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为志业

以政治为志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x Weber
图书标签:
  • 政治
  • 职业
  • 传记
  • 人物
  • 历史
  • 政治人物
  • 励志
  • 成长
  • 社会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奠基人、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
谈投身政治的条件与特质
从政者要具备三种关键性特质:热情、责任感、洞察力。
面对道德难题并承担后果、避免空谈,虚荣心是投身政治者最大的死敌。

  本书是韦伯于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亚「自由学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学所做的第二场演讲,第一场演讲为《以学术为志业》。两场演讲皆是「以精神工作为志业」的系列演讲之一。韦伯后来根据速记人员抄录的笔记,于1919年出版演讲内容。

  韦伯从三种正当性统治的依据(传统型、法制型和领袖魅力型)开始,谈到职业从政者的起源、出现和演变,包括政党政治的运作和发展、领袖的崛起、党职人员的角色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员阶层兴起等。他分析「为」政治而活和「靠」政治而活的不同;「为」政治而活的人,或是享受权力的行使,或是借由投入一项「事业」而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想要从事政治、以政治为业的人,还必须意识到他将会跟潜伏在武力当中的魔鬼势力同伙,而投身于此,需要具备何种先决条件与特质?道德跟政治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此文发表虽已百年,但未受时间所限,对实际政治运作的分析鞭辟入里,简短而精彩,已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何谓「以政治为志业」:政治意味着同时运用热情和洞察力,慢慢用力地钻透硬木板。如果不是一再地在世上追求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可能的事情也将无法达成。可是能够做到这件事的人,必须是一位领袖,而且不仅这样,甚至必须是一位英雄。即使是不属于这两者的人,也必须凭借着内心的坚强来武装自己,能够承担所有希望的破灭,否则就连今天有可能的事情也没办法实现。谁能够确信,即使当世界太过愚昧或鄙俗而不值得他有所投入,也不会因此而崩溃,而在面对这一切时还能够说出「何惧之有!」,唯有这种人才能够以政治为「志业」。

本书特色

  ◎最新德文译本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与《以政治为志业》一百週年纪念

名人推荐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专文导读

韦伯的各方评价

  ˙雅斯培(Karl Jaspers):马克斯.韦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韦伯的才能是百科全书式的,这在现代极其罕见。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马克斯.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史壮柏格(Roland N. Stromberg):社会学最大的黄金时代无疑是马克斯.韦伯,一个具有极大眼界与创力的学者。

  ˙亨尼斯(Wilhelm Hennis):涉入韦伯的着作,乃是一项冒险。

  ˙拉德考(Joachim Radkau):无论伟大与否,韦伯在社会科学上无疑是一位具备了独特观点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通常能磨砺我们思考的思想家。

