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吃得瞭大多數人吃不瞭的苦,
你能解決掉大多數人都解決不瞭的問題,
你就可以成就大多數人都成就不瞭的事業。--曾國藩
曾國藩能在政治危機麵前,躲過諸多劫難,並遊刃有餘,憑的全是他那剛柔並濟、方圓兼備的處世哲學。作為方圓性格最典型的代錶,曾國藩總能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性格之精髓!
提起曾國藩,人們通常會冠以清朝軍事傢、理學傢、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的稱號,亦會稱他為晚清「第一名臣」,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是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有著謎一樣的人生。他一介儒生,昂然崛起於湘楚之間,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在無數成功人士眼裏,曾國藩身上有著學不完的智慧。拋開曾國藩的門生不提,在過去一百多年裏,嚮曾國藩學習和藉鑒的功成名就者,就多得數不勝數。比如大學問傢梁啓超,晚清名臣左宗棠、張之洞,備受爭議但權傾一時的
李鴻章等,這些人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超過瞭曾國藩,或者至少不輸於他。
可見,曾國藩用自己的經曆踐行瞭儒傢幾韆年來宣導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國藩身上的眾多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藉鑒的。
※屢敗屢戰vs屢戰屢敗: 在湘軍建立初期,曾國藩屢遭挫敗,作戰經常吃敗仗。戰後,曾國藩上奏朝廷報告軍情時稱湘軍屢戰屢敗,請求嚴懲。其左右建議曾國藩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曾國藩接受瞭這個建議。
同樣的四個字,隻是稍微顛倒瞭一下順序,意思卻發生瞭非常大的變化。「屢戰屢敗」體現齣的是心灰意冷、意誌消沉的悲觀情緒,而「屢敗屢戰」反映齣的則是一種毫不氣餒、百摺不撓的頑強意誌。
當朝廷看到他所寫的奏章後,認為曾國藩雖然連遭失敗,但仍頑強地戰鬥,其忠心可嘉,不但沒有嚴懲他,反而更加重用他。曾國藩也從中得到鼓舞,振奮精神,重新整頓軍務,與太平軍血戰。最終,湘軍成功攻破天京,成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一位有功之臣。