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90,末代超现实艺术家的现身说法※
Desmond Morris知道的也太多了!
说出艺术史上怪咖如云,最具想像力画派的真实故事 「叛徒的本质,正是性格古怪和个人主义。」
一般艺术书里看不到(或不敢说的)真实人生&混乱爱情
什么样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揭露32位艺术巨星/怪才的超现实之路
阿尔普∣培根∣考尔德∣基里诃∣达利∣杜象∣恩斯特∣贾克梅第∣
马格利特∣米罗∣亨利‧摩尔∣毕卡索∣曼‧雷……
「我在这场运动队伍中待过三年,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超现实电影之父 西班牙导演 布纽尔
「这世界若没有超现实,会非常无趣。在他们伟大的神话背后,有许多的絮语和笑话。」──摄影家 张照堂
「这是对超现实主义者们的写实主义描述。原来,现实比主义还要更突踢、荒诞、诡异……但也更加真实。」──影评人 陈平浩 作者莫里斯(Desmond Morris)1928年出生,至今90高龄,是目前在世的末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成员,赶上1940年代运动即将结束之时,于1948年举办第一次个展,1950年与米罗在伦敦联展。他的写作生涯极为传奇,艺术家之外也是英国知名的动物学家,曾撰写名列史上百大畅销书《裸猿》,畅销迄今五十年,全球销售逾千万册,被誉为身为人类,一生必读的科学经典。
这一次,他要书写他的32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朋友们,他们时而怪异、时而讽刺的真实人生。史上没有其他艺术运动,像超现实主义一样包含了像马格利特和米罗,两个如此截然不同的艺术家,他们当中不乏艺术大师,如贾克梅第、达利、毕卡索、考尔德、杜象、马格利特、亨利‧摩尔、米罗、培根、恩斯特、基里诃、曼‧雷等人。
超现实主义与其说是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群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与其去评论他们的作品,莫里斯更想透过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回忆,去认识他们不平凡的一面──作为一个「人」的性格、爱情和人生。他们多半享受社交生活还是情愿独自一人?个性究竟大胆还是胆怯?他们在性方面是正常人或变态狂?他们是无师自通或者受过专业训练?甚么样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把人生,活成一件超现实艺术 ◎毕卡索──没有多少艺术家能像他一样,拥有积极活跃、丰富多彩的性生活。对许多男人而言,这种紧迫的性生活令人衰竭,对他来说却恰恰相反。彷彿他的性戏剧激发了他的艺术戏剧,让人觉得他要是过着宁静的家庭生活,他的艺术也会遭殃。
◎米罗──生活大致平淡无奇。他肆无忌惮的反叛行为都保留给他的绘画。他是个工作狂。一个美国採访者问他不想画画的时候都在做什么,他答道:「可是我总是想画画呀!」他解释说,每天(周日除外)他从早上七点画到中午,接着又从下午三点画到八点。晚餐后他听音乐,特别是美国摇摆乐,而后早早就寝。
◎达利──达利写了一本小说《隐匿的脸》,他在小说中编写了属于他个人的性变态——「克蕾达利派」。当中有一对男女同时达到高潮,但他们没碰对方,也没有碰自己。就像在演绎他和卡拉的性生活。
◎贾克梅第──他喜欢用雕塑家的眼光注视女性,却往往避免投入感情。他宁可跟妓女在一起,因为,他说,跟她们在一起你只要事先付钱就是了;跟女朋友却要付个没完。他在医院垂死之际,妻子安妮阿姆和情妇塔玛侬互相争吵,他创造了一场奇特的三角恋爱,直到最后一刻。
◎培根──他不仅是创造型天才,有些时候还是窃贼、同志男妓、赌棍、酒鬼、和撒谎大王。他因为组织非法聚赌而多次触犯法律。他戏谑成性、冷嘲热讽、虚荣自负、口出恶言、不忠实、也不可靠。他用去污粉给牙齿抛光,拿棕色鞋油染发,目光炯炯、嘴唇下垂,即使有了钱,还是住在拥挤肮脏的地方。他说:「我死的时候,把我装进塑胶袋,扔到水沟里。」
◎杜象──他乖僻的个性异乎寻常。有人出高价要他重拾画笔,他拒绝了,说他想做的都做了,不愿只是为钱而重复自己做过的事。甚至有人提供更多报酬请他经营纽约画廊,他也拒绝了。他只是过着依赖有钱朋友和偶尔赢得棋赛的生活。他也靠着将他的着名现成物发行限量版来赚钱。
◎曼‧雷──1968年他的终身好友杜象过世,使他悲伤不已。曼‧雷说他死时「唇上挂着微笑。他的心听命于他而停止跳动。就像先前,他也停止了创作。」八年后曼‧雷相继过世,他的遗孀刻上古怪的铭文「不关心,却不冷漠」,显然这是他最喜爱的一句话。
◎费妮──她的人就和她的艺术一样诱人。美国艺术经纪人利维形容她有「母狮的头颅、男人的见解、女人的胸脯、孩童的身体、天使的魅力、魔鬼的言论」。她卒于1996年,享年八十八岁。一位艺评家说,我们无法想像她变老,她是「我们最想见到的吸血鬼」。
恩斯特像鸟,艾吕雅浪漫古典,布勒东像狮子,坦基古怪、神经质、容易激动,达利引人注目、性格暴躁,米罗天真烂漫。本书的另类之处在于,作者不去分析或细谈超现实主义家们的作品,他把那些留待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去解决,把重点放在他们的生活,在人生的暮年,追忆超现实哲学带来的冲击,道出一位历史见证者的艺术真心话。
挑选感兴趣的超现实艺术家32人 莫里斯在挑选上仅限于视觉艺术家,挑出他最感兴趣的32人。1920年代,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巴黎兴起,1930年代持续蓬勃发展。1939年二战爆发,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四散奔逃,许多人以难民身分在纽约落脚。他们虽持续创作,1945年战争结束重返巴黎后,却发现难以重启这场运动,这一组织从此快速走向衰退。大部分的重要艺术家都在此时抛弃城市生活,前往别处创作。他们并未停止创作重要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此时却是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
