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

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Miller
图书标签:
  • 杜特尔特
  • 菲律宾
  • 政治
  • 历史
  • 人物传记
  • 东南亚
  • 民粹主义
  • 争议
  • 强人政治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狂人时政第2弹】
  1660万张票选出来的混世魔王
  近年最狂妄的独裁魅惑书
  见证如何欢送「民主」走上最后一程

  杀戳有理 不服来战!
  打脸西方民主 藐视基本人权
  他的崛起,公然挑衅人类捍卫公平正义的勇气

  全球最荒唐的民粹政治领袖──杜特蒂,
  网路自由下催生的新一代独裁者,
  狭转型正义之名,公然展开街头杀戳!
  曾痛骂欧巴马和教宗是「婊子养的」,更扬言「不屑什么人权」,
  上任后18个月内有12,000人横死街头,而投票给他的1,660万菲律宾人却依然爱戴他。

  总统亲自杀人──8次!
  其中一次还是用乌兹冲锋枪扫射对方一两百发子弹!

  前纳卯行刑队的杀手马托巴托说:

  杜特蒂跟他的保镳借枪,射杀坐在地上的人的头部……我看过他杀人8次……市长杀人的时候心情看起来很好,那是他的习惯。我想他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杜特蒂的逆袭:华文世界第一本专书
  本书揭露这位全球最荒唐的民粹政治领袖,如何彻底演绎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血淋淋、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杜特蒂整个人就像一个堕落的天使,由道入魔的过程比小说还精彩,这是一个绝不能错过的未完结篇章!因为,他和菲律宾的命运与未来,适足以做为我们的借镜!!

  看完本书,对作者的安危感到无比担忧
  作者亲身经历、第一手调查採访,揭开菲律宾沦为「杀戮之国」的惊人内幕!他说:

  本书几乎完全是透过菲律宾人来叙述他们自己国家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我听了杜特蒂的批评人士、总统家人、内阁成员以及其他死忠支持者的说法,也包含神职人员、公务员、报纸编辑和亲密的同事。当然,我也花很长的时间聆听杜特蒂的言论,我对这本书负有重大责任。

  许多记者、人权捍卫者、律师、反对派活动份子和政治家都曾遭到威胁,甚至有些人已经死亡。许多被我採访的人都要求匿名,因为他们害怕遭受不良后果。

  杜特蒂 以暴制暴,替天行道?

  杜特蒂冷漠、麻木不仁、以自我为中心,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与权力慾望、控制欲强,普遍且具有说谎、欺骗、贬低及侮辱他人、侵犯他人权利和感情的倾向──经心理医师确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他公开羞辱教宗方济各和欧巴马是「婊子养的」,随时随地「出口成脏」还拒绝道歉;还自诩为好莱坞电影英雄「肮脏哈利」,以暴制暴、替天行道──菲律宾人称之为「流氓魅力」,并为其疯狂。

  他自比为乌干达独裁者阿敏、希特勒,为整顿城市治安,发动反毒战争,鼓励警察非法射杀民众,执政第一年内牺牲一万人的性命,比马可仕戒严独裁时期还多三倍──堪称廿一世纪杀人狂。

  菲律宾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身于南方民答那峨地区的总统,挟着「转型正义」的高人气,并善用热情粉丝组成网军,鼓励非法杀人、说谎成性,意图恢复戒严;世人将见证当民主被允许扭曲、当民众可以接受统治者抛弃民主制衡及任何约束他们法律,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以「反毒」之名,组织私法行刑队,公然在街头展开杀戮,受害者大都是贫民与孩童;「出口成脏」、仇视女性、侮辱国际领袖与政敌,屡屡登上国际版面,与川普惺惺相惜;被誉为「亚洲川普」,甚至超越川普,令人咋舌。

  英国第四频道新闻台驻亚洲记者,亲身经历、第一手调查採访,揭开菲律宾沦为「杀戮之国」的惊人内幕!
  本书是中文世界第一本杜特蒂专书,带您了解台湾最近的邻居、最多数移工的故乡,水深火热的实况。