  ˙柯塞(Lewis A. Coser):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克斯勒(Dirk Kaesler):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围绕“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实际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光影之间:历史叙事与权力重构的迷思》 作者: [此处留空或设定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 出版日期: 2024年秋 【内容提要】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历史的记录与权力的运作始终是一对纠缠不清的孪生子。本书并非探究具体的政治实践或制度构建,而是深入剖析历史叙事本身是如何被构建、被塑造,并最终反哺于当代权力格局的复杂机制。我们试图揭示的,是一种潜藏在教科书、纪念碑和主流话语背后的、关于“何为真实”的哲学困境。 《光影之间》 是一部横跨历史学、叙事学与符号学领域的深度研究。它挑战了将历史视为客观真理的传统观念,转而关注历史记忆的易变性与工具性。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选取了三个看似无关却内在逻辑相通的案例——古代神话的世俗化演绎、革命英雄的去神圣化过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疆界构建——来系统地解构“历史的权威性”。 全书的论证基石在于“叙事张力”理论:任何一段被官方认可的历史,都是在权力中心与边缘群体之间不断拉扯的结果。当一个叙事被确立为“正统”时,必然有无数被压抑或被遗忘的“他者叙事”被牺牲。本书的价值,正是在于对这些被牺牲的沉默声音进行艰难的重构与追溯。 我们并非要重写历史,而是要审视“重写”的行为本身。通过对文本痕迹的细致比对,本书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巧妙地植入时间概念之中,将偶然性描绘为必然性,将特定阶层的利益包装成普世价值。这种对历史工具化的批判,触及了我们认知世界最深层的结构。 本书的行文风格严谨而富有思辨性,语言精准有力,避免了过度学术化的晦涩,旨在引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对“我们如何理解过去,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入反思。它是一次对历史认知的“去魅”之旅,引导读者从光影交错的叙事迷宫中,寻找个体批判性思维的立足点。 【核心章节预览】 第一部分:记忆的炼金术——从口述到文本的失真 本部分着重探讨人类集体记忆在从非物质形态(如口头传说、仪式)向物质形态(如编纂的史册、法律文本)转化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损耗”与“增益”。我们考察了早期文明中,统治者如何利用神谕和谱系来为世俗统治提供神圣合法性。重点分析了“遗忘”作为一种主动的政治行为,如何服务于维护当下的权力稳定。例如,我们将对比分析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版本”,揭示文化过滤器在塑造历史认知中的核心作用。我们深入探讨了“时间感的建构”,即统治者如何通过调整对过去事件的“远近”感知,来影响民众对当下政治态度的形成。 第二部分:符号的战争——纪念碑与权力空间 在符号领域,历史的实体化是权力展示的最直接手段。本章聚焦于物质文化,如建筑、雕塑、街道命名等,如何成为权力意志的载体。我们运用符号学原理,分析了纪念碑的设计语言——其尺度、材质、朝向——如何无声地向公众传达等级秩序和价值取向。研究还将涉及“空间正义”的缺失,即在城市规划中,边缘群体的历史空间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抹除或边缘化的。通过对战后欧洲的“去纳粹化”建筑处理和冷战时期东欧的“去共产主义”符号清除行动的对比分析,我们揭示了符号更迭的内在政治逻辑。本书认为,对一个社会的符号体系的解构,等同于对该社会权力结构的一次彻底审视。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悖论——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 进入现代阶段,民族国家的构建对统一历史叙事的依赖达到了顶峰。本部分重点剖析了教育体系在灌输“共同命运”方面的作用。我们不再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分析历史教育如何选择性地突出“统一性”特征,而淡化或遮蔽内部的冲突与分歧。例如,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时代”是如何被提炼并作为民族精神的永恒范本。本书提出,“民族主义”叙事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精炼的文学创作,它需要持续地、有目的地更新其内部的张力点以维持其生命力。我们还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标准之间的历史观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折射出文化霸权的新形态。 第四部分:反向工程——边缘叙事与权力裂痕 本书的收尾部分转向对“非官方历史”的探寻。我们不再试图从宏大叙事中寻找缝隙,而是从那些被历史学主流排斥的文献、私人信件、民间口述中,重建一个“反向的时间线”。这部分是对权力建构过程的一种“反向工程”式的拆解。我们关注的是那些未能成功进入主流的历史记录,以及它们如何以碎片化的形式,挑战着既定历史的完整性。通过对这些边缘声音的重新聆听,读者将得以认识到:历史的“真实”并非一个单点,而是一个由无数不同强度的光线交织而成的复杂场域。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传播学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及普通读者。它尤其推荐给所有对“我们所相信的过去”持有审慎态度的思考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知名的社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与马克思和涂尔干公认是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年轻时就展现出对哲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神学等各方面的广泛兴趣。一八八九年获得柏林大学法律博士,一八九一年开始在柏林大学法律系任教。一八九三年与妻子玛丽安娜结婚,一八九四年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一八九六年转至海德堡大学任教。一八九八年曾因精神状况无法正常工作,后来虽曾短暂恢复教学,但最后仍在一九○三年辞职,与宋巴特创办《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期刊,开始撰写他后来最知名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九○九年开始写作《经济与社会》。一九一五年发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前三个部份,隔年发表第四部份。一九一九年参与威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一九二○年出版《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一卷,即修订后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年六月因肺炎在慕尼黑辞世。

  他身后留下的大量作品,都是由遗孀玛丽安娜编辑整理后出版,包括:《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三卷、《政治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科学学说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等。一九八四年开始,《韦伯全集》陆续出版。