32位艺术家分别配有一张肖像照片,及上一幅典型作品。选出的肖像照用以说明他们在运动全盛时期的样貌,尽可能避开他们作为成熟艺术家的熟悉照片。在挑选32件艺术作品时,作者特别侧重于二战结束前的作品——换句话说,运动高峰期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北美馆即将于2018年9月29日,盛大举办「揭相:马格利特影像展」,是近年来关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最大的展览。相关话题,将再次引发注目与讨论。
名人推荐 李维菁 作家
陈平浩 影评人
张照堂 摄影家
曾少千 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教授
黄小燕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系主任/所长
黄亚纪 亚纪画廊负责人
郑治桂 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聂永真 设计师───推荐
镜面之外的低语:探索未被定义的精神疆域 【图书简介】 《镜面之外的低语》是一部深入探究人类意识边缘地带、挑战传统认知边界的非虚构叙事合集。本书摒弃了对既有学科范式的简单复述,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崎岖、更贴近现象本质的路径,引领读者潜入那些潜意识的深流与集体无意识的共振之中。 本书聚焦于一系列鲜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跨界体验者”——他们是沉思者、是边缘科学家、是民间传说中的“预言家”,以及那些在极端环境下突破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探险家。我们并非简单地记录他们的故事,而是试图解析他们所描述的“真实”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真实”之间,那道既纤薄又难以逾越的界限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部分:感知剥夺与时间的形变 本部分首先引入了对“纯粹感官环境”的研究。通过对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下的个体报告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我们探讨了时间感是如何在缺乏外部参照物时发生结构性崩塌和重塑的。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位长期在深海观测站工作的人员,他描述的“夜晚”与“白昼”的循环不再是基于太阳运动,而是依据其体内新陈代谢的节奏和心理暗示来定义的。这不仅仅是生理适应,更是一种全新的时间哲学诞生。 我们深入挖掘了“闪回”现象在非创伤背景下的出现机制。这些体验并非源自记忆的错误提取,而更像是大脑对未来事件的某种“预演”或并行信息流的短暂截获。通过与神经可塑性专家的访谈,我们构建了一种模型,用以解释信息如何在看似线性的时间轴上建立非线性的连接。 第二部分:符号的重量与隐秘的语法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化中那些最古老、最难以捉摸的符号系统——梦境的结构性语言。不同于精神分析对个体情结的解读,《镜面之外的低语》更侧重于“原型冲突在不同文化中的形态漂移”。我们选取了来自西伯利亚萨满、亚马逊部落祭司以及现代加密艺术家所绘制的“不可译图谱”,分析其中反复出现的几何母题和叙事弧线。 书中收录了一份详尽的“共时性事件索引”。这份索引并非试图证明因果关系,而是旨在揭示在特定的社会或环境压力下,多个不相关的人群如何独立地、几乎同时地产生相同或高度相似的意象。我们审视了这些意象如何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作用于集体潜意识的感知阈值。 此外,我们探讨了“失语的艺术”——那些试图用纯粹的形态、光影或声音来表达超越言语体验的尝试。这些艺术家往往发现,当他们试图精确描绘某一刻的“洞察”时,媒介本身的限制(颜料的稠度、音符的持续时间)反而成为阻碍。他们的挣扎,揭示了语言在处理“绝对真实”时的根本性缺陷。 第三部分:边界的渗透与自我重构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个体与环境的交互界面。我们审视了那些在极端气候、高海拔或深度冥想状态下,体验到“自我消融”的个体叙事。他们报告称,自我(Ego)的边界变得模糊,感受到了与周围环境(山脉、星空、甚至是一块岩石)的物质性连接。 我们引入了“共情渗透理论”,探讨情感信息如何在没有明确感官输入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递。这包括对“被遗弃感”的群体性传播,以及在灾难发生前夕,社区内部产生的无法解释的焦虑波纹。本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冷静描述,拒绝了超自然主义的解释,转而聚焦于人类感知系统可能存在的,尚未被主流科学充分认识的“信息耦合通道”。 此外,书中特别关注了“记忆的未来性”。我们访谈了几位患有罕见神经系统紊乱的患者,他们声称能清晰地回忆起“尚未发生的事情”,并且这些“回忆”在后续的发展中往往惊人地吻合现实。我们没有断言这是预知,而是将其视为大脑对可能性空间的一种特殊计算和投射,探讨了“已知”与“将知”在意识深处是如何相互映射的。 结语:重塑现实的地图 《镜面之外的低语》的最终目的,不是提供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新的提问工具。它邀请读者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确定性,并勇敢地承认:我们所经验的“现实”,或许仅仅是无数层叠的、相互渗透的认知膜层中的一层。本书是一次对人类心智疆域的无畏探险,它要求读者以开放、批判且充满谦卑的态度,去聆听那些来自“镜面之外的低语”。它将迫使你重新审视,你所认为的“清醒”与你所否认的“梦境”,究竟相隔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