名人推荐

  专业推荐
  陈鸿瑜 博士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荣誉教授

  梁东屏  
  东南亚研究专家、资深媒体人&畅销书作家

  翁俊桔 博士  
  前东南亚研究学会副秘书长

  专文导读&推荐
  吕志翔
  前中央社副社长、《大师链》传媒内容长
追寻失落的王国:一趟探索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之旅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两河流域的文明摇篮——美索不达米亚。这不是一部聚焦于现代政治的著作,而是对人类早期文明奇迹的细致考察与深刻反思。我们将聚焦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伟大帝国的兴衰,揭示他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的基础。 第一部分:泥土与文字的诞生(公元前四千年 – 公元前二千年初) 第一章: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馈赠 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其地理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关键。本章首先描绘了冲积平原的自然景观,以及早期定居点如何应对季风性洪水与干旱的挑战。我们将考察纳斯卡(Nasr, 乌鲁克早期文化)以及乌鲁克时代(Uruk Period)的农业技术突破,特别是灌溉系统的早期发展,它如何使得剩余粮食的产生成为可能,并支撑了人口的密集化。 第二章:楔形文字的秘密:从记账到史诗 本章重点剖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系统——楔形文字的诞生与演变。我们不仅仅关注其象形符号向语音符号的转变过程,更深入探讨了文字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从早期的泥板文书——那些记录着大麦分配、牲畜数量的行政记录——到后来用于记录法律、宗教和文学作品的文本,文字如何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工具,转变为权力、知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将被细致描绘。 第三章:城邦的崛起与苏美尔的辉煌 苏美尔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城邦结构。本章详细考察了如乌尔(Ur)、拉格什(Lagash)、尼普尔(Nippur)等关键城邦的政治、社会和宗教组织。我们探讨了“恩”(En,城主/祭司王)的角色,以及城邦间为了争夺灌溉水源和贸易路线而爆发的持续冲突。对这些独立城邦的内部权力动态,以及他们共享的文化和神话体系,将进行细致的梳理。 第四章:吉尔伽美什的印记:文学与宇宙观 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集中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英雄故事,而是将其置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死亡观、友谊观以及他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之中。通过分析这些文本,读者可以窥见一个复杂、充满仪式感和对自然力量敬畏的早期宗教世界观。 第二部分:帝国的兴衰与法律的基石(公元前二千年初 – 公元前六世纪) 第五章:萨尔贡的统一:阿卡德帝国的建立 阿卡德的萨尔贡(Sargon of Akkad)如何首次将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置于一个单一的、集中的帝国统治之下,是本章的核心议题。我们将分析阿卡德军队的组织结构、其官方语言——阿卡德语的推广,以及萨尔贡王朝如何处理被征服地区的地方自治问题。阿卡德帝国的短暂但极具开创性的影响,将是本章的侧重点。 第六章:汉谟拉比的时代:秩序的法典化 巴比伦的兴起,尤其是在汉谟拉比(Hammurabi)统治时期,标志着中央集权和法律系统发展的一个高峰。本章将对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进行深入解读。我们不仅会罗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条款,更会分析该法典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异(贵族、自由民与奴隶),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王权合法性方面的作用。法典如何平衡了神圣命令与世俗审判,将被详细考察。 第七章: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体系:星辰与数学 巴比伦继承了苏美尔的知识遗产,并在天文学和数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章将探讨古代巴比伦人如何建立起一个精密的、基于六十进制的数学系统,这套系统至今仍在时间计量中留有痕迹。同时,我们将研究他们对天象的观测如何与占星术、神谕紧密结合,揭示科学思维与宗教信仰在早期文明中的共生关系。 第八章:亚述的铁血:军事机器的运作 亚述帝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和残酷的统治手段而著称。本章将关注亚述军事技术的革新,包括攻城器械的使用和对情报系统的依赖。我们还将审视亚述国王,如提格拉特-帕拉萨尔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和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迁徙政策(Deportation)来瓦解被征服民族的抵抗意志,并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巨大的建筑工程和庞大的图书馆(如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来确立帝国的文化霸权。 第三部分:遗产与回响(公元前七世纪至今) 第九章:新巴比伦的短暂辉煌与帝国终结 迦勒底王朝(Chaldean Dynasty),特别是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统治下的新巴比伦,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政治力量的最后一次爆发。本章将重现巴比伦城的宏伟景象,包括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尽管其确切位置仍存争议)。同时,我们将分析巴比伦在犹太历史中的关键角色——巴比伦之囚事件,以及帝国最终如何被波斯王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的军队所颠覆。 第十章:文明的沉淀:美索不达米亚对世界的贡献 最终章将超越考古发现和历史叙事,探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留给后世的持久遗产。从城市规划、阶梯金字形神塔(Ziggurat)的建筑理念,到其法律、数学和天文学成就,这些古代的创新如何渗透到希腊、罗马乃至更广泛的西方文明结构中。本书以一种历史的广角镜,审视这些泥土中的智慧,如何成为人类集体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并以此作为对一个伟大文明的深切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乔纳森‧米勒


  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是《第四频道新闻台》驻曼谷的记者,深入菲律宾近百次,採访各式人等逾千人次,历尽艰险才写成此书。

  他是第一位敢面对面挑战菲律宾总统杜特蒂的人,并直接质疑反毒战造成上万人遇害的外国记者。也因为这样,杜特蒂在镜头前称他为「婊子养的」,让全球观看这段冲突影片的人逾1600万次。

  乔纳森在爱尔兰德里(Derry)出生,但大部分生活在东南亚渡过,曾任BBC、伦敦《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的特派记者长达十年,现为《第四频道新闻台》特派记者。

译者简介

陈珮榆


  东海大学政治系毕业,任职海外媒体编译多年,负责国际政经、科技时事新闻。
  翻译作品:《能源大骗局》、《狂妄而务实 川普要什么?》(均由好优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序言:沉迷于杀戮    
第一章:高调的人形立牌    
第二章:省长养的    
第三章:行动大戏「双枪管行动」    
第四章:稚子何辜    
第五章:好莱坞性骚扰大亨的翻版    
第六章:讨论杜特蒂    
第七章:杜特蒂的典型范例-纳卯市
第八章:死亡预言记事    
第九章:忌妒的情妇    
第十章:毒品战争第一部分:清单    
第十一章:毒品战争第二部分:谎言、该死的谎言    
第十二章:奴隶与暴君:重回威权主义    
致谢    