译者简介

李中文


  辅仁大学德文硕士。担任过出版社主编、大学德语讲师.目前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儿童背嵴健康法》、《孩子需要的9种福分》、《运动让你不生病》、《无效的医疗》、《细菌之谜》、《阅读的历史》、《美国说了算》、《何谓哲学问题》、《论时间》、《数位痴呆症》、《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二、三十本书。E-mail: roger6869@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读
一、武力是国家特有的手段
二、统治的三种正当性依据:传统、法制、领袖魅力
三、在近代国家当中,政府官员跟行政物资是相分离的
四、职业从政者的起源和首度出现
五、「为」政治而活和「靠」政治而活的从政者
六、主管型从政者在史上的演变
七、职业从政者所出身的几种阶层:僧侣、文人、宫廷贵族、仕绅、法学家、律师
八、官员的职责和荣誉所在是行使政治,有别于律师从政者
九、从新闻工作迈向政坛的途径目前仍然相当艰险
十、政党组织及其制度的演变
十一、英国具领袖魅力型之领导者的产生
十二、美国的分赃制度和绝无仅有的党老板
十三、目前具领袖素质者在德国不易出头的因素
十四、虚荣心是投身政治者最大的死敌
十五、政治不能像道德那样只问信念不计后果
十六、信念伦理跟责任伦理之间的对立
十七、信念伦理的盲点:善念并不必然有善果
十八、从政者所须面对的道德难题和承担的责任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导读

激情与理智同步、信念与责任共舞──志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与《以政治为志业》百週年


  一、缘起:向韦伯致敬

  去年二○一七,韦伯演说《以学术为志业》一百周年;明年二○一九,韦伯阐述《以政治为志业》一百周年;今年二○一八,暖暖书屋出版这两篇演讲的中文新译版本,正逢其时。对于一位学者的尊重致意,毋须歌功颂德,不必立碑膜拜,只要印其书,读其书,论其书,不论着述还是译作,足矣!我认为,这是对学者的最高礼敬吧!

  相较于韦伯绝大部分论述着作的质地绵密,论证繁复,这两篇演讲说得平易近人,脍炙人口。平易近人许是因为以演说形式,而非书写表述;脍炙人口则反映了演说内容切中时势,直扣人心。最重要的是,百年以来,这两篇演讲并未过时,仍具时效。除了对于学术与政治两大工作领域本质特征的考察细究之外,特别是演说内容的规范性诉求,也就是学者当为与从政者当为的审度,以此检视现下台湾学界、政界处境,当有清时弊、正风气的警醒。

  既然,韦伯的两篇志业演讲──以学术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读来平易近人,那么这一篇导读的用意便不钻入文本侧重演讲内容的梳理註解,而是企图扣紧着这两篇演说之讲者对于讲题的感知状态与所处历史情境,扼要铺陈其生成缘起与背景脉络。因为,演讲人对于讲题的感知状态与历史处境形塑了演讲内容的框架与外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取舍了内容的开展。因而,这一篇导读的任务便是试图勾勒韦伯这两篇演讲的个人处境与历史场景,盼能有助于读者对于这两篇志业演讲的理解与掌握。

  二、两篇志业演讲的共同背景

  1. 演讲魅力

  在介绍韦伯两篇演讲的机缘发生之前,可以就有限的线索提供读者关于韦伯的演说魅力。根据韦伯夫人玛丽安娜在她那本刻意形塑其丈夫伟大形象的传记中,玛丽安娜援引了当时维也纳报纸文化版对韦伯上课讲演的报导,细致地描述了韦伯的演讲魅力:

  这位身材高挑、留着胡须的学者,看起来像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石匠。只是他的眼睛没有匠人的直视和肉慾的喜悦。他的目光深邃,似乎沿着一个隐藏的通道,然后消逝在远方。他典型的表情是外表凝固不动,似乎是一副具有无穷意味的图画。这里所显现的是某种近乎希腊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他的言辞洗练,让人联想起巨石。然而一旦我们集中到他这个人,他立刻就变成了纪念碑式的人物。他的每一个表情都彷彿是雕刻在大理石上,轮廓清晰。他讲话的时候偶尔伴以轻柔的手势。他纤细的手指和稍微有点任性的拇指做出的手势恰到好处,幅度很小,他的手更像是Petroniusnatur[公元一世纪时罗马讽刺作家]的而不像学者的。自Unger、Lorenz von Stein及Jhering以来,在维也纳大学法学院,还没有哪个教授像韦伯这样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学生。然而这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绝不是因为这个人能说会道,也不在于他的论证的原创性和严格的客观性,而主要在于他所具有的激发潜藏在他人心灵中的感情的能力。他的每一个词都明白地显示出,他自认为是德国历史的传人,并被对后代的责任感所主宰。

