不再害怕独自一人,因为我知道,我才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我也不再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我懂得,真正的价值,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坦荡。这本书,是我的“救赎之旅”的开始,也是我“新生之旅”的起点。我带着它所赋予的力量,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如同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了我过去在亲密关系中的盲点与脆弱。我曾经以为的“爱”,原来可能隐藏着如此多的索取、控制和不尊重。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病态关系”的典型特征,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为了我好”的行为,此刻看来,却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操纵意味。比如,那些让你不断自我怀疑的否定,让你觉得“不够好”的言语攻击,还有那些以“关心”为名义的过度干涉和监视,它们如同温水煮青蛙,一点点侵蚀着我的自信和独立。我曾经以为的“退让”和“妥协”,在书中被清晰地揭示为一种被动的接受和顺从,而这种顺从,恰恰成为了对方操纵的温床。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次小小的“觉醒”,让我从沉睡中惊醒,看到那些曾经被蒙蔽的双眼。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是如何一步步地将自己的能量和价值拱手相让。这种认知过程并非轻松,伴随着的是阵痛,是对过往经历的痛苦回忆,但正是这种痛苦,才让我更加坚定地想要改变。
评分“从病态关系出走”这个环节,是全书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部分。我曾经觉得“离开”就像是彻底的失败,就像是失去了依靠,甚至会让我产生巨大的恐惧。但这本书告诉我,离开,恰恰是重新获得力量的开始。作者详细地剖析了离开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比如经济上的依赖,情感上的牵绊,以及来自周围人的不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一步步地制定“逃跑计划”,如何处理离开后的情感创伤,以及如何建立新的支持系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重建自我”的章节,它鼓励读者去重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结交新的朋友,去学习新的技能,让生活重新充满色彩和活力。这些建议,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行动的号召,一种重拾生命掌控权的宣言。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离开”,更是在教我如何“重生”。
评分书中关于“如何识别情感操纵”的部分,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心理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易懂。我惊讶地发现,我曾经经历过的许多事情,都符合书中所描述的操纵模式。例如,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记忆和判断力,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是不是自己有问题。作者的解释让我明白,这并非我的错觉,而是对方刻意为之的心理战术。还有那些“受害者姿态”的惯用伎俩,总能轻易地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让我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内疚。每一次读到这些描述,都仿佛在跟我说:“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无援,而是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去理解和分析自己所处的困境。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反操纵指南”,让我能够用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关系中的互动,不再轻易被对方的情绪和话语所左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