 

图书序言



沉迷于杀戮

乔纳森‧米勒

  「肮脏哈利杜特蒂」横空出世


  差不多在《第四频道新闻台》派遣我担任驻亚洲记者、重返菲律宾的时候,民答那峨岛(菲律宾最南边的岛屿)出了一位特例独行、「出口成脏」的市长──罗德里戈‧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宣布将竞选菲律宾总统。

  他拥有独特的街头魅力和吸引人的粗野无礼,菲律宾人称之为「流氓魅力」(gangster charm),并为其疯狂。杜特蒂在辱骂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是「婊子养的」之后,还能在这个几乎与梵蒂冈一样虔诚的天主教国家中免受惩罚,让我开始愈加关注杜特蒂这个人。

  市长杜特蒂似乎认为自己可以消遥法外,他表现出与民众打成一片的模样,像个叛逆的局外人,无暇追求成为那些被他鄙视为「马尼拉帝国」的腐败寡头政治家和王朝菁英。他喜欢枪枝、女人和摩托车,厌恶毒品、犯罪和繁文缛节。

  菲律宾在寻找救世主,这个国家拥有逾七千个分布广泛的群岛和一亿的总人口,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中。这位市长粗野的主张,打破了阶级与财富的藩篱,杜特蒂鲁莽、傲慢的风格让菲律宾人笑了,并开始对自己感到有信心。以他的话来说,他并没有「不鸟」人民的想法,尤其涉及人权的部分。

  在经过自由派多年效率低落的领导,以及对美国(前殖民统治者)数十年的尊敬之后,菲律宾终于出了一位直言不讳、以简单对策解决国家问题的政治家。杜特蒂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但不推意识型态:他嘴里讲的是贫民窟的语言,是个厚颜无耻的民粹专制主义者,在新兴世界秩序的先锋部队中,遥遥领先唐纳‧川普。

  杜特蒂承诺,作为一个总统,他会像担任纳卯市(Davao city)市长时一样,干掉坏蛋并帮助社会。他陶醉于自己的化名:「肮脏哈利杜特蒂」(Duterte Harry),仿照克林特‧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紧急追捕令》(Dirty Harry)系列电影所饰演的人物,一位执行私法正义、总是先斩后奏的刑警,「肮脏哈利」‧卡拉汉(Harry Callahan)。

  杜特蒂告诉深受他吸引的选民说:「我是你的最后一张王牌,我向你保证,我会不择手段都是为了达成任务……。所有吸毒的人,这些该死的人,我真的会杀了你们,我没有耐心,也没有中间立场,除非你先杀了我,不然我会杀了你,白痴!」

  杜特蒂顺利整顿了城市犯罪,在总统选战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并迅速兑现其承诺。第一天,他发起一场拉丁美洲风格的「肮脏战争」,也同时带来拉丁美洲人最黑暗的阴影:行刑队。第一年任期结束后东南亚发生自波布开启柬埔寨事件以来最惨重的平民丧命,短短十二个月内就牺牲一万人的性命,其中大多数人非常贫穷,杜特蒂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在杜特蒂的恐怖统治下,行刑队游走在贫民窟区,上任几个月内,被这些私法警察所杀死的人数,是一九七○年代和八○年代独裁者费迪南・马可仕(Ferdinand Marcos)实施数十年戒严令期间死亡人数的三倍之多。

  杜特蒂更着手复兴马可仕及其家族的声誉。对许多人来说,这感觉就像在尚未癒合的国家伤口上再次撒盐,但总统杜特蒂却说:该是埋葬过去的时候了,他批准马可仕的遗体下葬于国家英雄公墓、打算废除目前仍试图追讨大部分马可仕及其密友贪污一百亿美元的机构,并支持马可仕之子小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担任副总统的选举争议。

  小马可仕与他姊姊艾米‧马可仕(Imee Marcos)——即家乡北伊洛克斯省(Ilocos Norte)省长,开始陪同杜特蒂出访外交行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二○一六年十月杜特蒂前往中国的国是访问。一年后,一张面额十二菲律宾披索的新邮票印上了已故专制者的笑脸,令众多菲律宾民众感到惊讶。脸书流传一则贴文写道:「新马可仕邮票不用黏,因为民众都把口水吐在正面了。」

  每天都有血腥屠杀的消息刊登在新闻头版。二○一七年二月,杜特蒂下令拘押了最大力抨击他的人,即前司法部长、现任参议员莱拉‧德利马(Leila de Lima)。但事实上,指控德利马的批评纯属「子虚乌有」,是受到人权组织具政治动机的煽动而发起的恶意骚扰活动。

  杜特蒂极力打击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首席大法官以及批评其毒品战争的世界领导人,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欧巴马(Barack Obama),欧巴马和教宗一样,都被他封为「婊子养的」。