  类似的听讲印象,还可以在Karl Löwith的回忆录中读到,将于下文叙述《以学术为志业》时摘录。当然,具备卡里斯玛的演说魅力,并不保证演讲内容的品质。但韦伯对于自己的演讲能力当是有自信的。一九一八年夏天,韦伯应聘维也纳大学任教。在一封给妹妹的书信中,韦伯曾感叹自己不是上课教学的料,但却也透露出他自己对于演讲的自信:「我非常清楚,我的课最多就是中等。尽管如此,也许因为有备课,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不!我生来就是为了动笔写作、为了演讲讲坛,而不是为了课堂讲台。于我而言,这种经验有些痛苦,但却十分清楚。」

  2. 演讲文体

  关于韦伯这两篇分别以「学术」志业及「政治」志业为题的演讲,早在一九九二年由Wolfgang J. Mommsen与Wolfgang Schluchter共同编纂以《韦伯全集》第Ⅰ部第十七卷(MWG I/17)出版。这个以全集面世的版本,主要文本系依据一九一九年由慕尼黑及莱比钖的Duncker & Humblot出版社出版的《以学术为志业》(三十七页)以及《以政治为志业》(六十七页)两本小册子为主,并辅以当时报纸《Münchener Neueste Nachrichten》于演讲隔两日对韦伯「以学术为志业」演讲的报导,以及韦伯「以政治为志业」两份关键字词手稿编纂而成。这两本与演讲同名的小册子的内容都经过韦伯大幅增补修订,因而并非当日演讲的逐字稿。也就是说,出版面世的文本虽以演说形式为骨干,但后续的内容补缀以及文字修辞系以书写方式为之,不能等同视为「演讲稿」。但我仍以为文各有体,得体为佳。这两篇「志业」文本的「得体」仍属演讲形式,迥然有别于韦伯的其他书写论文。

  《韦伯全集》的编纂策略不若甫于二○一六年全部卷册皆已出齐面世的《齐美尔全集》(Georg Simmel.Gesamtausgabe; GSG, 1989-2016)之编纂形式。《齐美尔全集》的编纂系尽可能蒐集齐美尔所发表之文章、遗稿、笔记、书信等文类如实重刊。并于卷后「编辑报告」、「付印的文稿」(Druckvorlage)及「版本差异」中简要说明该文本缘起出处,标记版本内容差异处,并不提供内容评註及援引考据。因此《齐美尔全集》可以在「短短」三十年左右即全数二十四卷编纂完成出版。《韦伯全集》则採取「历史性─批判性」的编纂纲领,也就是除了文本的掌握之外,还需考据文本生成、版本比较并尽可能并陈差异,以及文本内容的註解、考据。因而《韦伯全集》的编纂旷日经年,今年(2018)可望将全集第Ⅰ部分「论文与演讲」总计二十五卷全部编纂完毕出版(1984-2018)。这一部分的编纂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至于第Ⅱ部「书信」及第Ⅲ部「上课笔记」的编纂完工仍在未定之日。

  也因为《韦伯全集》的编纂以「历史性─批判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被列为全集第Ⅰ部第十七卷《以学术为志业;1917/1919.以政治为志业;1919》的这两篇「志业」演讲之起始缘由与来龙去脉,以近百页的篇幅(「导论」及两篇志业演讲的「编辑报告」;MWG I/17: 1-46, 49-69, 113-137)堪称详尽地获得相当程度的考察并釐清。在此无法也不需鉅细靡遗照录重述,仅以全集该卷的导论及编辑报告的文件与文献为主要依据,扼要整理,重点介绍如下。

  3. 演讲推手:自由学生联盟(Freistudentischer Bund)

