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
不要拯救世界,我只为保存图书而冲锋陷阵!by大图书馆馆员(兼特务) 「好吧,我可以相信有个跨次元图书馆在猎捕珍贵的书籍……我有很多问题,但其中一个问题特别让我挂心,我相信妳可以给我一个确切的解答。你们为什么要找《格林童话》?为什么不是找最新的科学研究?」──《看不见的图书馆1:消失的珍本书》,p199
来自平行世界平凡居民(呃,好吧也许不是平凡居民,是名侦探兼贵族)韦尔的这番提问,亦是小说的核心哉问。大图书馆能连结上千平行世界、抵挡来自「浑沌」的侵扰,馆员能凭借「语言」操控物与人(比如要求锁头自动解锁)、穿梭来回各世界、甚至因大图书馆的时间流动差异,长保寿命,结果这么浩大的存在,其存在宗旨,竟只为了蒐罗各类珍本以保存书籍,这?哪怕是藏书家爱书人,皆匪夷所思,无以理解。
作为系列作第一集,《看不见的图书馆1:消失的珍本书》不吝惜自打巴掌,自己的设定自己质疑。小说描述年轻的图书馆员艾琳,方返回大图书馆,立刻收到导师兼上司的急件任务,要她与一名实习生凯到B-395找寻一本《格林童话》。然而,事情可没那么简单。书本的拥有者是名两天前才被木桩捅死的吸血鬼,其住宅刚被女飞贼入侵过,据谣传,妖族的大人物还牵涉此案,听来像廉价恐怖小说的情节,却是两人得面临的处境。
光任务背景就如此丰富,实际执行,更是一连串意外与危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得歇息。不得不说,或许作者的写作经验未丰,作为首部小说,各项危机塞得太满,如同艾琳自道:「听着,到现在为止──而且还光是今天一天──我发现一位资深图书馆员的皮、误触混沌力量的陷阱、被鳄鱼攻击、遇见妖伯瑞奇本人,而且他想把我们淹死在泰晤士河里。」的确,连当事人都近乎失控,作为读者,感到无以喘息,亦是正常。
幸而,结构未尽完善,并未埋没小说优点。《看不见的图书馆》的两大看点,一在主角,二在设定。艾琳是年轻的图书馆员,固然经历资浅,可毕竟也是有资格带领后辈的正式馆员,接收任务后,她得主导行动、判断情况、观察合作对象,还得适时运用苏格拉底提问法──询问学生,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同时帮自己争取缓冲时间──以安抚部下。珍娜薇‧考格曼笔下的女主角,拥有令人向往的特质:能干、聪颖、冷静,却不是令人放心的万能角色。万能角色经常沦为配角,因为他们太有用了,有用到过分强悍,适合远远仰望,有他出场就教人安心,却难以代入共感。所以,我们会看到艾琳的矛盾:她很冷静,努力要逼自己冷静;她显得自信十足,因为自信才能虚张声势;她试图把控情势,但所谓试图,代表情况不乐观。
艾琳介于莽撞青少年与成熟大人的过渡地带,正因有过难堪丢脸的失误经验,所以更不愿被轻视,她挂记面子、容易羞愧,是偶尔显得逞强,却也识时务顾大局的讨喜人物。小说家营造一位不够完美,却也因而出色的主角。她有小毛病小缺点,甚至有神经粗大的地方(提示:没注意到同事布菈达曼堤对她的忌妒心结)。可种种不足,放入小说却是恰如其分,没有成长空间的主角,还有什么可看性?
对世界观设定的质问,放在这样的人设之下,也相得益彰。艾琳不是体制的反抗者,她对大图书馆的谣言传闻没有嗤之以鼻,却也非怀疑阴谋,而是安于现况,安于完成份内工作。然面对外人,面对韦尔的质问,她从原来的振振有辞──你以为改变一个世界很容易吗──到有所犹豫,反思自责。
的确,改变一个世界并不容易,特别是大图书馆不允许引入材料,在没有基础建设的状态下,任何超出该世界科学进度的发现,只会被当成伪学而废除。但这并不代表,光拯救书、不插手其他世界的事务,是理所当然的结果。随着危机上升,随着情况艰难,越是尽心尽力,越是好奇:这值得吗?她开始自我怀疑,从未深入了解是否正确?她所熟悉的说词,如今听来为何如此空洞?原来相信的大图书馆宗旨,为何显得冠冕堂皇,却软弱无力。
《看不见的图书馆1:消失的珍本书》最末,透过B-395世界版本的《格林童话》第八十八个故事,揭开大图书馆不为人知的暗面历史,但没那么快,没那么快揭露全貌,在祕密底下,隐藏的是背叛与崩坏,抑或者其他阴谋?留待后续,作为伏笔。毕竟,这也只是冒险的开端而已,我想,比起釐清世界观,作者会更乐于先让艾琳谈场恋爱吧。
PS:作为热门且唯一的官配人选(除非你把韦尔也算上),很可惜的是,小说第一集耗费过多篇幅于神祕身分与赞叹外貌,凯的性格稍嫌扁平。但两人互动依旧大有可为,努力维持矜持的上司,抑不住保护欲的实习生,一方独立,一方佔有,要如何取得感情发展的共识?尤其凯早早就邀约滚床单(但被拒绝了),嗯,这带给人阅读第二集的动力呢。
文/书籍评论者 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