  杜特蒂背弃了菲律宾最强大的盟友美国,转向中国和俄罗斯。在全亚洲地区,一个原本严格遵守礼仪文化规范的国家内,杜特蒂的顽抗和放肆吓得民众目瞪口呆,然后端看一个个事件展现出难以理解与尴尬的魅力。

  二○一七年五月,杜特蒂宣布在民答那峨岛实施戒严,并放任军队对伊斯兰教徒和共产主义者发动攻击。杜特蒂的网路酸民大军在脸书上淹没了异议声音,在上任首年的喧闹结束之际,杜特蒂的人气比当选总统时更高。杜特蒂享受这种通常只有极权主义政权才拥有的高支持率,且国会已经默许民答那峨岛的戒严令实施至二○一八年底。

  每当杜特蒂对其他世界领导人又有最新的不敬言论时,伦敦新闻编辑室总会不断要求「更多杜特蒂」的新闻,虽然我很乐于报导这些耸动话题(毕竟杜特蒂确实是很好的素材),但看在许多菲律宾朋友与消息人士的眼里,比起海外最初将杜特蒂描绘成有趣、高调的人形立牌,他更像是个极具威胁性的人物。

  在菲律宾当地,那些了解杜特蒂任职纳卯市长期间发生什么事情的评论家们,情绪非常低迷;从一开始,他们就对杜特蒂担任总统的前景感到不安,就像当川普宣布他打算竞选总统时,也让自由国度的美国打了一个冷颤,但菲律宾的情况更严重、更糟糕。

  少部分关于杜特蒂的书写,被埋没在纳卯当地报纸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外交电报、以及联合国调查员与人权组织十年前的报导,这些内容形容他是个暴力威权主义者、纳卯行刑队的教父、坚信自己是绝对真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我在东南亚长大,并于马可仕宣布戒严之后,首度到菲律宾进行短暂几个月的採访。我记得那时紧张的氛围,还听到学校师长、父母们与在马尼拉、碧瑶市(菲律宾夏季首都)的菲律宾朋友、外国同事之间的紧张谈话,因为他们正努力克服在军事独裁下的恐惧与担忧。

  沿着马可仕高速公路前往碧瑶市的路上,建造了一尊一百英呎高、混凝土塑成的独裁者半身像。后来这座雕像于一九八九年遭共产党反叛份子炸毁,同一年马可仕遭流放而身亡。一九八三年我还是学生时,对于艾奎诺二世(Benigno ‘Ninoy’ Aquino)遇刺身亡的消息感到惊恐,他是最大力反对戒严的人,被迫流亡三年后返回菲律宾,在马尼拉国际机场降落不久遇害,现在马尼拉国际机场以其名字命名。飞机内部一段精彩的电视画面,艾奎诺二世告诉记者:「我不能因害怕遇刺而一动也不动,在角落虚度自己的生命。」几分钟后,他被护送下飞机时,遭枪杀身亡。

  三十年过去,我不禁想知道,菲律宾人在杜特蒂领导之下,是否还会像当时那样对谋杀事件感到震惊?我怀疑他们直到二○一七年八月,一名十七岁男孩桑托斯(Kian Loyd Delos Santos)死于菲律宾人厌恶的便衣警察手中,才开始群起反抗毒品运动——以及杜特蒂,这就像是个转折点。

  桑托斯遇害后的一项菲律宾公众舆论调查显示,总统的净支持率首度下滑到百分之五十以下,意味他的政治蜜月期可能已经结束。尽管另一项民调与之相反——该民调指出杜特蒂的认同度与信任评级维持在百分之八十,正如马可仕垮台是由艾奎诺二世遇刺所引起,杜特蒂垮台的那天,极有可能是因重新追查这位惨遭背后杀害的青少年案件而引爆。

  桑托斯过世后一个月,影响力强大的天主教会表达了他们的立场,连续四十天于晚间八点敲响教堂钟声以抗议血腥杀戮。直到二○一八年一月底,菲律宾一家法院才指控三名警察杀害了桑托斯,而那时,杜特蒂毒品战争的扫荡行动已经持续超过十八个月。

  在本书付梓时,只有少数几起因毒品战争引起的兇杀案件提交至法院,而且没有一个被定罪。事实证明,司法体制无法或不愿将兇手绳之以法,所以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首席检察官于二○一八年二月宣布,将对杜特蒂上任以来,与毒品战争相关的杀戮事件展开调查,杜特蒂否认曾下令警察杀害毒品嫌疑人,杜特蒂的发言人也认为,调查只是「浪费法庭时间与资源」的举动。

  见证「毒品战争」的疯狂杀戮

  担任记者期间,我驻扎于东南亚,生活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国等各国。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后的三个月内,我为第四频道新闻台纪录关于民答那峨岛对抗伊斯兰极端组织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与叛乱组织的战争,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菲律宾摩洛穆斯林(Filipino Moro Muslims)经历过西班牙与美国等殖民侵略者的压迫、菲律宾天主教移民抢夺土地及数十年叛乱后的痛苦情绪。再过了十五年,菲律宾才选出杜特蒂,成为该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身自民答那峨岛的总统。杜特蒂看似带来了新希望,但一切还只是开始……