  韦伯的这两篇「志业」演讲的缘起要追溯到「自由学生联盟巴伐利亚分会」于一九一七年起所构思策划的「以精神工作为志业」(Geistige Arbeit als Beruf)系列演讲。自由学生联盟系十九世纪末针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剧烈变动之反应而形成。其政治立场大致可以归为倾左的自由派学生团体。自由学生联盟主要的抗议诉求是针对当时德国高等教育由规模较小的机构,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持续扩增,变成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大企业组织。因而「有识」之大学生在各地大学各式各样的传统学生社团之外,成立了所谓的「自由的」学生团体。这些各地各校的「自由学生们」于一九○○年联合成立了共同社团,即名为「德国自由学生会」(Deutsche Freie Studentenschaft)联盟,并提出代表所有未参与学生社团的学生们之诉求。其目标为打破传统学生社团的优势,联合全体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并自主的社团。

  此外,自由学生会运动主要致力于改善许多学生恶劣的社会处境,以及超越学校学习,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因此,自由学生会在各大学组织了学术部门,举办演讲,以超越大学「职业培训」的狭隘框架。亦有自由学生会举办连结学者与劳工的相关课程。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爆发了关于自由学生会理论基础的争辩。一九○七年Felix Behrend提出关于自由学生运动的内容与目标之高等教育政策计画。Behrend主张回归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教育理念,亦即学术的独立性、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性,以及知识促成人格培养。Behrend反对大学日益适应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秩序需求,并警告一种纯粹的「营生学习」(Brotstudium)只会走向「市侩习气」(Philistertum)。Behrend更批判专业化的蔓延现象迫使个人只满足于知识的枝微末节。自由学生会的目光必须投向知识的一般原则问题,以及求索文化的基底。

  在此特别提醒,上述场景与眼下台湾的高教处境多么近似,但这是一个世纪前德国大学生的社会批判与自我省思。

  自由学生会如是的高等教育政策理念主张与高教决策及行政管理阶层自然格格不入,关系对立紧张,并促使自由学生会走向政治行动的抗争方式。他们控诉,大学并不以完善的、自主的世界观教育学生,反而在饲养专家,并且抗议将大学成为职业培训所。其中一部分自由学生会领袖亦受到由教育改革家Gustav Wyneken所倡议的德国青年运动的教育理念影响。

  约莫是在这样抗议当时德国高教专业化、职业化取向日趋严峻,自由学生联盟系十九世纪末针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剧烈变动之反应而组织成立。「以精神工作为志业」系列演讲亦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反思生成。(未完)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图书试读

以政治为志业

我应各位要求所做的这个报告,就几个方面来看,一定会令各位失望。对于一场有关政治作为志业的演说,各位会不由自主地预期有人要对当前的时事问题表态。不过,这要等到结尾谈到在总体生活方式之内,政治行为意义的若干问题时,才会以纯形式的方式出现。相较之下,在今天的报告当中,所有关于「应当从事何种政治、也就是给自己的政治赋予何种内容」的问题,都必须完全排除。因为这跟「政治作为志业是什么、以及可以意味着什么」的一般性问题并不相干。──那么就言归正传吧!

我们所了解的政治是什么呢?这个概念是格外地广泛,涵盖了各种独立自主的主导活动。有所谓银行的外汇政策、帝国银行的贴现政策、工会在罢工时的政策,也有所谓城镇或村里的兴学政策、协会理事领导阶层的政策,最后甚至还有聪明的太太设法操控先生的政策。我们今晚的探讨当然不能以这么广泛的概念为根据。我们今天只想从中了解到:对一个政治团体(今天也就是对一个国家)的领导,或是对其领导的影响。

