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为志业

以政治为志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x Web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奠基人、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
谈投身政治的条件与特质
从政者要具备三种关键性特质:热情、责任感、洞察力。
面对道德难题并承担后果、避免空谈,虚荣心是投身政治者最大的死敌。

  本书是韦伯于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亚「自由学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学所做的第二场演讲,第一场演讲为《以学术为志业》。两场演讲皆是「以精神工作为志业」的系列演讲之一。韦伯后来根据速记人员抄录的笔记,于1919年出版演讲内容。

  韦伯从三种正当性统治的依据(传统型、法制型和领袖魅力型)开始,谈到职业从政者的起源、出现和演变,包括政党政治的运作和发展、领袖的崛起、党职人员的角色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员阶层兴起等。他分析「为」政治而活和「靠」政治而活的不同;「为」政治而活的人,或是享受权力的行使,或是借由投入一项「事业」而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想要从事政治、以政治为业的人,还必须意识到他将会跟潜伏在武力当中的魔鬼势力同伙,而投身于此,需要具备何种先决条件与特质?道德跟政治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此文发表虽已百年,但未受时间所限,对实际政治运作的分析鞭辟入里,简短而精彩,已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何谓「以政治为志业」:政治意味着同时运用热情和洞察力,慢慢用力地钻透硬木板。如果不是一再地在世上追求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可能的事情也将无法达成。可是能够做到这件事的人,必须是一位领袖,而且不仅这样,甚至必须是一位英雄。即使是不属于这两者的人,也必须凭借着内心的坚强来武装自己,能够承担所有希望的破灭,否则就连今天有可能的事情也没办法实现。谁能够确信,即使当世界太过愚昧或鄙俗而不值得他有所投入,也不会因此而崩溃,而在面对这一切时还能够说出「何惧之有!」,唯有这种人才能够以政治为「志业」。

本书特色

  ◎最新德文译本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与《以政治为志业》一百週年纪念

名人推荐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专文导读

韦伯的各方评价

  ˙雅斯培(Karl Jaspers):马克斯.韦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韦伯的才能是百科全书式的,这在现代极其罕见。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马克斯.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史壮柏格(Roland N. Stromberg):社会学最大的黄金时代无疑是马克斯.韦伯,一个具有极大眼界与创力的学者。

  ˙亨尼斯(Wilhelm Hennis):涉入韦伯的着作,乃是一项冒险。

  ˙拉德考(Joachim Radkau):无论伟大与否,韦伯在社会科学上无疑是一位具备了独特观点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通常能磨砺我们思考的思想家。

  ˙柯塞(Lewis A. Coser):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克斯勒(Dirk Kaesler):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知名的社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与马克思和涂尔干公认是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年轻时就展现出对哲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神学等各方面的广泛兴趣。一八八九年获得柏林大学法律博士,一八九一年开始在柏林大学法律系任教。一八九三年与妻子玛丽安娜结婚,一八九四年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一八九六年转至海德堡大学任教。一八九八年曾因精神状况无法正常工作,后来虽曾短暂恢复教学,但最后仍在一九○三年辞职,与宋巴特创办《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期刊,开始撰写他后来最知名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九○九年开始写作《经济与社会》。一九一五年发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前三个部份,隔年发表第四部份。一九一九年参与威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一九二○年出版《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一卷,即修订后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年六月因肺炎在慕尼黑辞世。

  他身后留下的大量作品,都是由遗孀玛丽安娜编辑整理后出版,包括:《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三卷、《政治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科学学说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等。一九八四年开始,《韦伯全集》陆续出版。

译者简介

李中文


  辅仁大学德文硕士。担任过出版社主编、大学德语讲师.目前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儿童背嵴健康法》、《孩子需要的9种福分》、《运动让你不生病》、《无效的医疗》、《细菌之谜》、《阅读的历史》、《美国说了算》、《何谓哲学问题》、《论时间》、《数位痴呆症》、《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二、三十本书。E-mail: roger6869@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读
一、武力是国家特有的手段
二、统治的三种正当性依据:传统、法制、领袖魅力
三、在近代国家当中,政府官员跟行政物资是相分离的
四、职业从政者的起源和首度出现
五、「为」政治而活和「靠」政治而活的从政者
六、主管型从政者在史上的演变
七、职业从政者所出身的几种阶层:僧侣、文人、宫廷贵族、仕绅、法学家、律师
八、官员的职责和荣誉所在是行使政治,有别于律师从政者
九、从新闻工作迈向政坛的途径目前仍然相当艰险
十、政党组织及其制度的演变
十一、英国具领袖魅力型之领导者的产生
十二、美国的分赃制度和绝无仅有的党老板
十三、目前具领袖素质者在德国不易出头的因素
十四、虚荣心是投身政治者最大的死敌
十五、政治不能像道德那样只问信念不计后果
十六、信念伦理跟责任伦理之间的对立
十七、信念伦理的盲点:善念并不必然有善果
十八、从政者所须面对的道德难题和承担的责任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以政治为志业

我应各位要求所做的这个报告,就几个方面来看,一定会令各位失望。对于一场有关政治作为志业的演说,各位会不由自主地预期有人要对当前的时事问题表态。不过,这要等到结尾谈到在总体生活方式之内,政治行为意义的若干问题时,才会以纯形式的方式出现。相较之下,在今天的报告当中,所有关于「应当从事何种政治、也就是给自己的政治赋予何种内容」的问题,都必须完全排除。因为这跟「政治作为志业是什么、以及可以意味着什么」的一般性问题并不相干。──那么就言归正传吧!

我们所了解的政治是什么呢?这个概念是格外地广泛,涵盖了各种独立自主的主导活动。有所谓银行的外汇政策、帝国银行的贴现政策、工会在罢工时的政策,也有所谓城镇或村里的兴学政策、协会理事领导阶层的政策,最后甚至还有聪明的太太设法操控先生的政策。我们今晚的探讨当然不能以这么广泛的概念为根据。我们今天只想从中了解到:对一个政治团体(今天也就是对一个国家)的领导,或是对其领导的影响。

武力是国家特有的手段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