  杜特蒂上任前六週,我和他曾在纳卯市有数次个人会面,当时距离民答那峨岛实施戒严还有几个月,毒品战争中的遇难人数也未达到二千人,但其疯狂杀人行动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纳卯市一场于午夜召开的媒体发表会上,参与者为总统随行记者团和当地记者,我请他就放任国家行刑队的指控做出回应,由于我是现场唯一的外国记者,所以提出这种问题也比较容易。

  他愤怒地反驳,并夸耀说他担任市长期间,就已下令英勇的警察们开枪杀人。杜特蒂误以为我是美国人,所以他抨击美国的虚伪,称美国警察也在枪杀黑人,「有什么差别」?我则强调,这些杀人事件并未得到美国总统的允许,但杜特蒂无视于此。这场媒体发表会在各家电视频道上播放,我们之间的访谈影片在Youtube上面累积一千三百万观看次数。也让我在社群网路平台上收到:「公审总统?外国记者该打!问一堆没礼貌的蠢问题!」诸如此类的杜特蒂网军威胁。

  几週后,我回到杜特蒂的故乡纳卯市,这一次,总统刚下飞机,结束与他心目中的英雄——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峰会上的会面。二○一六年十一月适逢杜特蒂出访期间,他心目中另一个英雄马可仕,则悄悄以军礼下葬。杜特蒂花了一点时间称赞这位已故的独裁者,接着回到他最喜欢的主题——毒品战争,扬言威胁并为当时造成近六千人丧命的杀人行动辩护。

  他声称菲律宾是「毒枭国家」(Narco-state)「就像拉丁美洲国家一样」,警告那些操弄「毒品/政治」手段的人可能被杀。站在麦克风旁边,我指出,他所提到的拉丁美洲毒品国家与行刑队有关联,并表示在他执政的头五个月内,行刑队在菲律宾所杀害的人,比马可仕执政期间死亡的人还多。这样的言论引起另一波反美谩骂,牵扯到美国入侵巴拿马和伊拉克,也杀害儿童和成年人,「连狗和羊都不放过」,指责美国拿他在人权议题上作文章很虚伪,「你们毁了许多国家!」他说。

  菲律宾总统府马拉坎南宫(Malacañang Palace)针对此次媒体发表会所公告的官方纪录中,并没有记录到他最后给我的评论,但这些内容却成了隔天全国报纸和电视台的头条新闻。当时总统问我是否还有其他问题,他的联络秘书(前电视台记者)抓着我衣角离开麦克风,杜特蒂:「连个问题都想不到?」嘴里嘀咕着虚伪什么的,然后低声地说:「putang ina mo」(你个婊子养的)虽然很小声,麦克风还是收到了。菲律宾语「mo」(你)特别意有所指,如教宗方济各和欧巴马。我回到记者席座位上时,杜特蒂用他加禄语说:「看他像个懦夫一样跑走。」

  第二天晚上回到马尼拉,我加入菲律宾自由摄影师路易斯(Luis Liwanag)的「夜行者」(the night shift)行列,身处杜特蒂毒品战争的最前线。这只是我第二次与夜行者的外出活动,但此时全菲律宾每日死亡人数已超过二十人。

  晚上十点过后不久,我们在枪击事件发生几分钟内赶到行刑队杀人的现场,有人告诉我们,是两名骑着机车的蒙面男子所为。一群青少年聚集在Dunkin’ Donuts的店门外,眼神凝重地看着一具躺在前方水沟里的男子尸体,深红色的血液从头部后方渗出,与道路水洼内的雨水混杂一块。警察赶到后,沿着附近栏杆拉起黄色封锁线,这算他们的家常便饭,所以动作不疾不徐。街道上的车辆继续移动,一切似乎很正常,除了那位死在水沟里的人。一小群人在这里围观,一辆吉普尼(Jeepney,译註:一种菲律宾计程车)行经时,车上年轻女子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片,似乎没有人特别震惊,只是难过地呆楞在那。

  在马可仕执政的最后几年,路易斯初次涉足摄影记者领域,他拍摄许多推翻独裁者抗议活动的戏剧性照片,成了时代的象征。一台莱卡相机从不离手,还有两台Canon单眼相机挂在脖子上,摄影业界尊称他「路易斯爵士」(Sir Luis),现在五十多岁的他回来了,开始记录一个新独裁者的兴起,他跟我说:想更人性地面对恐惧。

  「他们越来越大胆,一开始只会在黑暗的小巷,现在连繁忙的街道中心也肆无忌惮行动。」他如此说,在短暂休息时又多捕捉了几个镜头,「民众越来越习惯……,变得不太敏感,现在就像日常活动一样。夜间杀戮活动横行,人们像蝼蚁一样被杀,真的很可怕。」

  命如蝼蚁……

  接下来几个月,我深入研究杜特蒂的过去,以及他发动的一系列灭绝计画,这句话不断浮现脑海中,他似乎沉迷于杀戮行动,他或许不会把吸毒犯称为蟑螂,但对吸毒犯也是人类这件事抱持怀疑,还声称很「乐意屠杀他们」。