武力是国家特有的手段

用户评价

评分

“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长远的规划和深度的投入。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展现政治家们是如何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政治生涯的?这是否是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过程?它是否会讲述他们是如何在政治的海洋中 navigating,如何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风浪?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治生涯发展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成为一名政治家,不仅仅是临时的投入,更是一种长期的承诺。它是否会探讨,在漫长的政治道路上,如何保持初心不改,如何应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一种关于“坚持”和“韧性”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政治志业,需要的是一种不动摇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读到“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我不禁会想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使一个人将政治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权力?是荣誉?还是对改变世界的渴望?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剖析这种驱动力。它是否会深入研究那些伟大的政治家,他们的内心深处到底有着怎样的火焰在燃烧?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还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政治家们的动机和价值观,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或许,它会呈现出政治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权谋与斗争,更有那些为了公共福祉而付出的牺牲和奉献。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种启发,理解“志业”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在个人生命中所能激发的巨大能量。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为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政治家形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政治人物,往往是被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过滤过的,他们的形象变得碎片化,甚至被标签化。而“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暗示着一种更为纯粹、更为执着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出人生选择的,又是如何在这种选择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它是否会讲述那些曾经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但却从未放弃的灵魂?又或者,它会呈现那些在荣誉和权力面前,依然坚守初心的楷模?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成功学,更是那些在曲折道路上,不断反思、学习、成长的精神历程。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政治工作者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看到他们也会有迷茫、有痛苦,但最终又为何能够坚持下去。我更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启迪,让我明白,真正的“志业”并非易事,它需要承受的压力,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正是这份不易,才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以政治为志业”,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使命感和担当。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政治的实践性,以及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政治家所需要具备的那些核心能力。是敏锐的洞察力?是高超的沟通技巧?是坚定的意志力?抑或是对复杂局势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它是否会分析那些成功的政治案例,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又或者,它会从失败的教训中,给我们以警示?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人们对政治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政治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以及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它或许会是一本能够激励人心,让人思考“责任”与“使命”的书。

评分

“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可能会涉及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我好奇,在追求政治“志业”的过程中,政治家会面临哪些道德困境?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做出选择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政治伦理的核心问题,例如,为了公共利益,是否可以牺牲个人原则?在权力面前,如何保持廉洁和公正?它是否会呈现一些关于政治家们在道德选择上的艰难时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些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政治道德的深刻思考,理解“志业”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

评分

“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种奉献精神?它是否会讲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牺牲个人安逸的政治家?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政治家们身上那种为了“志业”而付出的牺牲和奉献,让我们看到,成为一名政治家,并非易事,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甚至要放弃个人的得失。它是否会呈现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志业”,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一种关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敬佩那些真正将政治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的人。

评分

“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会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展现政治的变迁,还是以微观的人物故事来刻画政治家的内心世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政治的复杂性娓娓道来。它是否会运用丰富的案例,来佐证书中提出的观点?又或者,它会以一种更加文学化的笔触,来触动读者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乐趣,能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政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或许会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同时又能给人带来启发的书。

评分

一本关于政治抱负的书,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政治,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含义,它可以是宏大的理想,可以是严酷的斗争,可以是服务人民的职责,也可以是权力的游戏。那么,以政治为志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描绘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还是隐藏着令人神往的光芒?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书名背后的故事。它是否会讲述那些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初心是如何被点燃,又是如何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又或者,它会深入探讨政治的本质,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决策,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考量和博弈?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政治的面纱,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领域。或许,它会是一本沉重的书,因为政治从来都不是轻松的游戏,它需要智慧、勇气、担当,甚至牺牲。但我也希望,它能带来希望,指引那些怀揣政治理想的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如何才能真正地以政治为志业,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这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期待,更是对我自身对政治理解的一种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以政治为志业”,总让我联想到那种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倾尽一生的人。这种“志业”的含义,远超于一份工作,它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追求。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定义和阐释这种“志业”?它是否会从历史的长河中,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展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家是如何践行他们的“志业”的?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政治背后的人性光辉,以及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艰辛。或许,书中会探讨,当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政治环境发生冲突时,政治家该如何抉择?他们如何在妥协与坚持之间找到平衡点?又如何在高压的政治漩涡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独立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为“志业”而付出的磅礴力量,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以政治为志业”,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对公共事务的深度参与和责任感。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政治家是如何与民众建立联系,并如何回应民众的需求的?这种“志业”是否包含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政治家们是如何倾听民意,如何将民众的诉求转化为政策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努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它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政治家与人民之间互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政治不仅仅是高层的决策,更是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从书中获得一种更积极的视角,理解政治家们的职责所在,以及他们为了实现“志业”所付出的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