  「如果德国有希特勒,那么菲律宾就有──」杜特蒂手指着自己说。

  在我看来,菲律宾有比毒品更严重的问题,新的独裁者准备诞生。

  几个月后,我花一小时与席胡戈(Miguel Syjuco)谈话,这位获奖的菲律宾小说家与我探讨对菲律宾新强人的忧虑。席胡戈正在进行另一部小说,也是揭露关于马尼拉夜行者的暗杀行动。他为《纽约时报》撰写多篇专栏文章后,遭到暴力威胁与人身攻击。就在我们谈话时,事件正迅速展开,毒品战争造成的死亡数量无情地增加。而杜特蒂宣布在南部实施「部分戒严」,并公开思考如何在菲律宾扩大军事统治。

  「历史正在重演,」席胡戈说:「甚至过去的名字都回来了。之所以危险,不只是因为事件正发生,而是因为我们让它发生。杜特蒂代表的是,当民主被允许扭曲、当民众可以接受统治者抛弃民主制衡及任何约束他们法律,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令我最害怕的是,不知道我们的民主制度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立法机关、法院、媒体、教会和反对派,他已经压制任何起身反抗他的人,且非常有效地利用网路大军和宣传工具。」

  席胡戈说,「民主不只是我们想要的多数决,民主也确保了那些即使是少数群众也拥有代表权和享有平等权利,三十年来,整个世代的菲律宾人忘记了独裁的教训。」

  在我们对话的这几週内,杜特蒂在国会的伙伴开始弹劾选举委员会主席、首席法官与独立监督政府的监察专员。利用毒品战争的借口,杜特蒂宣布对抗法治,要用枪枝来取代正义。每当我针对事件向菲律宾总统府寻求回应时,我的问题都被视为「恶意」。有人告诉我:「总统很『果断』,他不喜欢迎合西方自由主义的观点。」

  杜特蒂/恐惧之国

  我自己不喜欢某些西方外国记者「空降」进某些国家,然后就自以为睿智地分析当地民众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几乎完全是透过菲律宾人来叙述他们自己国家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我听了批评杜特蒂的人士、总统家人、内阁成员以及其他死忠支持者的说法,也包含神职人员、公务员、报纸编辑及与我亲密的同事。当然,我也花很长的时间聆听杜特蒂的言论。我对这本书负有重大责任,他X的!这真是一种自残、缓慢又痛苦的折磨。

  我的观点是,虽然菲律宾记者持续纪录着杀戮行动与总统追求更大权力,但这个亚洲最悠久的民主国家,其人民自由将日益萎缩。在杜特蒂日益独裁的政权统治下,恐吓胁迫气氛垄罩着整个菲律宾,他的强硬执政风格还得到唐纳‧川普的热烈支持。据我所知,许多记者、人权捍卫者、律师、反对派活动份子和政治家都曾遭到威胁,甚至有些人已经死亡。许多被我採访的人都要求匿名,因为他们害怕遭受不良后果。

  对于那些不想招惹麻烦的菲律宾人而言,日子只能这样过下去,他们当然意识到这些杀戮事件,但仍对杜特蒂哈利的滑稽举动与反传统性格感兴趣。如果你是中产阶级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那么最可能接近杜特蒂行刑队的时候,是当你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新闻,报导一些你从未去过的贫民窟发生了杀人事件,或是你的目光被一张五岁男童遭枪杀的照片所吸引,而杀他的兇手却永远逍遥法外。

  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Margaret Atwood)于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一书写道:

  和往常一样,我们视若无睹地生活着。无视与无知不同,你必须努力无视它。

  没有什么事情瞬间改变:在逐渐加温的浴缸中,在你知道之前就会被滚烫的水煮熟。报纸上肯定有这些消息,水沟里有一些尸体……

  过去几个月,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与撰写这本书,这就是杜特蒂/恐惧之国的感受。然而,随着水温升高,菲律宾越来越多民众开始出现不适、困扰的现象,也越来越难无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曼谷,二○一八年三月

图书试读

第四章:稚子何辜
 
毒品战争的受害者
 

某个圣诞节前夕的週日清晨,还没到五点,住在帕赛市(Pasay city)圣尼诺区(Santo Niño)的多明哥‧马纽斯卡(Domingo Mañosca)就已经起床走动,他那挺着大肚子的妻子伊莉莎白(Elizabeth)仍在床上酣睡,趴睡在伊莉莎白身旁的则是他们三个小孩,一双双小手臂与小脚纠缠一起,睡得人仰马翻;五岁的法兰西斯(Francis)被挤在简陋棚屋的胶合板墙角;孩子当中年纪最长,但也不过才九岁而已的茱莉贝丝(Juliebeth),蜷缩在十八个月大、很爱笑的妹妹艾莉卡(Erika)身边。
 
他们二楼的房间也很简陋,没有窗户而且狭小。一张藤席平铺在油毡覆盖的木质地板上,两大三小共五人就一起睡在上面。楼上是多明哥的兄长和嫂子,以及他们两个小孩,两家人会在共用区域生活和煮饭,多明哥丧偶的母亲玛莉亚也睡在楼上。
 
多明哥总是入不敷出。为了养家活口,他租了一辆挂有乘客座的摩托三轮车,是可载运两名乘客的出租车,但实际上载运人数常常超过、甚至载了一家子的人,有时乘客的行李和袋子还得往上堆得更高。他的工时也很长,但挣来的钱无法支付整个家庭的开销,常常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甚至有时一整夜都在工作。
 
最近几个月,为了能更长时间地载运客人,多明哥採用吸食沙雾这种奇怪的作法,虽然吸食后会让思绪紊乱,但会让人感觉一下子喝了几百杯咖啡。很多和他一样靠出租车维生的同伴也是靠沙雾来提神;沙雾是三轮车的引擎、穷人的古柯硷。当他真的需要打起精神来赚取额外的收入时,比方说,孩子生病,他不得不买药,沙雾彷彿是上天所赐的圣品。而且,沙雾跟「吗哪」(manna,译註:「吗哪」是圣经上记载,耶和华在旷野供应给以色列人的神奇食粮)一样,可以抑制饥饿感,生活上的忧虑似乎也奇蹟般地消逝。而如今,他靠沙雾提神的夜晚已经结束,巴朗盖主席(barangay kapitan,译註:系指菲律宾最小行政单位的负责人)开始汇集当地吸食沙雾的人员名单。不知怎么地,多明哥最后也被列入「观察名单」,且上週才遭到员警登门「劝导」(tokhang)警告,说他一直透过毒贩购买沙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的眼球了,充满了张力与疑问。我一直对东南亚的政治格局充满兴趣,尤其是像菲律宾这样,在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上都扮演着独特角色的国家,更是让我好奇。而杜特蒂这个名字,更是近些年来国际新闻中绕不开的一个符号,他身上承载了太多争议,太多解读。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把钥匙,试图去解锁隐藏在“烈焰与怒火”背后的真实图景。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菲律宾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又是如何将它与杜特蒂个人的政治崛起和施政风格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菲律宾国内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腐败以及长期的武装冲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构成了杜特蒂上台的社会土壤。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析杜特蒂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他与美国、中国以及其他亚洲邻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下,菲律宾如何在地缘政治的棋局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有一种追问和探究的意味,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杜特蒂个人行为的记录,更能提供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菲律宾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评分

《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这个书名,就像一枚精准投掷的石子,在平静的池塘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瞬间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杜特蒂,这个名字,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伴随着争议和话题。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一个国家走向的领导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而杜特蒂无疑是近些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我非常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对“杜特蒂要什么”的答案,这个答案或许关乎他个人的政治抱负,或许关乎菲律宾的国家发展方向,又或许关乎他在这片土地上点燃的“烈焰与怒火”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入微地描绘菲律宾的社会肌理,包括其长期的殖民历史遗留、根深蒂固的贫富差距、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均衡,这些是否构成了杜特蒂上台的温床?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杜特蒂个人成长轨迹和政治理念形成的深度剖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逻辑?更令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对杜特蒂政府各项政策的客观评价,比如禁毒战争的成效与代价,以及他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读者对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和人道主义等议题的深层思考,最终帮助我形成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这个书名,就像是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瞬间勾起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杜特蒂,这个名字在国际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对他个人和他的政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碎片化和片面化的信息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让我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极具争议的菲律宾总统。我特别好奇,“烈焰与怒火”究竟象征着什么?是指他强硬的禁毒战争,还是他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挑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杜特蒂的施政理念,他如何平衡国内的政治派别,又如何利用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来巩固权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菲律宾社会经济状况的详实分析,包括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等,这些都可能构成杜特蒂上台的深层原因。此外,我对杜特蒂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以及他对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影响,也充满了疑问。这本书是否会以客观的态度,呈现这些争议,并给出作者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场及时的“烈焰”,照亮菲律宾政治的黑暗角落,又像一场有力的“怒火”,激荡起对现状的深刻反思,最终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杜特蒂现象图景。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和政治事件背后逻辑性思考颇感兴趣的读者,而《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的求知欲。菲律宾,这个群岛国家,承载了丰富的殖民历史,也经历了漫长的民主转型,而杜特蒂的出现,无疑是近年来最具颠覆性的政治现象之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试图拨开迷雾、直击核心的机会。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杜特蒂现象的“烈焰与怒火”的,是侧重于他强硬的禁毒战争,还是他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杜特蒂的意识形态,以及他的施政理念是如何在菲律宾社会引起共鸣,甚至激起广泛争议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菲律宾国内政治光谱的细腻描绘,让我们理解不同派别、不同社会群体对杜特蒂政府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杜特蒂的政策对菲律宾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人权状况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它是否会像一把烈火,烧毁旧的秩序,还是像一场怒火,释放出积压已久的社会能量?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杜特蒂现象背后的复杂性,以及它对菲律宾未来走向的深远意义,并借此反思类似强人政治在其他国家可能出现的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绝对是具有爆炸性的,《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种号召,一种对隐藏在“烈焰与怒火”背后的真相的强烈渴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传统、打破常规的领导人充满好奇,而杜特蒂无疑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析杜特蒂的“要什么”的,这个“要什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野心、国家战略,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社会诉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杜特蒂的个人魅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如何将这种个人魅力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我对于书中对菲律宾国内政治生态的描绘也充满期待,比如他对传统政治精英的挑战,他对司法体系的干预,以及他如何利用媒体来塑造公众舆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对杜特蒂政策的深入分析,特别是他对毒品战争的铁腕手段,以及他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的较量。这本书是否会像一把烈火,灼烧掉虚伪和伪装,又像一场怒火,激发出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通过对菲律宾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深刻洞察,来帮助我理解杜特蒂现象,以及它对菲律宾和整个区域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剖析,一场对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政治格局的探究。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动态时刻保持关注的读者,杜特蒂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始终与强硬、争议、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局外人”形象联系在一起。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解读他所谓“烈焰与怒火”的真实含义。是否会深入挖掘他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关键节点,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政治哲学和执政风格?我非常好奇书中对菲律宾国内政治生态的刻画,比如他对传统政治精英的冲击,他对司法体系和媒体的姿态,以及他如何利用民众的情绪和诉求来巩固权力。更令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杜特蒂的政策对菲律宾社会根深蒂固的问题,如贫困、腐败和犯罪,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真正地“烈焰”般烧毁旧的顽疾,还是“怒火”般宣泄一场之后,留下更深重的伤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不同角度的见解,或许会引用菲律宾当地的学者、政治评论员,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声音,来构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杜特蒂形象,以及他所代表的菲律宾现实。

评分

《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仅仅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预示着一场对复杂政治现象的深刻剖析。我一直对东南亚地区,尤其是菲律宾这样拥有独特历史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国家充满关注,而杜特蒂这个名字,更是近几年来国际新闻中的焦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理解杜特蒂现象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和解读杜特蒂口中的“烈焰与怒火”的。是源于他对国内腐败和犯罪的零容忍?是源于他挑战美国霸权、追求独立外交的决心?还是源于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来揭示杜特蒂政治生涯中的关键节点,以及这些节点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执政风格。同时,我也对菲律宾国内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很感兴趣,比如长期的贫富差距、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以及宗教的影响,这些是否构成了杜特蒂能够崛起的重要背景?书中是否会呈现出,他如何有效地利用了这些社会矛盾,并将它们转化为政治动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杜特蒂的政策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菲律宾特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下的产物,并借此引发我们对类似政治现象的深层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就像是对整个菲律宾政治现实的一次直接拷问,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我一直对那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领导人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杜特蒂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位。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读杜特蒂的“要什么”,这个“要什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政治诉求,还是内心深处的执念?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杜特蒂个人经历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这些时刻是如何塑造了他强硬的政治风格和颠覆性的执政理念?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菲律宾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包括传统的精英政治、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社会底层民众的普遍情绪,这些是否是杜特蒂能够获得如此强大支持的根源?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杜特蒂外交政策的分析,特别是他与中国、美国以及其他东盟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这本书是否会像一场“烈焰”,烧毁我们对菲律宾政治的刻板印象,又像一场“怒火”,激发出我们对国家主权、区域稳定以及人权保障等议题的深刻反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简单批判的视角,通过对菲律宾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深入梳理,来帮助我们理解杜特蒂现象的复杂性及其长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光是读出来就让我感觉一股强大的气流扑面而来,《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句,更是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试图穿透表象,触及菲律宾政治核心的灵魂。我一直对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领导人充满好奇,而杜特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他所追求的“烈焰与怒火”,究竟是对内改革的决心,还是对外强硬的姿态?书中是否会呈现出,他在国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强硬措施来赢得民众支持,又如何在国际上通过出人意料的外交策略来维护国家利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菲律宾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经济背景,与杜特蒂的政治崛起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滋养了杜特蒂这样的政治人物?他又如何利用这些土壤,点燃了“烈焰”,煽动了“怒火”?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人物访谈、一手资料,甚至是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来挑战我们对杜特蒂的固有认知,并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一位领导人如何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和政策,深刻地改变一个国家,甚至影响世界。

评分

《杜特蒂要什么?:菲律宾的烈焰与怒火》,这个书名本身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我对菲律宾当下政治局势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必须深入其政治核心,而杜特蒂无疑是近些年来菲律宾政治中最耀眼也最具争议的人物。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的契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和解读杜特蒂的“烈焰与怒火”的。是针对毒品战争的铁腕手段?是挑战美国霸权的独立外交?还是他强烈的民族主义言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其分析。同时,我对于菲律宾国内复杂的社会背景也充满疑问,比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不同族群和宗教之间的矛盾,这些是否是杜特蒂能够崛起的土壤?书中是否会揭示他如何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社会矛盾,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此外,对于杜特蒂与中国、美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我也非常关注。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来理解菲律宾在这个地缘政治漩涡中如何自处,以及杜特蒂的政策又为这种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变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出杜特蒂现象的本质,以及它对菲律宾这个国家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